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4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 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 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线索。
学习目标
1. 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从时空观念角度形成对此变革进程的基础认识。
2. 通过文献史料了解古代宰相制度的演变历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迁的基本规律。
3.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树立坚持中国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信心。
学科素养
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王位世袭制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____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 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________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禹
世袭制
3.西周——贵族等级分封制
(1) 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________________。
(2) 分封制
① 主要内容:________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其他地方分封给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在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在国内又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________________序列。
嫡长子继承制
天子
贵族等级分封
② 权利义务:诸侯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3) 基本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____
___________相结合。
(4) 商周政治的特点:商周政体中,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
血缘关系
(5) 演变
① 贵族等级分封制解体: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___________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
② 封建政治制度产生: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上进行重大改革,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
宗法血缘
二、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主要内容
(1) 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________。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
(2) 中央:________制
核心
三公九卿
三公 ________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________是行政中枢所在 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________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 九卿 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 丞相
丞相府
御史大夫
(3) 地方:郡县制。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____、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另设________掌监察,郡下设县或道,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 国家治理:文书制度
① 各级官僚机构以________推行行政管理。
② 建立以________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郡
监御史
文书
邮传
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 两汉时期——三公九卿制
① 汉武帝为加强集权,选择一些文官到宫廷的殿阁值守,是为“________”,从而使外朝________的权力大大削弱。
② 西汉晚期,中朝________的权力逐渐增大。
③ 东汉,刘秀将________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中朝
丞相
尚书
尚书台
(2) 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① 内容:三省是由皇帝直接掌控的中枢。________是决策机构,________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________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 特点: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
③ 意义: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3) 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________________,为宰相之职;设枢密院掌管军政,________掌握财政大权,分割宰相的权力。
(4) 元朝:实行________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 明朝
① 明太祖废除___________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 000多年的____________制度终结。
② 设立________,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三司
中书省
中书省
宰相
内阁
(6) 清朝:雍正帝设立________,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军机处
2.地方行政制度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汉初 郡、县二级制 郡设________为一郡最高长官,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郡下设县,置县令(长)、县丞、县尉
王国和______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
太守
侯国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东汉 晚期 州、郡、县三级制 “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不仅有行政权,还有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 州、郡、县三级制 —
隋朝 州、县二级制 废郡,以州统县
续表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唐朝 ____、州、县三级制 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唐中期后,设________统兵征战,形成藩镇割据势力
宋朝 ____、州(府)、 县三级制 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续表
道
节度使
路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元朝 省、路、府、州、 县多级行政制度 在地方设置________,作为中行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后来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形成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续表
行中书省
续表
朝代 体制 具体内容
明朝 省、府、县三 级行政制度 废________,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清朝 省、府、县三 级行政制度 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________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行中书省
总督
[概念阐释] 禅让制、王位世袭制和宗法制
① 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举首领的一种制度。
② 世袭制是国家王位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是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其主要方式是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
③ 宗法制是用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知识拓展]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本质上讲,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因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易错警示] 郡县制的起源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郡、县等新的地方行政区划在一些诸侯国已出现;秦朝时,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并在全国推行。
[方法点拨] 图示法理解三公九卿制和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
趋势
① 三公九卿制
② 中国古代皇权的发展趋势
[归纳总结] 从汉至元地方行政制度的特点
① 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地方不存在独立的行政体系。
② 地方服从于中央,中央服从于皇帝。
③ 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管理。
④ 地方权力分散。
⑤中央控制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考核。
研习1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周人继承了殷商对于祖灵保佑的重视,他们进一步认为,“人”的感情也是价值的合理依据。于是,亲情及其向外扩展是人际和谐的基础,血缘及其应有的远近分别是社会秩序的本源。
——《商周政治制度研究》
材料二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1) 材料一反映了商周时期在构建社会秩序方面怎样的显著特点?
(2) 材料二中“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将认同血、亲等作为社会认同的规则。
分封制。
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史论背诵]
先秦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将国家权力和家庭关系结合起来,形成“家国一体”的局面。
(2) 等级森严:以分封制和宗法制为核心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不同等级的权利和义务固定,很难逾越。
(3) 地方权力较大:分封制给予诸侯国较大的统治权力,但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4) 神权色彩浓厚: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
(5) 稳定延续:夏商周政治制度前后沿袭,具有相对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巩固练习]
1.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500余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C
解析:材料中的“代”是指血缘关系、辈分的迁移,所以材料说明夏、商王位的继承方式是世袭制,故选C项。
2.中国许多地名和称谓都有悠久的历史。比如山东被称为齐鲁,河北被称为燕赵,山西被称为晋等。这些称谓起源于
(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当地地理特征 D.古代地名
B
解析:山东在西周分封制下主要有鲁国与齐国两个诸侯国,位于今天河北省的两个封国是燕国、赵国,位于山西省的诸侯国是晋国,所以B项正确。
研习2 我国古代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合作讨论]
材料一 (汉)武帝重用内朝尚书,夺宰相权。下逮(南朝时)宋、齐,尚书、中书、侍中三者皆为辅臣。唐代中央最高机关,依然是魏、晋以来的尚书、中书、门下三省。但他们现在已是正式的宰相,而非帝王之私属。古代的宰相权,现在是析而为三。
——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二 元朝行省的划界原则,一改前代以山川形便为主的做法,明确以犬牙交错为主导……为了打破太行山之险,让腹里地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合并山东、山西,河北、蒙古等地。为了打破南岭之险,采取南北纵切的方法,让湖广行省越过南岭而有广西之地,又使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之地。
——范红军《元代设行省如何
加强了中央集权》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汉、魏晋、唐三个时期中枢机构的演变,并概括历代封建王朝不断调控中枢权力的基本策略。
演变:汉武帝设内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
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2) 根据材料二回答元朝行省划界的原则是什么?并分析其意图。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原则:犬牙交错。
意图:加强军事控制;防止地方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史论背诵]
认识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的演变
(1) 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2) 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
(3) 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相对稳定。县之上的州、府、省等则变化很大。
[巩固练习]
1.秦始皇建立的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最重要的原则是( )
A.“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
B.“节用裕民……以德服人”
C.“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D.“尧舜之道,不以仁治,不能平天下”
A
解析:本题考查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中央集权,是针对中央与地方之间关系而言的;另一方面是君主专制,是针对皇权至高无上而言的。故A项符合题意。
2.自秦汉至宋元,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路、府、州、县多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B
解析: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设置的级数不断增多,说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增强,故B项正确。A项“中枢权力”与“行政区划”这一主题不符,C、D两项属于经济方面的内容,亦与材料主旨无关,故均可排除。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夏朝建立世袭制,商朝实行内外服制,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
2.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其核心是皇帝制度。
3.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集权逐步加强集中于皇帝;相权逐步削弱直至废除,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政治达到顶峰。
一、选择题
1.(2021北京东城区高二模拟)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指出:“盖天子、诸侯者,有土之君也。有土之君,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卿、大夫、士者,图事之臣也,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这表明殷周时期( )
A.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混乱现象 B.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
C.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等级关系 D.世袭和选贤同时并存
D
解析:“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说明当时存在嫡长子继承制,“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说明贤能之臣在当时得到任用,故选D项;A项与“不传子、不立嫡,则无以弭天下之争”不符,排除;商代尚未出现家国同构的政治特色,排除B项;C项与“不任贤,无以治天下之事”无关,排除C项。
2.据文献记载,商王已有派遣亲近的宗族到别的方国实施监督的事例。西周时期,分封制度发展为一种成熟的政治权力体系,疆域比商代更为扩大。这反映了分封制( )
A.推动了周政治文化的扩展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周王室对地方的直接管理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A
解析:西周分封主体是王族,有利于传播周的政治文化到更广阔的地区,故选A项;君主专制是秦朝确立的,排除B项;实现了对地方直接管理的是郡县制,排除C项;贵族世袭在夏商时期已确立,排除D项。
3.“自秦汉以来的郡县政治,到今天民国时代还存在,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此项政治制度实贡献过其甚大之绩效。”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郡县制( )
A.标志着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B.其行政区划被沿用至民国时代
C.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D.保证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C
解析:“永为一统一国”突出了郡县制在统一过程中的作用,故选C项;郡县制是中央集权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运用,排除A项;“行政区划”在不同的王朝是不同的,排除B项;“中国之永为一统一国”强调统一,而不是强调管理方式,排除D项。
4.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为解决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提供了一种较为科学的方式。所谓“科学”,实质上是指( )
A.皇权独尊同时调动宰相积极性
B.三省分工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
C.建立一个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
D.消除了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
A
解析: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度加强了皇权,制约了相权,同时三省的职责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调动了宰相行政的积极性,故A项正确;三省的分工没有限制皇帝的专制独裁,反而是加强了皇帝的专制,故B项错误;公开公平的选官体系是指科举制,故C项错误;消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明朝废除了宰相,故D项错误。故选A项。
5.元代在地方设行中书省,在划区时突破以山川地理自然环境划分疆界的故套,将自然、人文和社会环境差异极大的地区拼成一个省级行政区。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抑制割据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
D.便于简化行政区划层级
A
解析:材料表达的主旨意思是元朝的行省划界人为地打破自然区域之间的山川之险,实行犬牙交错的区划原则,使山川之险消解,使割据的地理基础丧失,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排除B项;元朝行省划界的做法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加强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简化行政区划,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6.官僚制度是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支撑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位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他还解除了除他自己的军队
之外所有士兵的武装;下令迁徙各国的旧贵族到首都,以便监视他们;把秦原来的卫戍部队派到全国各地。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太祖自诛胡汪之后,遂不设丞相,而朝廷之事皆分布六部,阁下诸臣但以备顾问而已。故解缙与胡广诸人,皆以讲读入阁办事,杨文定亦但以太常少卿入。不兼部臣,亦无散官。故其权甚轻。然各衙门章奏皆送阁下票旨,事权所在,
其势不得不重。后三杨在阁既久,渐兼尚书,其后散官加至保傅,虽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矣。
——[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卷七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皇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该制度与以前的地方行政制度相比有什么主要区别?
制度:郡县制。
区别:中央垂直管理地方;郡县官员由中央任免并向中央政府负责。
(2) 根据材料二指出内阁逐渐“势重”的主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内阁阁臣是否真的“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
原因:有了“票旨”权(票拟权)。
判断:不是。内阁是协助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并没有宰相的地位和权力(或内阁始终没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终不是中央一级行政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