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节地质灾害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7 13:34:2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进阶训练第一层
 
[2022·湖南益阳期末]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里氏6.9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为浅源地震,共造成9人受伤,无人死亡。下图是地震发生时①②两地观测站地震横波与纵波的走时曲线。据此完成1~3题。
1.此次地震震源所处的圈层是(  )
A.地壳 B.上地幔
C.下地幔 D.地核
2.本次地震受伤人员较少,原因可能是(  )
A.震级较小 B.震源较浅
C.人烟稀少 D.及时预报
3.下列有关上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越远离震中,反映出烈度越来越大
B.越远离震中,反映出震级越来越高
C.越远离震中,纵波与横波到达时的时间差越小
D.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
[2022·海南省期末联考]2021年8月11日,由于持续不断的降雨,印度北部喜马偕尔邦金瑙尔山区一条高速公路突发大规模山体滑坡(见下图),多辆汽车被埋,其中包括一辆30座客车。此次山体滑坡一共造成28人死亡,13人受伤。据此完成4~5题。
4.此次山体滑坡(  )
A.是由山洪水流引发的
B.完全是由修路切坡等人为因素造成的
C.是因过往车辆太多,山体不堪重负而导致的
D.是地形陡峻、连续降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
5.图中滑坡发生后,对当地自然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可能是(  )
A.毁坏各种基础设施 B.埋没田地
C.毁坏森林等植被 D.掩埋汽车
[2022·山西名校期末]白格滑坡位于金沙江西岸(右岸),2018年10月11日和11月3日,滑坡区岩土体两次发生滑坡,形成的破碎岩体沿河谷西岸斜坡直冲而下,进入金沙江并继续向东岸运动,受到东岸(左岸)山体阻挡,最终依地势停积,堵塞金沙江并形成滑坡坝和堰塞湖。下图为四川测绘地理信息局测绘技术服务中心提供的滑坡发生前的影像数据(左图)和两次滑坡发生后利用无人机航拍获得的影像数据(右图)。读图,完成6~7题。
6.该地滑坡形成的主要自然原因有(  )
①断裂带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 ②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 ③人类活动强度大 ④冻土深厚,冻融频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7.滑坡形成的堰塞体,应急处置时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基本与原来河道方向一致),其目的是(  )
A.防止滑坡的再次发生
B.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
C.降低河流的含沙量
D.便于后期环境整治
[2022·浙江宁波期末]下图为我国某种灾害容易发生的区域分布图。读图,完成8~9题。
8.根据图中灾害的分布规律,推测此灾害为(  )
A.沙尘暴 B.地震
C.泥石流 D.寒潮
9.依据图示信息,判断此灾害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南方少于北方 B.西部少于东部
C.秋季小于春季 D.冬季小于夏季
10.[2022·河北沧州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
(1)概括三峡库区滑坡频次的变化规律。
(2)推测三峡库区滑坡多发的自然原因。
(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概率可能增大,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关键能力综合练 进阶训练第二层
 
[2022·山西临汾期末]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随着山区经济发展,对泥石流减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表示意某重点监测沟谷参数。据此完成1~2题。
沟谷 编号 集水面积(km2) 平均坡度(°) 流域落差(m) 植被覆 盖率(%)
① 5.3 24.3 537.2 15.7
② 2.7 30.1 670.3 19.6
③ 20.0 40.8 1 353.7 13.2
④ 4.5 26.1 384.7 20.5
1.根据表中参数推测,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的沟谷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防御地质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在山区实施护坡工程
②严禁开发山区 ③进行山区移民,要求他们迁出山区 ④在山区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22·河北信息卷七]冰川降雨型泥石流是发育在冰川积雪地区,以降雨和冰川融水共同作为激发水源而形成的泥石流。海巴洛沟流域位于滇西北横断山区哈巴雪山西侧(图1),流域最高点海拔为5 396 m。2019年7月28日,激发了特大规模的冰川降雨型泥石流。根据流域海拔、地形及植被分布条件,将流域划分为下游亚热带低谷区、中游温带窄谷区、上游高山寒带宽谷区3种区域类型。图2为海巴洛沟流域不同海拔带6小时降雨量拟合曲线。据此完成3~4题。
3.诱发“7·28”泥石流的水源主要来自(  )
A.雪山峰脊区 B.上游河谷带
C.中游温带窄谷区 D.下游亚热带低谷区
4.海巴洛沟流域主沟道AB段、BC段、CD段和DE段地形对泥石流形成的作用表述不正确的是(  )
A.AB段沟道地形陡峻,径流速度快,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动力条件
B.BC段地形和缓开阔,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
C.CD段沟道狭窄顺直、坡度大,为泥石流形成提供物质基础
D.DE段地形陡峻,且靠近断层,为泥石流形成提供前提条件
[2022·江苏镇江期中]江苏省宁镇低山丘陵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严重地区之一。如图为“镇江市润州区2003~2017年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与降雨量关系图”。据此完成5~7题。
5.该区域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与对应年份降雨量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与年降雨量正相关
B.与年降雨量负相关
C.与梅雨期降雨量正相关
D.与梅雨期降雨量负相关
6.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有(  )
A.地形起伏较大 B.降水分配均匀
C.温差较大 D.植被稀疏
7.减缓该区域地质灾害损失的有效做法是(  )
A.有序组织人口向丘陵迁移
B.鼓励依山临水建设别墅
C.实施私家汽车的限行制度
D.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
[2022·重庆市主城区六校期末]某地历史上曾经发生滑坡,部分滑坡体残留在坡面。2021年,该坡面出现裂缝,自6月起,连续出现强降雨。7月12日古滑坡复活滑动,给当地造成重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下图示意该滑坡剖面的结构。据此完成8~9题。
8.从图中可以看出,诱发此次古滑坡复活的因素不包括(  )
A.降水 B.坡度
C.裂缝 D.人类活动
9.下列危害不是滑坡造成的是(  )
A.掩埋冲毁村庄 B.威胁交通安全
C.造成地表塌陷 D.形成堰塞湖
10.[2022·湖南怀化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受南亚西南季风影响的藏东南地区地质灾害频发,历史上曾多次发生泥石流阻塞河流,形成堰塞湖的灾害事件,其中,位于波密县境内的古乡沟,是发育在念青唐古拉山脉冰川边缘地区的一条大型冰川泥石流沟,自1953年以来,这里泥石流频繁暴发,古乡沟是帕隆藏布江的一条支流,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下图是古乡堰塞湖位置。
(1)推测古乡沟冰川泥石流多发的季节,并简述其形成的主要自然条件。
(2)描述古乡沟堰塞湖形成过程。
(3)为减轻堰塞湖所产生的不利影响,可以采取哪些应对措施?
第二节 地质灾害
必备知识基础练
1~3.答案:1.A 2.C 3.D
解析:第1题,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陆地且深度为10千米,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之中。第2题,此次地震发生在青海省门源县,位于我国西北内陆地区,生态环境恶劣,人口稀少,因而造成的受伤人员少。第3题,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图中,在距离相同的情况下,用时多的a线表示横波走时曲线,用时少的b线表示纵波走时曲线。
4~5.答案:4.D 5.C
解析:第4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该高速公路经过山区,地形陡峻,坡面不稳定,易发生滑坡,而持续的降雨是此次滑坡形成的重要诱发因素。第5题,题目的限制条件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危害。毁坏基础设施、埋没田地、掩埋汽车都属于对人文环境的破坏;毁坏森林植被体现的是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危害。
6~7.答案:6.A 7.B
解析:第6题,该地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多断裂带,其中的岩体破碎,有裂隙发育,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①符合题意;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地势高差大的峡谷地形,坡度陡,有利于滑坡的形成,②符合题意;人类活动不属于自然原因,③不符合题意;当地纬度较低,气候温暖,冻融作用并不频繁,不是形成当地滑坡的主要自然原因,④不符合题意。第7题,滑坡形成的堰塞体会堵塞河道,使河道中堰塞体上游积水成湖,水位不断上升,水体压力增大,上升的压力有可能导致堰塞体溃堤,形成短时洪水,危及下游河谷地区人类设施,因此一般要在堰塞体上人工开挖导流槽,让堰塞湖的水位不致过高,降低堰塞湖溃堤风险。
8~9.答案:8.C 9.D
解析:第8题,读图分析,该灾害主要分布在我国地势的阶梯过渡地带,尤其以西南地区最为广泛,可知该灾害为泥石流。第9题,读图分析,我国泥石流灾害南方多于北方,A错误;西部多于东部,B错误;夏秋季节降水多,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春季节,排除C,D正确。
10.答案:(1)①滑坡频次冬季少,夏季多;②降水多的月份多,降水少的月份少。
(2)①三峡库区山高谷深,地势陡峻,重力作用显著;②降水集中于夏季,且夏季多暴雨,坡陡流急,致使大量的山体物质在重力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形成滑坡。
(3)三峡水库蓄水后,水库水位上升,且发生水位涨落,使沿岸地区的岩体和土体受到风化和流水侵蚀,导致沿岸地区土质疏松,为滑坡的发生埋下隐患。
解析:(1)根据图示滑坡频率曲线可知,三峡库区滑坡频次夏季多,尤其7月份滑坡频率最高,滑坡频次冬季少,季节差异较大,同时,滑坡频次在降水多的月份更多,降水少的月份更少。(2)注意分析自然原因,主要从气候、地形等角度进行分析。(3)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频繁的蓄水和泄洪,导致库区水位上升和下降变化频繁,水位涨落频繁,从而使库区沿岸的岩体和土体接受流水冲刷的频次更高,加之沿岸岩石本身存在风化,所以更易发生滑坡。
关键能力综合练
1~2.答案:1.C 2.D
解析:第1题,对比表中数据可知,沟谷③的集水面积,平均坡度,流域落差,都是最大的,而植被覆盖率又是最低的,因此发生泥石流可能性较大。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为防御地质灾害可以采取的措施有: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在山区实施护坡工程,在山区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①④正确;严禁开发山区会造成资源浪费;进行山区移民,要求他们迁出山区,不可行,同时也不利于山区的保护性开发,因此②③错误。
3~4.答案:3.A 4.C
解析:第3题,“7·28”泥石流为冰川降雨型泥石流,主要水源为降雨和冰川融水。由图2可知,强降雨主要集中于雪山峰脊区,同时该区域也是哈巴雪山的冰川覆盖区,夏季较高的气温使得冰川消融量增加。第4题,AB段为雪山峰脊区,陡峻的沟道地形,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动力条件,A不符合题意;BC段为上游河谷区,地势较缓,沟道堆积物分布较多,为大量松散固体物质积累提供场所,B不符合题意;CD段为中游窄谷区,沟道呈“V”形,顺直且深长,为泥石流快速运动通道,不是泥石流物质基础的主要来源,C符合题意;读图可知,DE段等高线密集,且附近有断层,易产生滑坡和泥石流,D不符合题意。
5~7.答案:5.C 6.A 7.D
解析:第5题,观察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与年降雨量折线图(图1),在2005~2009年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基本不变,对应年份年降雨量是先升后降,可知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与对应年份年降雨量对应关系不具有相关性,A、B错误;观察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与梅雨期降雨量折线图(图2),2003~2017年突发地质灾害年度总量的升降与梅雨期降雨量基本一致,梅雨期降雨量较多的年份突发地质灾害也较多,对应关系是正相关,C正确、D错误。第6题,该区域地质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地形起伏较大,由材料可知,该区是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大,会导致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多发。第7题,该区域是低山丘陵区,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人地矛盾突出,地质灾害严重。减缓该区域地质灾害损失可以有序组织人口向平原迁移,向丘陵迁移,人地矛盾更突出,加剧对地表形态的破坏,地质灾害会加重,A错误;依山临水建设别墅受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威胁更大,灾害发生时损失更大,B错误;实施私家汽车的限行制度会影响大气环境质量,与减缓该区域地质灾害损失没有关系,C错误;该地低山丘陵广布平原面积较小,需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在城镇化推进的同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特别是减少对地形和植被的破坏,可以有效地减缓该区域地质灾害的损失,D正确。
8~9.答案:8.D 9.C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可知,诱发此次古滑坡复活的因素有:自6月起,连续出现强降雨,随着雨水的下渗在滑坡体与基岩面之间形成滑动不稳固面,裂缝的方向与流水的方向一致,流水可以直接保持原先的速度和势能直接侵入到滑坡体底部,加剧滑坡体的不稳定性,再加上山体坡度较大,诱发了此次古滑坡复活。第9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滑坡产生的危害有滑坡体可以掩埋冲毁村庄,威胁交通安全,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不会造成地表塌陷。
10.答案:(1)夏秋(夏)季节。夏秋季节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集中;地形陡峭,汇水速度快;地表物质疏松,堆积物丰富。
(2)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降水较多,洪水挟带大量泥沙碎石沿河谷奔腾形成泥石流。泥石流冲出山口,流速减慢,在沟口形成堆积扇,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
(3)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等。
解析:(1)根据材料西南季风为夏季风,可推测出泥石流多发季节为夏季。根据泥石流产生条件是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进行分析即可。(2)结合材料“泥石流规模大,暴发频率高,曾两次阻断帕隆藏布江,形成堰塞湖”可分析出,堰塞湖是泥石流阻断河流形成,先描述泥石流形成过程,再描述堰塞湖形成过程。(3)堰塞湖一旦形成威胁,必须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及时以人工挖掘、爆破、拦截等方式来引流或疏通河道,使其汇入主流流域或分散到水库,以免造成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