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8 05:26: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
(1)夏朝
①国家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②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 代替了禅让制。
(2)商朝
①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
②管理机构: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 各类事务的官吏。
2.西周政治制度
(1)内容
体制核心 周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
分封对象 与周天子有血缘关系的 、异姓功臣或旧贵族
等级关系 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
继承原则 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
权利义务 诸侯虽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但要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
(2)特征: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
3.原始民主传统
(1)特点: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
(2)表现: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 ”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
(3)影响: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有一定影响。
知识点二 秦朝的政治制度
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
2.内容
(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 手中。
(2)中央机构:三公九卿
①职责
丞相 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
太尉 最高武官,掌军事
御史大夫 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同时又是最高
九卿 分掌国家各种政务和皇室事务,下设若干部门
②特点: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由公卿进行 ,最后由皇帝裁断。
(3)地方制度:郡县制
①秦朝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郡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置郡守、郡丞和郡尉,
另设 掌监察。
②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
(4)文书邮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建立以 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
知识点三 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行政制度
(1)汉朝
①汉初: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
②汉武帝时:为了加强集权,设立 ,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
③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
④东汉:刘秀将 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
(2)隋唐
①三省六部
名称 职能
三省 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
三省长官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与尚书仆射并称宰相,分掌宰相职权,在 共同议政
六部 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
②意义:三省六部制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
(3)宋朝
①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
②设 掌管军政,三司掌管财政大权。
(4)元朝:实行 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
(5)明朝
①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宰相,秦汉以来绵延1 000多年的宰相制度终结。
②废宰相后设立内阁,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
(6)清朝:设立
①设立:清朝雍正帝。
②职能: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
③地位: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
2.地方行政体制
(1)两汉
①西汉:郡国并行制度
郡县 郡设 ,下设郡尉、郡丞,分别协掌军事、行政。太守选用属吏,分曹理事,各曹属吏分管具体事务
郡下设县,县设令或长,其下有县丞、县尉及分曹属吏
封国 汉初地方行政制度中还包括王国和 。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
②东汉: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
(2)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
(4)唐朝
①唐朝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 。
②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形成 势力。
(5)宋朝:宋朝分为州(府、军、监)和县二级,后又改道为路,从而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
(6)元朝:实行“ ”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多级行政制度。
(7)明清:省、府、县三级制
①明初废行中书省,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 、都指挥使司分割。
②朝廷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
③清承明制,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省或数省军政大权。
【习题巩固】
1.据史书记载,从夏禹到夏桀,共传14代、17王,用岁约471年。从商汤到商纣,共传17代、31王,用岁约496年。材料主要说明夏商实行(  )
A.封邦建国 B.王权至上 C.王位世袭制 D.宗法制
2.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新旧贵族,还是新兴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标志着选官制度的成熟与完善
C.进一步强化封建等级秩序 D.是国家开疆拓土的主要手段
3.东汉时,光武帝在宫内设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多人,传达皇帝口诏,阅览尚书呈进的文书。朝廷虽设三公,但并无实权,只是给那些有资望的大臣享受名义上的尊荣。光武帝此举的主要目的是(  )
A.严控外戚干政 B.确保决策独断
C.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中书权力
4.长期以来,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是在内廷管理文件,侍中(门下省长官)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到唐代,他们由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这一变化(  )
A.激化了中央与地方矛盾 B.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标志着内外朝制度形成 D.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
5.下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
地区 西汉 三国 西晋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1县 会稽等4郡50县 5郡57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8县 豫章等4郡54县 6郡58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郡9县 2郡14县 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 B.东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D.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
6.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  )
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
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
7.关于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司马光认为,“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以察州县百吏之臧否,复汉部刺史之职,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而对于各路官员的权力划分,宋哲宗时则明文规定:“凡本路钱谷财用事悉委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悉委提点刑狱管勾(管理)。”这一变化可以佐证,当时(  )
A.财政与军事分离 B.行政区向监察区转化
C.民政与司法分离 D.地方机构权限的扩大
8.秦汉以来中央行政体制的发展,其重要的特点是由“个人开府”的中枢制转变为“机构组织化”的中枢制,从而使我国古代行政管理体制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一发展趋势指的是(  )
A.从世官制向察举制的转变 B.从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的转变
C.从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变 D.从三省六部制向二府三司制的转变
9.唐朝时,为加强边防在沿边重镇设立的节度使,逐渐权重势雄,独霸一方。北宋建立后,革除前朝之弊,弱化地方权力,形成干强枝弱的局面。元朝的行省官员,常以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但却“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省)而后行”。与唐、宋相比,元朝(  )
A.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B.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
C.行省官员有名无实 D.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10.明初进行官制改革,丞相、三省制为府、部、院、寺所替代,从地方到中央都是军、政、司法三权分离,由一卿独尊变为六部、通政司、都察院、大理寺九卿并列。这一改革(  )
A.有利于政令畅通、政权稳定 B.削弱了长期以来士族阶层统治
C.极大地增强了社会发展的活力 D.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郡县制度,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
——摘编周长山《汉代地方政治史论:对郡县制度若干问题的考察》
材料二 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之事;皆帅其属而听其狱讼,颁其禁令,定其赏罚,稽其钱谷、甲械出纳之名籍而行以法……都转运使……掌经度一路财赋,而察其登耗有无,以足上供及郡县之费……凡吏蠹民瘼,悉条以上达,及专举刺官吏之事……提点刑狱……掌察所部之狱讼而平其曲直,所至审问囚徒,详覈案牍,凡禁系淹延而不决,盗窃逋窜而不获,皆劾以闻,及举刺官吏之事……
——摘编自《宋史·职官志》
材料三 “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览审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心,亦必更易数字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再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
——摘编自谈迁《国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郡县制度的主要特点。
(2)请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地方主要官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地方管理机构的特点。
(3)指出材料三中提到的内阁大臣的主要职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专制主义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知识梳理】
知识点一
1.(1)②世袭制 (2)②内外服
2. 同姓贵族 嫡长子继承制
3.(2)国人
知识点二
2.(1)皇帝 (2)①众官 监察官 ②廷议
(3)①监御史 (4)邮传
知识点三
1.(1)②中朝 ④尚书台
(2)①中书省 政事堂
(3)②枢密院 (4)中书省 (6)军机处
2. (1)太守 侯国
(4)①监察机构 ②藩镇割据
(6)行省 (7)按察使司
【习题巩固】
1.C。大禹之后,原始社会后期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取代,王位代代相传,在同一家族中绵延接续,这正是材料所体现的内容,C项正确。“封邦建国”指分封制,与材料无关,A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宗法制”是指用父系血缘关系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材料说的是夏商两朝的共性,没有提及“嫡长子继承制”,D项错误。
2.A。郡县制下郡县长官由中央任命,通过官吏的任免,建立起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3.B。光武帝用宦官制约三公,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确保独裁专断,故选B项。
4.D。据材料可知,三省本是皇帝的内侍官员,后来为了加强皇权,他们由内廷官变为政府外朝的执政官,三省掌握了以前的宰相职权,由此可知这一变化调整了皇权与相权的关系,故选D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央机构的变化,不涉及地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调整皇权与相权的关系,与官僚内部矛盾无关,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形成内外朝制度,排除C项。
5.D。根据表格中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可知,与西汉相比,三国至唐朝前期,苏南、浙江等东南三个地区郡县的设置越来越多,结合魏晋南北朝以来南方得到逐步开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历代政府对该地区地方行政区划的数量不断增多可知,这段时期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D项正确。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郡县的增加反映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不断加强,A项错误。这一时期政治统治的中心依然在北方的黄河流域,B项错误。表格反映的是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数量变化,不能说明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且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走向成熟是在元代,C项错误。
6.D。北宋时期,参知政事是为了限制宰相行政权而设,但是参知政事任职时间普遍较短,这种状况说明当时参知政事更多的是出于加强皇权的需要而设,故选D项。
7.C。宋太宗将唐代的“道”改为“路”,行使监察权,对各路官员权力划分,宋哲宗明文规定,钱谷财用属于转运司,刑狱、常平、兵甲、贼盗事属于提点刑狱管理,这就将地方民政与司法分离,故选C项。
8.B。“个人开府”指百官之长的宰相自辟僚属,依照皇帝的政令,独立行使权力,这与三公九卿制相吻合;“组织化”就是趋于正规管理化的程度,三省职权分明,减少决策的失误,提高行政效率,标志着中国古代官僚制度的完善,故选B项。
9.B。元朝行省制下,行省长官作重要决策时受到中央政府的制约,对比唐宋时期,元朝这样的现象说明中央对地方权力分配趋于合理,故选B项。
10.A。“一卿独尊变为六部”即废丞相,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且相互牵制,这样能保证政权稳固,故选A项。
11.(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不断发展完善;中央对地方垂直管理,巩固了秦汉对地方的统治;奠定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基础。
(2)官职: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
特点:地方管理机构实行分权,机构之间分工明确,互不统属,相互牵制,且直属于中央。
(3)主要职责:具有票拟权,辅助皇帝处理国家军政大事。
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