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2-09-17 14:09: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章第二节声音的特性 同步练习2022-2023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含答案)
一、填空题
1.人听到蚊子飞行的“嗡”声,是通过   传人人耳。蝴蝶翅膀在10秒内振动60次,它的发声频率是   Hz,但人听不到蝴蝶飞行的声音,是因为蝴蝶飞行发出声音的   不在可听声的范围内。
2.如图所示,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用力拨动,使钢尺两次振动的幅度大致相同,听它发出声音的变化。这个实验用来探究声音的   与振动    的关系。
3.期中考试时,监考教师会强调考试要求,老师的声音是由于声带的   产生的,不同的老师发出声音的   不同,所以学生只要听到声音就能辨别是那个老师。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   (相同不同)的。
4.音乐课上同学们齐声合唱《歌唱祖国》,同学们的歌声是声带   产生的,歌声是通过   传播到音乐老师的耳朵里;室外的人依据声音的   很轻易就辨别出老师在用钢琴为同学们伴奏。
5.接听电话时,很容易分辨出熟人的声音,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   (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的波形图,其中音调相同的是   两图。
6.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   根据声音的判断出来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琴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声音   ;“小弦切切如私语”是指声音的   小。(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
二、选择题
7.“在公共场合不能大声喧哗”,这是从小就在学习的基本礼仪。这里的“大声”是指声音的(  )
A.频率 B.响度 C.音调 D.音色
8.擂鼓时,人们用力擂鼓是为了使鼓声(  )
A.响度增大 B.音调升高 C.音色改变 D.频率改变
9.《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载有“虽有察耳,不吹六律,不能定五音”,其中记载的“五音”即中国古乐的五个基本音阶,亦称五音,相当于现代7个音阶中的do、re、mi、sol、la。五音实际上是指声音的(  )
A.响度 B.音色 C.音调 D.声速
10.下列关于音乐会上用小提琴演奏乐曲时说法正确的是(  )
A.演奏前调节小提琴的琴弦松紧程度可改变声音的响度
B.演奏时,用力拉小提琴的同一根琴弦可以提高声音的音调
C.小提琴的音色与二胡的音色相同
D.小提琴的声音通过空气传入听众的耳朵
11.演奏同一乐曲时,人们能分辨出二胡和小提琴发生的声音,主要是因为它们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节奏不同
12.物理课上,老师用力吹一根较长的塑料吸管的同时,用剪刀一小段一小段地剪短吸管,如图所示,同学们听到的声音(  )
A.音色不变
B.音调变了
C.是老师的声带振动产生的
D.后排同学听到的与前排同学听到的相同
三、实验探究题
13.下面是探究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所示,将系在细线上的乒乓球轻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   的现象,说明   。
(2)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到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出现的变化是   。
(3)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的结论是:响度与声源的   有关,而且是   越大,声源响度越   。
(4)在探究过程中,将不易观察的音叉的振动转化成乒乓球的摆动,采用的研究方法是   法。
14.甲、乙两同学分别用如图a、b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声音特征的实验。
甲同学将一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改变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用手拨动钢尺使其上下振动,听钢尺振动发出不同频率的声音。乙同学选用5只粗细相同而高度不同的同种材料制成的瓶子,先后用相同的力对着瓶口吹气,听到瓶子发出不同的声音。
(1)甲同学在听钢尺振动发出声音的同时,还要观察   ;
(2)乙同学实验时听到的声音是由   (填“瓶子”或“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3)甲、乙两同学对各自所做的实验分析、交流,发现:发声物体在发出声音时,振动的频率越高,发出声音的音调就越   (填“高”或“低”)。
四、计算题
15.交通部门常用测速仪来检测车辆是否超速,测速仪前后两次发出并接收超声波信号,再根据两次信号的时间差,测算出被测车辆的速度。如果某次检测一辆汽车的车速时,第一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6s,第二次从发出至接收到超声波信号用了0.4s,两次信号发出时间间隔是1.1s,已知超声波的速度为340m/s,汽车行驶速度不变。求:
(1)超声波信号   (选填“能”或“不能”)被人耳听到;
(2)第一次超声波信号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
(3)汽车的行驶速度。
五、科普阅读题
16.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
雪花落水也有声
生活常识告诉我们,雪花落水静情情,毫无声响,但科学家发现,雪花落水真的能发出声波。首先要说明的是,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频率在 50000Hz到2×105 Hz之间,高于人们能听见的声波频率。但是,海里的鲸鱼就能听到雪花落水所产生的声响,并且这些声响令鲸鱼异常烦躁。
冷战时期,当时美国海军要监视苏联潜艇的活动,他们发现,在下雨的时候,水下声呐工作效果不好,常有噪声干扰,甚至干脆无法监听。
著名的约翰·霍市金斯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普罗斯似勒提教授断定,这些声音不是雨滴撞击水面发出,而是含在雨滴中的气泡振动发出的,他利用每秒可拍摄 1000张照片的高速水下摄影机拍摄发现,下雨时水中确实产生气泡,这些气泡还在不断地收缩、膨胀、振动。经过理论分析和数学计算,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发现,下雨时产生噪声的频率和衰减情况确实与气泡的振动情况一致,而且大气泡振动产生低频声波,小气泡振动产生高频声波。
渔民也常抱怨,在下雪时他们的声呐也常常侦听不到鱼群,经过实验验证,普罗斯佩勒提教授发现雪花落水时也产生气泡,同样,这些气泡也振动,从而发出声波,其实,无论是人们打水漂时所听到的细微声响,还是瀑布的隆隆震响,都不是(或主要不是)来自石块及岩石与水的碰撞,而是由于气泡。
大自然是何等奇妙,而从事科研的人们在发现真理的时候又是多么幸福。
(1)雪花落水发出的声波属于   (填“超声波”或“次声波”)。
(2)站在鲸鱼的角度看   噪声。(填“是”或“不是”)
(3)科学家发现,不论是雪花落水发声,还是雨滴落水发声,都是由于气泡的   产生的,这个声音能被鲸鱼听到,说明   能传播声音。
(4)在探究雨滴落水产生声音的过程中,科学家进行了下列过程:
a.归纳分析 b.进行实验 c.提出假设 d.得出结论
下列顺序排列中正确的是____。
A.cdbd B.abdc C.bade D.cbad
答案
1.空气;6;频率
2.音调;频率
3.振动;音色;不同
4.振动;空气;音色
5.音色;甲、丙
6.音色;音调;响度
7.B8.A9.C10.D11.C12.B
13.(1)弹开;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被弹开的幅度变大 (3)振幅;振幅;大
(4)转换
14.(1)钢尺振动的快慢 (2)空气柱 (3)高
15.(1)不能
(2)解:第一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1=12×0.6s=0.3s
测速仪第一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1=v声t1=340m/s×0.3s=102m
答:第一次超声波信号到达汽车时汽车距测速仪的距离为102m
(3)解:第二次信号遇到汽车时的时间t2=12×0.4s=0.2s
第二次发出的信号从汽车处返回到测速仪时,汽车距测速仪s2=v声t2=340m/s×0.2s=68m
汽车在两次与信号相遇的过程中,行驶了s′=s1﹣s2=102m﹣68m=34m
这34m共用了
所以汽车的车速为v′=s′t′=34m1s=34m/s
答:汽车的行驶速度34m/s。
16.(1)超声波 (2)是 (3)振动;液体 (4)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