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7张PPT)
第六单元
第18课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
——《张学良回忆录》
2001年10月14日,张学良病逝于檀香山,享年101岁。
第一篇章:东北告急,山河破碎
九一八事变经过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并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东北军不战而溃,军政大员四散逃避。
战争之因
材料一 日本蓄意侵华,由来已久,远在明朝万历年间,丰臣秀吉即有征韩侵华的企图。明治维新以后,他们向国外发展和侵略的野心,更加炽烈。……民国三年(公元一九一四年)七月,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日本以对德宣战为名,攫夺我山东省权益。……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五月一日,我北伐革命军克复济南,日人以保护侨民为名,竟出兵占据胶济路及济南商埠,企图阻挠我革命军北上。……
在九一八事变发生不久以前,日首相田中义一曾有一道秘密的奏章上达日皇,其中对于侵略中国的计划可谓异常周密,而其篇首两条纲领更直截了当地说:一、要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二、要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这是日本有计划征服中国的铁证。
——陈诚《陈诚回忆录——抗日战争》
战争之因
材料二 1929年,欧洲各国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九一八事变前,日本与英美达成秘密谅解,英国支持日本的行动,美国表示“不闻满洲事变”。
日本为什么侵略中国?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和两则材料,并从历史原因、现实原因等角度进行思考。
战争之责
约为20多万东北军面对2万多日本侵略者步步退却,事变第二天沈阳沦陷,一星期辽宁沦陷,3个月整个东北沦陷。
战争之责
材料一 “攘外必先安内,统一方能御侮。未有国不统一而能取胜于外者。”
——蒋介石讲话
材料二 “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置可也。”
——蒋介石复电张学良的电文
材料三 “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公理之判断。”
——南京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的外交
战争之殇
材料一 “伪满洲国成立时,我才6岁。那时,日本人严禁老百姓说自己是中国人,必须承认是‘满洲国人’。谁说自己是中国人,就是反满抗日,会被逮捕关押,灌辣椒水、坐‘老虎凳’。大人们怕我们这些小孩子出事,出门前常一再叮嘱可别说走了嘴。”
“日本右翼势力今天改他们的历史教科书,当年却不择手段地篡改我们的历史教科书。”“在小学时,我们常被强迫背伪满‘建国宣言’”。“宣言中胡说东北地区在历史上就是单独开国,后来多次并入中国又分离出来。”
——徐德源
材料反映了哪些史实呢?
战争之殇
材料二 实业和金融是经济的命脉,谁能掌控谁就能左右地区经济。日俄战争后,日本接管了俄在中国长春以南111.4公里的铁道管理权。到九ー八事变前,南满铁道公司控制的铁道里程已达2 360.8公里,占中国东北铁路营业里程的37.9%,公司年收入超过6 000万日元,其中大部分被用于军事备战,成为关东军名副其实的“钱袋子”。再往后发展,其触手逐渐伸向了中国东北其他行业,大量日资企业因此获得了资金、技术、运输上的产业扶助,长期的不平等产业扩张致使中国东北民族工业备受挤压而逐渐凋零。据统计,九ー八事变前后,中国东北新成立公司中有60%都与南满铁道公司相关。
观察图片,日本侵略者在东三省还犯下了哪些罪行呢?从中你又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据当时日伪统计机关统计,仅1935年,东北抗联就在东北三省各地发起大大小小战斗39 105次,截至1940年,共发动大小战斗近7万次。最巅峰时期的1941年,东北抗联在东三省牵制了76万日军。
——摘自《历史的温度》
民族之魂
民族之魂
“白雪铺满大地,山中雪积及尺,……抗日救国战士,犹着单衣水鞋,日夜出没于寇贼倭奴之封锁线,其困苦颇甚。”
——东北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周保中将军
事变影响
材料一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场战争,还是在1931年就开始了。
材料二 远东军事国际法庭上,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中国抗战对象——日本所具有的法西斯主义特征以及国际社会对九一八事变侵略性质的认定,表明中国人民的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第二篇章:华北危急,学生奋起
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三省以后,又将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1933年1月,日军攻占山海关,向南推进。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在长城一线、察哈尔等地与日军作战,收复多伦等地。
1935年下半年,日本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妄图使华北五省脱离中国版图。
抗日则生,不抗日则死,抗日救国,已成为每个同胞的神圣天职……都应当停止内战,以便集中一切国力(人力、物力、财力、武力等)去为抗日救国的神圣事业而奋斗。
——中共《八一宣言》(1935年8月1日)
瓦窑堡会议
在危机日渐严重的关头,不能为时代负起应负的使命,轻信了领导着现社会的一些名流、学者……现在,一切幻想,都给铁的事实粉碎了!“安心读书”吗?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得一张平静的书桌了!……最近胡适之先生曾慨然说:“他过去为‘九一八’的不抵抗辩护,为‘一·二八’的上海协定辩护,为热河失陷后的塘沽协定辩护,现在却再不能为华北的自治政府辩护了”。他已觉悟了过去主张“委曲求全”的完全错误,相信唯一的道路,只有抵抗!”
——《告全国民众书》
第三篇章 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事变缘起
在十二月九日的示威游行中,东北大学是游行队伍的先锋,担任开路纠察之责。一二·九学生运动引起了身兼东北大学校长职位的张学良的重视。他派人携款慰问受伤和被捕的学生,同时电邀东北学生代表去西安晤谈。
1936年12月12日,张、杨扣押蒋介石,实行“兵谏”,并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事变经过
事变平息
材料一 (12月13日,张国焘提出)把蒋除掉,无论在哪方面,都有好处。
“审蒋、除蒋”方针只会导致内战的发生,帮助日本侵华野心的实现。周恩来认为,杀蒋泄恨事小,酿成内乱放日本长驱直入是大。
西安事变后,中共内部有什么分歧,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态度是什么?
事变平息
材料二 (12月13日)在何应钦(亲日派)的支持下,中央军校教导总队队长桂永清,率12 600人,完全徳国装备从南京浦口登车,16日进到潼关以西的华县,18日挺进渭南。22日,桂永清派2个团向赤水河西岸的东北军发起进攻,造成百余人伤亡。
——康泽《西安事变后南京情况》
请各自检束与忍耐,勿使和平绝望,更请于推进讨伐军事之前,先尽力求委员长之出险。
——宋美龄《西安事变回忆录》
“如果掌握实权的蒋介石被杀,中国因国民党的领导权之争而再次发生内乱,对日本是太好了。”
——古川万太郎《近代日本的大陆政策》
事变平息
依据材料,西安事变后,国民党内部有什么分歧,为什么有分歧,最后的态度是什么?
日本对西安事变的态度是什么?这种态度的出发点是什么?
1936年12月17日,应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邀请,中共中央委派周恩来、博古、叶剑英组成代表团到达西安,解决西安事变问题。张、杨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基本条件和军事部署。经过多方努力,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等条件。至此,西安事变宣告和平解决。
事变后续
我敢跟你说,我做那件事情(西安事变)没有私人利益在里头,……假设我自个要地位、利益,我就没有西安事变。……我牺牲我自己,为什么?我第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打了。
——张学良
张学良亲自护送蒋介石回南京
第四篇章 民族复兴,精神动力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习近平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
你是中国人吗?你爱中国吗?你愿意中国好吗?
——张伯苓
精神动力
课堂小结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从局部抗战到民族危机,从西安事变到中共斡旋,从十年对立到国共合作。历史告诉我们合则两利,分则两伤。抗日战争中的并肩作战,书写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铸就了独立、美丽的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重而道远。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每一个中国人都翘首期盼,期盼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步履不停。
随堂练习
1.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诞生了《花木兰从军》《文天样》《史可法》等一大批赞美英雄人物的广播剧作品。这主要反映了 ( )
A.崇洋媚外思潮泛起
B.历史研究水平提高
C.北洋军阀统治黑暗
D.民众关注国家命运
D
随堂练习
2.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下表“?”处对应的英雄人物是 ( )
A.杨靖宇 B.张学良
C.徐邦道 D.左宝贵
英雄 林则徐 邓世昌 ?
事件 虎门销烟 黄海海战 东北抗日游击战
A
随堂练习
3.毛泽东指出,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是指 ( )
A.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C.促进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C
随堂练习
4.“瑞雪洒三秦,思绪落长安。倭寇肆意横行,政府视而不见。张杨赤子心,不堪国土丧,无奈施兵谏。联中共,齐抗日,复河山。炎黄万众一心,誓死保卫家园。浩气永铭刻,史册千载传。”这首诗是为纪念下列哪一事件而作 ( )
A.红军长征 B.九一八事变
C.西安事变 D.七七事变
C
随堂练习
5.下图中的人物和建筑共同见证了 ( )
A.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
B.全国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到来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D.中国全民族抗战局面开始形成
C
板书设计
从九一八事变到西安事变
第一篇章:东北告急,山河破碎
第二篇章:华北危急,学生奋起
第三篇章:西安事变,扭转时局
第四篇章:民族复兴,精神动力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