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目标的表述,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出了要求——要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融情于景,借景抒情,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小石消记》的语言精关,富有节奏感,景物描写细致,同时寓情于景,是一篇千古佳作,这正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等素养。《小石潭记》这篇文章是借景抒情的典范,而且情感是随着景物而变化,把握情感变化、分析心路历程是深入解读这篇文章的重要任务。
结合本课文本材料,我具体设计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的文言实词和虚词,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掌握游记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学习作者对景物观察入微,并抓住景物特点,借景抒情的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陶冶情操,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准确认识作者,理解寄情山水的心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不管是学习阅读还是学习写作,都会提到景物描写,我们要学习景物描写的方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社戏》中有这样一段景物描写:“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汽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汽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
这段景物描写仅仅为了写景而写景吗?它还有什么作用?
(不仅仅是描写江南水乡月夜的美丽,还烘托出迅哥儿去看戏的喜悦心情。)由此我们知道:景为情而设,情由景而生,景与情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这一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写景游记《小石潭记》,来看看名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是怎样做到写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板书课题:《小石潭记》柳宗元
二、课文朗读
师:文言文学习的第一步或者说首要方法是“读”,文言文的读是有一定讲究的,看大屏幕,
1、读准字音2、读好节奏(注意语速,停顿)
3、读出情味
①(听录音)请同学们们先听课文录音,听读时注意文中生字的读音、朗读的节奏以及文中蕴含的情感。
②(生自读)请同学们在听读的基础上根据刚才的诵读要求,自由的大声朗读一遍课文。
③(指名读)刚才大家自由读了,老师无法判定大家的朗读水平究竟如何,找两位同学露一小手,其他同学认真听,按照刚才提出的标准,听听他们读的怎样?
④(生评价)大家说说读的怎么样?请大家评一评。
生 1:我感觉读得较流畅了,但是没有读出一种味道。
生 2、沉浸其中,好像欣赏你自己的作品。读出沉浸美景的味道来。生 3、读的很投入,很精彩。
⑤(生齐读)。
三、讲析课文
(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是一种享受。读熟课文之后,我们进入本堂课的重要环节——赏美景,悟情怀,谈写法)
1、第一自然段:
师:请一名同学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师:这一段中有几个需要我们重点掌握的字词,不知道大家掌握了没有?
1、西;向西
2、乐:以......为乐
3、下:向下
4、尤:格外
5、清冽:清凉
师: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自己是如何发现小石潭的?
生:先听见水声才看见小潭。
师:对,这水声有什么特点
生:好听! 如鸣佩环。
(什么意思?好像身上带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
师:是啊,未见其景先闻其声。而且闻其声已知其美啊!这是进行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法。比如说:《红楼梦》中王熙凤的出场也是如此(展示):
“一语未了, 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黛玉纳罕道:" 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
心下想时,只见一群媳妇丫鬟围拥着一个人从后房门进来.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
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上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宫绦,双衡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Ё袄, 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着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身量苗条, 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闻。”
师:这就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曹雪芹成功的运用这种手法,把一个“凤辣子”的形象栩栩如生的展现了出来。这一点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师:闻水声,如鸣佩环。大家都说好听。那么作者呢 在文中找找看,水声引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心乐之。
师:找的好,作者这个时候的心情是十分快乐的。在这种快乐之中,作者在本段中又描写了哪些景物?
生:(纷纷数出)
水、石、树、蔓......
(板书:水、石、树、蔓)
师:大家看,这么美丽的自然景色,作者用很简洁的文笔就写出来了。潭水的特点是什么?
生:清冽(掌握“尤”和“清冽”的意思。“清冽”:清凉)
师:小潭的特点呢?生,全石,而且形状多样, 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板书:为坻,为屿,为〔山甚〕,为岩)
(同时要求学生动笔写)所以才叫小石潭。
师:“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的是什么?
(板书: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同时要求学生动笔写)
生:树和蔓。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
师:对,写出了树蔓的自然生长态势,或茂盛、或自然,或静态,或动态,给我们很大的想象空间。这么美的景致,都在紧紧扣住作者此时的心态是----------
生:乐。
师:是啊,在这一段中,作者是高兴,快乐的。所以他笔下的景色是如此的优美。
2、第二自然段:
师: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检查重要词语解释的落实)
师:这段文字描写的最主要的对象是什么?
生:鱼.(板书:鱼)
师:对,这段主要是写鱼,可是不知大家注意到没有,在描写鱼的同时,其实作者还写了一种景物?虽然文中没有出现这个景物的具体名字。
生,还有水,清澈的水。
师:对,清澈的水。可是你们怎么知道水清澈?在文中找出依据来。
生:皆若空游无所依
生:还有: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落实这几个句子的解释)(板书: 皆若空游)
师:这几句话把鱼儿的那种闲适、轻快、灵敏、活泼的神态写的惟妙惟肖。句句写鱼亦句句写水,既写了鱼的形态,又衬托出潭水的清澈,一笔两写,互相点缀,写出了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师:生活在这样清澈的水中的游鱼,它们的心情又是怎样的呢
生:似与游者相乐。师:“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是写谁乐?
生:鱼。
师:仅仅是写鱼吗?
生:其实就是因为柳宗元的心中向往这种快乐才会让作品中的鱼这么快乐的。
师:“似与游者相乐”实际上是是借鱼的快乐来写作者的快乐。这种感受我们也经常有所体会。比
如说:考试考好了,心情好,听到鸟儿的叫声,觉得它们是在快乐的歌唱;考试考砸了,被老师、被父母批评了,心情不好,听到鸟儿的叫声,觉得鸟叫声格外刺耳,叫什么叫,真烦人!这还是我们所说的“情随思变,境由心生”。
3、师:到目前为止,我们读到了作者柳宗元还处在一种快乐的场景中,这种快乐是一直持续的吗?
生:不是
师:作者的目光由看转向了望,他望见了什么呢?
全班齐读第三自然::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板书: 潭岸不可知其源)
本句稍微有点难度,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小组讨论,弄清本段意思。
师:这一段写了什么?
生:流入小潭的小溪(小溪的源头)
师:对,写了潭中水的源头,是从西南方的一条小溪里流过来的。小溪什么样子?
生:形状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又像一条蛇在游动。有的地方亮,有的地方暗。
师:小溪曲折蜿蜒,时隐时现。小溪的两岸呢?
生:其岸势也是犬牙差互(像狗的牙齿那样参差不齐)。这是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生:比喻。比喻的作用呢?(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小溪的形状和两岸的形态)
师:这一望,看到了小溪的形状和两岸的形态,触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答
师:正是这一望,让柳宗元从沉静中回到了现实,客观冷静的审视小石潭的处境,此时,他的内心世界是怎么样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文章第四段,感受作者此刻的内心世界。
4 、自由诵读第四段:“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师:这段景物描写萦绕着一种怎样的气氛?
生: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凄清(板书:清)
师:这儿真的这么冷吗?
生:不是。那是什么原因让柳宗元有如此的感受呢?下面,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他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人物的“忧”
(1)小石潭的美让人乐在其中,但我们从文中也分明读出了人物的另一种感受——忧伤,哪一句显出了作者的忧郁之情?明确:“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解释)
(2)一切景语皆情语。通过初见小潭,观察游鱼以及游览到最后所
描写的景物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情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你认为作者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的忧从何而来呢?这个问题可能有点难度,那就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段资料,然后再来思考这个问题。
作者及写作背景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唐永贞元年(805年)任礼部员外郎的柳宗元与刘禹锡等人一起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活动。
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他在永州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生解释原因,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作者是被贬官到此,不幸的遭遇令他感伤,本来想寄情于山水,遣散心中的郁闷,小石潭的美景使他惊叹不已,流连其中,得到了不少乐趣,暂时忘记了心中的痛苦,但这种快乐毕竟是暂时的,小石潭风景虽美却过于幽静冷清,游玩的时间一长,寒气透骨,难免触景生情,不由得忆起了自己的坎坷命运,抱负未酬和被贬谪的遭遇使他的心中无比凄苦、忧郁,付诸笔下,自然也是一片凄凉。
5、那接下来的一段就很好理解了。
齐声朗读第四段.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
生:曰恕己,曰奉壹。
师:哎呀,有这么多人和他在一起,他前面却说寂寥无人。什么原因?
生:我认为是虽然身边有人,但是他内心是孤独的。
师:对。持有不同的心态,笔下的意境也就大不相同。这还是所谓的:“境由心生,情随思变”。
四、教师小结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之所以写得突出,一是因为作者观察事物非常细致,不是像一般人游山玩水那样,浮光掠影,只得到一点浮泛的印象。如鱼在水中“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的情态,溪流时隐时现、明灭可见的景象,若不是亲临其境,进行了细致的观察,是很难描绘出来的。除此之外,还因为他总是把自己的性格、遭遇融入山水之中,创设出情景相生的境界,写出情景相生的游记。可见,运用融情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写出的作品,比单纯写景的文章更有内涵和深度。希望大家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一点阅读和写作的方法,老师就会非常的欣慰!这节课就上到这儿,谢谢大家的合作,再见!板书:景:水石树蔓鱼溪}情景交融情:乐—— 乐 —— 忧
1《小石潭记》评测练习
一、预习导学
1.文学常识填空(1)、“记”是古代的一种▁▁,主要是▁▁▁▁▁,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的范畴。
(2)、柳宗元,字,唐代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_________之一。他和是唐代“ _________________”的倡导者,对当时文风的改革、散文的发展起过重大的推动作用。因为他是河东人,曾任柳州刺史,所以人称_________或_________ 。著有《柳河东集》。
2.给下列加点注音:
篁( )竹 珮( )环 清冽( )为坻( )为屿( ) 为嵁( )佁( )然
俶()尔 翕( )忽差( )互 悄怆( )( ) 幽邃( ) 龚( )古
二、课堂检测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1)水尤( )清洌
(2)蒙络( )摇缀
(3)潭中鱼可( )百许头
(4)影布( )石上
(5)以( )其境过清
(6)乃记之而去( )
2.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皆若空游无所依空:在空中
B.明灭可见见:(被)看见
C.不可久居居:居住
D.隶而从者从:跟从
3.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 )
A.影布石上B.潭西南而望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D.其岸势犬牙差互
4.下列句子的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全石/以为底
C.皆若/空游无所依D.四面竹树/环合
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A.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表面上写景,实际上写情,清幽的环境描写中蕴含着作者孤寂凄凉的心情。
B.“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写出了作者的愉悦欢欣;“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则反映出作者内心的抑郁忧伤。
C.文章写景角度巧妙,寥寥几笔,直观地写出潭中游鱼的形神姿态;正面写水,直接写出潭水的空明澄澈。
D.文章结构严谨,作者以游踪为序,先写小石谭的整体风貌,后写潭中景物,再写潭边环境,最后抒发感触。
7.问题探究
(1)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样写矛盾吗?为什么?
(2)作者通过在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一预习导学:
1. 答案:(1)文体 记载事物 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散文
(2) 答案:子厚 唐宋八大家 韩愈 古文运动 柳河东 柳柳州2. 答案:huánɡ pèi liè chí yǔ kān yǐ chù xī cī qiǎo chuànɡsuì ɡōnɡ二课堂检测:1 (1)格外,特别(2)缠绕(3)大约(4)映(5)因为(6)离开
2.C3.A4.B
5(1) 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风飘拂。(2)那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他的源头在哪里。(3) 使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凄凉幽深,弥漫着忧伤的气息。6.C7.(1)不矛盾。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柳宗元参与政治革新运动,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只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2)意在表现作者被贬后的寂寞悲凉凄苦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