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2022秋统编版七上历史精品课件】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7 17:16: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七上历史同步精品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 19 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这些成语,其典故都与淝水之战有关。在这一战役中,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军队是如何被东晋的8万守军打败的呢?十六国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之间既有斗争又有交融。这些看似矛盾的现象,是否蕴含着某些必然性?
知识回顾
东晋与前秦的对峙
前秦统一北方,疆域东濒大海,南抵汉水,西至龟兹,北达沙漠,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的局面。前秦企图灭亡东晋,统一中国。
背景
双方
前秦
(60万)号称百万
东晋
(8万)
肥水
结果
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
东晋经济有所发展,江南出现了“荆扬晏安,户口殷实”的景象。
肥水之战示意图
一、淝水之战
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木,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lì),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歌。
相关史事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投鞭断流
东山再起
成语典故大家讲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
①北魏的建立与统一黄河流域。4世纪后期,鲜卑族拓跋部建立北魏。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
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
③鲜卑习俗治理国家困难重重: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要治理好广大的北方地区困难重重。北魏孝文帝即位后,立志用文治移风易俗。
措施
1、迁都洛阳
平 城 洛 阳
政治 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重重。 远离鲜卑贵族,改革阻力较小。
经济 地处偏僻,产粮有限,供应困难。 地处中原,农业发达。
文化 鲜卑地区,文化落后。 政治文化中心,汉族文化先进。
494年
2、实行汉化
意义
①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
②以汉服代替鲜卑服;
③改鲜卑姓为汉姓;
④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
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
嘎仙洞刻石拓片
北魏孝文帝即位时才5岁,由祖母冯太后临朝听政。冯太后进行一系列改革,推动了鲜卑族汉化,促进了民族交融。孝文帝受她的影响很大。冯太后去世后,他继续推行改革。
相关史事
《北魏帝王出御图》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背景
魏晋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
方式
交融领域 交融特点
生产生活 各民族相互学习
政治制度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
思想文化 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
社会习俗 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
民族心理 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意义
北方地区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北魏陶俑
问题思考
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会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
各民族错居杂处,加强了相互交流;生产生活上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君主专制;思想文化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社会习俗上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民族心理上民族隔阂与民族偏见逐渐减少。
课后活动
1、右面三幅图画摹绘自敦煌莫高窟壁画。这些原是北方少数民族的坐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引入内地。根据图画说说,民族交往、交流和交融对汉族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丰富了汉族生活,改变了汉族席地而坐的生活习俗。
2、下表是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鲜卑族改用汉姓的情况。阅读后回答问题。
鲜卑姓 改为汉姓 鲜卑姓 改为汉姓
拓跋 元 步六孤 陆
拔拔 长孙 贺兰 贺
达奚 奚 独孤 刘
乙旃 叔孙 勿忸于 于
丘穆陵 穆 尉迟 尉
孝文帝改鲜卑姓为汉姓的目的是什么
减少胡汉观念,促进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促进民族交融。
北朝持杆秤的商人
(敦煌莫高窟璧画摹本)
北魏时的洛阳
北魏迁都以后,洛阳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城内外有许多大的市场,各地名贵特产都集中在这里交易。全城10多万户居民中,来自国内外的商人就有上万人。洛阳城西的大市,开市、闭市都以击鼓为号。市内设有专门管理贸易和税收的官吏。城南还有馆舍,专供外来商人居住。城中不少富商大贾“资财巨万”。
知识拓展
小结:南北朝政权对峙
北朝
南朝
宋 ——齐——梁——陈
首都:健康
(2021·四川成都)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
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
链接中考
A
(2021·安徽中考) 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
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
链接中考
A
(2021·湖南怀化) 他进一步推进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文中的他是( )
A.冯太后
B.汉武帝
C.光武帝
D.孝文帝
链接中考
D
(2021·江苏宿迁) 《魏书·任城王传》 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 )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链接中考
B
(2021·四川宜宾) 北魏孝文帝下诏:“迁洛之民,死葬河南,不得还北”,于是代人南迁者,悉为河南洛阳人。孝文帝的意图是( )
A.学习中原文化
B.避免思乡之苦
C.消灭鲜卑贵族
D.减少洛阳人口
链接中考
A
(2021·重庆A卷) 右图所示,是公元443年鲜卑族祖先在嘎仙洞石璧上所留石刻的拓片。它可以用来说明( )
A.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B.小篆成为全国通用文字
C.王羲之的行书冠绝天下
D.鲜卑族受汉族文化影响
链接中考
D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