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雨果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都做了什么?
巴特勒上尉是什么人?
雨果为什么要给他写信?
请同学们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寻找答案。
背景资料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又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1860年由英法联合发动的侵华战争。1856年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进犯广州,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大举进犯北京,无能的咸丰皇帝匆匆逃出了北京。英法联军攻到位于海淀的圆明园,进行了震惊中外的抢劫和焚烧。洗劫、焚烧圆明园后,巴特勒上尉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给远征中国的所谓“胜利”捧场。雨果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于1861年11月25日大义凛然地写下了此文。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法国作家。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1827年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剧本序言反对古典主义,成为浪漫主义的宣言。贯穿他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
惊骇 瞥见
箱箧 制裁
赃物 晨曦
hài
piē
qiè
cái
zānɡ
xī
积累:字音
给予 洗劫
野蛮 琉璃
珐琅 朱鹭
Jié
mán
liú
fàláng
lù
j
赃物:贪污受贿或盗窃的来的财物。
箱箧:箱子。
制裁:用强力管束并惩处,使不得胡作非为。
荡然无存:形容原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不存在。
不可名状:不能够用语言形容。名,说出。
眼花缭乱:眼睛看见复杂纷繁的东西而感到迷乱。
积累:词义
整体感知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文中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这封信主要表达了作者对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劫掠毁灭圆明园罪行的谴责和对遭受劫难的中国的深切同情。作者从描摹、赞叹圆明园之美和揭露英法联军强盗行为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思考探究一)
1.朗读第三段,找出作者是怎样盛赞圆明园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思考探究二)
思考探究
集中表达雨果评价圆明园的句子:
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
圆明园在幻想艺术中的地位就如同巴特农神庙在理想艺术中的地位。一个几乎是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成就尽在于此。
这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有一座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某种恍若月宫的建筑,这就是圆明园。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宛如在欧洲文明的地平线上瞥见的亚洲文明的剪影。
感情:作者对东方艺术、亚洲文明的尊重和赞美,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和对人类文化成果的热爱。
曾经仙境似的圆明园
完整目睹过圆明园的西方人把她称为“万园之园”,意为什么样式的园林这里都有。的确,如果今天还和 140年前一样,这座超巨型园林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 园林之王“了。
圆明园由圆明、长春、绮春三圆组成,总面积达350公 顷。它的陆上建筑面积和故宫一样大,水域面积又等于 一个颐和园。
圆明园的南部为朝庭区, 是皇帝处理公务之所。其余地 区则分布着 40 个景区,其中有50多处景点直接模仿外地的名 园胜景,如杭州西湖十景,不 仅模仿建筑,连名字也照搬过来。
更有趣的是, 圆明园中还建有西式园林景区。 最有名的“观水法”,是一座西洋喷泉, 还有万花阵迷宫以 及西洋楼等 ,都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风格。在方 河里还有一个威尼斯城模型,皇帝坐在岸边山上便可欣 赏万里之外的“水城风光”。
圆明园还是一座珍宝馆,里面藏有名人字画、 秘府典籍、 钟鼎宝器、 金银珠宝和稀世文物,集中了古代文化的精华。
极力描绘圆明园的富丽堂皇,表明圆明园是世界文明的瑰宝,而英法联军却因贪婪无知将其破坏得荡然无存,更能激起人们对英法联军的憎恨之情,也为后文的谴责做了铺垫。
2.作者极力描绘圆明园的美丽,给予圆明园高度评价,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作者是如何讽刺谴责侵略者的行为的?找出有关语句,并体会其作用.
(积累拓展四)
反 语
比喻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更漂亮,以至于荡然无存。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他们手挽手,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先生,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反 语
有一天,两个来自欧洲的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强盗洗劫财物,另一个强盗在放火。似乎得胜之后,便可以动手行窃了。他们对圆明园进行了大规模的劫掠,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另一个叫英吉利。
现在,我证实,发生了一次偷窃,有两名窃贼。
比喻
运用反语含蓄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对英法联军强盗行为的愤激之情,对侵略者卑劣行径的辛辣嘲讽。
用“强盗”来比喻英法联军,形象生动地揭示出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的实质是侵略和掠夺,直接而鲜明地表现作者批判英法侵略者罪行的立场。
现在的圆明园
1.“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这一句话有什么特殊含义?
圆明园是人类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它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全世界、全人类。作者的这种见解是非常深刻的,它表现了自己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珍视,对人类文明创造者的尊重,更表现了自己博大的胸怀。
品析语言
2.“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如何理解这句话?
强盗政府不能代表人民,焚烧圆明园是英法政府的罪行,不是英法人民的意愿。表明作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抗议自己的政府犯下的罪行。
从雨果的态度和立场上来看,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积累拓展五)
雨果是一位正直、公正的人。
雨果一位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
他是非分明,爱憎分明,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他是一位胸怀博大、思想崇高的伟人!
小结:
断壁残垣警示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