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9张PPT)
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了解中国历代重要变法和改革,认识改革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学习目标
1. 从唯物史观角度理解中国历代重大变法和改革的必然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
2. 从史料实证角度通过历代重大变法和改革措施,认识变法和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3. 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改革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学科素养
一、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商鞅变法
(1) 背景: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期。
① 经济:________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 政治:兼并战争不断。
铁器
(2) 目的:各诸侯国为适应社会变动,实现__________,纷纷推行变法。
(3) 内容:废除________,奖励耕织,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4) 影响
① 直接: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
② 深远: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富国强兵
井田制
2.北魏孝文帝改革
(1) 背景
① 两晋南北朝时期,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 前秦一度统一北方,但___________后迅速瓦解。
③ 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④ 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淝水之战
(2) 内容
① 前期:在冯太后支持下,实行俸禄制,推行________、三长制等。
② 后期:孝文帝亲政后,采取迁都________、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等措施。
均田制
洛阳
(3) 意义
① 有效地巩固了__________,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 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__________。
③ 缩小了____________,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北魏政权
民族矛盾
南北差距
3.王安石变法
(1) 背景
① 北宋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唐末五代___________导致分裂的教训,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 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藩镇割据
③ 宋仁宗庆历年间,________主张改革腐败的官僚机构,但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最终失败。
④ 1069年,宋神宗起用________主持变法。
(2) 目的:富国强兵。
(3) 内容: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 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 结果:变法因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范仲淹
王安石
4.张居正改革
(1) 背景
① 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 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 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进行改革。
(2) 内容: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裁减开支,清丈土地,改革税制。
(3) 意义: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 结果:张居正死后,除__________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一条鞭法
二、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戊戌变法
(1) 背景
① 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_________________社会。
② 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半殖民地半封建
③___________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④以________、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 概况:1898年6月开始,在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颁布一系列变法诏令,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实行变法。
(3) 结果: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激烈反对。________发动政变,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甲午中日
康有为
慈禧太后
(4) 影响
① 一定程度上冲击了___________。
② 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___________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5) 教训: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封建制度
思想启蒙
2.清末新政
(1) 目的:应对日益严重的统治危机。
(2) 内容:改革教育、____________、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 评价:一些措施客观上促进了中国_______________的发展;但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派遣留学生
民族资本主义
3.民国时期的改革
(1) 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 结果:由于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新中国成立初期
(1) 内容: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2) 意义: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__________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社会主义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 标志:1956年,毛泽东的________________和中共八大。
(2) 认识
① 曲折: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________”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② 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论十大关系》
左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 决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12月,以___________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____________的历史性决策。
邓小平
改革开放
(2) 深化——从中共十八大到中共十九大
① 确定目标: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全面建成_____
__________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_______________总目标。
② 载入党章: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小康社会
全面深化改革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③ 进一步部署: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召开。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上取得明显成效;到2035年,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________;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___________________制度更加巩固、优越性充分展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代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内容
① 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_________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________战略。
② 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江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________________、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乡镇企业
乡村振兴
世界贸易组织
③ 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________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
④ 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___________体制再到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
市场经济
⑤ 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__________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使_________成为当代中国最显著的特征、最壮丽的气象。
生态文明
改革开放
(4) 意义
①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__________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
② 40多年的实践充分证明,__________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___________”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中华民族
改革开放
两个一百年
[温馨提醒]商鞅变法体现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要求的措施
① 废除井田,奖励耕织,推动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的发展。
② 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经济地位和军队的战斗力。
③ 建立县制,加强中央集权。
[拓展延伸] 均田制的含义、实质和意义
① 含义: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还给官府,农民向政府交租,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② 实质:封建国家土地国有制。
③ 意义: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巩固了封建统治;为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未从根本上杜绝土地分配不均的现象,人地矛盾依然存在。
[概念阐释] 一条鞭法
张居正于1581年推广到全国。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了财政收入。一条鞭法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摊丁入亩,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既是明代社会矛盾激化的被动之举,也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
[归纳总结] 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1) 根本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而顽固派实力十分强大。
(2) 具体原因
① 当时国家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没有实权。
② 把希望寄托在无实权的皇帝身上,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③ 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增加了社会阻力。
④ 维新派及光绪帝在实施变法上的某些冒进措施。
[拓展延伸]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的宝贵经验
要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必须坚持扩大开放,积极推动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等。
[归纳总结] 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② 单一公有制经济发展转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③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④ 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平衡协调地稳步发展。
研习1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在战国开始时,一种新型的国家出现了。在这个国家里面,国君掌握专制权力,大臣可以自由任免;同时这种官僚制度选任和提拔有才干者,淘汰不合格者。国家事务远较以前复杂,这就需要一批有管理国家本领的专家来行政,而不是任用只懂朝廷礼仪的绅士来做官。
——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
材料二 今朝廷法严令具,无所不有,而臣以谓无法度者,何哉?方今之法度,多不合乎先王之政故也。孟子曰:“有仁心仁闻,而泽不加于百姓者,为政不法于先王之道故也。”以孟子之说,观方今之失,正在于此而已。
——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鞅变法中推动秦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措施。
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建立中央集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初步建立职业官僚制。
经济: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
(2) 根据材料二,归纳王安石变法的观点并指出其主要意图。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点:当今法度不合时宜,应效法先王之政。
意图:托古改制,主张变法,争取最高统治者支持。
[史论背诵]
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
(1) 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 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 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 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 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巩固练习]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A
解析: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
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用人不当
B
解析: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
研习2 中国近现代的改革探索
[合作讨论]
材料一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
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新也。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
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政变原因答客难》
材料二 把家庭承包这种经营方式引入集体经济,形成统一经营与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使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又坚持了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必要的统一经营。这种双层经营体制,在统分结合的具体形式和内容上有很大的灵活性,可以容纳不同水平的生产力,具有广泛的
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这是我国农民在党的领导下的伟大创举,是集体经济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
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决定》
(1) 材料一中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同意他的看法吗?你认为中国发起的维新运动历经百日夭折,其原因何在?
梁启超认为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变法策略过于激进。
不同意。
原因:①资产阶级维新派势力过于弱小,封建顽固势力过于强大,双方力量对比悬殊。②维新派采取的方式和手段有缺陷: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不敢依靠人民群众。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特点及其意义。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农户有了生产经营自主权。
意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史论背诵]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型中的三次思想解放
(1) 第一次:1978年5月思想理论界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主张,肯定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打破了教条主义和个人崇拜对人们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2) 第二次: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资”姓“社”问题。
(3) 第三次:1997年的中共十五大,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解决了困扰人们的姓“公”姓“私”的问题。
[巩固练习]
1.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B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A项错误;由“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B项正确;根据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化的趋势,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措施,D项错误。
2.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A
解析: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顺应时代潮流的改革,推动了生产力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民族交融。但改革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充满了曲折与艰辛。
2.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决策。
一、选择题
1.(2021山东威海高二模拟)荀子游历至秦国时曾发出感慨:“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秦国出现上述情形的主要原因是( )
A.文化传统的差异 B.商鞅变法的影响
C.儒家思想的传播 D.外来移民的涌入
B
解析::商鞅变法使秦国出现淳朴无华的民风、行政效率提高及社会和谐安定的景象,故选B项;材料中的现象与文化传统关系不大,排除A项;“甚畏有司而顺”体现法家思想的传播,排除C项;外来移民的涌入与秦国民风淳朴无关,排除D项。
2.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族与汉族间的相互影响达到新高度
B.鲜卑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A
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成分,因此,这是指汉族和鲜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故选A项。
3.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C
解析:王安石通过招募饥民兴修水利的方式进行赈灾,一方面救济了灾民,另一方面通过兴修水利也能恢复和促进农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减少灾害再次出现的可能,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的生计问题,故选C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排除A项;招募灾民兴修水利不一定有利于稳定灾区社会秩序,排除B项;王安石的措施属于救灾措施,并没有建立和形成政府抗灾救荒体系,排除D项。
4.《中华文明史》中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宣传了民主共和的思想
C
解析:A项表述与题目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A项错误;B项表述与题目中“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不相符,故B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的主要思想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维新变法宣传的是君主立宪制的思想主张,故D项错误。
5.20世纪80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业劳动力逐步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形成了日益庞大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群体。为此我国( )
A.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B.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C.逐步开放沿海城市
D.改革农村户籍制度
A
解析:由于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大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对劳动者的技术水平要求一般不高,有利于吸收农业剩余劳动力,因此我国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故选A项;国有企业改革在城市展开,主要解决国有企业管理体制、所有制和分配制度问题,排除B项;逐步开放沿海城市是为了引进资本,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排除C项;改革农村户籍制度并不能解决农村劳动力富余的问题,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6.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 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方文化较高诸邦……以受古代文化之积染既深,种种因袭牵制,改革非易……秦人在文化上之历史,较之东方诸国,亦远为落后,故转得为种种之创新。其实商鞅变法之重要内容,在东方各国,本已早为推行,商鞅不过携带东方之新
空气,使西方人迎头赶上一步。而结果则后来居上,新制度之
创建,惟秦为最有功焉。
——马非百《秦集史》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
——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商鞅变法的有利条件。这些条件使秦国变法呈现怎样的特点?
条件:东方诸国的变革经验;落后的秦国受传统束缚较少。
特点:注重创建新制度;变法彻底,功效明显。
(2) 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分别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并指出两次改革“除旧布新”的不同形式,及其对历史发展所起的相同作用。
矛盾:商鞅变法,旧贵族与新地主之间的矛盾,如废井田制等;北魏孝文帝改革,落后的鲜卑民族文化与先进的中原文化之间的矛盾,如实行均田制和汉化政策等。
形式:商鞅变法是创设新制度;而北魏孝文帝改革则是学习汉文化。
作用: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促进了国家统一。
(3) 根据材料三,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问题:募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
因素:面对的主要矛盾;改革的指导思想;改革措施的设计;外来文化的影响;改革者的信心与勇气等。
完成课时作业(四)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