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学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71.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8 06:0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近代以来中国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知识梳理】
1.科举制度的变化
(1)背景:西学的传播和 的开展。
(2)表现
①1898年,清政府加设 ,选拔经时济变之才。
②废八股,改试策论,以 命题。
③戊戌变法失败后,所有考试悉照旧制。
④1901年,各省书院一律改为 ,各府、州、县学改为中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⑤1905年,光绪帝诏准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立停科举之奏,决定自1906年起,所有乡试、会试一律停止,将育人、取才合于学校一途。至此,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 0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废除。
2.选官制度改革
(1)背景: 的变化。
(2)措施
①官制改革:裁减冗署冗官,改总理衙门为 ,陆续设农工商部、巡警部、学部等部门。
②选官制度部分更新:规定凡学堂考试合格毕业者,均给予贡生、举人、进士等出身,对成绩优秀者进行 后,“酌加擢用,优予官阶”。
③颁布《 》:统一全国学制, 制度由此正式设立。
④确立 制度:规定每年举行一次归国留学生考试,考试结果分最优、优、中三等,分别赐予进士、举人出身,再分配相应官职。
⑤选官方式改革: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后, 、留学毕业生选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
(一)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措施:南京临时政府出台了官员选拔方面的一系列法规草案。
2.依据: 的文官考试思想。
(1)内容
①在官员选拔方面:应以 为主,在“ ”的框架之中,国家建立 ,主管人才的选拔和任用。
②运行机制:完善国家政治制度,建立文官的培养、任用、 等方面的运行机制。
(2)意义: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
3.评价
(1)进步性:对日后民国文官制度的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
(2)局限性:文官选拔制度基本停留在 上。
(二)北洋政府时期
1.方式: 和甄别两种方式。
2.考试制度
(1)建立标志:1913年初,北洋政府颁布了《文官考试法草案》等法案。
(2)《文官考试法草案》
报考条件 民国 年满21岁者
负责机构 政事堂铨叙局
考试类型 文官高等考试、文官普通考试、司法官考试、知事试验、留学毕业生甄拔考试
3.甄别
(1)含义:主要是指对已经在文官职位上工作的人,通过检验毕业文凭、调查经历、检查工作成绩、考查学识与工作经验等决定其能否留任。
(2)意义
①是旧人事制度向 转变的一个重要措施。
②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 与稳定性。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1.措施
(1)人事制度:重新设计颁布了政府的人事制度,“官吏”称谓逐渐被“ ”代替。
(2)公务员制度:1929年,国民政府制定《公务员任用条例》,1933年颁布《公务员任用法》。
(3)颁布法规:1929年,国民政府公布了第一部《 》,此后又颁布一系列法规。
2.特点
(1)以 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承、吸收了中国传统 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
(2)公务员的选任由最高考试机关—— 负责。
(3)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思想主张,几乎全部以 的形式在这一时期得到了确立。
(4)《考试法》允许 参加考试,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和平等性。
(5)对一般在职人员,采用 审查措施,使其取得任用资格。
3.评价:尽管有制度规定,但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
知识点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干部制度和公务员制度 
(一)改革开放之前
1.措施
(1)沿用旧制:沿用民主革命时期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管理的干部制度。
(2)建立新制:建立了在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统一领导、统一管理下的 管理的干部制度。
2.内容:包含国家干部 体制、原则、机构,以及干部选拔、任用、考核、监督、交流、培训等。
(二)改革开放以后
1.历程
(1)改革和进一步完善阶段:在干部选拔、任用、考核、奖惩、离休、退休、培训、工资、 制度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2)初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特别是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 建设。
(3)中共十八大以来,干部队伍建设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严格依法依规办事,特别是在干部的廉政建设方面不断完善各项制度和规定,取得很大成绩。
(4)公务员制度
①1993年开始推行。
②随后,公务员 制度建立。
③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 》,标志着公务员制度正式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
④2006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正式实施以来,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得到了全方位的推进和改善,考试录用的规模和范围在不断扩大。
2.特点
(1)在坚持贯彻中国共产党管理干部的根本原则下,我国逐步实现了干部管理的 、民主化、法制化、现代化。
(2)在干部管理制度上不断加强法制建设。
(3)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
3.意义:公务员政治、 素质的不断提升,为国家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增添了活力。
【习题巩固】
1.根据光绪年间官员的档案数据统计,在4498个历史人物的信息中,具有捐纳经历的官员人数达到2674人,占总数的59.45%,形成了所谓的近代新兴官僚阶层。他们大多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主要代表人物有伍廷芳等。据此可知,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  )
A.是科举制被废除的主要原因 B.客观上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
C.是清廷维护封建统治的自救 D.解决了清政府严重的财政危机
2.1906年,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宣称认同三权分立等原则。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11个部门的13名大臣、尚书中,满族占了7人、蒙古族1人、汉族只有5人。晚清的官制改革(  )
A.是实行预备立宪的核心 B.动摇了晚清的统治基础
C.导致其统治的日趋孤立 D.以西方民主思想为指导
3.1902年颁布的《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记载:“京师大学堂主持教育,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将来全国学校事宜,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处学堂,于每岁散学后,将该学堂各项情形,照格填注,通报京师大学堂。”由此可知,京师大学堂(  )
A.改革教育体制以适应变法需求 B.学习西方的教育管理体制
C.具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 D.开创了官员选拔的新形式
4.以下是“清政府学部颁行的《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课程及课时统计表”,从中获取的正确信息是(  )
课程 修身 读经讲经 中国文学 外语 历史 地理 合计
课时 5 45 19 36 11 11 177
课程 几何代数 理化 植物动物 图画 体操
课时 20 8 8 4 10
A.教育出现近代化趋势 B.殖民地教育特征明显
C.传统教育仍占主导地位 D.近代教育已取代传统教育
5.下表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5次文官考试情况,据此可知(  )
考试名称 考试日期 应考人数 录取人数 录取率
留学生甄选考试 1915年2月 239 151 63.18%
第一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6年6月 不详 194 不详
第一届文官普通考试 1917年4月 2482 405 16.32%
第二届文官高等考试 1919年10月 5600 480 8.57%
第二届文官普通考试 1920年10月 3800 400 10.53%
A.文官选拔制逐渐被接受 B.选拔官员方式渐趋完善
C.人事任用程序逐步建立 D.留学生的行政素质较强  
6.1921年,孙中山演讲五权宪法。他认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的三权分立制度中,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则将有国会专制的流弊,因此认为应该将此两者分离,另设考试院和监察院。此主张的根本目的是(  )
A.政权归于人民 B.监督议会
C.实行内阁责任制 D.权力相互制约
7.1928年3月,国民党内政部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1929年4月,国民政府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1936年2月,蒋介石下令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中山装正式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这一过程说明(  )
A.革命观念风靡一时 B.服饰变革推动社会进步
C.人身控制日益严重 D.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
8.20世纪50年代初,毛泽东曾告诫全党:“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那么天下一定大乱。”毛泽东在当时说这话的目的在于(  )
惩治干部贪污腐败,恢复国民经济
提高干部素质,推行政治体制改革
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治国水平
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
9.1981年,中央办公厅印发的《云南民族工作汇报会纪要》提出,要“大力培养一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忠实执行党的方针政策,密切联系民族群众,有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各种业务工作能力的民族干部队伍”。这表明党中央(  )
把民族地区发展作为中心工作之一
对少数民族干部任用注重德才兼备
重视优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结构
强调民族团结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10.1993年,国家公务员制度开始推行,随后公务员录用制度建立。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明确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以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用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至此,公务员考录工作正式进入法制化轨道。这(  )
A.完善了基层干部的选拔方式 B.严重削弱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C.利于推进国家政治文明建设 D.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的滋生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延安时期,党中央十分重视对干部的奖惩与监督。为确保预定任务能够及时有效完成,党组织也常根据干部在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过程中的工作优劣与绩效情况进行适当奖惩。1943年4月出台的《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奖惩暂行条例草案》,对干部的奖惩条件、奖惩标准及奖惩程序等都作了明确细致规定。例如对通过考核且在边区各项具体工作中成绩优异或起到模范表率作用者,以提升、记功、给予奖状奖章等办法奖励,而对不作为、不担当、腐化堕落的干部则予以包括撤职、记过、警告等惩戒。
与此同时,为加强干部制约与监督,陕甘宁边区政府陆续制定了《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陕甘宁边区政纪总则草案》《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等法规文件,对规范干部行为、提高工作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抗战时期,边区还颁发了《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干部任免暂行条例》和《陕甘宁边各级政府干部管理暂行通则》,其中明确规定:“有破坏政府法令、危害群众利益以及贪污、腐化、营私、舞弊等行为者,不得任用为政府干部。”仅在1937—1938年间,边区政府司法部门严格判处了180起贪污腐化案件。此外,党的七大《党章》也对干部奖励与处分作了规定。延安时期干部管理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于鼓励先进、鞭策落后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张乾元、张芳娟《延安时期党的干部培养途径及制度建设》、张建儒《陕甘宁边区的廉政建设》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延安时期干部管理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简要评价延安时期的干部管理。
参考答案
知识点一
1.(1)洋务运动
(2)①经济特科 ②时务策 ④大学堂
2.(1)科举制度
(2)①外务部 ②殿试 ③奏定学堂章程 学堂选官 ④留学毕业生选官 ⑤学堂选官
知识点二
(一)2.孙中山
(1)①考试制度 五权宪法 考试院 ②监察
3.(2)纸面
(二) 1. 考试 2.(2)男子
3.(2)①现代文官制度 ②连续性
(三)1. (1)公务员 (3)考试法
2.(1)北洋政府 考试监察 (2)考试院
(3)法律条文 (4)女子 (5)甄别
知识点三
(一)1.(2)分类 2.人事管理
(二)1.(1)回避 (2)法制 (4)②考试录用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
2.(1)科学化
3.文化
习题巩固.参考答案
1.B。晚清捐纳的官员中大多数有商业背景,熟悉洋务,这些官员与传统官员有很大的不同,有些人后来主张建立民主政治、反对君主专制。因此,清末捐纳制度的实施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政治近代化,故选B项。
2.C。清政府进行官制改革以前,各重要部门大臣都是满、汉各半,改革以后,满族占了多数,说明官制改革的实质仍然是加强满族贵族的统治,并非实行民主政治,这会导致清政府统治的日趋孤立,故选C项。
3.C。根据材料中的“宜合通国之精神脉络而统筹之”“请由京师大学堂将应调查各项拟定格式簿,分门罗列,颁发各处学堂”和所学知识可知,京师大学堂具有政府机构的性质,拥有管辖全国教育的行政能力,C项正确。
4.A。从课程分类来看,既有中国儒家经学,也有西方自然科学等课程;从课时分布来看,儒学与西学课时比例差别不大,由此可知,A项正确。
5.A。从1915年到1920年,参与北洋政府文官考试的人数总体上是呈上升趋势的,由此说明文官选拔体制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故选A项。
6.A。孙中山认为行政机关拥有考试权将可能滥用人才,立法机关拥有监督权则将有国会专制的流弊,因此认为应该将此两者分离,另设考试院和监察院。此主张的根本目的是保证人民民主,即政权归于人民,A项正确。
7.D。根据材料信息“要求部员一律穿棉布中山装”“明令公布中山装成为法定制服”“全体公务员穿统一制服,式样为中山装”等信息可知,中山装成为全国公务员的统一制服具有政治认同意义,说明国家强化意识形态作用,D项正确。
8.D。从材料中的“治国就是治吏。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如果……一个个都寡廉鲜耻,贪污无度,胡作非为,而国家还没有办法治理他们”中可以看出,毛泽东认为要加强干部廉政建设,巩固新生政权,D项正确。
9.B。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干部的培养注重德才兼备,B项正确。
10.C。材料反映了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建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最后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使公务员考录工作进入法制轨道,这有利于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有利于推动国家政治文明建设,C项正确。
11.(1)党管干部;重视考核与监督;注重立法;奖惩分明。
(2)是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干部管理的有益探索;
有助于规范干部行为,提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为抗战胜利提供有力人才保障,为新中国的干部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