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8张)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课件(68张)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5.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9 11:59: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第四单元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第11课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与对外交往
1.了解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
2. 认识中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3. 认识中国古代处理对外关系的体制。
学习目标
1. 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汉朝北击匈奴,凿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派使臣出使大秦的史实。
2. 了解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基本史实,从历史解释认识古代对外交往的特点及影响。
3. 从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汉、唐两朝和周边民族及邻近各国的关系,认识唐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开放时期,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明清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科素养
4. 通过中国古代的民族政策和边疆管理制度的演变,从家国情怀角度认识民族政策和边疆治理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一、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1.秦朝的民族关系
(1) 秦朝地位: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
(2) 管理官职:设________、典属国等官职来管理民族事务。
(3) 民族关系:秦朝北逐________,修筑长城;南抚夷、越,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
典客 
匈奴
2.汉朝的民族关系
(1) 管理官职:汉朝设________管理民族事务。
(2) 民族关系
① 与匈奴关系:汉初,朝廷对北方的匈奴采取________政策;汉武帝时期,卫青、________三次出击匈奴,取得大胜。东汉初,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内迁,逐渐汉化;89年,________出击北匈奴,取胜后刻铭燕然山。北匈奴数败之后,西迁远方。
大鸿胪 
和亲 
霍去病 
窦宪 
② 对西部少数民族的管理:西汉在__________设“河西四郡”,成为中原前往西域的要道。西汉设____________,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在东北,西汉设护乌桓校尉。
(3) 屯戍政策:汉朝政府在边疆推行________政策,与当地民族共同开发边疆,向北方大量移民屯田;在西域也设置________,督率戍卒屯田。
河西走廊
西域都护府
屯戍 
田官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
1.民族关系
(1) 机构: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________。
(2) 隋朝的民族关系
① 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关系:隋朝结束了统一国家长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浑、党项等周边民族先后归附隋朝。
鸿胪寺
② 加强对岭南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被册封为___________,为隋朝治理岭南起到了重要作用。
③ 推行郡县制:隋朝在边疆主要推行________,但往往以边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县令。
④ 加强与流求的接触:曾三次派人抵达________。
谯国夫人 
郡县制
流求
(3) 唐朝的民族关系
① 与突厥等族的关系:唐朝政府与突厥等地方政权保持着密切联系,西北边疆各族称唐太宗为“________”。
② 与吐蕃的关系:__________、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唐蕃之间还数次会盟。
③ 与南诏的关系:南诏的13个王中有10人经唐朝加封,南诏王曾多次遣子弟入唐学习。
天可汗 
文成公主
④ 边疆管理机构:唐朝的边疆管理机构主要是大都护府、都督府、________。都督府都督、羁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领担任,由__________直接管辖,上统于中央政府。
(4) 宋朝的民族关系
① 政权并立:宋朝先后与________族建立的辽、党项族建立的西夏、________族建立的金长期并立。
羁縻州
大都护府
契丹 
女真
② 交往交流: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都吸收了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治理经验和文化。即使在局部政权割据、争战状态下,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也没有中断过。
三、元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1.元朝的民族关系
(1) 民族政策:统治者一方面“________”,另一方面对不同民族实行了明显的差别对待政策。
(2) 边疆管理
① 对西藏:元世祖忽必烈封________为帝师,领宣政院事,代表中央政府管理佛教和藏族事务。
② 在东北、云南等地:设行省,征发赋役。
行汉法 
八思巴
2.明朝的民族关系
(1) 管理机构: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除礼部、鸿胪寺外,还有负责培养各种民族文字翻译人才的____________。
(2) 明朝长城:明朝在西起________、东到鸭绿江一线,陆续修筑长城,防范蒙古骑兵入境袭扰,并沿长城布置一系列军镇,号“九边”。
提督四夷馆 
嘉峪关
(3) 边境贸易:明朝在辽东、宣府、大同等地开放________,与蒙古、女真各族开展贸易。
(4) 边疆管理
① 在东北:设都司、卫、所,对女真等族进行管理。
② 在西北:设赤斤蒙古、沙州、哈密等卫。
③ 在西南:设________。
④ 卫所和土司官员由各族酋长世袭任职,按时进贡。
马市 
土司 
⑤ 对西藏:明朝敕封西藏僧俗领袖为“王”“法王”,建立羁縻性质的都司等机构,对西藏地方进行管辖,并通过贡赐、________贸易进行经济交流。
茶马
3.清朝的民族关系
(1) 管理机构:清朝设立_________管理边疆民族事务。
(2) 满蒙关系:清朝通过满蒙联姻,加强对漠南蒙古的控制;通过军事斗争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巩固了西北边疆。
(3) 对西藏的管理:清朝政府分别册封__________与五世班禅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青海、西藏地区设__
_______办事大臣、驻藏办事大臣。
理藩院 
五世达赖 
西宁
四、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汉朝
(1) 陆路:经河西走廊向中亚、西亚延伸;97年,________奉西域都护班超之命出使大秦,抵达波斯湾一带。
(2) 海路:从合浦郡徐闻县出发,最远可以航行到_________:东汉时期,倭国派使臣来朝,光武帝刘秀赐_________________金印一枚。
甘英 
印度南部
“汉委(倭)奴国王”
2.隋朝
(1) 与西域:隋炀帝命________驻张掖,掌管通商事务。
(2) 与马来半岛:隋朝________从南海郡出航到达赤土国,国王亦遣其子随常骏来到中国。
裴矩 
常骏
3.唐朝
(1) 与大食:唐朝与________的接触,使包括造纸术在内的中国技术传到了阿拉伯地区。
(2) 与日本:日本向唐朝派________近20次,将唐朝文化带到日本。
大食国 
遣唐使
4.宋朝:恢复了唐朝由广州出发经越南到________的旧路,又开辟了由明州(今浙江宁波)到日本和朝鲜半岛的航路。________成为重要的对外贸易港。
5.元朝:13世纪,马可·波罗抵达中国,留下了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
阿拉伯
泉州
《马可·波罗行纪》
6.明清时期
(1) 朝贡贸易:明清政府在对外关系上致力于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但民间贸易和走私贸易也屡禁不绝。
(2) 中俄关系:1689年,中俄订立_____________,这是清朝政府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
(3) 中英关系:18世纪,英国_________使团来到中国,试图打开中国市场,遭到清朝皇帝的拒绝,中英交往的大门被关闭。
《尼布楚条约》
马戛尔尼
[拓展延伸]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民族间交往呈现的特征及其作用
① 特征:民族交融加强。
② 作用:加速了各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进程;有利于南方的开发和经济发展。
[归纳总结] 唐朝时期的民族政策和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
① 政策:采取较为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的开明的民族政策。
② 方式:采用战争、设立机构、册封、和亲、会盟等方式。
[易错警示] 民族交融的双向影响
在民族交往中,由于内地以汉族为主体的封建经济文化比边地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先进,对少数民族产生很大影响,但这种影响不是单向的,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也对内地汉族产生了重要影响。
[归纳总结] 元朝时期民族关系的特点
① 民族融合加强:元朝重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迁徙、杂居、交流形成了民族融合的潮流。
② 实行民族分化政策:元朝统治者为了削弱各族人民的反抗,维护蒙古贵族的特权,在建国之初就采取了民族分化压迫政策。
③强化边疆地区管理:元朝在边疆地区设置行政机构,将其纳入行政体系之中,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易错警示]
①《尼布楚条约》是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边界条约,而且是一个平等条约。
②《尼布楚条约》主要解决的是中俄东段边界问题,既在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的领土,也使沙俄获得了外兴安岭以北的领土并取得了通商权利。
研习1 中国古代的民族关系
[合作讨论] 
材料一 唐穆宗时,唐蕃订立盟约,专门刻了“唐蕃会盟碑”,表明世代友好。此碑至今仍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
唐蕃会盟碑
材料二 宋朝的民族关系主要是与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之间的关系。北宋面临来自北方的契丹族建立的辽、西北党项族建立的西夏的威胁,战争不断。景德元年(1004年),北宋与辽签订澶渊之盟,约为兄弟之国,之后双方保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北宋末年,女真族建立的金灭辽,随后发动了对北宋的战争,并攻占开封。北宋灭亡后,宋室南渡,建立南宋。此后,南宋与金长期对峙,或战或和。蒙古灭金后,南宋面临的主要威胁是蒙古国及之后的元。景炎元年(1276年),元军攻下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灭亡。
(1) 根据材料一,分析唐朝和吐蕃交往的两种方式。
和亲、会盟。
(2) 依据材料二,概括宋朝民族关系的特点。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宋朝与契丹、女真、党项、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形成并立局面。②宋朝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有战有和。③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宋朝始终处于劣势。④两宋都是被少数民族政权灭亡的。
[史论背诵] 
中国古代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方式
(1) 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
(2) 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
(3) 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交融加速。
(4) 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交融。
(5) 和亲。641年,唐太宗派人护送文成公主入吐蕃同松赞干布和亲。唐中宗又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从此唐朝和吐蕃“和同为一家”。
(6) 册封。回纥的首领骨力裴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713年,唐玄宗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唐玄宗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7) 兼并战争。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
[巩固练习] 
1.一位古代诗人在《题昭君出塞图》中写道:“草黄沙白马如云,落日悲笳处处闻。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肯定王昭君是因为,昭君出塞(  )
A.是为了个人幸福 B.不畏艰难险阻
C.是为了国家安宁 D.加强了汉与匈奴的关系
C
解析:由材料“此去妾心终许国,不劳辛苦汉三军”可知,昭君出塞和亲匈奴,是为了化解与匈奴的干戈,是为了国家安宁,故C项符合题意。
2.藏族有一首民歌叫《唉!马林吉》(“喂,听一听”的意思),一直广为百姓传唱。歌词大意是:“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高耸雪山不用怕,百头牦牛迎接您。奔腾江水不用怕,百只皮筏迎接您。”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远嫁西藏的文成公主的崇敬和怀念。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发生在(  )
A.唐高祖时期 B.唐太宗时期
C.唐高宗时期 D.唐玄宗时期
B
解析: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入藏嫁给了吐蕃赞普松赞干布,B项符合题意。
研习2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合作讨论] 
材料一 西安发现的开元二十二年(734年)逝世于中国的遣唐使井真成的墓志写道:“公姓井,字真成。国号日本。才称天纵,故能衔命远邦,驰骋上国。蹈礼乐,袭衣冠,束带立朝,难与俦矣。岂图强学不倦,问道未终,壑遇移舟,隙逢奔驷,以开元廿二年正月□日,乃终于官弟(第),春秋卅六。皇上哀伤,追崇有典,诏赠尚衣奉御,葬令官给。”
材料二 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盹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
(1) 根据材料一,从井真成的墓志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日本曾向唐朝派遣唐使;遣唐使学习唐朝礼仪、制度等先进文化;唐朝与日本有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唐朝文化先进,对周边国家有吸引力;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开放的时期等。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
[先试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乾隆皇帝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史论背诵] 
认识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条件
(1) 国家强盛,经济文化各方面居世界先进地位。
(2) 多数王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3) 海陆交通发达。
(4) 科技发达。
(5) 杰出人物的作用。
[巩固练习] 
1.观察下列图片,我们从中
得出的重要信息是(  )
A.西方国家模仿能力强
B.唐朝时和欧美国家开始交往
C.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声望
D.在欧美有许多用唐姓命名的街道
C
解析: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伴随着对外交往的活跃,繁荣的唐朝文化传遍世界,影响着世界,图中所示唐人街,体现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故选C项。
2.宋朝时期,海外贸易范围很广,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那时阿拉伯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当时政府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是(  )
A.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行省 D.宣政院
A
解析:宋代设立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宋朝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属于海外贸易,所以,宋朝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市舶司,A项符合题意。
[知识导图] 
课堂小结
[要点记忆] 
1.秦朝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开始;汉朝设大鸿胪管理民族事务,在边疆推行屯戍政策。
2.隋唐时期负责民族事务的机构是尚书省的礼部及鸿胪寺;宋辽、宋夏、宋金长期并立,但各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没有中断过。
3.元朝对不同民族实行了差别对待政策,对西藏设宣政院进行管理;明朝管理民族事务的中央机构有礼部、鸿胪寺、提督四夷馆,在西南设土司;清朝设立理藩院管理边疆民族事务,在西南“改土归流”。
4.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发达;秦汉时期交往扩大,隋唐时期空前发展,元朝海陆通道都很畅通,明朝维护朝贡体制和朝贡贸易体系,清朝开始缓慢转型。
一、选择题
1.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一职,掌管宾客事宜,迎送接待诸侯、少数民族首领、外国的王公、使臣来朝。这一职位是
(  )
A.典客 B.大鸿胪
C.护乌桓校尉 D.礼部
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汉朝机构主要管理民族事务等,故选B项。典客是秦朝所设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官职,故排除A项;护乌桓校尉只管理特定地区(东北)少数民族事务,故排除C项;礼部是隋唐时期设立的,故排除D项。
2.汉武帝时期,汉帝国建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以此为基地,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四郡”位于(  )
A.乌桓地区 B.西域
C.中亚 D.河西走廊
D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位于河西走廊,故选D项。
3.下列地区在历史上归属中央政权管辖的先后顺序是(  )
①新疆 ②西藏 ③广东 ④黑龙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③②④ D.③④①②
B
解析:新疆(西域)在西汉时归属中央政权管辖,西藏地区是在元朝时归属中央政权管辖,广东地区(越族地区)在秦朝时就归属中央政权管辖,黑龙江(黑水靺鞨)在唐朝时归属中央政权管辖,故B项符合题意。
4.自汉代以来,中国古代对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大多采取羁縻制度,即利用少数民族的旧贵族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下列各项政策或措施中与之相反的是(  )
A.册封制度 B.和亲政策
C.土司制度 D.改土归流
D
解析:羁縻制度是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承认少数民族酋长、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中的政治统治地位,任用少数民族地方首领为地方官吏。“改土归流”是在土官与封建王朝的矛盾日益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政府派遣流官代替土官,与羁縻政策相反,故正确选项为D项。
5.(2021辽宁丹东高二模拟)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说过:“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丝绸之路的开通 B.中西交往频繁
C.中国的强大 D.新航路的开辟
A
解析:据材料“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可知新疆地区是各文化体系交汇地,打通新疆地区以沟通中外是自丝绸之路开辟起,故选A项;中西交往频繁是文化交流的表现而非原因,排除B项;中国的强大是中外交流的基础而非新疆地区多元文化共存的原因,排除C项;新航路开辟靠远洋航运沟通全球而非经由新疆地区,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匈奴,其祖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匈奴)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自君正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披旃裘……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
材料二 后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徙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傍山险涧溪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
材料三 于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汉使四将军各万骑击胡关市下,将军卫青出上谷,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
(1) 根据材料一,概括匈奴的社会生活。
匈奴过着游牧生活,以畜牧、狩猎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无城郭;民俗落后,民风剽悍,好掠夺。
(2) 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汉时期为巩固北方边郡的安全先后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作用?
秦朝:派蒙恬大败匈奴,收复失地;筑城、迁民安边;修万里长城。
西汉:汉初和亲;汉武帝时进行长期的大规模反击战争,大败匈奴。作
用:解除了匈奴对秦汉和西域的威胁;促进了边地的开发;保护了中原农业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
完成课时作业(十一)
Home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