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9课《怀疑与学问》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7 21:57: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9 怀疑与学问 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学习本文明白朴实、简洁准确、通达流畅、长短相宜的语言。
3.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文先作论述后提出论点的写法和层进式论证法、对比论证法。
2.认识“怀疑”、“思索”对做学问的重要意义。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学贵心悟,守旧无功。——张载
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董仲舒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陈宏谋
群疑并兴,寝食俱废,乃能骤进。——朱熹
作者简介
顾颉刚(1893-1980),历史学家,江苏苏州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长期从事教育工作和历史研究。他在研究工作中,善于怀疑与辨伪,有不少创见。编有《古史辨》、著有《汉代学术史略》《史林杂识初编》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宝树园文存》卷三(中华书局2011年版)。顾颉刚以治学严谨著称,他曾校点清代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这本书很薄,他却花费大量时间查阅资料,几个月才校点完,由此,他知道了辨伪的必要性,发起编辑《辨伪丛刊》,同时决心要从“辨伪书”到“辨伪史”。顾颉刚对于中国古史,做了许多辨伪的文字,他的一生几乎都与“怀疑”相伴,并以此为基础成为一代史学大师。《怀疑与学问》是他对后人的真情告白。
四、检查字词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顾颉刚( jié ) 程颐( yí )
张载( zài ) 虚妄( wàng )
停滞( zhì ) 盲从( máng )
折扣( zhé ) 墨守( mò )
譬如( pì ) 塾师( shú )
腐草为萤( yíng )
2.解释下面的词语。
腐草为萤:语出《礼记·月令》,意思是腐草能化为萤火虫。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指一些不着边际的,不可捉摸的事物。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就自动破灭,形容情节、论点虚谬,经不起反驳、攻击。
尽信书不如无书:语出《孟子·尽心下》。原指完全相信《尚书》,倒不如没有《尚书》,后用以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辨伪去妄:要善于辨别,分清真假。
流俗: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盲从:盲目地附和随从。
墨守:固执拘泥,不会变通。
停滞: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进行或发展。
五、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或“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的中心论点。
第二部分(3-5):论证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六、研读课文
请学生快速阅读一遍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小组讨论)
1.第1、2段提出了文章的总论点,这个总论点是什么?
明确:本文的总论点是借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提出的,总论点是:“学者先要会疑”,或者是“学则须疑”。如果用我们自己的话来表达,总论点是“研究学问必须有怀疑精神”。
2.文章开篇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运用了引用论证的方法。作者在开头引用这两句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 时学者的名言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证据,这使得论点的说服力增强。
3.第3段在文章中起到哪些作用?
明确:(1)引出下文,使文章上下紧紧相联。这段讲了做学问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据是“靠别人的传说”,自己如何对待这“传说”,而下文紧接着就谈论这个问题。
(2)形成层进,使文章论说深入一步,进了一层。这段讲学问的基础是什么,下面进一步讲如何对待这个基础,内容深入了。
(3)铺石垫基,使文章的说服力增强。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这个关系到全篇中。动议题的问题,本段虽未加以论说,而“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这点已在本段得到说明,这就为后文论述做学问应该如何对待传说垫下了基石,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4.第4自然段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事例?有什么作用?
明确:作者列举“三 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事例进行论证。论述了人们怎样以怀疑的精神做学问,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精神很有必要。
5.第5段和第4段同是谈怀疑精神对做学问的意义,为什么写了第4段还写第5段,是否可以去掉第5段?两段的内容有何相异?
明确:第4段说的是对于“传说”要用怀疑精神对待,第5段则说“我们不论对干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各种各样的书本,各家各派的学问,做学问者时时在评判,常常要弃取,这方面论及了,文章的论述才算是全面,漏掉了,将是缺陷。写了第4段,又写第5段,可见作者构思的周到。
6.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彼此如何联系?
明确:本段包含四层意思:(1)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2)(“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3)(“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4)(“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七、合作探究
1.怎样理解“怀疑不仅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明确:这句话承上启下,对文章的内容和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句话涵盖了两个方面:课文对“怀疑精神”的重要性的论述从“消极”和“积极”两个层面展开,充分论证了“怀疑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其中的“消极”和“积极”是指由浅到深的两个不同阶段,上半句交代“怀疑”对吸纳已有知识和做学问的作用,下半句交代“怀疑”对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两方面相结合,由浅人深地论证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中心论点。
2.分析本文所用的论证方法。
明确:(1)举例论证:①第4自然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②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①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②第5自然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③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正反对比论证:第6段通过正反对比论证怀疑精神对治学的重要性。
八、本文主旨
本文论述了学者先要会疑,学则须疑的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九、文本特色
1.结构严谨,逻辑分明。
本文在高度概括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从大的显眼的事物到小的不显眼的事物,分项说明。全文结构脉络大致是:首先提出总纲;经过一番思考的道理。又如对“怀疑精神”,作者阐释得明确而透彻。所谓怀疑,就是决不轻信,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再决定信与不信:进而把怀疑科学地分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把从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细致地分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这些分析都很透彻、很周密。
2.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文章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名言作为论据,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据和论点,很有说服力。第5段又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再说举例论证。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举出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课后作业
本文引用古代大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于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的作用。开头引用古代两位著名的大学问家的话,既用他俩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又作论据,颇具说服力。程颐的“学者先要会疑”和张载的“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两句话的意思概括起来就是:做学问要善于提出问题。中间引用了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阐释:“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引话十分精当,与该段的分论点十分切合。请你写一个运用引用论证的片段,论证一个观点,150字左右。
答案:示例:英国王子查尔斯曾经说过:“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你不得不去做的事,这就是责任。”责任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一个人真正地成为社会一分子的时候,责任作为一份成年的礼物已不知不觉地卸落在他的背上。它是一个你时时不得不付出一切去呵护的孩子,而它给予你的,往往只是灵魂与肉体上感到的痛苦,这样的一个十字架,我们为什么要背负呢?因为它最终带给你的是人类的珍宝——人格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