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湘南地区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湘南地区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3.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岳麓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3-10-17 14:4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湖南省湘南地区201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历 史 试 卷 2013.10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答题时请将第Ⅰ卷的答案务必填涂在答题卡上。
本试卷考试时间为90分钟,分值为100分。
第Ⅰ卷(共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合计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西周以来继承制度规定: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而清朝皇位继承形态不断发生变化,曾先后出现汗位推选制、嫡长子皇位继承制、秘密建储制、懿旨确立嗣君等四种模式。这一变化表明( )
A.分封制的瓦解 B.宗法制的影响削弱
C.中央集权的强化 D.清朝彻底改变了王位世袭制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材料中“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
A.自给自足 B.男耕女织 C.精耕细作 D.集约经营
3.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
4.抗战初期,蒋介石致电某部:“25日一战,歼寇如麻,足证官兵用命,深堪嘉慰。尚希益励所部,继续努力。”一位民主人士赞扬说:“此次大捷,其估量不仅在于双方死亡的惨重,而在于打破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使日军锐气挫折”。两则材料称赞的是(  )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台儿庄战役
5.王阳明强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其目的是否定( )
A.存天理,灭人欲 B.格物致知 C.致良知 D.人伦即天理
6.“如果以为选择原理是近代的发现,那未免和事实相差太远。远在1300多年前,在一部中国的古代(农业)百科全书中,就已经有关于选择原理的明确记述。”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赞誉的这部中国古代著名著作是( )
A.《齐民要术》 B.《梦溪笔谈》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7.宋仁宗年间,有官员反映,那些应该穿皂衣的仆役小吏,居然也穿戴儒巾大袖,混杂于士流;民庶的妻小,头冠也插满珠翠,俨然贵族。此现象表明( )
A.宋代商品经济发达 B.宋代阶层有平等化趋向
C.宋代中央集权制度加强 D.宋代社会风尚的变化
8.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国的民主政治模式是最佳模式 B.政治协商是中国民主政治的特点
C.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无需借鉴西方 D.“中国模式”应该在世界各国推广
9.一位前往洛阳经商的潞州商人,住在洛阳城中一处专供潞州人居住的建筑物里,接洽商务、汇兑、装卸货物,均极便利。此人因生意有成,在这栋建筑物里唱戏酬神。这位商人最可能身处那个时代( )? A.汉代 B.唐代 C.宋元 D.明清?
10.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
A.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11.围绕以下《外交大事记》的一块展板,四位同学展开讨论,其中观点正确的是( )
外交大事记
1981年底,中国明确表示肯定和原则支持符合联合国宪章精神的维和行动,并开始缴纳有关摊款。
1986年,中国政府应邀派人前往中东实地考察了”停战监督组织”。
1988年,中国成为联合国维和特委会成员。
1990年,中国首次向联合国维和行动派遣观察员,积极参加在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甲:中国发展结伴而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
乙: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
丙: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丁:为中国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
A.乙、丙 B.丙、丁 C.甲、乙、丁 D.甲、丙、丁
12.“克里斯提尼在推行民主制的同时,也更为注重公民权的限制,移民要想获得雅典的公民权更为困难,……只有那些为雅典做出突出贡献的迈提克(指外邦人),作为一种奖励,在经公民大会的特别投票通过后才能获得雅典公民权。”这段材料主要说明了(  )
A.外邦人不可能获得雅典公民权 B.雅典公民的利益得到了维护
C.公民大会的权力进一步扩大 D.基本铲除了旧贵族的世袭权力
13.《十二铜表法》规定,狱官或仲裁者收受贿赂要被处以死刑。这表明(  )
A.公民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B.习惯旧俗得以保留
C.贵族滥用权力受到限制 D.法律程序过于严格
14.学者M·卡瑞曾指出“十二铜表法从未被废除过,实际上它的一些条款一直实施到罗马历史的结束。作为一个整体,它是一个有条不紊的法律而不是停滞不前的公社法律。”这说明《十二铜表法》( )
A.其条款适用于各个历史时期? B.为以后罗马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C.其内容全面完整,无需修改 D.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15.俾斯麦从19世纪50年代末以来就在考虑一种特殊的德意志型的制度,既能保持普鲁士王朝和容克阶级的政治统治优势,又能在经济方面照顾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使两个阶级利益互相融合,成为德意志帝国的统治基础。这种设想在1871年帝国宪法中加以定型,最终促成了德意志新体制的形成。上述材料表明(  )
A.专制制度与民主制度可以相互补充 B.统一使德国资产阶级利益全面保障
C.统一后德国制度更具有专制色彩 D.德意志开创了适合国情的政治体制
16.“大胆求知吧!”是下列哪次运动的口号( )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
C.启蒙运动 D.新文化运动
17.列宁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十月革命“用与西欧其它一切国家不同的方法”的含义是(  )
A.采用暴力革命的方式来夺取政权 B.以社会主义的方式推进国家的现代化
C.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D.利用商品、市场和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18.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权利法案》既沿袭了罗马法的精神,又开启了近代民主代议制的先河,其在世界民主化进程有着深远的影响是( )
A.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世界各国普遍接受
B.以法律条文捍卫了资产阶级的利益
C.实现了由“主权在君”到“主权在民”的革命性转折
D.解决了革命引起的政局动荡问题,为国家崛起提供了坚定的政权保障
19.为下图选择最恰当的标题( )
A.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趋势 B.当今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C.当今世界格局的两极化趋势 D.当今世界格局的单极化趋势
20.2011年国际关系领域出现了“春”(利比亚等中东乱局)、“夏”(英国伦敦社会骚乱)、“秋”(美国纽约“占领华尔街”行动)、“冬”(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日逝世)等重大事件。这些事件的背后反映出当今的世界形势呈现
A.乱象丛生,危机重重 B.“一超多强”的格局开始被打破
C.国际恐怖主义威胁世界和平 D. 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
21.列宁晚年在总结十月革命经验时说:“毫无出路的处境十倍地增强了工农的力量,使我们能够用与西欧其他一切国家不同的办法来创造发展文明的根本条件。”这一“不同的办法”是(  )
A.进行全面的改革?? B.实行新经济政策 C.优先发展重工业?? D.建立苏维埃政权
22.在1952年10月召开的苏共十九大上,苏联领导人对当时经济存在的问题做了相当广泛的披露:如指出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现有可能性还远未加以充分利用,许多企业没有很好完成提高劳动生产率的计划;企业经营不善,原材料、燃料、电力、工具等严重浪费。这反映了当时苏共( )
A.彻底否定了斯大林模式 B.开始调整和改革斯大林模式
C.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新认识 D.充分肯定市场经济存在的必要性
23.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一方面指责资本主义是不道义的,另一方面又大力倡导自由资本主义。其意图是( )
A.抹杀资本主义的剥削性 B.反对封建专制与特权
C.推动工人运动以争取公正 D.调和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
24.以下措施不属于凯恩斯经济主张的是( )
A.发展混合制经济 B.扩大政府开支
C.增加货币发行量 D.增加政府税收
25.2011年9月美国首位华裔国会众议员赵美心访问中国,谈到中美贸易不平衡时说:“一部售价260美元的IPhone,在中国组装,中国只能从中赚取4美元,其他的都由苹果公司赚去了。”这说明,全球化( )
A.手机企业的利润在下降?? ???????????B.发展中国家并未受益
C.发达国家占据优势地位??? ??????????D.缺乏公正性难以为继
第Ⅱ卷(共50分)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6.(20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材料二 理学之名,自宋人始有之。……今之所谓理学,……不取之“五经”而但资(宋明)之语录,……又曰:“《论语》,圣人之语录也。”舍圣人之语录,而从事于后儒,此不谓不知本矣。
——顾炎武《亭林文集?与施愚山书》
材料三 李贽还同样以不留情面的态度解剖自己,指责自己缺乏诚信:“志在温饱,而自谓伯夷叔齐;质本齐人,而自谓饱道饶德。”……如果李贽在某种程度上表现了言行的一致,那么唯一合理的解释是他在追求个性与行动的自由,而不是叛离他衷心皈依的儒家宗旨。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2)顾炎武以儒学作为社会教化的资源。依据材料二,指出顾炎武对儒学进行了怎样的取舍?并说明其理由。(6分)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明清之际中国社会的实际状况,从政治、经济和思想三方面评析材料三的观点。(8分)
27.(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崇尚节俭和力戒奢侈是一以贯之的信条,也是社会各阶层共同推崇的道德风尚和消费观念。但明清时期,以徽商为代表的商人在消费方面却放弃节俭而趋于奢侈化。追求奢华的物质享受,同时还耗费巨资结纳官府。到近代,开始有社会舆论公开反对一味提倡节俭,并且主张鼓励消费,这较诸过去无疑是一种重要的变化。此时的社会舆论已开始从富民与富国的高度,对奢侈消费的作用与影响给予了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材料二 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这期间,尤其是1600年之后,欧洲许多城镇,尤其是那些大的都会城市,作为铺张浪费的中心发展起来。这些城镇均建造了许多会议厅、剧场、歌剧院、游乐园或其他娱乐场所。在这250年间,铺张浪费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如此,近代早期的奢侈享乐之风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近代早期消费群体中有相当比例是贵族和王室成员,大量资金被用于高档服饰、佳馔和豪宅等消费品的消费。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社会的消费观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2)据材料二归纳近代早期的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代表的时代精神。(4分)
28.(18分)与时俱进、变革创新的民族精神造就了生生不息、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周时期(公元前771-256年),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的是重大的政治变革……前面论述的混乱和改革深深的影响了中国思想家,迫使他们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或将其抛弃,或使之适应过渡时期的需要。因而,东周时期是一个思想文化大变动、富有创造力的时期。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中“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2分)“伴随着经济变革而来”发生了怎样的重大的政治变革?(2分)
材料二 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而只能用限制君权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l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家则拿出了……资产阶级国家蓝图。 ——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2)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政治、经济层面概括当时中国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的因素。(3分)
材料三 1904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其立学宗旨是:“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以西学瀹(渗透)其智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才,各适实用。”……到1922年11月,中华民国北洋政府以大总统令颁布《学校系统改革案》(“壬戌学制”),此改革案由全国教育联合会提出,《改革案》列有七条标准: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发挥平民教育之精神;谋个性之发展;注意国民经济力;注意生活教育;使教育易于普及;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
(3)概括材料三中“癸卯学制”的特点。(2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壬戌学制”颁布的背景以及进步性。(不得摘抄原文)(9分)
参考答案 (2013.10)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B
C
A
B
B
A
D
B
D
A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B
B
C
B
D
C
B
C
A
D
21
22
23
24
25
D
C
B
A
C
二、材料题:
26.(20分)
答案:(1)主张: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背景:商品经济活跃;市民阶层进一步扩大;倡导个性解放的新思想出现。(答两点即可)(4分)
(2)取舍:取孔孟之道,舍宋明理学。理由:孔孟之道为儒学的根本。(6分)
(3)评述:李贽的矛盾心理折射出的是转型期的社会病态。(2分)李贽一方面高喊反对权威、追求思想解放的口号;另一方面又困惑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对传统儒家道德的冲击,欲求努力维护儒家的社会理想。(2分)君主专制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正统思想仍占主导地位。(4分)?
27.(12分)
(1)变化:由尚节俭到追求奢侈,鼓励消费。(2分)
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的解体;近代西方消费观念的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市民阶层壮大。(任3点,6分)
(2)表现:通过奢侈消费体现个人价值;都会城市成为奢靡消费的中心;(2分)
时代精神:面向现实,注重人文。(2分)
28.(18分)
(1)根本原因: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进步(铁犁牛耕的出现)。(2分)
政治变革:分封制走向崩溃,中央集权制度(封建制度)开始出现;各国纷纷推行变法。(2分)
(2)原因:政治上,封建专制高度强化;(1分)
经济上,封建自然经济根深蒂固,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2分)
(3)特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分);
颁布的背景:北洋政府的重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新文化运动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解放人们思想;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觉醒;受“西学”的影响。(6分)(答出3点即可)
进步性:重视教育的普及;注重学生的个性培养;注重培养经济人才;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关注地方教育的差异。(3分)(答出3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