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复习卷(试题)-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部编版
一、选择题
1.下列字词读音、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怀抱(huái) 廷院 仿佛
B.坠落(duò) 然尔 微小
C.眨眼(zhǎ) 沉睡 静寂
D.冒昧(wèi) 柔和 模糊
2.下列反义词不对应的一项是( )
A.宽阔—狭窄 平静—喧闹
B.美丽—丑陋 模糊—清晰
C.喜欢—讨厌 柔和—柔美
D.梦幻—真实 明亮—黑暗
3.下列不是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这一话题的一项是( )
A.尽量多走楼梯,少走电梯。
B.垃圾分类回收。
C.植树造林,禁止乱砍滥伐。
D.用水后可以不关水龙头,为下一个人提供方便,让他继续使用。
4.课文《走月亮》多次写道“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
A.课文反复出现,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
B.课文反复出现,显得非常啰嗦,内容重复。
C.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
D.强调这句话的重要,增强文章可读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5.下列句子修辞手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
B.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
C.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
D.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
6.填入下面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月盘是那样 ,月光是那样 。
A.明朗 柔和 B.明朗 柔软 C.明亮 柔弱 D.明亮 柔和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课文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B.“船在动,星也在动”是因为“我”在海上看星星,海上有风浪,所以船在动,星也在动。
C.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
D.“星的怀抱”喻指“母亲的怀抱”,既写出了星天的美妙亲切,又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思念。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窗外灯光忽明忽暗、若隐若现,还不时地反射到屋里来。
B.太阳在天边厚重的云层中慢慢地出现了,等待观看日出的人们皆昂首东望。
C.早晨,我和妈妈浩浩荡荡地驶过大桥,向学校进发。
D.密密麻麻的萤火虫,闪着半明半昧的光。
9.《观潮》一课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大潮的“奇”。
B.“潮来前”从江面很平静,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体会到大潮的“奇”
C.“潮来时”从大潮雷霆万钧的声势,惊心动魄的气势及形态的变化上,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D.“潮头过后”从余波的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可以体会到大潮的“奇”。
二、填空题
10.比一比 组词。
境( ) 伦( ) 昧( ) 曲( )
镜( ) 轮( ) 味( ) 由( )
11.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的星星 ( )的夜晚 ( )的理想
( )地离开 ( )的秋天 ( )的祝福
12.根据例子写词语。
整整齐齐(AABB式) ______、______ 、______
金黄金黄( ABAB式):______、______ 、______
白茫茫(ABB式):______、______ 、______
13.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 )
(2)是雪梨,是火把梨,还是紫葡萄?都有。( )
(3)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
14.根据意思写词语。
(1)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
(2)如梦的幻境;梦境。( )
(3)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
(4)形容十分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
(5)人群发的声音像水在锅里沸腾一样,形容人声嘈杂喧闹。( )
(6)山崩塌了,地也裂开了。( )
(7)布满了天空,席卷了大地。( )
15.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它( )、( ),像这样的地方还有( )。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
走月亮(节选)
是在洱海里淘洗过吗?月盘是那样明亮,月光是那样柔和,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____________的鹅卵石布满____________。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____________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____________,运载许多____________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16.把选文补充完整。
17.根据选文判断对错。
(1)选文第一自然段运用排比的手法描写了月下的村庄。( )
(2)“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话的意思是溪水穿过碎石、草丛,散发出山草和野花的清香;月光映照在水面上,波光闪闪。( )
(3)“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这是一个比喻句。( )
18.“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出现了两次,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对“走月亮”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课内片段,完成练习。
观潮(节选)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 )般涌来,江面上依旧( )。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20.选择恰当的词语填进文中的括号里。
山崩地裂 风号浪吼 水天相接 风平浪静 漫天卷地 浩浩荡荡
21.选文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的顺序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第一自然段中描述观潮者反应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个词语形象地写出了人们___________的心情,从侧面衬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画“_____”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24.如果此时你也站在大堤上观看钱塘江大潮,请你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游庐山瀑布(节选)
迈入庐山风景区,你便会觉得空气无比清新。猛吸两口,令人心旷神怡。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瀑布脚下。凉丝丝的水花像(1) ,落到水面上在蹦着跳着,像在欢呼,似在嬉戏。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崖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
忽然,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的急雨,瀑布更加壮观了。雨水夹杂着瀑布的水花像(2) 。
雨过天晴,太阳光折射出一道道彩虹。彩虹仙子给庐山瀑布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彩虹下庐山瀑布更壮观,更动人。
自古以来,庐山瀑布以无穷的魅力赢得过多少文人墨客的青睐啊!的确,它的美是那么令人心醉,它是自然界中一颗耀眼的明珠!
25.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1)心旷神怡:_______________(2)青睐:__________
26.把下列短句分别还原到文中(1)(2)两处(填字母)
A像赛车在大道上疾驰。 B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
27.将描写庐山瀑布形状的句子用“ ”画出来。
28.“长长的白绸带”指的是________。如果你在旁边,你会认为它像___________。
四、书面表达
29.习作与表达。
在节假日很多同学都会和爸爸妈妈一起出去旅游。你都去过哪些地方呢?请选一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点来写,以“风景”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然你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家乡、学校等自己熟悉的地方。
要求:1.从亲自游历过的风景优美的地方中选取一处,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它的景致。2.字数400字左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详解】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字音、字形的能力,正确读准字音,注意区别形近字、多音字的读音,还要注意声调、韵母的区别,平时要多读,多练。
A选项廷院改为:庭院
B选项坠落(duò)改为:zhuì 然尔改为:然而
D选项冒昧(wèi)改为冒昧(mèi)
2.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作答本题时,可以结合对词语意思的理解进行辨析。分析可知,ABD三项均是对应的反义词,C选项中“柔和”指柔软,温和;“柔美”指柔和美好。这两个词语是一对近义词。
3.D
【详解】通过分析可知,ABC三项均与“环境保护”有关;它们属于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这一话题。D项不与“环境保护”有关;它不属于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这一话题。
4.B
【详解】作者在课文《走月亮》中,多次写道“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充分表达了小作者和阿妈走月亮时无比幸福和喜悦之情,强调这句话的重要,增强文章可读性,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作者将这句话运用得恰到好处。
5.D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A选项“头白的芦苇,也妆成一瞬的红颜了。”这是一个拟人句。拟人句是把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人的特质。本句通过“妆“和”红颜“等词把芦苇人格化,给全诗增添了情趣和生机。“红颜”指的是红颜色。
B选项“归巢的鸟儿,尽管是倦了,还驮着斜阳回去。”此句“驮着斜阳回去”一句把鸟儿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选项“花牛在草地里眠,白云霸占了半个天。”此句中把花牛和白云赋予人的行为动作,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选项“双翅一翻,把斜阳掉在江上。”是极其夸张而又符合逻辑的动态描写,是鸟驮斜阳的自然延伸,是诗人想像力的深化。此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6.D
【详解】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出自课文《走月亮》,根据课文原文填空,出自课文《走月亮》,做此题,应熟读课文,多读多记,积累好词佳句。
明朗: 光线充足;明亮。
明亮:指的是发亮或发光;光线充足;耀眼的强烈光亮。
柔和:指温和;温柔;柔软。
柔软:指软和;不坚硬。
柔弱:常指体弱,易感疲劳的;易得病的(身体柔弱),容易受疾病或其它灾祸影响的。
7.C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识记和理解能力。首先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回忆,再结合题目进行具体的分析。《繁星》创作是作者巴金国外游历学习,在邮船航行期间,巴金撰写了《海行杂记》38则。《繁星》是其中的一篇游记,写于1927年1月。
作品中三次写繁星,由于主观条件(年龄、阅历、心情)和客观条件(时间、地点、氛围)的不同,表现出的意境和感受也就不同。第一次是少年时代,在自家院子,卧看时,所见的天空有限,显得深而且远,因此有回到母亲怀里的感觉。第二次是三年前(1924年),是在南京的菜园地。那时,风华正茂的巴金和三哥毅然冲破封建家庭到了南京。来到广阔的天地中,接受了自然科学的知识,再看星星,巴金感觉很亲切,更希望光明无所不在。第三次是在海上,巴金当时23岁。1927年1月,他离沪赴法,目的是“向西方找真理”,进一步研究无政府主义理论,考查欧洲的社会活动。去国之际,对未来有种种设想,又有淡淡的乡愁,他不由又回忆起童年来了。三个场景中,是根据时间顺序来写的。所以C选项错误。
8.C
【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为词语搭配。
A若隐若现:形容隐隐约约:远望白云缭绕,峰峦~。
B昂首东望:抬头仰望东方的意思。
C浩浩荡荡: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D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通过分析可知,C项词语运用不恰当。
9.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分析能力。
《观潮》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全文共分成4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概括的介绍钱塘江大潮。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写潮来前的景象。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写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第5自然段):写潮退后的景象。
B.原文“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只是写了来潮前的景象,而且这部分是在衬托后面交代的“人声鼎沸”。
10. 环境 伦理 拾金不昧 曲子 镜子 货轮 味道 由来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形近字的辨析及组词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清字形,找出每组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读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掌握音形义才能正确作答。
形近字:是指几个字形结构相近的字。
形近字的特点:
① 笔画相同,位置不同。
② 字形相近,笔形不同。
③ 字形相近,偏旁不同。
④ 字形相近,笔画不同。
⑤ 字形相近,读音相同。
⑥ 字形相近,读音不同。
⑦ 部首相同,位置不同。
11. 无数 静寂 远大 匆匆 凉爽 真心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搭配。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分析空缺部分,所填内容必须符合语境,前后搭配要恰当。注意不要写错别字,答案不唯一。
“的”前面的词语一般用来修饰 “的”后面的事物,说明“的”后面的事物怎么样。“的”后面跟的都是表示事物名称的词或词语,如:敬爱的总理、慈祥的老人、戴帽子的男孩、珍贵的教科书、鸟的天堂、伟大的祖国等。
“地”后面跟的都是表示动作的词或词语,前面是副词或形容词(词组),前面的词描述后面的动作。如:高声地喊、愉快地唱、拼命地逃、疯狂地咒骂、严密地注视等。
12. 清清楚楚 密密麻麻 干干净净 忽闪忽闪 彼此彼此 火红火红
绿油油 红通通 湿漉漉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词语的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读例子,分析例子中词语的格式,再按照要求进行仿写即可,答案不唯一。
示例:AABB式:平平安安 高高兴兴
ABAB式:雪白雪白 商量商量
ABB式:金灿灿 白茫茫
13. 拟人 设问 排比
【详解】这道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设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排比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1)由句意,可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小水塘人的情态。
(2)结合句意,有问有答,可知这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3)由“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可知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14. 屹立 梦幻 半明半昧 摇摇欲坠 人声鼎沸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详解】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与识记,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1)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挺立着,通常用来比喻人的意志十分坚定无法动摇。
(2)梦幻:如梦的幻境;梦境。
(3)半明半昧:形容有时明亮,有时昏暗。
(4)摇摇欲坠:形容十分危险,很快就要掉下来,或不稳固,很快就要垮台。出自《三国演义》。
(5)人声鼎沸:本意是锅里的水烧开了,发出响声;现指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出自明·冯梦龙《醒世恒言》。
(6)山崩地裂:山岳倒塌,大地裂开。形容响声巨大或变化剧烈。出自《汉书·元帝纪》。
(7)漫天卷地:布满了天空,席卷了大地。
15. 气势壮观 声势浩大 万里长城
【详解】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理解与填空。
课文《观潮》主要写作者观看“天下奇观”——钱塘江大潮的经过。课文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表达方法。先总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接着按“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时”、“潮过之后”的顺序,描写了钱塘江大潮。运用恰当的比喻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大潮的瞬息变化和雄伟气势。之所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是因为钱塘江大潮是世界上雄伟美丽而又不多见的景象,它气势壮观,声势浩大。
天下奇观是指世界上最奇异的景象,如:桂林山水、长江三峡、雅鲁藏布大峡谷、云南石林等。
16.灰白色 河床 白天 小船 新鲜 17. √ √ × 18.因为“我”觉得月下的景色很美,让人心情愉悦,这样写更具表达力。 19.在月亮下行走、散步。
【分析】16.本题考查课内背诵与默写。
注意字形,不写错别字,平时要多识记。
17.本题考查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判断。
一段中“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三个照亮了……的句式,采用了排比的修辞。
“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这句话写出了山草、野花、月光倒映在溪水里,随着溪水流动着,映出月亮走的情景。
“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句中“抱”一词赋予了小水塘人的动作,因此是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18.本题考查句子理解。
“我和阿妈走月亮”在文中多次出现,“我”和阿妈每到一个地方,都感觉到那里的景色太美了,太让人沉醉了,都感觉到很愉快,所以反复说“我和阿妈走月亮”,抒发了“我们”的幸福与喜悦之情,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同时,这句话多次出现,也起到了串联全文内容的作用。
19.本题考查标题含义。
根据文章内容,“这时候,阿妈喜欢牵着我,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走着,走着……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可知“走月亮”,是指在月光下行走。
20.风平浪静 水天相接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1. 远 近 潮水的变化 22. 人声鼎沸 沸腾 激动、兴奋 钱塘潮的壮观 23. 比喻 夸张 24.示例:我的心情就像那汹涌而来的浪潮一样,激动万分。
【解析】20.本题考查课文内容识记。这两个自然段是课文要求要进行背诵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熟记。另外学生还可以通过潮来的顺序进行排列。江面从风平浪静-水天相接地方出现白线-水墙浩浩荡荡-声音山崩地裂-潮头奔腾西去-余波漫天卷地涌来-江面风号浪吼。
21.本题考查课文整体感知。从“远处、移来、浪潮越来越近、潮头、奔腾西去”这些词可以看出这写潮来时是从远到近的顺序进行观潮的。这种观察顺序的主要原因是潮水的变化带来变化。
22.本题考查对句子和词语的理解。第一自然段表示观潮者反应的词语是“人声鼎沸和沸腾”,这两个词的意思分别是人群的声音吵吵嚷嚷,就像炸开了锅和比喻情绪高涨。可以看出人们看到潮要来之际心情非常的兴奋、激动、喜悦。而这一切的原由都是钱塘江带来了,因为钱塘江的壮观景象,人们才能够会如此激动、兴奋。
23.本题考查句子赏析。进行句子赏析的时候往往是赏析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说明方法。这个句子显然运用了比喻和夸张,从“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以看出,潮头比作白色战马,突出浪潮的气势。从“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把浪潮的声音进行了夸张化修饰,突出了浪潮声势浩大。
24.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看到奔涌不息的浪潮,看到壮观的潮头,学生可以用一句话来表达内心,可以使用比喻、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当时激动万分的心情。
25. 心境开阔,精神愉快。 喜欢、欣赏 26.B A 27.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崖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 28. 瀑布 白色的锦缎、闪光的银河
【分析】25.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能力,需要学生结合平日所积累的词语意思并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心旷神怡:心境开阔,精神愉快。青睐:喜欢、欣赏。
26.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运用和文章,注意联系上下文内容进行判断。
第(1)处由提示语“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像在欢呼,似在嬉戏”,可以看出水花像孩子一样顽皮,所以应该填B。第(2)处由“天空中下起了一阵银珠似的急雨,瀑布更加壮观了”可知,水花的速度很快,因而填A。
27.这道题考查品读句子的能力。注意先弄懂题目的要求,找到关键词句,画出相关的句子。
结合文章可知“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崖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写出了瀑布的样子像白绸带。
28.本题考查比喻句的运用,比喻就是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白绸带正从悬崖上源源不断地飘下来,让你忍不住惊叹”,联系上下文可知,这里的“长长的白绸带”是指瀑布。
29. 校园一角
我的学校坐落在风景秀丽的鼓山脚下。一走进校门,三座教学楼便映入眼帘。当然,最引人注目目的,还是教学楼后那宽阔的操场了。
早晨,一轮红日从东方地平线升起,整个操场都被这绚丽的朝阳染得红艳艳的。同学们陆陆续续卖来到学校,操场也变得热闹起来了。同学们有的在追逐打闹,有的在运动健身,还有的在谈天说地,欢笑声不息地回响在校园上空。
课余时间,伴随着清脆的下课铃声,同学们像飞出丛林的小鸟般涌出教室,迅速来到操场上。同司学们个个都像贪玩的孩子似的,乒乓球桌,篮球架下,足球场上,正规的塑胶跑道上,到处都有同学们的身影。欢笑声。喝彩声和加油声组成了一曲曲动人的交响曲。
傍晚,放学了,同学们纷纷离开了校园。太阳公公也累了,渐渐西下,只留下一片红霞。渐渐地他,那霞也消失了。天色暗下来,操场上也安静了下来。
我爱校园的操场,但我更爱我美丽的校园!
【详解】本题考查话题作文。
细读题干,要求选一处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景点来写。可以写家乡的美景,通过对家乡景物的描绘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可以写自己参观过的旅游胜地,可以引用一些历史故事或传说,增添作文的文化底蕴;还可以写校园或者公园的美景,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有条理地展现它们的美景;房前屋后的某一处景物也可以写,中间可以加入自己在这一处美景中的独特感受。
写景作文要注意以下几点:一、仔细观察,抓住景物特点。第一要抓时序的特点。第二要抓场所的特点。第三要抓景色的特点。二、动静结合,写好景物特点。三、以情观景,借景抒情。结构完整,表达出真情实感。语言表达要准确、生动,语句完整、通顺没有错别字。
写作思路如下:作文开头可直接点题,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具体描写这处景物的特点注意抓住景物的特点,采用学习过的修辞手法进行描写,结尾部分可再次点题,表达对这处景物的喜爱之情。写作时要注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还要注意用词的准确性。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