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烂而求备——《捣练图》教学设计
选自普通高中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二单元主题一
“程式与意蕴——中国传统绘画”
基本问题:
1.唐代画家运用怎样的表现方法、哪些内容表现了唐代美术的“程式”?
2.作品以怎么样的画面形式,表达与传递了唐代美术的“意蕴”?
3.能否从唐代工笔人物绘画的制作程序和手卷欣赏方式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程式感和深远的意蕴?
4.唐代人物绘画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哪些内容表现了“焕烂而求备”?
5.如何鉴赏、评价经历了诸多历史鉴藏之后的这些唐代绘画作品?
基本设计思路:
创设情境导入
学生需要感悟:
1.唐代经济繁荣、文化辉煌的气韵。
2.唐代艺术作品的独有特征及韵味。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从这件古代陶俑作品中你能判断出它是什么朝代的艺术品吗? 对唐代的艺术品有一基本的感知:丰颊肥体。 通过观赏唐代侍女俑的细节,体验感知唐代女性的丰腴健硕以及当时崇尚肥妹的审美标准。
说起唐代,大家还能联想到其他什么内容? 从唐代的美术作品联想到唐代的文化背景以及政治经济背景,唤醒学生对唐代更丰富的认知。 可以通过文人、唐诗、统治者、政治事件等对盛唐气象有更深刻的感知。
看完这段视频,同学们对大唐盛世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通过真实的视觉感受对唐代的精致繁华、包容开放有生动的解读。 欣赏视频,观察唐代的日常生活,感知真实的盛世之美。
分组初赏作品
学生需要探索:
1.唐代人物画作品的基本鉴赏方法。
2.作品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些因素?打动你的理由是什么?
3.学会分享自己的探究成果并鼓励质疑和思辨精神。(是否赞成某位同学的想法?为何不赞成?你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你们对哪件作品最感兴趣? 每件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韵味和特征。 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感知寻找作品中能和自己产生共鸣的元素。
你能说一说这件作品为什么吸引你吗? 不同作品在画面内容、构图、色彩、人物体态、作品内涵等不同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兴趣点的挖掘探究寻找作品更深层次的内涵。
你能简单介绍一下这张作品吗? 欣赏一张绘画作品需要从画面内容、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角度综合解读。 通过学习资源包中的内容,掌握作品的基本信息及欣赏方式。
对于刚才同学的解读,其他同学是否有不同意见,你反对的理由是什么? 每个人对绘画作品的解读往往大相径庭,个人的观点没有对错之分,每个人都可以基于自己的经验发表见解。 敢于质疑,敢于跳出固有思维框,尝试结合自己所学其他学科的知识,尝试各种角度去解读作品。
精读《捣练图》
学生需要理解:
1.画家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方式使作品达到传神写照?(经营位置、攒三聚五、随类赋彩)
经营位置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同学们对这张作品中的哪些内容最感兴趣? 从艺术特色、历史背景等角度去探究作品的内涵。 在掌握基本欣赏方式以后更深入地探究画家之所以这么表现的原因。
通过观赏现场同学的场景还原,与原作进行对比,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 作者对其中两个场景进行了位置互换,作品中人物的造型更丰腴,妆容更精致,动态更生动。 通过自己的演绎去体会画中人物劳作时的体态,体会画家对布局精心设计的用意,通过现场演绎更能体味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精妙。
对比这两张作品,你们认为哪个画面更和谐,更富有变化? 画家通过对两个场景的互换让画面形成了高低起伏的节奏感,让画面在布局上达到了一种平衡稳定,也使得画面的空间更有韵律感。 通过对两张作品的对比理解“经营位置”这一艺术形式以及其重要意义。
那么画家又是如何巧妙地将这三个劳动场景进行衔接的呢? 画家通过画面右侧挽起袖子的女性和画面中间手持团扇的蓝衣少女对三个劳动环节进行了巧妙的衔接。 通过分析画面中的更多细节去寻找画家的意图。右侧妇女微微翘起的手指仿佛把我们引向了画面的左侧,蓝衣少女一边把脸转向右侧一边把扇子朝向左侧。
攒三聚五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这样的衔接其实还体现在人与人之间,你们发现了吗? 原本独立存在于画面中的12位人物之间也通过某种设计进行了衔接。 通过分析三个四边形的意义研究画家对人物关系之间的巧妙设计。
画家这样的设计让人物之间产生了一种怎么样的变化和呼应呢? 三个四边形大小不一,把人与人之间串连了起来,有疏有密,形成了“攒三聚五”的形式美感。 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这三个四边形,人物之间缺乏联系,显得孤立,四边形大小不一,有意识地拉开或者聚拢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随类赋彩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除此之外,画家还在哪些地方有这样的巧思呢? 画面颜色之间也存在着呼应和衔接,这种对色彩的精妙处理,叫做“随类赋彩”。 通过寻找人物服饰上的色彩发现画面上同一色彩在不同位置反复出现形成呼应。
你们能上来找一找这些色彩都出现在哪些地方吗? 画面反复出现的色彩在纯度、明度上都存在变化,同一人物的服饰上也通常是由对比色、冷暖色之间的组合进行处理。 通过对色彩的仔细研究去探究画家对颜色的精妙处理,正因为如此,画面的色彩才会呈现出雍容典雅的艺术特色。
2.画家还在其他哪些方面体现了唐代绘画的“程式”美?
“千人一面”的开脸
“三矾九染”的技法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大家看到如此传神的画作,想知道它是如何制作的吗?看完这段唯美的视频,大家有什么感受? 了解唐代工笔重彩人物画制作的工序非常精细反复,有着十分显著的程式感。 仔细观察作画流程,对其中一些步骤进行探索提问,通过教师的解释和对资料包的学习感受唐代绘画中的程式。
看了这些精彩的细节,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画家想要表达什么呢? 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曾说过:“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而唐代人物绘画作品正是对此完美的诠释。 通过进一步深入感知唐代绘画作品中的程式感,理解唐代美术除了有开放和自由之气,更有严谨的法度,一个真正伟大的时代,不仅仅只有自由。
3.通过画家的艺术处理,唐代人物画作品呈现出怎样的意蕴?
4.唐代绘画作品之所以焕烂而求备,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学习手卡:
拓展和延伸
学生需要尝试:
1.发现“画中玄机”,并按照自己的理解寻找答案。
2.理解古人创造的手卷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心存敬畏和尊重。
引导性问题 学生需要知道些什么 学生能够做些什么
为什么唐人的绘画中会有宋人的笔墨呢? 几乎没有真正的唐代绘画流传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唐代绘画大多数是宋人的摹本。 通过对画面细节的解读,养成鉴别的习惯。
这些钤印和题跋究竟是谁留下的?又有什么用意呢? 《捣练图》图中留有明清时期文人的题跋以及大量钤印,这是作品背后的山河故事,这正是艺术的传承和见证。 可以通过文人、唐诗、统治者、政治事件等对盛唐通过解读题跋内容和钤印,寻找作品的历史痕迹。
这张作品究竟是宋徽宗本人所作还是他领导的天水画院的画工们的临摹呢?你更赞成哪一种说法? 据考证“天水摹张萱”并非宋徽宗所题,而是金章宗模仿宋徽宗的瘦金体所留下的题跋。 鉴赏作品,除了欣赏,也要懂得鉴别,对于历史的见证,同学们应更有求实精神。
教师总结
其实每一张国宝级的传世名作,都是一件综合性的艺术作品,既有当时作者留下的笔墨,又有历代收藏者装裱、修复的痕迹,还有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留下的诗文、印章和题跋,这正是艺术的传承和历史的见证。
我们从视频中看到了欣赏者对作品的虔诚和敬畏之心,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历代收藏者的尊重,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畏和尊重。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大唐艺术的圣殿,欣赏了唐代人物绘画的传神写照,研究了作品背后的山河故事,传统绘画真是博大精深,意蕴悠长,作品中还蕴藏着许多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探索,去追思的内容,今天的课程虽然告一段落,但是我们对传统绘画的探究才刚刚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