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试卷 (摘编自宋静《“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中国古代诗词歌曲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意义》)
材料二:
高一年级 语文 全媒体科技是古代诗词歌曲传播的全部支撑吗?在全媒体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得益于“互
考试时间:150 分钟;总分:150 分
联网+音乐”思潮的影响,古代诗词歌曲拥有了多元的传播新载体,其传承进度较之以往有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明显的改观,受众范围有所扩大,受众数量也有所增加。与此同时,凭借全媒体科技,古代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题,18 分)
诗词歌曲的音乐文献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以往《诗经》《楚辞》、汉乐府、宋代词体歌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元代散曲、明清时调小曲等音乐体裁,大都是静态式的保存在纸质文献中。古代诗词歌曲资
材料一:
料更多是通过阅读或者吟诵才能获取。这种局限性使得古代诗词歌曲过多依赖文字,很难做
我国自古就有声诗统一的传统,从艺术起源看,诗、乐、舞三位一体,在先秦时期便是
到独立的为歌而存。如今,人们只需要在音乐库中输入要找的音乐歌曲名称或关键词,计算
如此。《诗经》与《楚辞》实则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到两汉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乐府诗也是
可以演唱的,甚至唐代时还有乐工可以歌唱汉魏乐府诗。到了唐代,除了乐府诗以外,一部 机便会自动检索对应的文献资料。可以说,智能音乐库的开发和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古典诗词
分五言、七言的近体诗(律诗和绝句)也可以演唱。但是唐代大部分的诗都不能演唱了。宋 歌曲的普及。
诗不能唱,代之而起的是可以演唱的词。元代又有了可以演唱的曲子,即套曲和小令。 全媒体科技的及时融入确实为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带来了转机与新生。但是,过分吹捧
诗词既然能唱,就应该有乐谱。现在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乐谱是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
全媒体科技的力量,就相当于间接抹杀了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古代诗词歌曲活态传承
的唐代琵琶乐谱和现藏于日本阳明文库的原近卫家所藏唐五弦琵琶谱,但都有谱无诗。南宋
的作用。且当前全媒体技术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很多技术功能仍在调试过程中,存在很大
朱熹《仪礼经传通解》中收录的南宋赵彦肃所传的《风雅十二诗谱》,是为《诗经》所配的曲
子。如果确实是唐开元年间传下来的诗谱的话,它应该是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声诗兼备的诗谱, 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例如,音乐“可视化”的普遍应用,导致了“看”古典诗词歌曲的人
即最早的诗歌曲。 数多于“听”古典诗词歌曲的人数,听觉可用性与视觉美观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
中国古代曲谱都有曲与歌词同载的习惯,唐宋以来有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律吕谱、 音乐“可视化”还会诱导大众只关注诗词歌曲舞台表演呈现的视觉美感,而忽视音乐作品本
工尺谱等复杂的记谱法。南宋姜夔曾把唐代名曲《霓裳曲》中的两段曲谱破译成当时流行的
身的情感底蕴与艺术生命,进而导致演唱者与观众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观众于是很难体
俗字谱,以便时人歌唱。20 世纪时,古代乐谱研究出现了高潮。唐兰、夏承焘等学者都发表
会到古典诗词歌曲作品中真正想要表达的音乐意图。过分注重古典诗词歌曲作品的演绎效果
了有关《白石道人歌曲》旁谱的研究考证文章,把宋代俗字谱的研究推向一个更为成熟的境
地。杨荫浏、傅雪漪等学者除整理翻译古代乐谱外,还自己尝试为古代诗词谱曲。这些谱曲 与情境推入,某种意义上就游离了音乐为主、娱乐为辅的传承原则,为我们整体感知古典诗
虽是今曲,但因为谱曲者本身就是中国古代音乐史的著名专家,对古代曲谱有深入研究,故 词歌曲带来了阻力。对此,列夫 托尔斯泰《艺术论》说得就很明白,“当作品具有这种严整
这些谱曲深得古代音乐传统的神韵,也成为古代诗词歌曲的名曲。 性和有机性,形式上的最小一点变动就会损害整个作品的意义,正像我们不可能从生物的某
中国古代诗词多为抒情诗词,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古人为诗词配曲,多参照了诗词
一部分取出一个器官来放在另一个部位而不致毁灭该生物的生命一样”。古典诗词歌曲传承中
的内容意境,而且为了发挥演唱者的主动性,配谱的旋律都比较简单。演唱这样的作品,最
为重要的是唱情、唱境,即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充分表达出歌词所表现的情感内涵和意境。 我们更多地关注其“神”而非其“形”,在此基础上,我们去追求“外在的无限可能性”才会
古代诗词歌曲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诗词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和 有意义。全媒体科技对古典诗词歌曲听觉体验的割裂,颠倒了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目的和物
押韵,诗词本身以其节奏感和韵律美成为歌唱的组成部分。所以演唱中国古代诗词歌曲,不 质手段之间的关系。因而,单纯的“唯技术为本位”并不能解决古代诗词歌曲长久传承中存
仅要唱声,还要唱词,即充分考虑到平声长、上去短、入声促的语言特点,如此才能表现出 在的所有问题。
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美。
(摘编自唐丽《新时代语境下古典诗词歌曲传承的多重误读与反思》)
高一语文 第 1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2页 共 12页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
A.先秦时期就已形成的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传统,随着时代的更迭发生了变化。 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
奇妙的蓝天下面的云南高原,位于云贵高原的西部,海拔两千米左右。高原面上有大大
B.古人记载乐谱的方法复杂多样,乐谱需要破译是影响诗词歌曲传承的一个因素。
小小的坝子一千多个。这种坝子四周环山,中部低平,土层厚,水源好,适合居住,昆明坝
C.把握好中国古代诗词中平仄与押韵等语言特点能够更好地演唱古典诗词歌曲。
可谓众坝之首。昆明市从元代便成为云南首府。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这里出了些文武人才。
D.初步发展的全媒体科技会让人们忽视古典诗词歌曲的情感底蕴与艺术生命。
一九三八年一批俊彦之士陆续来到昆明,和云南人一起度过一段艰难而又振奋的日子。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
A.发展到唐宋时期,诗已经不能演唱,于是能够演唱的词、套曲、小令等体裁逐渐发展起来。
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
B.为了便于呈现诗词的内容意境以及发挥演唱者的主动性,古人为诗词配谱的旋律较为简单。
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
C.古代诗词歌曲对文字的依赖性强,这源于古代诗词歌曲资料只能通过阅读或吟诵才能获取。 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
D.引用托尔斯泰的话表明古典诗词歌曲作品传播方式的改变只会破坏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 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人们不知能在这里停留多久,也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却是把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用来论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每一天都过得很充实。
A.朱熹《楚辞集注》注《九章 抽思》“倡曰”一段说:“倡,读曰唱,亦歌之音节,所谓发歌 1944 年 4 月始,在日本侵略下,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百姓流离
句者也。” 失所,争向川滇一带逃难。日寇甚至不放过满载难民的火车,以逃难的人群为目标,肆行轰
B.《阳关三叠》是根据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所谱写的一首乐曲,在唐代就广为 炸。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这时更感到腹背受敌的威胁。
流传。 孟弗之家中,嵋和玮谈及时局。嵋道:“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
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玮的眼睛一亮,
C.清代《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在对乐谱歌词的搜集整理和对曲律的研究上,堪称集大
声音有些颤抖,“真是壮烈。这是男儿死所。”嵋抬头,望着他,觉得玮身上有一种热情和她
成者。
血脉相通。过了一会儿,才说:“这就是白居易形容的‘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
D.谷建芬的《游子吟》和邓丽君的《但愿人长久》都属于以现代作曲技巧重新谱曲而成的流
大军徒涉水如汤,未过十人二三死。’”玮说:“听说学校又要搬家?”嵋说:“昨天有几位先
行歌曲。
生来和爹爹谈得很晚,好像就是议论搬家的事。”玮说:“同学们都不愿意再搬,总是藏,总
4.请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思路。(4分)
是躲,再搬搬到哪儿去呀。”
5.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怎样才能更好地传承古典诗词歌曲。(5分)
“听!”玮说,远处传来一种沉重的声音,是脚步声,接着响起了歌声,“大刀向鬼子们的头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题,17 分) 上砍去——”脚步声和歌声越来越近。碧初和珐子走进屋来说,过队伍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家肃然听着,脚步声,隆隆的军车声,加上粗哑的、参差不齐的歌声,显得很悲凉。
我们决不投降 这天夜里又是沉重的脚步声,把许多人从梦中惊醒。十轮大卡车载着辎重,压得青石板
宗璞 路面在喘息。
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一、二、三——四!”声音不整齐,而且嘶哑,仿佛黑夜也是坎坷不平的。但是开赴前
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而天空是无 线的脚步不能停。
高一语文 第 3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4页 共 12页
次日上午,孟弗之和秦巽衡去学校开明仑大学教务会。正走在街上,忽然下起雨来,雨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毕,只觉寒风扑面,是秋已深。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 A.文章中对从军同学的牺牲给予高度评价,这一情节凸显了嵋和玮一致的爱国主义精神。二
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
人关于学校再次搬迁的议论反映了青年学生们对搬迁躲藏的不解。
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几只鸟儿
B.危急关头,小说塑造的青年学生分化明显:积极抗日,以身许国,捐躯赴国难者有之;思
扑喇喇惊飞了。
想复杂,不肯接受征调,拒绝服役者亦有之。
雨又下了,二人默然走着,及至学校,长衫已湿了大半。
C.小说两次写众人聆听行军的脚步声、军车声,表明当时战事紧张,军队频繁开赴前线,“悲
会上,要商讨两件大事。
凉”“沉重“等词语则表现出大家内心对局势的担心。
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
D.日寇人侵,明仑大学面临搬迁,有的教师赞成,有的坚决不走,还有的逃避现实幻想躲到
敌人是打不到的。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
生到军队服役。对这一问题大家意见较一致,国难当头人人都有责任。一位先生提出学生思 地图上没有的地方,表现各色人等面对国难时的不同抉择。
想很复杂,有人拒绝服役。秦校长说:“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语气很坚决,大家俱无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异议。 A.小说善用修辞手法,且生动巧妙贴切。如“过队伍”时,运用比拟的手法来写路面不堪重
在搬迁的问题上意见不统一。有人说,学生从军是把精华投进去了,还躲什么。也有人 负;写嵋和玮谈话时引用了古人诗向来表现战争的残酷惨烈。
说,还是搬一搬好。孟弗之说:“我们现在是用两个拳头的对策。一个拳头是伸出去,那就是 B.小说塑造人物时,语言能契合形象。“如有这种情况,不予毕业。”“我们决不投降!”表现
我们的青年人要直接参加这场战争;一个拳头是缩回来,就是搬迁躲藏,目的当然是为了培 出秦校长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坚韧不屈的形象特征。
养继续打出去的力量。”又有人说,现在哪里还能找到合适的地方。若有合适的地方,敌人到 C.小说多丰富感官描写,绘声绘色绘形。文中孟弗之和秦巽衡遇到难民时,进行了多感官角
时打不到,也不会放过轰炸。
度的描写,视听嗅触觉相结合,可谓穷形尽相。
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
D.小说行文中注重点面结合,既表现个体又观照群体。如刻画难民时,既写了病弱哀啼的小
纸张吹得满地。
儿,又写了漂泊疲惫苦难深重的难民群体。
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
8.文中两处画线句中的“秋风”极富意味,请结合文章分析其用意。(5分)
他噙着眼泪。
9.有人这样评价宗璞的小说:“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创痕”,虽不
这话又似实意,又似讽刺,像一柄剑刺在每个人身上,满室无言,静了好一阵,热泪在
直接描写战斗画面,只叙写后方生活状况,却凸显出战争的残酷惨烈和深刻影响。本文是如
人们眼中转。
江昉站起来说:“我是不走的了,我与昆明共存亡!” 何体现这个特点的?请结合相关情节简要分析。(6分)
秦巽衡站起身,“大家的意思我清楚了。我们也许搬走,也许留下,也许会和敌人周旋,
前途还不能确定,更加艰苦是必然的。可是我知道,”他用手环指大家,声音呜咽,一字一字
地说,“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他再次用手环指大家,“我们决不投降!”
我们决不投降!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
心上。
高一语文 第 5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6页 共 12页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题,21 分) A.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
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也。讥幼聪俊,有思理,年十四,通《孝经》《论语》。笃好玄 B.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
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每有新意,为.先辈推伏。梁武帝尝于文德殿释《乾文言》《坤文言》, /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
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敕令论议,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谘审循环,辞令温雅。 C.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
梁武帝甚异之,赐裙襦绢等,仍云“表卿稽古之力”。 /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
讥幼丧母,有错彩经帕,即母之遗制,及有所识,家人具以告之。每岁时辄对帕哽噎, D.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松枝
不能自胜。及丁父忧,居丧过礼。服阕,召补湘东王国左常侍。 /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
简文在东宫,出士林馆发《孝经》题,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集,必遣使 1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召讥。及侯景寇逆,于围城之中,犹侍哀太子于武德后殿讲《老》《庄》。梁台陷,讥崎岖避 A.①为.先辈推伏 ②为.天下理财,不为争利
难,卒不事景,景平,历任临安令。 B.①讥与陈郡、袁宪等预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高祖受禅,除太常丞,转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中,迁国子助教。是时周弘正在国学, C.①高宗幸.宫临听 ②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发《周易》题,弘正第四弟弘直亦在讲席。讥与弘正论议,弘正乃屈,弘直危坐厉声,助其 D.①居.丧过礼 ②居.则曰:不吾知也。
申理。讥乃正色谓弘直曰:“今日义集,辩正名理,虽知兄弟急难,四公不得有助。”弘直曰: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仆助君师,何为不可?”举座以为笑乐。弘正尝谓人曰:“吾每登座,见张讥在座,使人懔 A.张讥才智出众。他自幼聪敏,十四岁时便通晓《孝经》《论语》,他常常有新见解,而这些
然。” 见解能得到前辈的推崇佩服。
后主在东宫,集宫僚置宴,时造玉柄麈尾新成,后主亲执之,曰:“当今虽复多士如林, B.张讥为人至孝。每年他都要对着母亲的遗物悲泣,不能克制自己;父亲去世之后他服丧超
至于堪捉此者,独张讥耳!”即手授讥。仍令于温文殿讲《庄》《老》,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 过了丧礼规定。
服衣一袭。后主尝幸钟山开善寺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敕召讥竖义时索麈尾未至后主敕取 C.张讥善于辩论。他曾与老师周弘正就《周易》的题目当众展开辩议,使得周弘正以后每次
松枝手以属讥曰可代麈尾顾谓群臣曰此即张讥后事帧明三年入隋,终于长安,时年七十六。 登座讲学,看到他就惧怕。
(节选自《陈书 张讥传》) D.张讥备受重视。后主亲手把刚做好的玉柄麈尾当众交给张讥,说只有他配得上,并赐给他
一袭御所服衣。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 8分,各 4分)
①讥论议往复,甚见嗟赏,自是每有讲集,必遣使召讥。
②梁台陷,讥崎岖避难,卒不事景,景平,历任临安令。
14.梁武帝解说《乾文言》《坤文言》时,为什么认为张讥“甚异”?请简要说明。(4分)
高一语文 第 7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8页 共 12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题,9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1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 3题,10 分)
隋宫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李商隐 经典的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漫长的时间过程中经过历史的筛选而沉淀下来的精髓。
紫泉宫殿锁烟霞,欲取芜城作帝家。 这些优美至极、充满诗画意境的戏词,有着永恒的文学价值,是民族文化宝库里______的艺
玉玺不缘归日角②,锦帆应是到天涯。 术奇葩,承载着光辉灿烂,延续不断的中华文化。在中国文化发展的各个阶段中,戏曲如一
于今腐草无萤火③,终古垂杨有暮鸦。 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又如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血脉。
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 在从空间上来看,经过演变、孕育而形成的地方大量剧种,向集中居住地区发生了深远
【注】①此诗是诗人晚年江东之游时所作,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一年(857 年),当时李商隐 的影响。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傣剧、侗剧等,凡是有
因柳仲郢推荐,任盐铁推官,游江东。②日角:帝王相,此喻指李渊。③古人以为萤火虫是 人聚居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戏曲,这在世界文化中是______的。从介入深度上来看,
腐草变化出未的。《隋书 炀纪》:“大业十二年,上于景华宫征求萤火,得数斛,夜出游山放 戏曲文化几乎______,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
之,光遍岩谷。” 曲垄断,戏曲成为世俗生活中______的内容。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句“紫泉宫”是宫殿名,此处代指隋炀帝在长安的宫殿,照应标题“隋宫”。 A.永不谢幕 奇妙无比 包罗万象 至关重要
B.第四句诗人想象隋炀帝的游船会走到天涯,是以他贪图逸游的性格特征为依据的。 B.永不凋谢 独一无二 包罗万象 不可或缺
C.第五句说当年放萤的地方此时已成废墟,只有“腐草”而已,抒发了昔盛今衰之感。
C.永不凋谢 奇妙无比 面面俱到 至关重要
D.尾联诗人以假设、反诘的语气,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
D.永不谢幕 独一无二 面面俱到 不可或缺
16.杜牧在《阿房宫赋》里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复哀后人也”,处于同一时代的李商隐在诗中也有类似表达。对此你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A.在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集中居住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6分)
B.从空间上来看,经过演变、孕育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向集中居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题,6分)
C.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集中居住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 1分)
D.从空间上来看,经过孕育、演变而形成的大量地方剧种,对集中居住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①苏洵的《六国论》明确指出贿赂秦国是导致灭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 , 。
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
②《阿房宫赋》中写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向背而建筑的状态与宫室结构的参差错落,精巧工
致的诗句是: , 。
③《阿房宫赋》中杜牧极力渲染阿房宫的繁华奢靡,其中描写乐声与市井言语对比的句子
是: , 。
高一语文 第 9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10页 共 12页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题,9分) 四、写作(6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23.(60 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地球只有 1颗天然卫星,那就是月球。不过,围绕地球的人造卫星却越来越多。 无数画家都是在“变”与“守”两个维度中传达出审美精神的差异,成就不同的艺术个
土星有 82 颗卫星,是目前已知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但①______,地球将遥遥领先—— 性。有的画家一生都在追求变化,不断创新,如国画大师齐白石五易画风,甚至“衰年变法”,
截至 2021 年 1 月,地球轨道上有 3372 颗人造卫星正在工作;如果把已经停用但没掉下来的 其晚年的作品更加完美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的画家却坚守自己的画风,将一种
也算上,则超过了 6000 颗。 题材描绘到极致,如意大利著名版画家、油画家乔治,莫兰迪被人称为“那个画一排瓶子的
信号以电磁波的形式在人造卫星与地面间传递。就像手机离路由器越近,WiFi 信号越强 画家”,当其他艺术家纷纷前往巴黎时,他选择留在自己的家乡,和那些瓶瓶罐罐相伴,用静
一样,②______,信号传输的质量越好,所以通信卫星一般都在较低的轨道;卫星远离地球 物阐释艺术的真谛。
时,信号质量变差,但覆盖范围更广,所以中继卫星③______,便于遥控其他卫星。 上述材料对你具有怎样的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21.下列各项中的破折号,与语段中的破折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A.“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B.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有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C.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D.有一天——到底是怎么回事没人知道——总之是有个诚实的人到了该地定居。
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 15 个字。(6分,每空 2分)
高一语文 第 11页 共 12页 ◎ 高一语文 第 12页 共 12页
答案第 1页,共 1页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
1.D
2.B
3.D
4.首先分析全媒体科技对古代诗词歌曲传播的支撑,如让古典诗词歌曲有多元的传播新载体,推动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然后分析过分注重全媒体科技的力量对古典诗词歌曲带来的影响。5.
5.①要了解诗词的发展史,把握古典诗词的特点。
②要用好全媒体科技,开发更多多元的传播新载体。
③关注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古代诗词歌曲活态传承的作用。
④要重视其“神”而非其“形”,处理好传承目的和物质手段之间的关系。
解析:
1.D.“初步发展的全媒体科技会让人们……”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音乐‘可视化’还会诱导大众只关注诗词歌曲舞台表演呈现的视觉美感,而忽视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底蕴与艺术生命”,是“音乐‘可视化’”,不是“初步发展的全媒体科技”。
故选:D。
2.A.“发展到唐宋时期,诗已经不能演唱”错误,以偏概全,材料一第一段说的是“唐代大部分的诗都不能演唱了”,是“大部分”,而非全部。
C.“只能通过”错误,过于绝对,材料二说的是“古代诗词歌曲资料更多是通过阅读或者吟诵才能获取”。
D.“表明古典诗词歌曲作品传播方式的改变只会破环古典诗词歌曲的传承”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应该是为了说明古典诗词歌曲传承重在关注其“神”而非其“形”。
故选:B。
3.材料一是说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特点,如能唱,有乐谱,曲与歌词同载,旋律简单。
A.是说《九章》可以歌唱,与第一段“诗词能唱”观点一致。
B.是说《阳关三叠》是根据《送元二使安西》谱写的乐曲,与第三段“曲与歌词同载”观点一致。
C.《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整理乐谱歌词、研究曲律与第二段诗词有乐谱观点一致。
D.“以现代作曲技巧重新谱曲而成的流行歌曲”说的是古典诗词歌曲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播,与材料一观点不一致。
故选:D。
4.材料二共两段文字。由出处“新时代语境下古典诗词歌曲传承的多重误读与反思”可知,材料二是分析古典诗词歌曲在新时代语境下的传承。
由第一段开头的问句“全媒体科技是古代诗词歌曲传播的全部支撑吗”和第二段开头“全媒体科技的及时融入确实为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带来了转机与新生”可知,第一段应是说全媒体科技在古代诗词歌曲传播中的支撑作用,再结合“在全媒体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古代诗词歌曲拥有了多元的传播新载体,其传承进度较之以往有了明显的改观,受众范围有所扩大,受众数量也有所增加”“此同时,凭借全媒体科技,古代诗词歌曲的音乐文献使用率也在逐步提高”“智能音乐库的开发和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可知,这种支撑表现在传播新载体的多元化以及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化方面。
由第二段第二句“但是,过分吹捧全媒体科技的力量,就相当于间接抹杀了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古代诗词歌曲活态传承的作用”可知,这一段应是说过分看重全媒体科技的力量会对古代诗词歌曲传承带来的影响,再结合“存在很大的随机性与不稳定性”“忽视音乐作品本身的情感底蕴与艺术生命,进而导致演唱者与观众之间难以产生情感共鸣”等可知,会导致只重其形而忽视其神。
5.要想更好传承古典诗词歌曲,首先要了解古典诗词歌曲的特点,只有把握其特点,才能更好传播,如材料一提到“中国古代诗词多为抒情诗词,呈现出情景交融的意境”“诗词语言本身就具备音乐美。中国古代诗词讲究平仄和押韵,诗词本身以其节奏感和韵律美成为歌唱的组成部分”,这就说明在演唱中国古代诗词歌曲的时候,不仅要唱声,还要唱词,要充分考虑到平声长、上去短、入声促的语言特点,表现出汉语言的节奏和韵律美。
然后要结合当下用好全媒体技术。“在全媒体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得益于‘互联网+音乐’思潮的影响,古代诗词歌曲拥有了多元的传播新载体”“智能音乐库的开发和管理极大地推动了古典诗词歌曲的普及”,可以开发更多元的传播新载体,借助多种高科技手段普及推动传播。
最后还要结合当下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来谈做法。如“过分吹捧全媒体科技的力量,就相当于间接抹杀了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古代诗词歌曲活态传承的作用”“音乐‘可视化’的普遍应用,导致了‘看’古典诗词歌曲的人数多于‘听’古典诗词歌曲的人数,听觉可用性与视觉美观性之间出现了明显的失衡现象”“某种意义上就游离了音乐为主、娱乐为辅的传承原则,为我们整体感知古典诗词歌曲带来了阻力”“古典诗词歌曲传承中我们更多地关注其‘神’而非其‘形’”“全媒体科技对古典诗词歌曲听觉体验的割裂,颠倒了古代诗词歌曲的传承目的和物质手段之间的关系”,所以要更多关注其“神”,而非其“形”,不能抹杀政治、经济、人文等因素对古代诗词歌曲活态传承的作用,正确处理传承目的和物质手段之间的关系。
6.D
7.C
8.第一处寒冷的秋风: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阴冷凄凉的氛围;烘托情感,冷风吹乱的不仅是纸张,还有国难当头之时,自身漂泊的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情。
第二处刚劲的秋风:收束全文,意味深长;强有力的烘托出师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
9.①参加远征军学生牺牲以及征调学生:反映“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的恶劣战争形势;②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③学校将被迫搬迁至西康:反映“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从而控诉战争对教育的破坏。
解析:
6.D.依据原文“梁明时忽然站起来,大声说:‘我们最好找一个地图上都没有的地方,让敌人找不着。’他噙着眼泪”,“还……地方”错,这是说的反话。
故选:D。
7.C.没有“嗅觉”。
故选:C。
8.依据原文“冷风夹着雨滴吹打着玻璃窗。众人都觉一阵寒意。咣当一声,风把门吹开了,把桌上的纸张吹得满地”,第一处寒冷的秋风:由于军情紧急,大家正在开会讨论学校再次搬迁的议题,通过环境描写渲染出阴冷凄凉的氛围;更烘托出人物情感,国难当头之时,自身漂泊的众人纷乱复杂沉痛的心情。
依据原文“刚劲的秋风把这句话吹上树梢,吹过屋顶,在天空中滚动着,撞在每个人心上”,第二处刚劲的秋风:收束全文,意味深长,表达出众人“决不投降”的视死如归的决心,强有力的烘托出师生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和坚强不屈的斗争勇气。
9.①依据原文“工学院有两个同学参加远征军,听说最近牺牲了。一个患疟疾,没有金鸡霜纳;另一个中弹后掉在怒江里,说是手里还拿着枪”“另因军情紧张,滇西、滇南的战场都需要翻译,教育部决定征调四年级学生到军队服役”,参加远征军学生牺牲以及征调学生:反映“中国军队在各个战场上均告失败,损失惨重”的恶劣战争形势。②依据原文“一路见一群群人面目黑瘦,拖儿带女,背着大包小包,正是新到的难民。翠湖旁、桥边柳下也有难民或坐或卧。两个小儿大概有病,不停地啼哭。一个母亲低声抚慰,一个母亲照屁股给了几下。被打的小儿大哭,又有别的小儿跟上”,孟弗之和秦巽衡雨后路遇难民惨况:反映“日寇甚至不放过难民”的战争罪行。③依据原文“明仑大学在长沙和另两个著名大学一起办校,然后一起迁到昆明。没有宿舍,盖起简易的板筑房,即用木槽填土,逐渐加高。洋铁皮作屋顶,下雨如听琴声。这在当时,是讲究的了。缺少设备,师生们自己动手制造。用铁丝编养白鼠的笼子,用砖头砌流体试验的水槽。缺少图书,和本省大学商借,又有长沙运来的,也建了一个图书馆,虽说很简陋,学子们进进出出,读书的气氛很浓”“校长秦巽衡简单介绍了当前形势,说教育部已派人去西康勘察,那里交通十分不便,谅敌人是打不到的”,学校将被迫搬迁至西康:反映“昆明的课堂从来没有平静过”,从而控诉战争对教育的破坏。
二、古代诗文阅读
10.C
11.C
12.D
13.①张讥反复论说,很被(简文帝)叹赏,从此每次有讲经说法的集会,一定派人召见张讥。
②梁台城沦陷,张讥辗转躲避灾难,最终没有侍奉侯景,侯景被平定,张讥担任临安令。
14.①张讥先于各位儒生出来发表议论;②张讥能反复论议辨察;③张讥言辞温和文雅。
解析:
10.句意:后主曾驾临钟山开善寺,召集侍臣坐在寺西南松树林下,诏命张讥阐明义理。那时去拿拂尘的人尚未赶到,后主诏令拿来松枝,亲手给张讥,并说:“可以代替拂尘。”后主又回过头对群臣说:“这就是张讥未来之事。”
“幸钟山开善寺”句,“幸”为动词,意思是“驾临”,“钟山开善寺”为名词,是“驾临”的地方,其后可以断开,且“召从臣坐于寺西南松林下”是连动结构,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时”为“当时”之意,表示时间,应在句中作状语,置于下一句开头,排除B。
故选C。
11.A.句意:被同辈们推崇佩服。“为”,介词,表被动。句意: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为”,介词,替,给。
B.句意:张讥和陈郡袁宪等人在场。兼词,相当于“于之”,在这里。句意:哪里用得着消灭郑国来倍增自己的领土。“焉”,疑问代词,哪里。
C.句意:高宗到温文殿聆听。“幸”,皇帝到某处。句意: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来临。“幸”,皇帝到某处。
D.句意:他服丧超过了丧礼规定。“居”,处在。句意:平日里说,没有人了解我的才能。“居”,平时。
故选C。
12.D.“后主……并赐给他一袭御所服衣”理解错误,根据原文“高宗幸宫临听,赐御所服衣一袭”可知,赐给张讥御所服衣的是高宗,而非后主。
故选D。
13.①“往复”,反复;“自是”,从此;“见”,被。
句意:张讥反复论说,很被(简文帝)叹赏,从此每次有讲经说法的集会,一定派人召见张讥。
②“崎岖”,辗转;“卒”,最终;“景平”,被动句,侯景被平定。
句意:梁台城沦陷,张讥辗转躲避灾难,最终没有侍奉侯景,侯景被平定,张讥担任临安令。
14.“诸儒莫敢先出,讥乃整容而进”意思是各位儒生没有敢先出来讲的,张讥便整理仪容上前,可知,张讥先于各位儒生出来发表议论;“谘审循环”意思是反复议论辨察,可知张讥能反复论议辨察;“辞令温雅”意思是应对的言辞温和文雅,可知张讥言辞温和文雅。
参考译文:
张讥字直言,清河武城人。张讥年幼时聪明俊美,思辩能力强,十四岁时,通晓《孝经》、《论语》。特别喜好玄言,师从汝南周弘正,常有新见解,被同辈们推崇佩服。梁武帝曾到文德殿释解《乾文言》、《坤文言》,张讥和陈郡袁宪等人在场,梁武帝诏令大家议论,诸儒都不敢先发言,只有张讥整整衣冠便讲,他论证严密,左右逢源,辞令温婉典雅。梁武帝觉得他不同寻常,便赐给他裙襦绢等物,又说:“这是表彰你研习古经的功劳。”
张讥年幼时丧母,他母亲留下一件镶嵌彩色纵线的丝织手帕,张讥懂事后,家里人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每到一年的祭日他就对着手帕泣哭,不能自已。等到张讥父亲去世,他在服丧期间过于毁顿。服丧期满后,征补为湘东王国左常侍。
简文帝在东宫时,到士林馆以《孝经》出题目。张讥反复论说,很被(简文帝)叹赏,从此每次有讲经说法的集会,一定派人召见张讥。等到侯景叛乱时,宫城被围,张讥还在武德后殿跟哀太子讲授《老子》、《庄子》。梁台城沦陷,张讥辗转躲避灾难,最终没有侍奉侯景,侯景被平定,张讥担任临安令。
高祖接受禅让,张讥任太常丞,不久迁任始兴王府刑狱参军。天嘉年间,调任国子助教。当时周弘正在国学,以《周易》出题目,周弘正的四弟周弘直也在讲坛。张讥和周弘正议论,周弘正竟然辞屈,但其弟弘直正襟危坐措词严厉,帮助他哥哥讲述道理。张讥于是严肃地对弘直说:“今日议论诗文子集,辩名事理,即使知道你哥哥有困难,四公你也不能帮助。”弘直则说:“我帮助你的老师,有什么不行呢?”在座的人都笑了。周弘正常对人说:“我每次登台讲授,只要看见张讥在场,我就害怕。”
后主在东宫,召集宫内官员设宴,当时玉柄拂尘刚做成,后主亲手拿着它,说:“当今学士如林,但能拿此玉柄拂尘者,只有张讥一人。”便亲手给他。仍然让他在温文殿讲授《庄子》、《老子》,高宗到温文殿聆听,赐给张讥一袭自己穿的衣服。后主曾驾临钟山开善寺召集侍臣坐在寺西南松树林下,诏命张讥阐明义理。那时去拿拂尘的人尚未赶到,后主诏令拿来松枝,亲手给张讥,并说:“可以代替拂尘。”后主又回过头对群臣说:“这就是张讥未来之事。”张讥在祯明三年(589)入隋朝,死于长安,时年七十六岁。
15.D
16.①杜牧《阿房宫赋》借秦人极奢而亡讽谏唐朝统治者要吸取历史经验教训,以免重蹈覆辙,属于借古讽今;②李商隐《隋宫》写隋炀帝没有借鉴前朝教训,贪图享乐,终致亡国。其目的是在借古讽今,讽谏唐朝统治者以史为鉴。
解析:
15.D.“讽刺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的行为是亡国之因”错,隋炀帝观赏《后庭花》舞蹈是李商隐在诗中的想象,并非事实。
故选:D。
16.李诗是一首咏史吊古诗,内容虽是歌咏隋宫,其实是讽刺隋炀帝杨广的荒淫亡国。此诗写隋炀帝为了寻欢作乐,无休止地出外巡游,奢侈昏庸,开凿运河,建造行宫,劳民伤财,终于为自己制造了亡国的条件,成了和陈后主一样的亡国之君。尾联“地下若逢陈后主,岂宜重问《后庭花》”用杨广与陈叔宝梦中相遇的故事,以假设、反诘的语气,把批判荒淫亡国的主题深刻地揭示出来。讽古是为喻今,诗人把隋炀帝当作历史上以荒淫奢华著称的暴君的典型,来告诫晚唐的那些荒淫腐朽、醉生梦死的统治者。
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意思是,秦人来不及哀悼自己,而后人替他们哀伤;如果后人哀悼他却不把他作为鉴戒吸取教训,也只会使更后的人又来哀悼这后人啊。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向当世统治者发出警告,借古讽今,表达了讽谕朝政的主题。
名篇名句默写
17.①赂秦而力亏 破灭之道也(重点字:赂)
②各抱地势 钩心斗角(重点字:钩)
③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重点字:呕、哑)
三、语言文字应用
18.B
19.C
20.①比喻句由本体“戏曲”、喻体“磁石”“佳酿”和比喻词“如”组成;比喻句把戏曲比作一枚磁石和陈年醇香的佳酿,使表达生动形象。②突出了戏曲的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儿女的滋养作用。
解析:
18.永不谢幕:形容有影响力事件的人物的影响力永远流传。永不凋谢:指草木花叶永不枯落(常用于口语),或比喻人事永远不衰者死亡。由后文可知,此处形容“奇葩”,作“奇葩”的定语,“奇葩”本意是珍贵稀少的花卉。故此处填写“永不凋谢”。奇妙无比:形容难以比拟的神奇。独一无二:指没有相同的或没有可以相比的,形容十分稀少。由“汉族地区有京剧、越剧、黄梅戏、川剧等,少数民族地区有傣剧、侗剧等,凡是有人聚居的地方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戏曲”可知,此处形容这些文化现象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无所不有。面面俱到:各方面都照顾到。由“不论是民间节日庆典,拜神请愿,还是婚丧嫁娶、联络感情,都被戏曲垄断”可知,许多习俗都在戏曲当中,而并非各方面都服顾到,故选用“包罗万象”至关重要:相当地重要,要紧关头是不可缺少。不可或缺:表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不能少一点,由“戏曲成为世俗生活中……的内容可知,戏曲的地位应为非常重要,不能有一点点的缺失,故选用“不可或缺”。故选B。
19.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句式杂糅,“在从空间上来看”中”在……上和“从……来看”杂糅,可留其一;二是语序不当。“经过演变、孕育而形成的地方大量剧种“中“演变,孕育而形成”应改为“孕育,演变而形成”;三是搭配不当。“向集中居住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向集中居住地区”应改为“对居住地区”,“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应改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故选C。
20.由“戏曲如一枚磁石,凝聚着民族的魂魄;又如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中华儿女的血脉”可知,划横线句子使用比喻修辞,将“戏曲”比作“磁石”“佳酿”,比喻句由本体“戏曲”、喻体“磁石”佳酿”和比喻词如”组成,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戏曲的民族凝聚力和对中华儿女的滋养作用。
21.C
22.①要是算上人造卫星的话;②人造卫星离地球越近;③位于较高的轨道。
解析:
21.文中“地球将遥遥领先——截至2021年1月”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
A.表示引出下文。
B.表示话题转换。
C.表示解释说明。
D.表示插说。
故:C。
22.第一空,比较前文语境“土星有82颗卫星,是目前已知拥有最多卫星的行星”和后文语境“地球将遥遥领先——截至2021年1月,地球轨道上有3372颗人造卫星正在工作;如果把已经停用但没掉下来的也算上,则超过了6000颗”可知,地球领先是因为有人造卫星,因此第一空可填写“要是算上人造卫星的话”。
第二空,根据前文的打比方“就像手机离路由器越近,WiFi信号越强一样”,再结合后文“信号传输的质量越好”,可知,横线处应该填写“人造卫星离地球越近”。
第三空,根据前文“卫星远离地球时”和后文“便于遥控其他卫星”可知,“中继卫星”应处于一个合适的位置,可填写“位于较高的轨道”。
四、作文
23.参考立意:
1.以守正为本,铸创新之魂。
2.辩证继承,转化创新。
3.用好“守”与“变”,走好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