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 原卷版
一、单选题
1. 商人笃信天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德”字既不常见,也无“心”符。周人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德”字加入了“心”符,成为一个被周人反复提到的突出概念。这反映了( )
A. 天命观念逐渐淡化 B. 宗法分封制的影响
C. 周人不再崇拜鬼神 D. 德的观念更趋理性
2. 如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是基于汉代( )
A. 移民实边政策的推行 B. 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 D. 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3. 自唐朝以来,-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A.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成为基层治理倚重力量 D. 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4. 如图为某一时期农业分布图。据此可知,该时期
A. 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B.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 土地兼并渐趋缓和 D.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5. 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传教土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西书七千部”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 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 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6. 1876年后,清政府逐步改变了对海外华侨的歧视,开始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商”和“华侨绅商”;1893年,又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华侨取得与国内臣民基本平等的地位。这( )
A. 表明了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说明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密切 D. 推动了中国外交的近代化
7.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的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 )
A. 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
B. 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C. 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D.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8. 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A. 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B. 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 凸显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D. 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9.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指出,“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包含各个技术兵种的人民解放军,以便收复台湾,保卫我国领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当时
A 战争环境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中苏两国工业化路径相同
C. 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高于一切 D. 经济计划受外部环境影响
10.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了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如图。对邓小平这一行为解读合理的是
A. 要求中国尽快建立股票市场 B. 准备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已有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 D.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11.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鼎盛,但十将军大多出身贵族并握有行政大权,伯里克利出自声势显赫的大家族,贵族派领袖和雅典海上帝国主要缔造者客蒙成为他主要的政坛对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民主政治仍然面临挑战 B. 城邦体制已形同虚设
C. 城邦居民参政积极性高 D. 国家权力被贵族垄断
12. 15世纪意大利人维斯帕香诺在《十五世纪名人传》中,记载了106位名人,包括教皇和君主6人,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主教45人,政治家20人,作家33人,其他2人。对人物介绍一般交代身世、出生环境、幼年教育、青年时代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去世和影响,着重描述其成就和遭遇。作品表现出
A. 对教权政治主导地位的认同 B. 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
C. 继承和弘扬希腊文化思想 D. 对天主教会文化垄断的不满
13.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将之解释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列宁认为,作者意在强调要工人阶级敢于打碎、打破资产纷级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主要反映出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经验
A. 坚定了列宁走暴力夺权道路的信心
B. 成为列宁主义证生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C. 及时纠正了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D. 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分重要
14. 下表反映了1924、1928、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成分半份 工人和职员 集体农民和合作化手工业者 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 资产阶级、地主、商人和富农
1921 14.8% 1.3% 75.1% 8.5%
1928 17.6% 2.9% 71.9% 1.6%
1939 50.2% 47.2% 2.6% 0.0%
A. 国内外局势的影响 B.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15.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法德首脑会谈中说:“一个联合的欧洲将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联盟,现存的共同体将被合并进去,防务将是合作的主题之一,因此北约应该根据欧洲人自己的倡议进行改革,以结束这种防务不给欧洲人任何责任的一体化局面。”这表明
A. 法国主张通过欧洲合作挑战美国 B. 美欧军事政治同盟关系瓦解
C. 欧洲共同体不利于对抗美苏控制 D. 法德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观察下边《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形势
A.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 表明两大阵营加紧争夺非洲
C. 说明非洲走出殖民主义阴影 D. 有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二、主观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冰上运动伴随着外来入侵传入中国,并形成了华北以京津为中心、以中国学生为主,东北以大连为中心、以外国侨民为主两个独立发展的分支。
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冰上运动传入路径及传播中心与传播轨迹进行阐释。
19.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
第1章总则第4条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1956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女职工年末人数表(单位:万人)
年份 合计 工业 建筑业和资源勘探 农林、水利、气象 运输和邮电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物资供销 城市公用事业 科、学文教卫生 金融 保险 机关 团体
1949 60.0 32.5 0.1 0.1 1.0 5.1 13.4 0.5 7.3
1952 184.8 93.1 1.1 0.5 3.2 16.8 0.2 41.6 4.1 24.2
1953 213.2 105.9 3.0 1.0 4.0 19.9 0.5 46.0 4.9 28.0
1954 243.5 114.6 3.6 2.0 5.5 29.1 0.4 53.9 5.6 28.8
1955 247.3 110.3 4.1 2.4 6.5 31.3 0.8 55.1 5.3 31.5
1956 326.6 129.8 9.0 4.6 7.0 68.2 1.7 67.1 5.6 33.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
(1)材料一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何重要价值?
(2)材料二、三作为研究主题的证据,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3)考量新中国初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
20.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壇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嬪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认识。
(2)请为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金山中学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摸底考试
历史 解析版
一、单选题
1. 商人笃信天命,在殷墟甲骨卜辞中的“德”字既不常见,也无“心”符。周人认为“天命靡常,唯德是辅”。西周金文和文献中“德”字加入了“心”符,成为一个被周人反复提到的突出概念。这反映了( )
A. 天命观念逐渐淡化 B. 宗法分封制的影响
C. 周人不再崇拜鬼神 D. 德的观念更趋理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商人笃信天命,甲骨卜辞中“德”字不常见,无“心”符,到周人强调“天命靡常,唯德是辅”,“德”字加入“心”符,被周人反复提到,反映出商周时期天命观念的逐渐淡化和民本思想的产生,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宗法分封制的影响,排除B项;周人不再崇拜鬼神的说法绝对,排除C项;德的观念更趋理性在材料中没有强调,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2. 如图为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是基于汉代( )
A. 移民实边政策推行 B. 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
C. 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 D. 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中国北方农牧业分界线向北扩散,这是因为汉武帝时代,北伐匈奴,复取河南地后,从内地迁去近百万的汉族人民安置在北部沿边诸地,设置了大批郡县,A项正确;地方治理体系的完善、民族交融的日益增强与北方农牧业分界线的变化无关,排除BC项;材料不能体现北方边患危机的解决,排除D项。故选A项。
3. 自唐朝以来,-批占有财富和良好文化教育者崛起形成“富民阶层”。但富民“虽田连阡陌,家资钜万,亦只与耕种负贩者同是一等齐民”,没有任何特权。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富民阶层”的形成
A. 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统治 B. 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C. 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 D. 表明阶级关系发生根本变革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伴随国家赋税征收方式和乡里制度的变革,富民逐渐成为乡村控制的主要力量”体现的是“富民阶层”成为基层治理的倚重力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C正确,A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的主要阶级仍然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未发生根本变化,D排除。故选C。
4. 如图为某一时期农业分布图。据此可知,该时期
A. 饮食结构根本改变 B. 土地利用效率提高
C. 土地兼并渐趋缓和 D. 区域经济发展均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该时期农业两季轮作地区、双季稻种植地区分布广泛,可见这一时期土地利用效率提高,B项正确;小麦、水稻仍是传统的农作物,饮食结构没有发生根本改变,排除A项;仅从材料信息无法判断“土地兼并渐趋缓和”“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排除CD项。故选B项。
5. 明万历时期(1573—1620年),传教土罗明坚、金尼阔等携带“西书七千部”入中国。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压迫感和异样感,中国保持着平静的心情……那些曾经挑战并震撼了中国的西洋文明在蛰伏着。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 B. 传统经济模式根深蒂固
C. 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 D. 西方思想受到士人排斥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然而这些来自异域的书籍只是‘对于相当敏感的士人’产生了‘压迫感’和‘异样感’”体现了当时西方的书籍在中国并没有引起重视,对中国也没有形成重大影响,这是由于中国根深蒂固的小农经济导致的,B项正确;儒家思想占主导地位属于小农经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不是造成材料状况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科举制度禁锢人们思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材料只是强调西方书籍在中国没有引起重大反响,并没有体现“排斥”,排除D项。故选B项。
6. 1876年后,清政府逐步改变了对海外华侨的歧视,开始将华侨视为“华民”、“华商”和“华侨绅商”;1893年,又准许旅居外国的华民自由回国,华侨取得与国内臣民基本平等的地位。这( )
A. 表明了传统朝贡体系的解体 B.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C. 说明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密切 D. 推动了中国外交近代化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取消对海外华侨的歧视,有利于华侨回国投资设厂,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项正确;材料内容与传统朝贡体系无关,排除A项;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密切”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中国外交的近代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
7. 20世纪20年代,蔡元培、胡适等人提出了“好人政府主义论”,主张由保持中立立场无党派“好人”组建“好人政府”,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说明当时( )
A. 无产阶级革命具备发动的客观条件
B. 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
C. 新文化运动促使民主政治热情高涨
D. 资产阶级政治上的不成熟性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蔡元培、胡适等人主张通过改良努力建立一个宪政的、公开的政府,这是一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政治主张,表明资产阶级没有认清社会现实,体现了其政治上的不成熟性,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政治改良思想成为“社会潮流”,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民主政治热情高涨,排除C项。故选D项。
8. 1928年12月,湘赣边区政府总结土地斗争经验,制定《井冈山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主持制定的《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作了重要更正把“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湘赣边区土地法的调整
A. 出于粉碎国民党围剿红军的需要 B. 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序幕
C. 凸显了红色政权灵活的革命政策 D. 意在扩大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基础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查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的中共政治。根据题干及所学知识,《井冈山土地法》规定没收一切土地,是为了满足广大贫苦农民对土地的要求。《兴国土地法》规定没收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土地,是为了在保护农民现有土地的基础上再分配土地,这一政策的调整体现了中共革命策略的灵活性,故C项正确;1930年,国民党反动派开始对红军进行围剿,故排除A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开启了“工农武装割据”之路.故排除B项;此时大革命因蒋、汪叛变革命已告失败,故排除D项。故选C项。
9. 新中国成立初期,陈云指出,“我们还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为了建设一支强大的、现代化的、包含各个技术兵种的人民解放军,以便收复台湾,保卫我国领土,打击帝国主义侵略者,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这表明,当时
A. 战争环境决定优先发展重工业 B. 中苏两国工业化路径相同
C. 实现国家统一的目标高于一切 D. 经济计划受外部环境影响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处在帝国主义国家包围之中”“为了加强我们的国防”“我们不能不优先发展重工业”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计划受外部环境影响,D项正确;“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集团正在积极准备新的世界战争”不等于“战争环境”,排除A项;“中苏两国工业化路径相同”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
10. 1986年11月14日,邓小平向纽约证券交易所董事长约翰·范尔林赠送了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只股票,如图。对邓小平这一行为解读合理的是
A. 要求中国尽快建立股票市场 B. 准备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C. 已有了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 D.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股票作为资本运作的形式在新中国成立后被当作资本主义的产物而取缔,改革开放后股票的出现表明了邓小平对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认知,打破了姓资姓社的壁垒,是发展市场经济的设想的表现,故选C;这一行为是发展市场经济设想的表现,而非是要求中国尽快建立股票市场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步伐,排除AD;中国在1984年已经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排除B。
11. 雅典的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执政时期达到鼎盛,但十将军大多出身贵族并握有行政大权,伯里克利出自声势显赫的大家族,贵族派领袖和雅典海上帝国主要缔造者客蒙成为他主要的政坛对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
A. 民主政治仍然面临挑战 B. 城邦体制已形同虚设
C. 城邦居民参政积极性高 D. 国家权力被贵族垄断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材料可知,在雅典城邦政治生活中贵族影响依然较强,民主政治的威胁与挑战依然存在,A项正确;伯里克利执政时期,城邦体制并非“形同虚设”,排除B项;城邦居民与公民并非一个概念,居民并不一定都有参政权,排除C项;贵族政治影响强大,但平民仍享有民主权利,排除D项。故选A项。
12. 15世纪意大利人维斯帕香诺在《十五世纪名人传》中,记载了106位名人,包括教皇和君主6人,红衣主教、大主教和主教45人,政治家20人,作家33人,其他2人。对人物介绍一般交代身世、出生环境、幼年教育、青年时代的活动和性格形成、去世和影响,着重描述其成就和遭遇。作品表现出
A. 对教权政治主导地位的认同 B. 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
C. 继承和弘扬希腊文化的思想 D. 对天主教会文化垄断的不满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维斯帕香诺在其作品记载了106位名人,除君主和教会人士外,普通社会阶层的人物占据一定比重,此外,对人物介绍着重描述其成就和遭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时处于文艺复兴时期,盛行人文主义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追求自由平等,反对等级观念等等,这与作品的内容相符,因此,作品表现出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B项正确;作品表现出崇尚和提倡个性的人文精神,未体现对教权政治主导地位的认同,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希腊文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人文主义思想,未涉及天主教会的文化垄断,排除D项。故选B项。
13. 《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写道,特别是(巴黎)公社已经证明:“工人阶级不能简单地掌握现成的国家机器,并运用它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将之解释为马克思在这里是强调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列宁认为,作者意在强调要工人阶级敢于打碎、打破资产纷级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这主要反映出巴黎公社革命实践经验
A. 坚定了列宁走暴力夺权道路的信心
B. 成为列宁主义证生的实践和理论基础
C. 及时纠正了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认识
D. 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分重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根据材料可知,列宁与俄国的机会主义者对《共产党宣言》关于巴黎公社的解读存在着分歧,俄国的机会主义者认为马克思强调的是缓慢发展的思想,不主张夺取政权;而列宁认为马克思意在强调要工人阶级敢于打碎、打破资产纷级旧的国家机器,而不是简单地夺取。结合所学可知,列宁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巴黎公社革命的实践经验坚定了列宁走暴力夺权道路的信心,故A项正确;巴黎公社革命无法为列宁主义诞生奠定理论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及时纠正了俄国机会主义者的错误认识”,故C项错误;“对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十分重要”与材料主旨不符,故D项错误。
14. 下表反映了1924、1928、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成分半份 工人和职员 集体农民和合作化手工业者 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 资产阶级、地主、商人和富农
1921 14.8% 1.3% 75.1% 8.5%
1928 17.6% 2.9% 71.9% 1.6%
1939 50.2% 47.2% 2.6% 0.0%
A. 国内外局势的影响 B. 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
C. 农业集体化的推行 D. 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格中1924、1928、1939年苏联人口的阶级构成变化可得出,1928年苏联开始推行工业化建设以及逐步开展农业全盘集体化,使工人和职员、集体农民和合作化手工业者比例上升,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地主和富农比例下降,这是苏联国家经济政策调整的表现,D项正确;当时国内局势已经基本稳定,影响不大,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中人口阶级构成的变化主要是因为苏联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在短期内提升了工业化水平,完成了农业集体化进程,并非由于国民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B项;农业集体化只是一个方面,还有工业化的内容,C项不全面,排除C项。故选D项。
15. 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在法德首脑会谈中说:“一个联合的欧洲将是一个民族的、国家的联盟,现存的共同体将被合并进去,防务将是合作的主题之一,因此北约应该根据欧洲人自己的倡议进行改革,以结束这种防务不给欧洲人任何责任的一体化局面。”这表明
A. 法国主张通过欧洲合作挑战美国 B. 美欧军事政治同盟关系瓦解
C 欧洲共同体不利于对抗美苏控制 D. 法德抵制美国构建单极世界
【答案】A
【解析】
【详解】北约是美国、加拿大和欧洲国家建立的组织,法国总统戴高乐建议应该把北约改革成欧洲人的北约,使北约成为欧洲人的防务。表明戴高乐想加强欧洲的联合对抗美国,故选A;B不符合史实,排除;欧洲共同体建立于1967年,C错误;1960年时是两极世界,D错误。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浪潮空前高涨,观察下边《非洲独立进程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这一形势
A. 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B. 表明两大阵营加紧争夺非洲
C. 说明非洲走出殖民主义阴影 D. 有助于构建国际政治新秩序
【答案】D
【解析】
【详解】该图反映了1950~1990年非洲民族国家的独立过程,非洲国家的独立增强了世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有利于国际政治新秩序的构建,D项正确;独立后的非洲国家并没有加入社会主义阵营,排除A项;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虽然非洲国家独立了,但殖民主义阴影依然存在,排除C项。故选D项。
二、主观题
17.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江村大墓
公元前157年,汉文帝刘恒驾崩于未央宫,群臣遵其遗诏葬于霸陵,但霸陵的具体位置并不确定。
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
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下图:
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据此,江村大墓最终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西汉十一座帝陵名位问题全部解决。
——摘编自孙晓波《霸陵之谜:“江村大墓”发掘始末》
(1)阅读材料,概括指出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的理由有哪些?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指出江村大墓印证了汉朝的哪些时代特点?
【答案】(1)理由: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
(2)特点:大墓为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
【解析】
【小问1详解】
理由:由材料“元代学者骆天骧在《类编长安志》认为:‘文帝霸陵在京兆通化门东四十里,白鹿原北凤凰嘴下’,这个说法一直被后世沿用。但是,2011年考古专家勘探确认凤凰嘴地点并无汉代墓葬遗存,排除了其为霸陵的可能”可知,从已有说法看,原来认为凤凰嘴为霸陵的说法已经被现代考古否定;由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表明大墓周围外藏坑应为模仿现实官署、府库建造,这样的官署、府库大约有100多个,领导这些官署的一定是皇帝级别的墓主人”可知,从墓葬形制和外藏坑官署规模看,符合汉代帝王级别墓葬特点;由材料“考古专家扩大勘探范围后,发现一道东西长1200余米,南北宽约863米左右的夯土围墙把江村大墓和汉文帝的窦皇后墓合围在一个大陵园内,两座大墓同处于一陵园内称为‘同茔’,一人一墓一坟头称为‘异穴’,正好体现出汉代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的特点”可知,从陵园特点看,符合帝后合葬同茔异穴特点,与窦皇后墓同园就应该是汉文帝墓;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可知,从陪葬品和封土看,符合史书关于文帝节俭的记载。
【小问2详解】
特点:由材料“江村大墓在距离凤凰嘴2000米的地方,考古专家发现了该墓平面为‘亚’字形大墓。‘亚’字形在汉代是顶级配置,只有皇帝、皇后才能用”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墓为帝后级别独有的墓葬形制,体现了皇权至上的特点;由材料“江村大墓地表无封土,外藏坑出土了陶俑、铜印、铜车马器及铁器、陶器等1500余件,铜器和铁器数量较少器较小,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墓“皆以瓦器、不治坟”的特点,印证了西汉初年实行提倡节俭的休养生息政策;由材料“铜印章刻有‘车府’‘器府’‘中司空印’等隶书文字”及所学知识可知,大墓出土的铜印表明汉代字体为隶书。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现代冰上运动伴随着外来入侵传入中国,并形成了华北以京津为中心、以中国学生为主,东北以大连为中心、以外国侨民为主两个独立发展的分支。
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发展示意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现代冰上运动传入路径及传播中心与传播轨迹进行阐释。
【答案】【示例1】
传入路径:由英法等传入华北京、津地区传播中心及传播轨迹:以京津为中心向南、向西阐释:列强侵略,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北京临近天津,后来东郊民巷设使馆界,包括冰上运动在内的诸多现代体育运动随之传入。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变革,学校教育也进行改革,现代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冰上运动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不断传播,学生成为华北冰上运动的主体。京津南下交通便利,滑冰运动向南传播,抗日战争影响,华北志士投身革命,滑冰运动被带到西北。(任意2点)
总结: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在华北的发展受列强侵略和国内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示例2】
传入路径:山日俄等传入大连、哈尔滨等传播中心及传播轨迹:以大连为中心向东北阐释:19世纪末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俄国和日本对东北争夺激烈,日俄战争后日本控制大连,现代冰上运动随之被带入大连。东北地区铁路交通发达,气候寒冷,现代冰上运动在东北得到迅速传播和长足发展。
综上: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在东北的发展受列强侵略和东北自身因素的影响。
【解析】
【详解】关于传入路径,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发展示意”可知传入路径是由英法等传入华北京、津地区;关于传播中心及传播轨迹,根据材料“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发展示意”可知以京津为中心向南、向西。关于阐释,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从列强侵略、近代体育教育、运动主体等方面分析作答,即列强侵略,天津开辟为通商口岸,北京临近天津,后来东郊民巷设使馆界,包括冰上运动在内的诸多现代体育运动随之传入。随着近代中国的民族危机和政治变革,学校教育也进行改革,现代体育日益受到重视,冰上运动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不断传播,学生成为华北冰上运动的主体。京津南下交通便利,滑冰运动向南传播,抗日战争影响,华北志士投身革命,滑冰运动被带到西北。最后进行总结,中国现代冰上运动早期在华北的发展受列强侵略和国内变革等因素的影响。
19. 某历史学习小组在研究“新中国成立初期妇女地位的提高”这一主题时,搜集到以下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一条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第二条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
第1章总则第4条凡年满十八周岁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分民族和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居住期限,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妇女有与男子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
材料二
材料三 1949—1956年全民所有制各部门女职工年末人数表(单位:万人)
年份 合计 工业 建筑业和资源勘探 农林、水利、气象 运输和邮电 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物资供销 城市公用事业 科、学文教卫生 金融 保险 机关 团体
1949 60.0 32.5 0.1 0.1 1.0 5.1 13.4 0.5 7.3
1952 184.8 93.1 1.1 0.5 3.2 16.8 0.2 41.6 4.1 24.2
1953 213.2 105.9 3.0 1.0 4.0 19.9 0.5 46.0 4.9 28.0
1954 243.5 114.6 3.6 2.0 5.5 29.1 0.4 53.9 5.6 28.8
1955 247.3 110.3 4.1 2.4 6.5 31.3 0.8 55.1 5.3 31.5
1956 326.6 129.8 9.0 4.6 7.0 68.2 1.7 67.1 5.6 33.6
——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妇女研究所、陕西省妇女联合会研究室《中国妇女统计资料》
(1)材料一对我们研究的主题有何重要价值?
(2)材料二、三作为研究主题的证据,应该优先选择哪则材料?说明理由。
(3)考量新中国初期妇女地位的变化,应坚持什么原则 说说你的看法。
【答案】(1)材料一作为国家法律文件,属于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它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以及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研究新中国初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类型和价值)
(2)材料三。材料二是个案,只能反映1952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开展扫盲教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社妇女的识字水平,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材料三选自官方数据统计,反映了妇女在各部门就业与工作的状况,更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3)应坚持全面的原则。应该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研究内容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完整准确的了解当时妇女地位变化的全貌。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原则来进行考量。(其他言之有理也可)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1950年)”可知,材料一作为国家法律文件,属于文献史料,具有极高的权威性,根据材料“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可知,它规定了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以及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研究新中国初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类型和价值)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选择材料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是个案,只能反映1952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李顺达农林畜牧生产合作社开展扫盲教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该社妇女的识字水平,但不具有普遍性意义。材料三选自官方数据统计,反映了妇女在各部门就业与工作的状况,更能充分说明这一时期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应坚持全面的原则。从史料类型看,应该搜集不同类型的史料,注意不同史料之间的互证;研究内容应该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才能完整准确的了解当时妇女地位变化的全貌。因此我们要用全面的原则来进行考量。
20. 中世纪,英国贵族的文学形象多为高贵、自尊、智慧等,16~19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发生壇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他们的文学形象也随之发生变化。如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李尔王》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托马斯 莫尔在《乌托邦》一书中对于“羊吃人”的惨剧有过逼真的描述,“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
——摘编自肖先明《中世纪至近代早期英国贵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及其文学形象的嬪变研究》
材料二 19世纪英国小说家特罗洛普的《如今世道》,深入探讨了维多利亚时代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基督教道德之间产生的矛盾,成为对社会变革的忠实记录。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仅仅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但其开销并未减少,这使得他入不敷出,穷苦潦倒。他的贵族绅士身份,其实就是空壳。他竞选代表本郡的国会议员,却多次失败。他对以中产阶级为主的下议院的排斥,正是对贵族绅士权力失势的无力反抗。
——摘编自曾妍《19世纪英国小说中的绅士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谈一谈你对16-18世纪英国贵族文学形象变化的认识。
(2)请为材料二小说中的贵族朗杰斯塔夫探索新的出路,举两例并说明理由。
【答案】(1)16~18世纪,英国文学中贵族的正面形象逐渐被负面描写所代替。
其主要原因是: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冲击了贵族阶层;商人群体实力增长,改变了传统的阶层构成。经济上,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价格革命,导致传统贵族阶层经济实力骤降;圈地运动中,贵族的暴力手段又进一步加深了其负面评价。思想上,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等(人文主义传播)促进了个性解放,人们对贵族地位的认识发生改变。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阶层由于经济主导地位丧失、政治特权旁落导致社会形象沉沦,而且也反映了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下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鞭笞推动了贵族阶层的自我反省,促使他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特权、文化教育、社会精神风尚等领域进行变革。
(2)出路一:学习新的技术,从事工商业活动。
理由:工业革命推动下,靠地租收入的旧庄园主逐渐衰落;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出路二:放下身份,与普通大众交往,在从政的道路上寻找更多拥护者。
理由:19世纪的英国议会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使得贵族绅士在行政部门的垄断权逐渐失效;社会观念发生变化,追求平等的思想流行
【解析】
小问1详解】
关于形象:根据材料一“16~18世纪,土地贵族守旧的地产经营管理方式导致其经济地位、政治特权、爵位等级和社会荣誉地位急剧衰落”“展示了一幅上流社会道德沦丧、社会崩溃的图景”“他们(贵族)拉倒房屋,毁坏城镇,佃农们姣走”等信息可知,16~18世纪,英国文学中贵族的正面形象逐渐被负面描写所代替。关于形象变法的认识,可从原因和影响方面展开分析。关于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关于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从这一变化反映了贵族阶层由于经济主导地位丧失、政治特权旁落导致社会形象沉沦,而且也反映了社会转型(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商业社会转变)下英国社会结构的变化。文学作品对贵族形象的鞭笞推动了贵族阶层的自我反省,促使他们在经济生活、政治特权、文化教育、社会精神风尚等领域进行变革等方面分析作答。
【小问2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 19世纪贵族朗杰斯塔夫是贵族绅士,仅依靠继承土地来获得收益,生活入不敷出,穷苦潦倒。甚至参与政治生活也是多次失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政治上资产阶级代议制发展,经济上工业革命,贵族朗杰斯塔夫要探索新的出路,就要顺应历史潮流。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路一:学习新的技术,从事工商业活动。理由:工业革命推动下,靠地租收入的旧庄园主逐渐衰落;19世纪中后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奉行自由主义经济政策;通过殖民扩张,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出路二:放下身份,与普通大众交往,在从政的道路上寻找更多拥护者。理由:19世纪的英国议会改革以及文官制度改革使得贵族绅士在行政部门的垄断权逐渐失效;社会观念发生变化,追求平等的思想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