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重庆市开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4.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8 05:22:03

文档简介

重庆市开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历史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一般为一、二十件,多者可达五、六十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还有八座墓却没有一件随葬品。同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386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墓数的近1/2.这说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奴隶制生产关系实现普遍化
C. 权贵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 D. 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基数的近1/2”可知,当时私有制已经产生,阶级分化明显,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社会矛盾的激化,排除A项;“普遍化”说法绝对,且材料并无体现,排除B项;材料并没有相关国家权力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2. 通过考古发现,虽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在此发现的“将军盔”(即熔铜的坩锅)的样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铜疊同陕西城固发现的商代铜疊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
A. 先进性 B. 连续性 C. 独特性 D. 多元一体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通过考古发现,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既有与中原文化迥异之处,又有与中原文化相同之处,这体现出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一体的重要特点,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中华文明起源的先进性、连续性,排除A、B项;材料反映了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将军盔”、“铜疊”等文物与当时商朝的非常相似,这不是“独特性”,排除C项。故选D项。
3.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推行仁政
【答案】C
【解析】
【详解】西周灭商后,把商的其旧贵族集中到洛邑,在加强控制、监督的同时,还从政治、经济和思想给予安抚,目的在于增强政权的认同感,以巩固统治,C项正确;殷商贵族和周的统治者一样,均属于奴隶主贵族,其矛盾不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排除A项;周代还未建立中央集权,排除B项;仁政思想属于儒家思想,当时还未提出,排除D项。故选C项。
4.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加剧 B. 郡县制度普及 C. 均田制推行 D. 诸侯争霸频繁
【答案】D
【解析】
【详解】边界的概念是随着行政区划的产生出现。西周封建时期,所建立的还是据点式的城邦国家,星罗棋布的封国呈点状分布,各国之间存在大块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尚无明显的边界。春秋以后,在经济逐渐发展、边疆日益开发、人口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双方敌对倾向加强,以至于出现战争,争夺隙地。春秋后期,战争越来越频繁,渐渐就有陈兵守境之势。战国时期,边境概念完全形成,城邦国家已转化为领土国家。各国之间夺城略地,目的就是扩大自己的领域,边界概念逐渐明确,D项正确;材料与土地兼并加剧、郡县制度普及、分封制度强化无关,排除ABC项。故选D项。
5.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 推动了百家争鸣深入开展 D.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可知,反映了战国时期,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诸侯国重用,且在政治生活中比较自由,可以促进学术的自由发展,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士可以自由选择明主,并未强化家国一体的观念,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战国时期工商业发展情况,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诸侯国之间的交往,排除D项。故选C项。
6. 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A. 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 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 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 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春秋时期楚国自认为是蛮夷,而战国时期就改变了观点认为自己的黄帝的子孙是中原正统,这反映了楚国对于中原文化的一种认同, C项正确,排除D项;材料反映出了楚国对中原文化的认同,不能体现楚国文化落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出楚国的志向,排除B项。故选C项。
7.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A.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 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 维护了国家统一
【答案】A
【解析】
【详解】郡县制下,官员由中央直接任命,不能世袭,有助于加强中央集权,而分封制下官员根据血缘产生,掌握地方大权,容易形成割据,因此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A项正确;按照地域划分不是最主要的区别,排除B项;郡县官员不是世袭,排除C项;分封制后期不利于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
8. 《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这规定说明
A 秦朝有保护生态意识 B. 秦朝律法十分严苛
C. 秦朝较重视农业生产 D. 秦律违背自然规律
【答案】A
【解析】
【分析】
【详解】材料“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统治者十分重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自然保护法规及配套措施,因此A项正确;材料与秦律严苛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对农业生产的重视,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秦律遵守自然规律,排除D项。故选A项。
【点睛】
9.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赋税负担沉重 B. 法律制度严酷 C. 基层管理严密 D. 行政效率提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可知,秦朝对基层管理比较繁复细致,管理严密,C项正确;赋税负担沉重是秦朝百姓的状况,但材料主旨是秦朝的基层管理,排除A项;材料属于秦朝政治,不属于法律制度,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秦朝行政管理文书的内容,无法说明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C项。
10.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出身 比例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 非儒家学派的消亡 B. 官僚素质显著提高
C. 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大一统国家的强化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其本质是利用思想上的统一来实现政治上的统一。因此根据材料中官员出身的比重来看,受儒学独尊的影响,当时大一统国家的强化,D项正确;非儒家学派的消亡的说法不符合史实,且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材料无法得出官员文化素质提高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
【点睛】
11. 下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史料 出处
济南?[jian]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汉书·酷吏传》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盐铁论·复古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A. 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B. 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C. 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D. 士家大族专权的危害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当时豪强大族或者危害地方秩序,或者铁石鼓铸,煮盐,或者兼并土地,不利于地方秩序的稳定,因此政府必须强化管控,打击豪强,B项正确;推恩令打击的是诸侯王而非豪强,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汉代豪强地主的势力比较强大,这和政府放松“抑商”政策没有关系,排除C项;豪强不等于士家大族,排除D项。故选B项。
12.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答案】A
【解析】
【详解】据上表,可知从公元前5世纪~公元2世纪,古代中国分别与古代罗马经历了制定法律、完成统一、进入强盛时期三个阶段,说明这一历史阶段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应是秩序与统一,故选A项;古代中国是人治,古代罗马是法治,属于个性而不是共性,排除B项;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并不符合稳定的特点,排除C项;古代中国与古代罗马都存在统一,但并没有“平乱”,排除D项。故选A项。
13. 如表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 )
封诸王之子 封功臣
高帝 3 137
文帝 14 10
景帝 7 18
武帝 178 75
A. 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 B. 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C 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 D.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图表可知,到汉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增加,封功臣人数也有大量增加,结合所学知识,汉武帝时期采取了“推恩令”,诸侯国被越封越小,诸侯国实力也被削弱,这说明这一时期 国家治理能力在不断增强,D项正确;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说法错误,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变小,因此,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说法错误,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变小,排除C项。故选D项。
14. 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序号 规律
①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②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③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④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一
A.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 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 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 D. 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有多种动力,且途径多元,C项正确;A项内容表述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君主专制统治受到冲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相关经济发展的信息,且D项表述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15.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答案】D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各地经济发展过程中所使用的货币不相同,这实际上反映了南北朝时期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南方开始开发和发展,故A排除;B项说法不符合题意,河西走廊地区因为丝绸之路商业较为发达,岭南地区经济处于刚开发时期,故B排除;C项使用绢、帛作为货币可以说是黄河流域丝织业发达的表现,但绢、帛作为货币材料有其本身的弱点,故C排除;D项准确地反映了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和铜币使用情况,说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故D正确。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货币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怍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答案】(1)作用: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有利于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等得到交流;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汉代丝路推动和平交流,葡萄牙对外贸易之路是对外殖民侵略。成因:汉代国力强盛、文明世界领先,对外交流有弘扬国威之目的;中华文化中的“仁”“和”观念的影响;新航路开辟前夕,东西方商路被阻断;葡萄牙最先进行海上探险,以掠夺海外财富为目的,欧洲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
【解析】
【详解】(1)根据材料一“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并结合所学可知汉代丝绸之路连接了东西方交通线;加强了东西方物产、技术、文艺的交流;互派使节加强了官方之间的来往;商贸和人员往来频繁促进了东西方经济的发展。
(2)不同点:根据材料一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作用可知汉代丝路推动和平交流,根据材料二“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可知葡萄牙对外贸易之路是对外殖民侵略。成因:根据所学从汉代对外交流的目的、儒家思想等角度分析汉代丝路推动和平交流的原因;根据所学新航路开辟的经济原因及直接原因、早期殖民扩张的目的分析葡萄牙对外贸易之路是对外殖民侵略的原因。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的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材料认为,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我赞同该观点。
中华文明多源交融,和谐共存。中华民族疆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各具特色。古代早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已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
本题还可从“中华文明具有很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中华文明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等角度论述。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可以得出材料观点,多源的中华文明在不断交融中共同发展,绵延不息,形成独具一格的文化体系。对这一观点应表明立场,以赞同为例。根据所学知识,在说明过程中可以列举先秦时期推行分封制、宗法制,家国同构,天下一家的文化认同深入人心。也可以列举秦汉时期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民族融合的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日益巩固,华夏文明水乳交融。中华文明独具一格,绵延不息。还可以从思想文化方面进行说明,如从西周礼乐文化的繁衍到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从西汉儒家文化兼采众长、文化-统到宋明理学吸引佛、道,三教合一,中华民族崇德、仁爱、务实、进取的文化性格代代相传,熠熠生辉。最后对论证过程进行总结,如综上所述,中华文明多种起源,博大精深,不断融合,兼收并蓄,形成了强大的凝聚力与顽强的生命力,哺育代代中华儿女,生生不息。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答案】(1)特点:地域分布广;多样性(多元化);地域特色突出;彼此融合吸收(包容性)。
原因:
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圈的创制提供 物质条件。
政治: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礼治平天下”的政治 愿望。
思想文化:私学兴办,“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为学术繁荣提供舆论阵 地和自由的学术环境。
面对社会剧变,不同阶级、阶层、集团利益的知识分子对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发表看法,既相 互诘难批驳,又彼此融合吸收,从而完成中华文化圈的创制。
(2)示例一:秦文化圈,主流基因: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拘一格降人才。
阐释:战国时期,群雄并起诸侯纷争,为改变秦国在战国七雄中的落后局面,秦孝公锐意改革,大 胆重用商鞅进行改革,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分封设县制,奖励耕战,造就秦国的强盛,为 日后的统一奠基,其锐意革新积极进取的主流文化基因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示例二:齐鲁文化圈,主流基因:以德治国、民邦本。
阐释:山东是春秋战国孔孟的故乡。孔孟的思想对齐鲁文化圈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孔孟是儒家文化的开创者,其主张“仁”和“仁政”、强调“以德治国”、“民贵君轻”,强调温良恭俭让、 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这些崇高的传统美德和核心的思想理念,构成齐鲁文化圈和中华文化圈的 主流基因,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
示例三:楚文化圈,主流基因:忧患意识、责任担当、爱国主义。
阐释: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屈原,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辅佐怀王,致君尧舜,变法图强,参与政事, 推荐有贤能的人,结果触犯权贵,致使怀王听信谗言,疏远屈原,最后在秦军攻破楚都之际,投汨罗江 而死。屈原悲痛国家沦亡,“宁流死以流亡”,也不愿同流合污或出走他国,这种忧国忧民的家国情 怀,是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厚重持久的真情流露,对楚地主流文化产生重大影响,而忧患意识也深深 熔铸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深处。
其它: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详解】(1)第一问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的特点,分析示意图可知这一时期涌现出众多的文化圈,如“都城文化圈”“北方文化圈”“齐鲁文化”“巴蜀文化圈”等,由此得出地域分布广,呈现多样性或多元化,而且依据“都城”“北方”“齐鲁”“巴蜀”等地理名称,可知地域特色突出;再结合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彼此批驳的同时也彼此融合,具有包容性。第二问结合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经济:生产力发展,奴隶制经济崩溃,土地私有制确立,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圈的创制提供物质条件。政治:春秋战国政治大变革,周王室衰微,诸侯混战,士阶层日益活跃,追求“礼治平天下”的政治愿望;思想文化:私学兴办,“学在民间”,造就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学者,“百家争鸣”出现等。
(2)本问是开放性问题。首先选择一个地域文化圈,如齐鲁文化圈。再结合儒家思想概括其主流文化基因:以德治国、民为邦本。然后依据山东是儒家代表人物孔孟的故乡以及孔子、孟子儒家思想的主张、意义等进行论证。再如选择秦文化圈,依据秦勇于变法的相关知识概括主流基因: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拘一格降人才。然后借助商鞅变法的背景、概况和意义等进行论证。重庆市开州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历史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 考古资料显示,大汶口墓葬的随葬品,少的只有一、二件,一般为一、二十件,多者可达五、六十件,有的竟达一百八十余件,还有八座墓却没有一件随葬品。同期陕西宝鸡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的386座墓葬中,有随葬品的190座,占总墓数的近1/2.这说明当时( )
A. 贫富分化激化了社会矛盾 B. 奴隶制生产关系实现普遍化
C. 权贵阶层掌握了国家权力 D. 私有制与阶级分化已经产生
2. 通过考古发现,虽然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神树、大立人、面具与中原文化迥异,但在此发现的“将军盔”(即熔铜的坩锅)的样子同殷墟第一期的非常相似;铜疊同陕西城固发现的商代铜疊几乎没有区别,连花纹的作风都一样。由此可知,中华文明起源的重要特点是( )
A. 先进性 B. 连续性 C. 独特性 D. 多元一体
3. 西周初期,大量的殷商贵族被迁到洛邑。周公要求他们顺从天命,安于邑居,承诺他们仍然分有土地,还可以担任各种官职。这些举措旨在( )
A. 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B. 加强中央集权
C. 增强政权的认同感 D. 推行仁政
4. 西周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存在大量无主的土地和田野,并无明确的边界,直到春秋战国时期,边界的概念才逐渐形成。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 土地兼并加剧 B. 郡县制度普及 C. 均田制推行 D. 诸侯争霸频繁
5. 战国时期,士人“择木而栖”现象非常普遍,卫国人商鞅先后在魏国、秦国任要职;齐国人邹衍成为燕昭王之师;吴起一生中曾在鲁、魏、楚等国为官,每当遭到诬陷,便另投明主。这种现象( )
A. 利于强化 “家国一体”的观念 B. 反映战国时期工商业的繁荣
C. 推动了百家争鸣的深入开展 D. 促进了诸侯国之间和平交往
6. 古史记载:楚国先祖曾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又宣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这一材料可以作为直接史料说明
A. 楚国地处偏僻,因此文化落后 B. 楚国崛起后,有问鼎天下之心
C. 楚国发展过程中,产生华夏认同 D. 楚国对本地文化的自我认同
7.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中说:“自秦汉以来,中国历代政治家、史学家都无一例外地关注‘封建’与‘郡县’之间的区别……足见由‘封建’转向‘郡县’,确实是中国社会演进中的‘历史大关节’”。“郡县”和“封建”之间的最大区别是
A.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 B. 按地域划分的行政制度
C. 郡守县令官位世袭 D. 维护了国家统一
8. 《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这规定说明
A. 秦朝有保护生态意识 B. 秦朝律法十分严苛
C. 秦朝较重视农业生产 D. 秦律违背自然规律
9. 据统计,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镇出土的秦简多为迁陵县署日常行政管理文书,包括户籍变化、田租赋税、劳役徭役、仓储钱粮、兵甲物资、道路里程、邮驿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农以及教育、医药等政令。这反映出秦朝( )
A. 赋税负担沉重 B. 法律制度严酷 C. 基层管理严密 D. 行政效率提高
10. 下表是西汉高祖至宣帝年间官员文化出身变化统计表。这一变化反映出
出身 比例 时间 法家 儒家 道家 其它及不可考者
高祖—武帝初年 45.9% 5% 135% 约35.6%
武帝初年—宣帝末年 25.5% 45.1% 很少 约29.4%
A. 非儒家学派的消亡 B. 官僚素质显著提高
C. 察举制度日益完善 D. 大一统国家的强化
11. 下表为汉代文献史料节选。这些史料可以印证
史料 出处
济南?[jian]氏宗人三百余家,豪猾,二千石莫能制。 《汉书·酷吏传》
往者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 《盐铁论·复古篇》
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 《后汉书·仲长统列传》
A. 推行“推恩令”的必然性 B. 强化政府管控的必要性
C. 放松“抑商”政策的可行性 D. 士家大族专权的危害性
12. 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据下表,最适合描述中国与罗马共性的词汇是(  )
历史时期 古代中国 古代罗马
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 秦国商鞅变法 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公元前3世纪 秦始皇统一中国 罗马统一意大利
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 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 罗马强盛时期
A. 秩序与统一 B. 人治与法治 C. 扩张与稳定 D. 平乱与治世
13. 如表为西汉高帝至武帝时期受封诸侯人数统计表。据此可知( )
封诸王之子 封功臣
高帝 3 137
文帝 14 10
景帝 7 18
武帝 178 75
A. 分封制是西汉立国之本 B. 诸侯国与朝廷矛盾激化
C. 诸侯国势力进一步壮大 D. 国家治理能力不断增强
14. 某学者阐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规律,如下表所示。该学者意在强调这一时期的民族交融( )
序号 规律
① 民族交融的前提和基础,是形成了民族间的杂居错处
② 频繁的民族迁徙,各族之间的争战、割据以及由此产生的各族之间的同化、融合,使民族交融呈现出复杂性和曲折性
③ 民族交融既有统治者的强迫同化,但更多是各族的自然交融
④ 内徙诸族相继建立政权及其灭亡是促进民族交融的因素之一
A. 奠定了国家统一的基础 B. 使君主专制统治受到了冲击
C. 动力和途径呈现多元化 D. 为经济重心南移准备了条件
15. 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
A. 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 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 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 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安开始的这条向西绵延伸展的古代陆路交通线,成为联结东西方的古代交通大动脉。这条大道,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沿着这条大道,我国大量独步世界的丝织品源源不绝地运往中亚、西亚以及更遥远的西方……西方的物产以及西域的音乐、舞蹈也接踵东来,丰富了我国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汉朝使节到安息时.安息王派大将率领两万人马出迎数千里,并派使臣随汉使到长安,献给汉武帝大鸟卵和“犁靳善眩人(是指埃及、叙利亚一带的魔术师)。随着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远在地中海地区的人们现在也可以辗转来到中国了。
——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
材料二 随着葡萄牙东方贸易帝国的创立,往日与印度进行贸易的阿拉伯商人和威尼斯商人的地位逐步下降。这个帝国由少数岛屿和散布于绕非洲去东方的航道上的沿海商埠组成,它们在战略上都是重要的据点。葡萄牙人依靠它们得以控制伸展在半个地球上的航路,保证了葡萄牙商船畅通无阻地往来于欧亚之间,而且在航路上每隔一定距离都有一个停泊处,以补充食物和修整船只。葡萄牙就这样成为垄断欧亚之间及中国、日本和菲律宾之间贸易的霸主。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怍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葡萄牙帝国对外贸易之路与汉代丝路的不同点及其成因。
17. 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在《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中说:“相对于世界其它几大历史文化系统而言,中国文化是自我一系的;中国古代文化又是多源的;它的发展不是一条线贯彻始终,而是多条线互有交错的网络系统,但又有主有次。各大文化区系既相对稳定,又不是封闭的……中国文明之所以独具特色、丰富多彩、连绵不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形成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并在数千年来始终屹立在世界的东方,都与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国文明的多源性有密切关系。同世界上其它文明古国的发展模式不同,多源、一统的格局铸就了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生命力。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迎析材料中观点(任意一点或整体),得出结论。(要求:结论不能重复材料中观点,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18.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各种思想相互激荡,是中华文化圈的集中创制时期,其主流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冯天瑜、杨华、《中国文化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蕴育出丰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基因;海纳百川,活跃开放;革故鼎新,开拓进取;忧国忧民,居安思危;英勇无畏,舍生取义等,这些文化基因增强了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中,《诗经》是北方文化的代表。据统计《诗经》中含有忧、患、惊、恐、禅、悲、哀等字眼的诗篇有140余篇,约占《诗经》的46%其中"忧"字竟出现90次之多。《诗经》之自觉而高度的忧患意识,成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
——整理自微博《诗经忧患意识》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华文化圈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文化圈能在这一时期"集中创制"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任选材料一中某一地域文化圈,从史学角度对其主流文化基因进行阐释。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