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同步练习(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7 15:11: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
1.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全国性战略进攻序幕的事件是( )
A.转战陕北 B.淮海战役 C.辽沈战役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此战是解放战争的一个伟大转折,在这一历史转折关头,中共中央军委以晋冀鲁豫野战军主力组成战略突击队,在各解放区军民的策应和后面两路大军的配合下,采取无后方的千里跃进的进攻方式,直捣国民党军统治的大别山区,创建了大块革命根据地,威胁其首都南京和武汉两大重镇。这次军事行动( )
A.解放了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
B.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C.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彻底摧毁了国民党反动统治
3.下列一组木刻版画是版画家邹雅先生的作品,其内容反映的时期为( )
《参军》 《欢迎南下刘邓大军》 《烧旧约换新契》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建国初期
4.1947年中共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制定了土地改革政策;其内容不包括( )
A.减租减息 B.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C.实行耕者有其田 D.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5.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
A.精兵减政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粉碎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D.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6.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实行的土地政策是( )
A.耕者有其田 B.减租减息 C.家庭承包 D.保留富农土地
7.这场战役的胜利使得人民解放军拥有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这是中国革命的成功和中国和平的实现已经迫近的标志”。这场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解放南京战役
8.某次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2万人。同时使我国的解放战争获得了一个巩固的、具有一定工业基础的战略后方。该战役( )
A.解放了中原地区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解放了东北全境 D.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关的转折点
9.历史事实指的是历史的真实情况,历史观点是分析历史事实的看法和态度。下列属于历史观点的是( )
A.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 B.三大战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C.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 D.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0.淮海战役结束后,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下列所述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与材料相符的是( )
A.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 B.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C.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D.正确的战略战术
11.如图。下列历史图像记录的重大事件是( )
A.平型关大捷 B.挺进大别山 C.三大战役 D.渡江战役
12.毛泽东曾经称赞此人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决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那么这个人是( )
A.徐锡麟 B.张学良 C.叶挺 D.傅作义
13.解放战争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1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毛泽东诗句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 D.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5.1949年9月9日,《对北平各界代表会议的感想》发表,文中说,“解放后的北平,看不见打人的兵,看不见打洋车夫的警察”,“看不见整天花天酒地的政府官吏”,“这些虽只是表面的现象,却说明了政府实质上已有了根本的不同”。该文发表的背景是( )
A.北平即将解放 B.解放战争即将进入战略反攻
C.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 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即将召开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蒋介石两个拳头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握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
——毛泽东
材料二:2009年4月21日,《扬子晚报》刊载了周克玉上将60年前的一首诗:“千帆竞渡断浪飞,万炮齐放敌垒摧,扬子江头雷霆夜,铁军雄师显神威……”。
——摘自《扬子晚报》
材料三: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了土地政策,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1947年,中国共产党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了土地改革总路线,此后,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历时一年多后,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材料四:人民群众支援三大战役统计表
战役 数目 项目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民工 160万人 225万人 154万人
担架 138万副 7.39万副 2万副
车辆 6750辆 41220辆 400000辆
牲畜 3万头 6300头 100万头
船只 13630条
粮食 7000万斤 57000万斤 31000万斤
(1)材料一中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什么事件?
(2)材料二描写的是哪场战役的场景?
(3)根据材料三指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根据所学知识指出这次土地改革颁布的重要文献是什么?
(4)结合材料三和材料四说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
2.B
3.C
4.A
5.B
6.A
7.A
8.C
9.B
10.A
11.C
12.D
13.B
14.D
15.C
16.(1)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或“刘邓大军开辟大别山根据地”亦可)
(2)渡江战役。
(3)将抗战时期的减租减息政策改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国土地法大纲》。
(4)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解放军的浴血奋战;中国共产党得到人民的大力支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