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姜夔(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姜夔(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6 21:17:2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训练——姜夔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满江红·仙姥来时
姜夔〔宋代〕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阻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释】仙姥:神仙妇女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中“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较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壮丽,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
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国家面临危机,好在仙姥挺身而出,派出六丁神将携雷电扼守东关,保卫国泰民安,彰显了领袖风范。
C.结尾突换笔调,点出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讽刺了那些苟且偷安而又善于邀功请赏的奸臣。
D.《满江红》这个词牌,原调用仄韵,仄韵《满江红》多押入声字,声情激越豪壮;然而此词改为平韵,声情顿变,读之只觉从容和缓,婉约清空。
2.词的上片对仙姥本身虽未着一墨,但其形象却跃然纸上,试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小题。
次朴翁①游兰亭韵
姜夔
亚字桥亭面面风,六人同坐树阴中。
松交归路如留客,石碍流杯故恼公。
山色最怜秦望②绿,野花只作晋时红。
夕阳啼鸟人将散,俯仰兴怀自昔同。
【注】①朴翁:即葛天民,字朴翁。与作者姜夔交往甚密,颇多唱和之作。②秦望:山名,在绍兴东南四十里,秦始皇曾登此山望东海,故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交代了地点、人物、环境,勾画了一幅雅士游聚图,将物与人、情与景融为一体。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展现了松树的热情好客和水中石头的有意捉弄的情态。
C.通览全诗,语言简练流畅,含蓄隽永,清新淡雅,感情纯真自然,描绘了兰亭景色。
D.这是一首唱和之作,有限的语言中,几乎包含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全部内容。
4.姜夔这首诗多处可见《兰亭集序》的影响,试简要分析颈联如何体现了王羲之笔下的“游目骋怀”?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姜夔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②。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③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此词为姜夔从无锡乘船归杭州家中过年的途中所作。吴松,今上海一带,距词人的家已近。②恶:猛烈,很。禁持:摆布。③亚:接近。
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上重云密布,大雁都心情紧张,不敢啼叫,此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词人乘坐雕画着美丽图案的船经过石塘西,心中的愁苦更加浓重了。
C.渐生的新绿和船头的恶浪,两处景象对比,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
D.这首词虚实结合,词人想到了“灯火”,借“灯火”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6.本词情随景变,上阕和下阕写了词人归家时的不同心情,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7.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到处长着青色荠麦,即全然破败之象。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说扬州城在金兵南侵时变得面目全非,就算擅游杜牧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牧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词人的感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
8.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黍离》之悲”是什么意思?试举例分析本词如何表现这种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①
姜夔
仙姥来时,正一望、千倾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一依前山。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
神奇处,君试看。奠淮右,诅江南。遣六丁雷电,别守东关。却笑英雄无好手,一篙春水走曹瞒②。又怎知、人在小红楼,帘影间。
【注】①绍熙年间,宋金议和,换得苟安,词人泛舟巢湖,想起司水之神仙姥,有感而作。②孙权曾在巢湖与曹操对峙,后凭春水上涨才逼退曹军。
9.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旌旗猎猎,云雾翻滚,群龙驾车,诸娣簇拥,侧面着笔,烘托出仙姥的气势不凡。
B.下片写仙姥神威,稳固准右,保障江南,派遭六丁、雷神镇守东关,寄寓了词人的理想。
C.借孙权和曹操的典故,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只能退军作罢。
D.本词上下片分别以“望”和“看”字领起,且变换角度,突出了诗人的激动、钦慕之情。
10.本词“篇终出人意表”,请从意境和内容两方面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①把玩不已,使工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②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③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麻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杜甫诗“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③翠尊:翠绿色酒杯,这里指酒。
1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开篇写月下梅边吹笛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彼时词人与佳人相会,虽天气清寒,却折梅相赠,境界幽雅。
B.“何逊而今渐老”两句,笔锋陡转,境界突变,词人以何逊自比,表达了自己年华老去却怀才不遇的痛苦。
C.上阕结尾处写竹林外稀疏的梅花,将清冷的幽香散人美丽的枕席中,“疏”“冷”两字烘托了凄凉忧伤的氛围。
D.下阕“压”字,写出了梅之繁盛,“寒碧”则道出了湖水的清冷澄激,二者对比强烈,更显词人思念之浓重。
12.前人读此词,认为下阕“江国”到“红萼无言耿相忆”处感情曲折细腻而又富于变化,对此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
1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前三句、从视、听、触觉的角度,写出合肥城里“巷陌凄凉”的情景,“空城晓角”和《扬州慢》中“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有异曲同工之妙。
B.“正岑寂”两句,承上启下,由鹅黄嫩绿的柳色想到江南的故乡。寒食将至,柳色可怜,使诗人内心有暂时的慰藉。
C.最后一句蕴含池塘春色美好之叹,其中“自碧”二字之韵味与《蜀相》中“映阶碧草自春色”完全相同。
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
14.这首词序言中说“因度此阕,以纾客怀”,作者的“客怀”有哪些?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张平甫①哀挽
姜 夔
将军家世出臛儒②,合上青云作计疏。
吴下宅成花未种,湖边地吉草新锄。
空嗟过隙催人世,赖有提孩读父书。
它日石羊芳划路,弟兄来此一沾裾。
【注】①张鉴,字平甫,姜夔的挚友,生前常资助姜夔。②臛儒:清瘦的儒者。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律挽诗。挽诗用以哀悼或祭奠死者,内容常与死者身份、生平、功绩相关。
B.诗歌首联夸赞朋友的高贵出身、通儒之才和济世之志,因此能够青云直上,高官显爵。
C.颔联写杭州新宅刚刚落成,还未及栽种花木,而湖边的吉地却锄草破土,准备建坟墓。
D.本诗以动人著称,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斯人已逝,幽思长存,蕴含诗人的无限哀感。
16.张鉴离世,姜夔“抚事感慨”,诗中除了表达挚友离世的悲伤外,还有哪些感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扬州慢》,完成题目。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序中的“黍离”即所谓“黍离之悲”,也就是作品中的寄慨很深的家国之恨,源出于《诗经·王风·黍离》中“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来就用“黍离之悲”表示故国残破之痛。
B.上阕主要写实,抓住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空城”这些富有特征的战乱之后的景物,又以黄昏相衬托,令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作者怀念故国,憎恨敌人的爱国思想感情从中自然流露出来。
C.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眼前萧条冷落,往昔繁华热闹,前面虚写,后面实写,两幅对比鲜明的图景寄寓着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意绪。
D.下阕作者运用杜牧的典故,写景抒情有虚有实。“桥”“月”“波”是眼前景物,是实写。将杜牧“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诗句带出,用来进行今昔对比,令人产生“桥在人去”的怅惘,也使主题更加突出了。
18.“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句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9.“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杜牧为何而惊?请赏析一下。
扬州慢
姜夔
(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20.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下面对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
B.“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
C.“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荠麦青青”的悲凉痛惜之情。
D.“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昔日的热闹景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惜之情。
21.这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翠楼吟
姜夔
淳熙丙午①(1186年)冬,武昌②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
月冷龙沙③,尘清虎落④,今年汉酺初赐⑤。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注】①其时姜夔正远离家乡住在汉阳府汉川县的姐姐家。②武昌是抵抗金人的战略要地,宋朝南渡时与金达成和议,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局面。③龙沙:出自《后汉书·班超传赞》“坦步葱岭,咫尺龙沙”,后世用来泛指塞外,这里指金邦。④虎落:遮护城堡或营寨的竹篱。⑤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为“赐酬”。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宴会上新改编的胡曲,营帐里将帅们的歌声,歌女脂粉的香气,营造出和平安详景象。
B.化用仙人乘鹤的本地故事,写如此形胜之地能有自己这个词仙来题词庆贺,实乃荣幸。
C.词人登上层楼眺望,只见萋萋芳草绵延千里,表达出远离家乡的满目凄清的苍凉之感。
D.本词为庆贺安远楼落成而作,但不自觉地融入词人身世飘零之感,使词意味显得深厚。
23.词的上片是如何紧扣“安远楼”这一中心表达“安远”之意的?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隔迷楼②,苔封很石③,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崖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④路。中原生聚,神京⑤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⑥,至今在否?
【注】①辛弃疾到了镇江,于秋间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姜夔遂作此词和之。②迷楼:楼名,与北固亭隔江相望。③很石:石名,在江苏镇江北固山甘露寺。④征西: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⑤神京:指北宋都城汴京。⑥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2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起兴,在情景交融的含蓄境界中,点出英雄遗迹,叹往古英雄不在。
B.“千古空来去”和“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都有感慨江山寂寞、无人欣赏之意。
C.下片写如今稼轩犹如诸葛再世,来临京口,定能以雄才大略完成抵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
D.词人刻意效法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又能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深婉蕴藉。
25.这首词下阕多处用典,请分析这些典故的运用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2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前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羁旅之苦和感世伤时的情怀。
B.词的上片描绘景色,抒发情感,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抒发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情感。
C.上片“空城晓角”、“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是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角度形象地写出了客居他乡的岑寂之感。
D.全词从听角看柳写起,从合肥之柳到江南之柳,从今朝到明朝,从眼中之春到心中之秋,写出了词人深切入骨的愁思。
27.词的下片是如何表达诗人的“岑寂”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年),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28.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词的首二句与《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近,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寒恻恻”写的是一种体肤之感,这种感觉不是来源于衣单不耐春寒的现实状况,而是来自于“空城晓角”的心理感受。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念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贵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29.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花慢·彭城怀古
元·萨都刺
古徐州形胜,消磨尽,几英雄。想铁甲重瞳,乌骓汗血,玉帐连空。楚歌八千兵散,料梦魂,应不到江东。空有黄河如带,乱山回合云龙。
汉家陵阙起秋风,禾黍满关中。更戏马台①荒,画眉人远②,燕子楼③空。人生百年如寄,且开怀,一饮尽千钟。回首荒城斜日,倚栏目送飞鸿。
【注释】①戏马台:项羽观看士卒操练兵马的地方。②画眉人:西汉张敞替妾子画眉,喻夫妻感情好。③燕子楼:唐张愔爱妾关盼盼在张愔去世后独居燕子楼,历十余年不嫁。
扬州慢·淮左名都
宋·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30.下列对两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徐州”即彭城,“淮左名都”即“扬州”,两首词首句皆扣题而起,和柳永的《望海潮》首句有同样的效果。
B.萨词上阕“想”以下几句刻画了项羽由盛到衰的转变;姜词上阕“自”以下几句描绘了金兵入侵后扬州的衰败。
C.“画眉人远,燕子楼空”和“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暗示历史风流终为陈迹。
D.萨词中“人生百年如寄”表明人生如匆匆过客般短暂,姜词以疑问句结尾,自然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
31.下列对两首词中所表现的情感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萨词中写刘邦战胜了项羽建立了汉朝,而今昔日繁盛的汉家陵阙也是秋风瑟瑟,禾黍满眼,表达了对英雄盛世不在、历史沧桑变幻的慨叹。
B.萨都刺写了一些有关徐州的典故,吊古伤今,感慨人生,大有英雄一去不复返,此地空余乱山川的情调。初一略看,好似低沉颓唐,实际上他的感情很激烈深沉。
C.姜词中扬州城呈现的荠麦青青的景象皆因朝廷抵抗不力,金兵入侵所致,作者对发动掠夺战争的金兵及南宋王朝投降政策有所谴责。
D.姜词中写曾经繁华的扬州长街,如今满眼尽是青青荠麦,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而小序中的“黍离”之悲是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梅引①
姜夔
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漫徘徊,寒侵被,尚未知。
湿红恨墨浅封题。宝筝空,无雁飞。俊游巷陌,算空有、古木斜晖。旧约扁舟,心事已成非。歌罢淮南春草赋,又萋萋②。漂零客,泪满衣。
(注)①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之冬,正值园中腊梅绽放,词人见梅怀念远方的恋人,因作此词。②“歌罢”两句,用《楚辞》淮南小山赋春草之初,“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
32.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间离别易多时。见梅枝,忽相思”三句,开篇点明主旨,词人感慨人间离别,又见梅花绽放,引发了他不尽的相思之情。
B.“湿红恨墨浅封题”,是说心中充满了离恨,相思的泪水打湿了红笺,冲淡了墨迹,默默将信封好,题字签押,情思低回。
C.“宝筝空,无雁飞”两句,写恋人曾弹奏宝筝,而今却无处可闻;那些和泪写成的相思,也因无鸿雁传递而难以排遣。
D.结尾“漂零客,泪满衣”二句,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孤苦无依、泪湿衣襟的情景,表达了词人的惦念之情,意境凄苦。
33.本词在抒发感情时主要采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① 姜夔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②,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③心在,苍厓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④。问当时依依种柳⑤,至今在否?
注:①姜夔依《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韵脚填写本词。②很石:在北固山甘露寺,相传孙权曾据其上与刘备共商抗曹大计。③使君:指辛弃疾。④金鼓:出征的队伍。⑤依依种柳:《晋书·桓温传》载,桓温北伐看到自己任琅琊太守时种的柳树,都已十围。
3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由楼前风景开篇,点出英雄遗迹,写江山依旧,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已经作古。
B.“数骑”三句与辛词同位句“舞榭”三句表意略同,都寄寓了江山寂寞、时势消沉之意。
C.下片“楼外”三句,词人采用远近结合的手法,点明京口的重要性,为后文抒情做铺垫。
D.全词慷慨激昂,笔力雄健,虽刻意效法辛词的风格,却也突显了词人清刚、疏宕的特色。
35.本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侧犯·咏芍药①
姜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②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③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注】①公元1202年(宁宗嘉泰二年),姜夔重游扬州,已人到中年,时值暮春,芍药盛开,歌舞满城,词人置身于名花倾国之中,顿生迟暮之感,于是作此词。②茧栗:本言牛犊之角初生,如茧如栗,见《礼记·王制》。此借用以言花苞之小。③金壶:酒器。这里指硕大的黄色花朵。
3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恨春”两句用疑问的语气将其它地方春色已去与扬州却春色正浓进行对比,表达对扬州的赞美。
B.“红桥”两句交代芍药花优美的生长环境;“谁念我”两句表达词人因迟暮而壮志未酬的感伤心情。
C.“后日”两句虚写春去夏来之时,名园里百花凋落的情景,烘托了词人鬓已成丝、寂寞凄凉的心境。
D.“寂寞”两句运用典故,写词人欲通过为芍药修花谱来表现自己爱花惜花之情,含蓄蕴藉,充满苦涩。
37.“微雨”两句和“无语”两句均描写芍药花开,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庆宫春①
(宋)姜夔
双桨莼波,一蓑松雨,暮愁渐满空阔。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那回归去,荡云雪、孤舟夜发。伤心重见,依约眉山,黛痕低压。
采香径里春寒,老子②婆娑,自歌谁答?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③。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
【注】①此词当是宁宗庆元二年冬,作者与好友同载,重游垂虹桥时所作。②老子,即老夫,是作者的自称。③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此处以“明珰素袜”代指思想中的美女。
38.上片中_________、_________体现本词是故地重游之作。
39.本词表达的情感复杂,请结合下片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丁巳元日
姜夔
柏绿椒红①事事新。隔篱灯影贺年人。三茅钟②动西窗晓,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梅花闲伴老来身。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③写未真。
[注]①柏绿椒红:指柏酒和椒酒。古代农历正月初一用以祭祖或献之于家长,以示祝寿拜贺之意。②三茅钟:杭州七宝山宁寿观原为三茅堂,其中有钟,宫中常以钟声为寝食作息时间。这里泛指寺院钟声。③郁垒神荼:二神名。传说善治恶鬼,故旧时民间奉为门神。
40.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碧绿的柏酒与嫣红的椒酒,色彩鲜明,画面感十足,增强了词的意境美和感染力。
B.庆贺新年的室外之闹与聆听钟声的室内之静形成对比,凸显了词人的孤寂悲伤。
C.“慵对客,缓开门”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写出词人懒于开门迎客,不愿应酬。
D.本词上片重在叙元日之事,下片重在写元日人情,结尾更是妙趣横生,令人回味。
41.请简要概括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诉衷情·端午宿合路①
姜夔
石榴一树浸溪红。零落小桥东。五日凄凉心事,山雨打船篷。
谙世味,楚人弓②。莫忡忡。白头行客,不采蘋花,孤负薰风。
【注释】①本词为姜夔羁游江苏吴县合路桥遇雨而作。②楚人弓:《孔子家语》载,楚共王丢失宝弓,不让左右去寻找,认为自己遗失宝弓,自然有别人拾去,有人失就会有人得。
4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阕描写途中景色,春季将尽,石榴花纷纷凋谢,飘落在合路桥的东面。
B.“五日”照应题目“端午”,这天民间往往会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
C.“白头行客”为词人自指,他认为在外漂泊虽苦,但不该辜负眼前美景。
D.这首小令将景、情、理融于一炉,语言简净,音节谐婉,意蕴含蓄深沉。
43.前人常用“清空”“骚雅”来评价姜夔的词作,这种风格在本词中主要体现为意象清冷,哀而不伤。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44.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45.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慢
姜夔
衰草愁烟,乱鸦送日,风沙回旋平野。拂雪金鞭,欺寒茸帽,还记章台走马。谁念漂零久,漫赢得幽怀难写。故人清沔相逢,小窗闲共情话。
长恨离多会少,重访问竹西,珠泪盈把。雁碛波平,渔汀人散,老去不堪游冶。无奈苕溪月,又照我扁舟东下。甚日归来,梅花零乱春夜。
【注】清沔:指沔水,古代通称汉水为沔水,此处指汉阳所在地。竹西:指扬州名胜竹西亭一带。苕溪:在今浙江吴兴南。
46.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愁”“送”二字,下语工妙,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野草的忧愁之情,乌鸦的惜别之态,营造凄迷意境。
B.上片写词人常年漂泊,满腹愁情,如今虽与老友相聚,幽窗共语,但艰难处境无人能识,内心愁绪无人能解。
C.下片中“雁碛”“渔汀”泛指游冶之地,“不堪游冶”既直接写年老不能游历的感喟,又含有离多会少的忧伤。
D.下片结尾两句,诗人设想未来,想象什么时候才能在梅花纷飞的春夜与友人再次相聚,以景结情,余韵悠长。
47.请结合词的内容,简析本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陵台 【注】
南宋·姜夔
李陵归不得,高筑望乡台。
长安一万里,鸿雁隔年回。
望望虽不见,时时一上来。
汉 地
南宋·赵崇嶓
汉地文书密,胡天岁月深。
但高苏武节,不察李陵心。
过雁西风急,荒台朔气沉。
同生不同恨,万里一霑襟。
【注】李陵台:相传李陵不能归汉,高筑望乡台以寄相思。
48.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姜诗最后两句 “望望”“时时”两个叠词,音韵优美,塑造了李陵登高望远、心怀故土的形象。
B.赵诗“密”“深”二字对仗工整,点明了胡汉两地音讯频繁,但苏、李二人仍然滞留胡地不得归。
C.赵诗末句的“一”字用语精当,“一”是“一下子”的意思,写出了情感的喷涌而出,不可遏止。
D.这两首诗都涉及汉时旧事, 在抒情方式上,都采用了借景抒情。但赵诗除了抒情,还有议论。
49.两首诗在李陵身上寄托了复杂的情感,请比较其异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①
姜夔
吏部②梅花八咏,夔次韵
绿萼更横枝,多少梅花样。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
细草藉金舆③,岁岁长吟想。枝上么禽一两声,犹似宫娥唱。
【注】①此词为作者居家杭州时所作。②吏部:指曾三聘,他时任考功郎(属吏部)。③金舆:皇帝车辇。
5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词为姜夔唱和之作,上阕“多少梅花样”写出了西村梅花的种类繁多。
B.“细草”句指当年皇帝亲临赏梅,车辇停留草地的情景,至今令词人沉吟回想。
C.“枝上”句写小鸟的嘤嘤,仿佛宫女的歌唱,这一静态场景给人以优美画面感。
D.本词撷取若干意象,视听结合、动静相宜、虚实相生来表达词人独特的情感。
51.请分析“惆怅西村一坞春,开遍无人赏”与“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在情感上有何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八归·湘中送胡德华
姜夔
芳莲坠粉,疏桐吹绿,庭院暗雨乍歇。无端抱影销魂处,还见篠墙①萤暗,藓阶蛩切。送客重寻西去路,问水面琵琶谁拨?最可惜、一片江山,总付与啼鴂②。
长恨相从未款③,而今何事,又对西风离别?渚寒烟淡,棹移人远,飘渺行舟如叶。想文君④望久,倚竹愁生步罗袜。归来后,翠尊双饮,下了珠帘,玲珑闲看月。
[注]①蓧墙:竹篱院墙。②啼鴂:杜鹃鸟。③未款:不能久留。④文君;卓文君,借指胡德华的妻室。
5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六句有昼景夜景、植物动物、视觉听觉,营造了冷清凄迷的意境。
B.“渚寒”三句以离别者的独特视角写出了对送别者的依依不舍之情。
C.词人颇具匠心,多次转换时间和空间,从而使情感抒发具有层次性。
D.全词多处巧妙化用前人诗句之中的艺术形象,不着痕迹,尽得风流。
53.本词与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有异曲同工之妙,请找出两种相同的表现手法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①以为有“黍离”②之悲也。
淮左名都③,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④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释】①千岩老人:指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②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作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③淮左名都:指扬州。④杜郎:即杜牧。
5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言部分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让人更深入地了解词人写作此词时的心理情怀。
B.全词分为上下两阕。两阕都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写出了战争给扬州城带来的灾难。
C.词的上阕通过记叙和描写,展现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D.词的下阕写假如名士杜牧今日重游故地,他必定也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
55.本词情感真切,贯穿“黍离之悲”,请结合全词分析词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①,时在金陵
姜夔②
翰墨场中老斫轮③,真能一笔扫千军。
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④,回施江东日暮云⑤。.
注: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自创“诚斋体”。《朝天续集》是他的诗集。②南宋淳熙年间,姜夔经人介绍,在杭州谒见诗坛耆宿杨万里。绍熙二年初夏,姜夔自合肥至金陵,再谒杨万里,为杨之诗集《朝天续集》题此诗。③斫轮:指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④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⑤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
附:
小池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
B.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
C.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
D.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
57.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请你结合姜夔诗颔联、颈联所体现的“诚斋体”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朝天续集》归诚斋①,时在金陵
姜夔
翰墨场中老斫轮②,真能一笔扫千军。
年年花月无闲日,处处山川怕见君。
箭在的中非尔力,风行水上自成文。
先生只可三千首③,回施江东日暮云④。
【注】①诚斋:杨万里,号诚斋。《朝天续集》是诚斋的诗集。②斫轮:经验丰富、技艺高超者。③三千首:出自欧阳修诗《赠王介甫》,指李白的作品数量。④江东日暮云:出自杜甫诗《春日怀李白》。
5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用“老斫轮”“扫千军”称赞友人创作功力老到,有横扫千军之气势。
B.第四句拟人,山川怕被摄入笔下勾去精魄,以山川之“怕”显笔法之精妙。
C.第五句写射箭正中靶心非靠蛮力,是对友人作诗过于耗费心力的善意提醒。
D.尾联用典,将两句提及李白的诗句整合,言杨万里之诗可与李白诗相匹配。
59.今人评价姜夔此诗“概括了诚斋的艺术成就、创作风格、表现手法”,统编小学教材一年级下册选入了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池》,请你结合姜夔诗中所体现的杨万里诗歌“创作风格”对《小池》作简要分析。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元夕不出①
姜夔
忆昨天街预赏时。柳悭梅小未教知。而今正是欢游夕,却怕春寒自掩扉。
帘寂寂,月低低。旧情惟有绛都词②。芙蓉③影暗三更后,卧听邻娃笑语归。
【注】①这首词为词人于庆元三年(1197年)元夕,在杭州所作。②绛都词:《绛都春》为词调名。丁仙现有《绛都春·上元》一首描写北宋时汴京灯节的盛况。③芙蓉:莲花,这里借指花灯。
60.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写作者元宵日前柳芽初生、梅花初开之际临安(今杭州)的街道上试灯预赏。
B.帘户一片寂静,月儿正低低映在檐下,词人认为只有丁仙现才能写出临安观灯盛况之词。
C.“元夕不出”的真正原因不是“怕春寒”,而是出于对国运的忧虑和对当局者的微讽。
D.这首词含蓄蕴藉,写景悲凉,抒情深厚,实景与设景交织,艺术构思独到,耐人寻味。
61.赏析词中最后两句的表现手法及效果。
62.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词,回答问题。
扬州慢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固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风池夸。
(1)下面对这两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扬州慢》通过对扬州城繁华热闹与萧条冷落的对比,寄寓了词人对扬州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绪。
B.《扬州慢》中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这一句,以明丽的春景来抒写哀情。
C.《望海潮》的作者在词中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庶与秀丽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杭州风物惊叹、赞美与艳羡之情。
D.《望海潮》中“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三句反映了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同时也反映了达官贵人、地主豪商比豪华,赌阔气,穷奢极侈的生活。
(2)《扬州慢》和《望海潮》这两首词都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暗香·旧时月色
姜夔
辛亥之冬,余载雪诣石湖。止既月,授简索句,且征新声,作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使二妓肆习之,音节谐婉,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退,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注】①石湖:在苏州西南,与太湖通。范成大居此,因号石湖居士。②何逊:南朝梁诗人,早年曾任南平王萧伟的记室。任扬州法曹时、廨舍有梅花一株,常吟咏其下。后居洛思之,请再往。抵扬州,花方盛片,逊对树彷徨终日。
6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阕“旧时”和“而今”相对,饱含对逝去的美好岁月、青春风华的怀念和惋惜,往事如烟,历历在目,感慨良多。
B.上阕结尾两句中的“疏”与“冷”二字,引人幽思,既烘托凄凉忧伤的氛围,又令人感到时过境迁,世道人情,冷暖难料。
C.词的下阕选取“酒”这一意象,借酒浇愁,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无限情思涌上心头,无法排遣。
D.整首词以梅花为线索,似咏梅而实际并非咏梅,非咏梅而又句句与梅密切相关,通过回忆对比,抒写今昔之变和盛衰之感。
64.古人评价这首词“用字精工”,其中“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中的“唤”与“清”运用得尤为精妙,请结合诗歌加以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姜 夔
丙辰岁不尽五日,吴松作①
雁怯重云不肯啼,画船愁过石塘西。打头风浪恶禁持。
春浦渐生迎棹绿,小梅应长亚②门枝,一年灯火要人归。
【注】①丙辰岁不尽五日,意为丙辰年还有五日就结束了。吴松,今上海一带,词人作此词时恰在吴松,已离家乡杭州不远。②亚:接近。
65.这首词在结构技巧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分析。
66.下阕在抒发感情时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各题。
清波引
姜夔
予久客古沔①,沧浪②之烟雨,鹦鹉之草树,头陀、黄鹤之伟观,郎官、大别之幽处,无一日不在心目间。胜友二三,极意吟尝。朅来湘浦③,岁晚凄然,步绕园梅,摛笔以赋。
冷云迷浦,倩谁唤,玉妃起舞?岁华如许,野梅弄眉妩。屐齿印苍藓,渐为寻花来去。自随秋雁南来,望江国,渺何处?
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故人知否?抱幽恨难语。何时共渔艇,莫负沧浪烟雨。况有清夜啼猿,怨人良苦。
【注】①古沔:今湖北汉阳,姜夔父曾于汉阳为知县。②沧浪:汉水。③朅来湘浦:朅,离开。此词作于宋淳熙十三年,姜夔时客于湘中。
6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照应小序“岁晚凄然”,刻画了冬季凄冷、迷濛的景象;下启“岁华如许”一句,引发了词人对梅花的喜爱。
B.“屐齿”两句,既写词人寻梅、爱梅,又写了梅花无人欣赏的孤独,契合词人远离友人、无人相伴的寂寥心境。
C.“况有清夜啼猿”中,“况”字将诗人从“胜友二三”沧浪游玩的回忆中拉回现实,时空转换,生出了跌宕之美。
D.本词与词人的另一作品《扬州慢》均为情景交融之作,但情景关系不同,《扬州慢》是由景及情,本词是由情及景。
68.简要分析本词下阕 抒发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①宋光宗赵淳绍熙二年(1191),姜夔寄居江淮一带的合肥。金人入侵,由于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江淮一带在当时已成边区。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后汉乔玄次女为小桥,此或借之谓姜夔在合肥的情人。
69.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二句与《扬州慢(淮左名都)》“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意境相同,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世伤时的意味。
B.词的上片绘景写人,以一个“空”字,写出了荒凉寂静、萧条冷落的空城氛围,又表现了词人内心飘零无依、空落寂寥的情怀。
C.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将上文“梨花落尽”的意境化作了一幅具体的图画,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
D.刘禹锡曾写“我言秋日胜春朝”,姜夔却写“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一个“怕”字写出了词人内心由“都是江南旧相识”所引发的感时伤春之情。
70.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谈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扬州慢·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①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②以为有《黍离》③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注]①淳熙丙申:淳熙三年(1176)。②千岩老人:南宋诗人萧德藻,字东夫,自号千岩老人。姜夔曾跟他学诗,又是他的侄女婿。③黍离:《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
7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词写景时带有浓烈的思想感彩,而且写景不俗不滥,紧紧围绕一个统一的主题“黍离之悲”而写。
B.“厌”字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清角吹寒”的凄厉回荡在词人惨淡的心灵间。
C.词人将“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语序倒置,巧妙地达到了依次表现词人的感觉之效。
D.词尾两句用带悬念的疑问作结,很自然地移情入景,突出了“红药”的词眼地位,无限感慨,催人泪下。
72.请结合词句简析本词的所使用的艺术手法。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扬州慢 淮左名都
姜夔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73.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马窥江”二句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木”犹以谈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燹有多么酷烈。
B.“年年知为谁生”,作者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
C.全词写扬州过去的盛况,都是实笔,为下文对比铺垫;写扬州的今日,只用虚笔勾勒。留下开阔空间让读者去想象。
D.全词抒情写景,都不执着于具体细致的刻划描绘,写得空灵、疏淡,这样更能激起读者联想创造,更具有艺术感染力。
74.这首词是怎样体现“黍离之悲”呢?请简要分析。
75.阅读下面两首宋词,按要求作答。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
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这两首词都以城市为表现对象,试从意象、意境、手法方面比较两首词的不同。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淡黄柳
【南宋】姜夔
客居合肥①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②异,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马上单衣寒恻恻。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强携酒、小桥③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选自《姜白石词笺注》,中华书局2009年版)
【注释】①南宋朝廷南渡后,姜夔寄居的合肥地处宋金对峙的江北前沿。②江左:泛指江南。③小桥:即“小乔”,此或借指作者的恋人。
7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上片写清晓在垂杨巷陌中的凄凉感受,主要是写景。虽然只有短短三十余字,却从听觉、触觉、视觉三个维度写出了“岑寂”之感。
B.“晓角”的声音因空城而异常突出,是小序中“巷陌凄凉”的具体表现,其意境与范仲淹词中的“四面边声连角起”有相近之处。
C.下片用词极具表现力。“携酒”前的“强”字,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的乐观。经“怕”字一转,又由乐转悲,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
D.词的结句“池塘自碧”,以景语代答“春何在”之问,将上文“怕梨花落尽”的念头化作了具体的图画,强化了词中空寂的意境。
77.王国维《人间词话》称,词有“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请结合全词分析姜夔此词的“有我之境”。
参考答案:
1.B
2.①先写湖面风来,绿波千顷,前山乱云滚滚,从云中似乎隐隐可见无数旌旗,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②接着写仙姥前有群龙护驾,后有诸娣相随,甚至连群龙的金轭、诸娣的玉冠也熠熠生辉。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侧面写出她的仪态和风范。
③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词的下片叙写敌人进犯淮右,阻隔江南”错误,曲解词意,“奠淮右,阻江南”写得是仙姥镇守着淮右地区,拱卫着江南一带。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词的上片是词人从巢湖上的自然风光幻想出仙姥来时的神奇境界,显得波谲云诡,恍惚迷离。
根据“仙姥来时,正一望、千顷翠澜。旌旗共、乱云俱下,依约前山”,可知当神姥出现时.一望千顷的巢湖上,碧波翻卷。她的旌旗仪仗与缭乱的浮云一道,隐隐约约降落在前边的山上。特别是“旌旗共、乱云俱下”一句更为精彩: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对比何其鲜明景象何其壮丽!从句法来讲,颇似王勃《滕王阁赋》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而各极其妙,这把仙姥出行的气势作了尽情的渲染,显得波澜壮阔,气象万千。
根据“命驾群龙金作轭,相从诸娣玉为冠”,可知她的车子是由一群神龙拖驾的,黄金的车轭闪闪发亮。她由一班妾媵陪伴着,每个人头上都戴着白玉冠。至于仙姥本身的形象,词人虽未着一字,然而从华贵的侍御的烘托中,已令人想见她的仪态和风范。这是烘云托月之法,妙在从虚处着笔。
根据“向夜深、风定悄无人,闻佩环”,可知夜渐深,风停住了。她们也隐没不见了,寂静中只听见佩环碰击的叮咚声响。最后荡开一笔,意境骤转写夜深风定,湖面波平如镜,偶尔画外传来清脆的丁当声,仿佛是仙姥乘风归去时的环佩余音。这三句意境清幽空灵,与前面所描绘的气象万千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和巨大反差。此云湖上悄然无人,惟闻佩环,境界杳冥,启人暇思。
综合上述分析,通过这三层描写,巢湖仙姥的形象几乎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3.B
4.颈联上句由近及远,写到离眼前几十里外的秦望山,可谓“游目”。下句接着又由远及近,写兰亭周围之野花,说野花还同东晋王羲之等游兰亭时一样鲜艳,可谓“骋怀”,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使整首诗的格调在这里由乐转悲。(意思对即可)
【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运用拟人与夸张手法”错误。颔联可以这样理解:归路上松树低垂的枝干交拂于前,仿佛有意留阻游客;水中石块挡住漂在水上的酒杯,似乎在有意捉弄葛天民。根据句意可知,颔联中没有运用夸张的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与联想、想象的手法。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描写的能力。
颈联“山色最怜秦望绿,野花只作晋时红”,意思是秦望山那翠绿的山色最是惹人喜爱,野花还同王羲之游兰亭时一样鲜艳。作者先承颔联,拓开视野,由近及远,写到离眼前几十里外的秦望山,可谓“游目”。一个“绿”字,让人不禁想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之佳句,故画龙点睛,把万物复苏,欣欣向荣之春景用一。“绿”字作了总体概括。作者说他最喜爱秦望山一片翠绿之山色,实则因爱兰亭之美景所至,这是一种由此及彼的拓展,这是一种爱屋及乌的心态。接着又由远及近,写兰亭周围之野花,说野花还同东晋王羲之等游兰亭时一样鲜艳。这里写作者之“骋怀”,把空间的由远及近与时间的由近及远交叠使用,让人不禁生出“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之慨叹。抚今忆昔,整首诗的格调在这里由乐转悲,为尾联之人生感怀作了很好的过渡。
5.C
6.①上阕描述了归家路上的景象,重云密布,风急浪大,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②下阕描述了春天到来,小草泛绿,梅树长成,这一番美好、蓬勃的景象,表达了词人归家的急切、喜悦和温暖之情。
以热闹的景象正面突出情感,以淡笔写浓情。(也可从修辞手法等其他角度来分析。比如,上阙写大雁穿过重云, 飞向温暖的南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大雁的“归家”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下阙揣想此时的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灯火也在催着自己赶快回家,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家人盼归之殷切与词人归家之心切)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意在表现生命力的顽强”错误,水浦中渐生的小草呈现出一番绿意,它引发了词人即将归家的喜悦之情;词人从这绿色的小草上,想到自己家的梅树应该长及门楣之处,以此来表达内心的激动。
故选C。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
“雁怯重云不肯啼。”起笔写向空中,用比喻的手法表现作者归家的情景。此一画面,恰成词人归心似箭的写照。“画船愁过石塘西”,次句写出自己,句中著一愁字,便似乎此一画船,是载了满船清愁而行。作者既然归家但是描写的却都是惨淡景象,“打头风浪恶禁持”,作者巧妙的写出了实情,大风阻挡词人归路,人间有风浪猛打船头。天上有重云遮拦鸟道,对于思家心切的作者忧愁更深一步,写出了词人因路途艰难、归家受阻而感到不安。
“春浦渐生迎棹绿”,过片仍写水面,意境却已焕然一新。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风浪打头紧接便是春波迎桨,画境转变之大,笔力几于回天。时犹腊月,词人眼中之河水已俨然是一片春色,则此时词人之心中,自是一片温暖。“小梅应长亚门枝”,离家已久之词人,揣想此时之家中,门前小梅,新枝生长,几乎高与门齐了。小草泛绿,梅树长成,此一意境,何其馨逸,又何其温柔,词人心情变得喜悦。
7.A
8.(1)“《黍离》之悲”意思是指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2)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两句将过去的扬州和现在的扬州作对比,以昔日扬州的繁华反衬今日扬州的荒凉,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A.“‘过春风十里’指如今十里扬州街道,在春风的吹动下”错误,“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意思是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
故选A。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和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能力。
“黍离”是《诗经·王风》篇名。据说周平王东迁后,周大夫经过西周故都,看见宗庙毁坏,尽为禾黍,彷徨不忍离去,就做了此诗。后以“黍离”表示故国之思。所以“《黍离》之悲”意思是昔盛今衰的悲痛和故国之思。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指昔日繁华热闹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词人摄取“尽荠麦青青”这一镜头,使人联想到古代诗人反复咏叹的“彼黍离离”的诗句,并从“青青”所特有的一种凄艳色彩,增加青山故国之情。过去繁华的扬州如今一片萧条,今昔对比,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反衬今日之荒凉,借此表达了作者昔盛今衰之悲和亡国之痛。可见,作者运用了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表现“《黍离》之悲”。
9.C
10.①结句“小红楼、帘影间”的幽静气氛,与上片“旌旗共、乱云俱下”的壮阔场景和下片“奠淮右,阻江南”的雄奇气象,截然不同,出人意表,使行文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②前文铺陈仙姥安境保民、笑傲英雄的功勋气度,结句陡转,点出创立如此功业的竟然是一介女子,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
【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意在讽刺所谓英雄好汉面对一篙春水也无能为力”错。意在用曹操面对一篙春水也只好退兵来反衬巢湖仙姥,以歌颂其才能之神奇;另一方面也是借历史事迹表现词人对现实的愤慨。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意境和内容的能力。从意境上分析,“小红楼、帘影间”,红色的小楼,遮蔽门窗的帘幕,营造了一种幽静雅致的意境。这与仙姥出场时的场景以及仙姥指挥作战时的场景截然不同。仙姥来时,“旌旗共、乱云俱下”,一面是乱云翻滚,一面是旌旗乱舞,景象何其壮丽!下片“奠淮右,诅江南”三字短语,渲染了一种指挥作战时的雄奇气象。前后两相比较,出人意表。从内容上看,下片进一步从威力与功勋方面描写仙姥的神奇。她能够运筹帷幄,指挥若定,保境安民,镇守一方,这就把仙姥的神奇才能夸张到极度,俨然就是一位坐镇边关威震敌胆的统帅。但是结句却含蓄委婉,生活中没有一个真正顶用的英雄人物,真正能够以“一篙春水”迫使敌人不敢南犯的却是“小红楼、帘影间”的仙姥。这和前文形成强烈反转,出人意表。这种突然变换笔调的方法,特别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强化作品的主题,并使行文显得摇曳多姿,富有曲折变化之美。
11.B
12.①首先“江国,正寂寂”叙写词人独处异乡,空前冷清寂寞,于是想折梅投赠,却又怕水远山遥,风雪隔阻,难以寄到;
②接着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③最后,词人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据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心中不安,耿然于心,不能忘怀。短短六句,情感三处转换。
【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怀才不遇的痛苦”错误。“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意思是:而今我像何逊已渐渐衰老,往日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全都已经忘记。此处诗人以何逊自比,说自己年纪老迈,诗情锐减,面对红梅,也不能有春风般绚丽的辞采和文笔了。
故选B。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意思是:江南水乡,正是一片静寂。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叹路途遥遥,夜晚一声积雪又遮断了大地。手捧起翠玉酒杯,禁不住洒下伤心的泪滴,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昔日折梅的美人便浮上我的记忆。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词人身处异乡,眼前寂寞,内心冷清,于是想要想折枝梅花寄托相思情意,可“路遥”“夜雪初积”,难以寄到。
于是,“翠尊易泣”,捧起翠玉酒杯,想借酒浇愁,但面对盈盈翠盏,反而是“酒未到,先成泪”。
最后,只能“红萼无言耿相忆”,面对着红梅默默无语,想从窗外红梅身上来寻求寄托并据以排遣胸中的别恨,然而引起的却是更加使人难以忘情的回忆,心中不安,耿然于心,不能忘怀。
短短六句,情感三处转换。
13.C
14.①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由空城的凄恻到夹道的柳色,加之异乡逢节日,抒发思乡的“岑寂”。
②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以春柳的生机勃发反衬“巷陌凄凉”“空城晓角”之悲凉。
③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怕梨花落尽,春天归去。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语言、技巧的能力。
C.“完全相同”错。“自碧”两字,应该是蕴含池水无情人多情之叹,而“映阶碧草自春色”是指因美好景色无人欣赏而生发的对英雄的惋惜之情。
故选C。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由序文中“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可知词人客居他乡,客居之时自然会生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且所居之地是“空城”,眼前所见“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在周围正冷落寂静之际,词人起明天又是寒食节了,此处作者的“客怀”是指孤寂凄凉的思乡之情。
由“柳色夹道”“鹅黄嫩绿”可知这是春季,春柳夹道可见生机勃发,“鹅黄嫩绿”可见柳色之可爱;而所处的地方却是“空城”,是“巷陌凄凉”,结合注释“空城:合肥曾被金兵掠夺一空”可知当时的背景,这是以春景反衬时势,此处作者的“客怀”是指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思。
由“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可知,词人担心梨花一旦落尽,春天就会逝去,此处作者“客怀”是指怕春易逝的惜春之情。
15.B
16.(1)为时光流逝、世事无常而嗟叹;(2)为朋友生前空怀一身抱负,才华未得到施展而愤懑;(3)为朋友的后代能继承父亲遗志,勤奋读书而欣慰;(4)朋友风云流散、相继凋零,诗人既是“伤人”也是“伤己”。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能够青云直上,高官显爵”错。“合”,意为“应该”,首联是为朋友生前才华未能得到施展而愤懑,诗句大意是:世家贵胄竟然有您这样清瘦的儒者,本来应该青云直上,高官显爵,但您终未跻身高位。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颈联“空嗟过隙催人世”,“过隙”写出时光匆匆,“空嗟”写出作者的感叹,此句写出为时光流逝、世事无常而嗟叹;
首联“将军家世出臛儒,合上青云作计疏”,“将军家世”写张鉴出身于世家贵胄;“合”是应该之意;“上青云”指青云直上,高官显爵;而“作计疏”本意是没有筹划好,实际是感叹张鉴未能实现理想。此句为朋友生前空怀一身抱负,才华未得到施展而愤懑;
颈联“赖有提孩读父书”,“提孩”指张鉴的后代;“读父书”意为继承父亲的遗志。此句表达为朋友的后代能继承父亲遗志,勤奋读书而欣慰;
尾联“它日石羊芳划路,弟兄来此一沾裾”,大意是他日,走过石羊矗立、芳草青青的墓道(石羊:墓道边的石兽),我会来祭奠您。张鉴谢世,朋友风云流散、相继凋零,此诗不仅是为张鉴做的挽歌,诗人既是“伤人”也是“伤己”。
17.C
18.诗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废池乔木”都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写出了人民的苦难,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痛恨和诅咒。
19.因“空”而“惊”,反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该句连缀全词,由上片的纪行写景过渡到下片的联想对比。
【解析】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情感、手法、意象和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眼前萧条冷落,往昔繁华热闹,前面虚写,后面实写”错误,“萧条冷落”是实写,“往昔繁华热闹”是虚写想象。
故选C。
1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
“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意思是: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厌”运用拟人修辞,赋予废池乔木以人心理。描写自金人入侵后,烧杀掳掠,扬州城所剩下的也只有“废池乔木”了。那场战争让人心有余悸和刻骨痛恨。一个“厌”字,很恰当地写出了人民的苦难,朝廷的昏聩和胡人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对战争的厌恶。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由上阕“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可知,诗人驻留扬州,看到从前春风十里繁华的旧道上,到处都是荠麦一片青青。自从金兵进犯长江沿岸后,连那荒废的池苑、高大的古树至今还讨厌说起旧日用兵。将近黄昏时候,凄凉的号角吹起了冷寒,这都是劫后的扬州城。
一个“空”字写出了扬州城的荒凉、孤寂,昔日繁华的扬州城如今只剩下青青的荠麦、高大的乔木、荒废的城池。下阕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因此,下阕的“惊”是因为“空”,诗人由眼前景化虚为实,写杜牧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也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反照现实的扬州何等凄清荒凉,何等令人心痛!
20.B
21.(1)对比。全词上下两阕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的感时伤世之情。
(2)典故。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多处化用杜牧的诗词,来表现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杜甫来到这里”错误。此处的“杜郎”应指杜牧。这两句呼应上阕,赞杜郎的俊赏,旨在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展开想象,设想才华横溢的杜牧故地重游定会惊骇,意在凸显今日名都的残破。词人还有以杜牧自况的意思,杜牧心惊的形象,也是词人“黍离之悲”的形象。
故选B。
2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和昔日扬州城的美景形成对比,表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黍离之悲。
(2)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尤其是下片,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情感。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破败景象,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对比,催人泪下。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此刻悲怆的心情。
22.B
23.①化用典故,巧喻“安远”之意:化用班超震慑西域之典含蓄点出“安远”之意,用汉代赐酺的旧例以言今日和平欢聚之事;②正面突出安远楼的高大宏伟,言其“安远”之用:写楼的整体形势和局部的壮丽,期望它能真正的“安远”;③侧面烘托,写楼的“安远”:通过描写清冷的环境和楼上的歌声,从侧面来烘托眼前的“安远”现实。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B .“如此形胜之地能有自己这个词仙来题词庆贺,实乃荣幸”错,从原词“宜有”看,并非真有,不免有些遗憾;而且“词仙”是词人由典故中的仙人化用而来,并不是实指词人。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此词为新楼落成而作,前五句就“安远”字面着想,虚构了一番境界,也客观地显示了筑楼的时代背景。“龙沙”语出《后汉书·班超传赞》,后世用来泛指塞外,这里则指金邦。“虎落”为护城笆篱。宋朝南渡时,武昌是抵抗金人的战略要地,和议达成,形势安定下来,遂出现了“月冷龙沙,尘清虎落”的和平局面,这便是“安远”的意指了。
汉制禁民聚饮,有庆典时则例外,称为“赐酺”。“今年汉酺初赐”是借古典以言近事。胡部本是唐代西凉地方乐曲。后来边地胡曲进入殿堂。它在盛唐时本是“新声”,今又“新翻”之,用此盛大乐队以为帅府中歌舞伴奏,颇具气象。以边地之曲归为中原之用,亦寓“安远”之意。  
以下正面写楼的景观。先写楼的整体形势,然后作细部刻画,从局部反映建筑的壮丽:红漆栏干曲折环绕,琉璃檐牙向外伸张。“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二句,铸词极工,状物准确生动,特别是“萦红飞翠”的造语,能使人产生形色相乱、目迷心醉的感觉。
紧接“人姝丽”三句,又照应前文“歌吹”,写楼中宴会的盛况“粉香吹下,夜寒风细。”夜寒点出冬令,风细则粉香可传,歌吹可闻。全是一派温馨承平的气象。通过描写清冷的环境和楼上的歌声,从侧面来烘托眼前的“安远”现实。
总之,这首词虽为庆贺安远楼落成而作,力图在“安远”二字上做出一篇喜庆的“文章”;但自觉不自觉地打入作者身世飘零之感,流露出表面承平而实趋衰飒的时代气氛。这就使词的意味显得特别深厚。
24.B
25.①“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将辛弃疾比为诸葛亮,对辛弃疾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的赞赏。
②“认得征西路”,借“桓温西征”赞扬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胸有成竹,定能完成抵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
③“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引桓温的故事来反映北方人民盼望统一,并激励辛弃疾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
【解析】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都有感慨江山寂寞、无人欣赏之意”错误,“千古空来去”的“空”字慨叹江山寂寞、时势消沉;“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空”字慨叹春意盎然,却无人欣赏。
故选B。
25.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意思是你是昔日的诸葛在世,到此一游,军事上寥寥数语便可得“三顾茅庐”般的赏识。作者借用诸葛亮的典故,把致力北伐大业的辛弃疾比作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赞扬辛弃疾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认为南宋要收复中原,非辛弃疾莫属。
②“认得征西路”意思是(稼轩你却能)辨认得清征西之路。结合注释可知,桓温西征蜀地,得胜回到金陵后,进位为征西大将军。作者借“桓温西征”的典故,赞扬了辛弃疾对北伐的方略与路线稳操胜券,胸有成竹,定能实现恢复中原志向。
③“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意思是你是否想问那当年自己亲手种下的依依垂柳:而今,你可安好?作者借东晋大将桓温从江陵出发北征前秦时,看到他早年在路上种的柳树已长得很粗的感叹,想象稼轩的心理活动,反映了辛弃疾渴望挥师北伐和北方人民盼望统一的愿望,并借此激励辛弃疾完成收复中原的重任。
26.A
27.①直抒胸臆,“怕”、“强”二字分别表现词人伤春之情及无心情而勉强邀游,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②寓情于景:把情感放在特定的时令中,心情寂寞之际,又逢“寒食”,更显凄凉;移情于燕,以燕子之口抒发伤春之情;以景结情,以“唯有池塘自碧”景语代答“问春何在”,池水无情,自顾自一片碧绿,衬托人的孤寂伤感。
【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诗歌手法、情感的能力。
A.“传达的都是羁旅之苦和感世伤时的情怀”错误,《扬州慢》没有传达客居他乡之苦。
故选A。
2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结合这两种手法分析即可。
“强携酒、小桥宅。怕梨花落尽成秋色”两句描写诗人心理,属于直接抒情。诗人本无意绪而勉强邀游,已预知其后醉不成欢惨将别的惨景。上数句以“正岑寂”为基调,“又寒食”的“又”字一转 ,说按节令自该应景为欢;“强”字又一转,说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而已。再下面“怕梨花落尽成秋色”的“怕”字又一转,说勉强寻春遣怀,仍恐春亦成秋,转添愁绪。从中概括出诗人伤春之情及无心情而勉强邀游,载酒寻欢不过是在凄凉寂寞中强遣客怀。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是写景的句子,属于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先写诗人因为眼前所见内心寂寞,偏偏又赶上寒食节,更显凄凉。接着采用比拟修辞,借燕子之口问“春天在哪里”,抒发伤春之情;最后以景结情,既回答了上句燕子的疑问,又通过写池水无情,自顾自一片碧绿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伤感之情。
28.BC
29.①词人看初春的柳,觉得此乃江南旧识,这鹅黄嫩绿的垂柳就带有了词人客居异乡的万般愁绪;
②异乡又逢寒食,词人唯恐花落春去,可见词人的惜春伤春之情;
③全词写生机勃勃的柳色春景,反衬空城巷陌的荒凉凄清,这些景象则暗含了词人伤时感世的家国之痛。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A.“传达的都是客中凄凉、感时伤世的意味”错误,《扬州慢》“清角吹寒,都在空城”写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抒写战争带给作者的感伤。并没有表达客中凄凉的意味。
D.“更暗含指责池水无情、占尽春色之意”错误,“池塘自碧”四字以池水的无情表达人之多感多情,并无指责池水占尽春色之意。
故选BC。
2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可根据题目对有我之境的提示“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从“我”的思想情感与“物”的色彩特点进行分析。
如,由“唯柳色夹道,依依可怜”可知作者初见柳树,就感觉柳树带有可怜的姿态,这与刚刚被贬来到这里的作者有相似之处,再加上后文提到“都是江南旧相识”,这更引发了作者客居他乡的忧愁;
由“正岑寂,明朝又寒食”,作者想到这个时候马上花落春去,这引发了作者惜春的忧伤;
由“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可知,作者用生机勃勃的柳树反衬空城的凄凉,这让作者想到金入攻前是一派繁华,而如今却如此凄凉,这也引发了作者感时伤世的家国之恨。
30.C
31.D
【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都以爱情故事为典故”错误。“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是化用杜牧的诗句,这一句并不是以爱情故事为典故。
故选C。
31.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D.“专指有昔盛今衰的感慨”错误,小序中的“黍离”之悲不光感慨扬州昔盛今衰,还有感时伤世的情绪。词中一方面表达了对如今扬州城凋残破败的痛心,同时有对南宋王朝投降政策的所谴责。
故选D。
32.D
33.①直抒胸臆。“人间离别易多时”“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等句直接抒发词人的伤感和相思之情。②虚写(想象)。词中写了梦境和回忆的内容。“几度”句,写两人欢会梦境,“今夜”四句,写另一种梦境,悲欢两种梦境相比,进一步抒发别后对情人刻骨铭心的相思之情;“俊游巷陌”“旧约扁舟”等回忆往昔,表达人事已非、旧约难以实现的悲苦,抒发了深切的思念之情。(答“虚实结合”也可)③对比。通过悲欢两种梦境的对比,昔日之欢的回忆和今日孤独的现实对比抒发情感。
【解析】3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写自己的恋人而今漂流异乡”错,本词写的是词人自己,而非恋人。
故选D。
3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上阕通过“人间离别易多时”写因睹梅花而生发的相思之情,结想成梦,直接写出内心的伤感,“忽相思”“漂零客,泪满衣”抒发了词人梦断青楼的相思之恨,也寄托了词人天涯羁旅的飘泊之苦,属于直抒胸臆。
梦境描写属于虚写,“几度小窗幽梦手同携”“今夜梦中无觅处”,两种梦境相比,前者能给予暂时的安慰,后者却带来无限的伤感。美好与伤感,安慰与心伤,抒发了内心难以言状的哀愁与孤独,原本虚无的梦境,也被他借来诉述对情人刻骨铭心的思念,这是一种虚写的手法。
下阕通过对比的手法突显回忆和现实的不同。通过两种对比的手法凸显两种梦境的不同,写醒后相思,和泪修书,欲寄却无从寄的苦痛情怀。寄托了词人天涯羁旅的飘泊之苦和对远方恋人的思念之苦。
34.C
35.①对辛弃疾的推崇和赞颂。运用典故,将辛弃疾与诸葛亮相比,借此推崇、盛赞辛弃疾。②对挥师北伐,收复中原的盼望。“中原”三句写出了北方沦陷区人民迫切盼望北伐的心声。词人借中原百姓的心声,表达了词人迫切希望北伐的愿望。③对时光易逝、辛弃疾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化用桓温的典故抒发了时光易逝而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的慨叹。
【解析】3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C.“远近结合”错误,由“冥冥”“隐隐”而知,此处属于远景。
故选C。
3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的下片紧承上文,先颂扬稼轩的才略高强。“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是以诸葛亮来比拟稼轩,三国刘备三顾茅庐请孔明出山,孔明鞠躬尽瘁辅佐刘备成就蜀汉大业。如今稼轩犹如诸葛再世,来临京口,定能以雄才大略完成敌御强敌恢复中原的重任。“数语便酬”突出了稼轩的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接写,阐述京口战略地位的重要:“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西征路。”说北固楼外广宇旷远幽深,大江岸堵隐约可见,历史上大军收复中原的路线呈现眼前,言外之意是稼轩于此了然心目,借此进一步推崇、盛赞辛弃疾。
再写中原人民跷盼恢复:“中原生聚,神京蓍老,南望长淮金鼓。”这三句是说“中原地区民多财足,汴京的老人们,日夜南望盼望着你的北伐”,说明收复中原、统一南北是人心所向。
末后化用桓温北征看到他早年手种杨柳而感慨无限的故事:“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既写出稼轩对中原故乡的牵系关怀和急于挥师北进的愿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易逝、辛弃疾长久不受朝廷重用、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
36.B
37.①“微雨”两句和“无语”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词人对芍药花的喜爱之情。②“微雨”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细雨如烟,芍药的蓓蕾吮吸甘霖,生机勃发的景象。③“无语”两句生动形象地写出芍药的蓓蕾悄无声息地花开一半的景象。
【解析】36.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表达词人因迟暮而壮志未酬的感伤心情”错。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因迟暮而孤独伤感之情。
故选B。
3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
“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微雨之中,在芍药吐出如茧似栗的花蕾,仿佛在捉笔写诗。生动形象地写出细雨如烟,芍药的蓓蕾吮吸甘霖,生机勃发的景象。
“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芍药默默不语,宛如美女脱掉宫装含情微笑,生动形象地写出芍药的蓓蕾悄无声息地花开一半的景象。此句以多情的人来比拟无情的花,以人的情态来表现花的容貌,妙不可言。
这两句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前者描述欲放未放的花苞,后者展示已开但未全开的花朵。芍药枝头的蓓蕾,在春雨的催发下迅速膨大,不断发生变化。深刻地揭示出变化的微妙以及含蕴其间、难以言说的诗意美,表现了词人对芍药花的喜爱之情。
38. 那回归去 伤心重见
39.①采香径中似有初春寒意,老夫我对着山川婆娑起舞、引吭高歌,可又有谁来应答,写出了无人接应的寂寥感。②由垂虹西望,飘飘然如御风驾云般被引领而去;那遄飞的逸兴,此生难以遏制,此句突出了超然物外、超脱尘世的情致。③极乐而醉,酒醒之后,禁不住凝想《洛神赋》中“明珰素袜”的美女,可如今美人何在?如今唯有我凭阑空望,先前一切如过眼云烟,美好易逝,突出了伤逝之感。
【解析】3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那回归去”,指那次归返吴兴;“伤心重见”, 伤心往事今又重见。
这两句表明是故地重游之作。
3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注意题干要求的是“结合下片”分析。
下片第一句“采香径里春寒,老子婆娑,自歌谁答?”,意思是小舟驶入采香小溪,那里正是早春寒冷,老夫我婆娑起舞,独自放歌谁来回应?老夫对山川歌舞,有谁应答?仍与上片结句伤逝情绪一脉相承,写出了无人接应的寂寥感。
第二句“垂虹西望,飘然引去,此兴平生难遏”意思是在垂虹桥头向西遥望,孤舟御风引领我飘然远行,这真是平生难以遏止的豪情逸兴。船过垂虹,也就成为这一路兴致的高潮所在。从“此兴平生难遏”一句看,这里的“飘然引去”之乐,是超然物外、超脱尘世的情致,实兼今昔言之。
第三、四句“酒醒波远,正凝想、明珰素袜。如今安在?惟有阑干,伴人一霎”,意思是待我酒醒顺波舟行已渐远,我正凝神思念,她耳戴明珠闪闪,足裹裹袜纤纤,如今美人何在?唯有倚眺的栏杆,伴人徘徊片刻间。这里“明珰素袜”所代的美人,联系“采香径里春寒”句,似指吴宫西子,而联系“那回归去”,又似指小红。还可能是远隔千里,年初与自己依依惜别的合肥情侣。其妙正在于怀古与思念之情合一,又不说明,反令人神远。末三句即以“如今安在”四字提唱,“唯有阑干,伴人一霎”一叹作答,如今唯有我凭阑空望,先前一切如过眼云烟,美好易逝,突出了伤逝之感。指出千古兴衰、今昔哀乐,犹如一梦,由怀想跌到眼前,收束有力。而伤怀幽怨,余味不尽。
40.B
41.①“无端”即无缘无故,流露出对岁月蹉跎的无奈叹唱。②有清雅的梅花为侣,透出词人自甘寂寞、超尘脱俗的追求。③娇儿初学写字还写不清,妙趣横生中充溢着节日团聚的天伦之乐。
【解析】40.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作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悲伤”错误。从“梅花闲伴老来身”看出,应该是词人追求的雅趣所致。
故选B。
4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诗鬓无端又一春”意思是看着鬓角,无缘无故地又过了一年。“无端”即无缘无故,流露出对岁月蹉跎的无奈叹唱。
“梅花闲伴老来身”意思是自己年老,以梅花相伴。梅花是清雅高洁的象征,所以这一句词人有清雅的梅花为侣,透出词人自甘寂寞、超尘脱俗的追求。
“娇儿学作人间字,郁垒神荼写未真”意思是娇儿初学写字,写得像鬼一样还写不清。娇儿初学写字还写不清,妙趣横生中充溢着节日团聚的天伦之乐。
42.A
43.①意象清冷:石榴树鲜花盛开,词人却是从水中欣赏这一景象,给艳红的石榴花染上一层冷色调。词人寄居在船上,听到淅沥的山雨拍洒船篷,渲染出凄凉的氛围。②哀而不伤:词人飘零他乡,在端午佳节不得与家人欢聚,难免羁旅情思。而他借用楚王遗弓的典故,想到自己有所失,别人就有所得,不要忧心忡忡,逐渐趋向自我宽慰和开解。
【分析】42.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A.“春季将尽,石榴花纷纷凋谢”错。标题点明是端午,即当时是农历五月初五,已是夏季第二个月份,石榴刚开花。
故选A。
4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象、意境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词上阕写景,描写途中景色,“石榴一树浸溪红”“雨打船篷”,寓情于景,视听结合;“零落”“凄凉”寓情,石榴花飘落,雨又潇潇,境为情所见,自然流露出词人的凄凉心境,又有“白头行客”漂泊之感顿生,此乃“哀”之基调;
下阕转入议论,用典骚雅,楚人遗弓,有失有得,以辩证的道理自勉,舒缓了哀婉之情。最后三句,言自己不采蘋花,颇有“出淤泥而不染”之风雅;薰风,用《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典故,自己只有清凉温和的风作伴,平添一份快然洒脱,中和了哀的基调。
44.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45.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歌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始终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二:这种说法不确切。此诗描写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生活的赞赏之情。“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清幽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解析】4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找出诗中出现了哪些意象,本诗中出现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意象,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图景画面。第三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常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第四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并指出为什么。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桥的西头有一条弯曲的河流通向村落,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那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漂流出的浮萍。这两句描写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
“家在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天门”,主人家住石湖,外人很少来到这里。原来荷花深处别有洞天,主人在那里开立了自己的门户。这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此诗赞誉石湖美景,赞扬了主人非同一般的品格和情趣。
综合可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绿水环绕,清幽静雅的画面。这幅画面是由小桥、曲水、村落、岸阁、绿萍、荷花、人家、院门等景物,有机组合构成的。
45.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观点一,认为有道理,诗人借赞美石湖主人来暗讽那些趋炎附势的小人,是一种隐晦的表达。
“家住石湖人不到”这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