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71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课件(71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9 11:4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1张PPT)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道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对近现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影响。
学习目标
1. 从历史解释角度了解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变革的历史背景,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政治、经济、文化等时代因素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2.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晚清、民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官员选拔和管理制度的历史变革进程。
学科素养
3. 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特点及历史意义。
4. 从家国情怀角度引导学生增强对当今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一、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1.科举制度废除
(1) 背景:晚清时期,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科举制度受到很大冲击;西学的传播和____________的开展。
(2) 过程
①戊戌变法时期:1898年,清政府加设___________,选拔经时济变之才;在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下,废八股,改试策论,以________命题;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洋务运动
经济特科
时务策 
② 新政时期: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通令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________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
1905
2.选官制度改革
(1) 新政开始后,进行官制改革,瓦解了传统的________建制;对选官制度进行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殿试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2) 1904年初,清政府颁布________________,统一全国学制,学堂选官制度正式设立。
六部
《奏定学堂章程》
(3) 1904年后,清政府又确立了____________选官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
(4) 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留学毕业生
二、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
1.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 依据:孙中山的___________思想。
(2) 内容
① 在官员选拔方面,以__________为主,也就是在“五权宪法”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考试院,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文官考试 
考试制度 
② 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________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3) 意义: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监察
2.北洋政府时期
(1) 文官考试制度
① 选拔方式:主要采用________和甄别两种方式。
② 建立标志:1913年____________________等法案的颁布。
③ 主要内容:民国男子年满21岁者,得应文官考试,即女子不得参加文官考试。文官考试由______________负责。
考试 
《文官考试法草案》
政事堂铨叙局
(2) 文官甄别制度
① 对象: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
② 方式: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③ 意义:是旧人事制度向___________制度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现代文官
3.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公务员制度
(1) 背景:以___________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 标志:从1929年制定__________________,到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公务员制度的建立。
(3) 实施: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________负责,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考试法》,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北洋政府 
《公务员任用条例》
考试院 
(4) 评价
① 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法律条文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②《考试法》允许________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③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中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女子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1.干部制度
(1) 含义:是中华人民共和国_________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国家干部人事管理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________、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内容。
政治制度
选拔
(2) 过程
①新中国成立后,沿用__________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② 后来,我国又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________管理的干部制度。
③ 改革开放后进入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________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民主革命
分类
回避
(3) 意义
① 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________、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初步建立起____________________干部管理制度。
② 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________、制度化。
科学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规范化
2.公务员制度
(1) 过程:1993年,________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建立。
(2) 形成: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________轨道。
公务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法制化 
(3) 意义: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________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公务员政治、______
___________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全方位 
文化
[概念阐释] 清末新政
清末新政是清朝末年的一场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运动,也是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重大事件之一。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内容多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近似,但比戊戌变法更广更深,还涉及废除千年仕宦之道的科举制度。
[拓展延伸] 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孙中山提倡的实行“五权制度”的宪法原则。五权制度即“五权分立”的国家机构的组织原则,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这五种治权分别由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个机关独立行使,以防止政府之专权;而同时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种“政权”由人民掌握,实行所谓“权能划分”。
[方法点拨] 比较法理解中国文官选拔制度与公务员制度
的异同
① 同:文官选拔制度与公务员制度都是国家官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务员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官。
② 异:公务员制度的建立是官员管理制度现代化的标志,具有法治的属性,更符合现代趋向。
[易错警示] 干部与公务员的不同
①干部主要指中国共产党组织、国家机关、群众团体的工作人员,以及国营企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和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是指在各级政府机关中,行使国家行政职权、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
② 干部身份里分行政编制、事业编制。公务员依法履行公职,属于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是党政机关里具有干部身份的人,具有行政编制的一部分人。但具有行政编制的也未必全是公务员,真正的公务员只是具有行政编制的一部分。事业编制的虽然是干部,但不是公务员。
研习1 晚清选官制度的变革
[合作讨论] 
材料一 “科举不停,学校不广,士心既莫能坚定,民智复无由大开,求其进化日新也难矣。故欲补救时艰,必自推广学校始,而欲推广学校,必自先停科举始。”
——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奏稿》
材料二 1906年载泽等上折,现在议院遽难成立,先从行政、司法厘定,当采(英国)君主立宪国制度,以仰合大权统于朝廷的谕旨。1911年,清政府设立立宪责任内阁,在内阁所有13名成员中,满族共九人,且七人为皇族。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调整了行政格局,形成新旧11个部。美国学者曾指出:“(清政府)对新部的要求是很明确的,即肯定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
——摘编自鞠方安《中国近代中央
官制改革研究》等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清末废除科举制度的历史背景。
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西学的传播和影响;近代工业发展,社会需要大批新式人才;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以教育改革(新政)笼络民心;八股取士的僵化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特点并对其进行简要评价。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要特点:吸收借鉴近代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不断加强中央集权;依然维护满洲贵族的利益。
评价:清末官制改革是清政府政治改革的重要尝试,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进程;但清末官制改革进一步激化了清王朝内部的矛盾,间接地推动了辛亥革命的发生,是导致清王朝走向灭亡的重要原因。
[史论背诵] 
晚清选官制度变革的历史意义
(1)冲击了封建社会旧教育制度。从洋务运动起,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板块逐渐松动。经过戊戌变法、清末新政,封建旧制度的枷锁被国人进一步打碎。
(2) 促进了西学的引进及传播。大量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等译著出现在新式学堂中,西式科普读物等书籍也被译介到中国。
(3) 培养了新式人才。“废科举、兴学堂”培养的学生具有新式思维,通过新式教育学习新技术,成为国家需要的新式人才。
(4) 晚清“废科举、兴学堂”是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开端。正是从此开始,中国迈出了教育现代化的第一步。
[巩固练习] 
1.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B
解析:材料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废八股取士之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
2.1902年8月12日,《申报》载:“考泰西各国,人才之所以胜于中国者,取士之法不同也,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该报认为科举制应被停废的主要原因是
(  )
A.科举制本身的历史积弊
B.西方国家无科举有学校
C.推行新政,兴办学堂
D.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
C
解析:材料没有涉及科举制的历史积弊,故A项错误;西方国家仿效中国科举取士,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今中国宜仿其法,人才概取诸学堂,方可用世”可知,推行新政、兴办学堂是科举应被停废的主要原因,故C项正确;科举制度的时代局限性是应被停废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
研习2 民国时期的官员选拔制度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合作讨论] 
材料一 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总体上以西方文官制度为蓝本,带有中西合璧的味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党派性则更加浓厚,一切文官均需为国民党的一党私利服务,成为实际上的“党务员”。军治色彩则在北京政府时期体现得最为明显,军
阀之间相互割据,凭借自己的军事势力,制造政潮,以军压政。
——摘编自陶继波、马卉《民国时期文官制度发展
概述——兼论其对知识分子的影响》
材料二 2006年1月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公务员考录制度迈入法制化轨道。2007年11月,中组部、原人事部下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公务员考录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截至2012年,全国共考录公务员160万人。
——摘编自韩磊《公务员考录
制度的评价标准》
(1) 根据材料一,说明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民国时期中国文官制度确立的背景。
特点:中西结合;党派性强;军治色彩浓厚。
背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西方文官制度的传入;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确立。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推行公务员考录制度的意义。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动了干部队伍的年轻化和专业化;推动了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与公正。
[史论背诵]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的变化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晚清时期 1840—1912年 废除科举制,实行学堂选官制度
南京临时 政府时期 1912年 依据文官考试思想,形成文官选拔制度草案
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7年 建立文官考试制度
阶段 时间 内容及变化
南京国民 政府时期 1927—1949年 建立公务员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1949—1978年 建立干部制度
改革开放后 1978年至今 改革干部管理制度,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
续表
[巩固练习] 
1.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标志着文官考试制度的建立。这说明(  )
A.文官制度比科举制更为进步
B.中国文官制度借鉴了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
C.近代中国文官考试思想开始形成
D.北洋政府重视人才的选拔
D
解析: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题干未涉及科举制,故无法比较,排除;B项说法本身正确,但由题干信息无法体现,排除;C项说法本身有误,排除;自1913年初开始,北洋政府颁布一系列关于文官考试的法令、制度,这说明北洋政府对文官人才选拔的重视,故D项正确。
2.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形成过程中,建立和推行国家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新时期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
A.《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
B.《公务员任用条例》的颁布
C.《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
D.《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颁布
D
解析:《文官考试法草案》的颁布是在北洋政府时期,《公务员任用条例》《公务员任用法》的颁布是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排除A、B、C三项。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标志着我国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故D项正确。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废除科举制,设立学堂选官制度和留学毕业生选官制度是晚清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民国时期是文官考试制度、公务员制度;新中国成立后是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2.以考试方式选拔官员是民国时期官员选拔制度的主体;国民政府正式建立了公务员制度。
3.1993年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200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的通过,标志着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4.干部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管干部原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一、选择题
1.作为教育救国措施之一,1904年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明确指出:“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明其智识,练其艺能。”据材料可知,清政府(  )
A.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改变 B.教学的内容以西学为主
C.儒学成为救国的主要内容 D.教育改革适应政治需要
D
解析:通过题干“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可以得知其教育理念并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故A项错误;通过题干所述可以得知其教学内容仍以儒家思想为主,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所述可以得知救国内容主要是西方的先进科技,故C项错误;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清末教育改革是适应了政治变局的需要,故D项正确。
2.1901年,张之洞和刘坤一在联名奏折中提出:“非育才不能图治,非兴学不能育才,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这表明他们主张(  )
A.兴办学堂,实行义务教育
B.改革科举,派送学生出国
C.设外务部,编练新式军队
D.裁撤官吏,引进西式人才
B
解析:根据材料“非变通文武两科不能兴学,非游学不能助兴学之不足”可知他们主张改革科举制,派送学生出国学习,故选B项。义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举措,排除A项;材料强调改革教育而非军事,排除C项;材料强调治学而非官吏改革,排除D项。
3.中国传统教育实施的场所为各地书院、县学、乡学,但这些学校都是一段制的,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考试,而全国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这种局面被打破始于(  )
A.清朝晚期
B.北洋政府时期
C.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A
解析:根据材料“学习的目的是为应对科举”“没有一个系统的学制系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局面被打破是在清末新政开始后,全国各省书院一律改为大学堂,各府州县遍设中小学堂,学制系统建立起来,学堂选官制代替了科举制,故选A项。
4.(2021山东威海高二模拟)下图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及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当时
(  )
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日
A.高等教育相对落后 B.女性参政尚未实现
C.文官选拔比较规范 D.地方自治较为发达
刘仲谦,年38岁,男性,河南省开封县公民,应甲种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
——中华民国叁拾陆年叁月日
解析: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以及图片加盖公章等信息可知,此时期的公职人员考试既有法律依据,又有公示和颁发证书等环节,程序较为规范,故选C项;材料与高等教育无关,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女性参政情况,排除B项;材料为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颁发的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与地方自治无关,排除D项。
5.全国人大常委会于200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这表明,我国(  )
A.国家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
B.公务员录取进入法制化轨道
C.公务员录用规模和范围扩大
D.公务员文化素质不断提高
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和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体现了我国公务员录取的法制化,故选B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太祖留下祖训:“与士大夫治天下”“不杀士大夫及言事者”。古代唯宋朝有此家法。宋真宗亲自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沆颁布,李沆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回话:“就说李沆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在北宋,御史台和谏院合
称“台谏”,是中央最主要的监察机构,官员并称“言官”。台谏官直接参与决策、批评政事,既牵制宰相,又约束皇帝。但台谏官的选择和去留由皇帝亲自决定。……两宋共有134位宰相,其中有123人出身科举,涌现出学者型官员。
——摘编自任世江《高中历史
必修课程专题解析》
材料二 民国时期,现代的文官制度被引进中国。文官考试有一套极其严格的考试程序,如对褫夺公权、亏空公款、曾因赃私处罚有案、吸用鸦片或其他代用品的人则不允许其参加考试……如考官入闱,即考试院在举行文官考试时,先要聘请一些人为典试委员与襄试委员,这些委员在受命之日起立即启程赴任并住进考试院。在考试期间要断绝一切交际应酬及函电往来,就如同禁闭,一直到考试完毕,出闱以后才恢复自由。入
闱期间食宿均在其中。室外、院内警卫森严……监试委员会之任务是监督保证考试的公正严密,纠举徇私舞弊。……试卷之弥封,弥封册号之保管,试题之交出发给,试卷之点收及封送,弥封之拆去与对号,应试人总成绩之审查,及格人员之榜示,都要在监试委员监视之下为之。
——摘编自史新恒《民国时期
文官群体初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特点。
特点:皇帝重视文人;对君权形成一定制约;参与决策和纳谏;削弱相权,维护皇权;官员文化素质较高。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民国时期文官考试制度的进步性。
进步性:有利于公平公正;防止徇私舞弊和官场腐败;有助于提高官员从政素质;推动了中国近代政治民主化。
完成课时作业(七)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