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2022·山西晋中·八年级期末)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内部一些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自救运动。从下面表格中可以看出这场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内容 起止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
内:剿发捻(镇压太平天国和北方的捻军起义)外:勤远略(加强国防建设以抵抗外国侵略)
A.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 B.维护清王朝统治
C.确立民主共和制度 D.改变中国落后局面
2.(2022·山西运城·八年级期末)1871年曾国藩《拟选子弟出洋学艺折》中“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见,清政府派遣留学生的主要目的是
A.游历西洋 B.兴办洋务 C.学习科技 D.富国强兵
3.(2022·山西大同·八年级期末)“在改革范式上,这是史上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难乎其难。而就其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这场改革是指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4.(2022·山西晋中·八年级期末)与下面同学整理的复习资料相关的战争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5.(2022·山西运城·八年级期末)1895年,日本人终于拿到了想要的《马关条约》,各国政界议论纷纷,下面各国政界的议论符合史实的是( )
①美国:“中国,你的一个孩子走了!”
②英国:“Hello,香港岛终于归属我们了!”
③日本:“伙计,我们的机器可以搬运到中国去。”
④德国:“多威风,我们的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了!”
A.②④ B.①③ C.②③ D.①③④
6.(2022·山西·大同市第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签订后,《申报》曾报道,“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今虽势不能敌,岂可轻以尺寸与人”,还有旅顺、威海皆军事要地,因而“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据此判断,这一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7.(2022·山西吕梁·八年级期末)《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引用了甲午海战幸存者们的叙录:“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材料认为甲午海战失败的深层原因是( )
A.没有著书立说 B.海军章程不同 C.封建制度落后 D.武器装备较差
8.(2022·山西运城·八年级期末)一位亲历甲午战争的洋人海员说:“(北洋舰队)如大树然,虫蛀入根,观其外特一小孔耳,岂知腹已半腐。”这一材料可用来说明清朝( )
A.舰船数量的劣势 B.洋务运动的贡献
C.甲午战败的原因 D.维新变法的成效
9.(2022·山西吕梁·八年级期末)戊戌变法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传统走向近代的系统方案,倡导博爱、平等、自由、人权。这些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体现在变法( )
A.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B.推翻了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的统治
C.使中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D.虽最终失败但挽救了中华民族危机
10.(2022·山西大同·八年级期末)它是百日维新留下的唯一成果,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它是无数学子心中的梦想,它是
A.中国人民大学
B.清华大学
C.京师大学堂
D.京师同文馆
11.(2022·山西晋中·八年级期末)“庚子之岁,洋兵到处掳掠,奸淫烧杀,民不聊生。当时有血气者,号称义民,组织人们奋起反抗。先生当时年五十四岁,即参加该团张德成部……尤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一役……(洋兵)弃曳而窜,时人称快。”材料反映的抗争是
A.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 B.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C.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D.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
12.(2022·山西吕梁·八年级期末)2021年3月19日,在中美阿拉斯加会谈上,面对美国代表的无端指责,我国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杨洁篪掷地有声地回答:“你们没有资格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的地位出发同中国.谈……中国人是不吃这一套的”。然而,120年前,中国却饱受屈辱,陷入了黑暗的深渊。这里的“深渊”是指
A.《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C.《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D.《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3.(2022·山西·大同市第十八中学校八年级期末)1902年伦敦《泰晤士报》报道说,慈禧太后在接见驻华公使和公使夫人时“抽泣哽噎
说进攻使馆区是极大的错误,她后悔莫及。”早在1901年初,慈禧就曾借光绪之名下语,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因此,时人激愤地指斥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下列能说明清廷已成为“洋人朝廷”的主要依据是( )
A.开放沿海通商口岸 B.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C.允许列强开设工厂 D.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4.(2022·山西吕梁·八年级期末)干支纪年是古代的纪年方法,在近代仍用于纪年记事,如1898年戊戌变法。按照此纪年法,戊戌之后纪年当为“己亥(1899年)、庚子、辛丑、壬寅”。清李希圣所著《庚子国变记》记叙庚子年发生的大事。《庚子国变记》记载的是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参考答案:
1.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利用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洋务派在中央以恭亲王奕 为代表,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为代表掀起了一场所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B项符合题意;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是洋务运动的影响,排除A项;辛亥革命后,确立民主共和制度,排除C项;改变中国落后局面,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
2.D
【解析】据材料“拟选聪颖幼童,送赴泰西各国书院,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可知,曾国藩试图通过选派留学生的方式培养新式人才(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最终达到其富国强兵的目的,D正确;游历西洋是学习的途径,而不是目的,A错误;早在19世纪六十年代洋务运动就已经创办军事工业,故B说法不准确;据材料“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书,约计十余年”并结合所学可知,此时主要是学习西方的先进的军事技术,故C不准确。
3.A
【解析】依据材料“第一次输入式改革”“意识形态上的破冰”“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可知是指洋务派进行的洋务运动。结合课本所学,面对内忧外患,地主阶级意识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大,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朝的统治,掀起了洋务运动。因为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A项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BC两项不合题意;新文化运动主张学习西方思想文化,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B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A。
点睛:材料“经济来说,这又是本民族从千年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惊险一跃’”是提示信息,可知反映的是洋务运动,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瓦解了自然经济。
4.C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日本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台湾给日本,C项正确;鸦片战争英国割香港, 第二次鸦片战争俄国割中国土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中国没有割地,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5.B
【解析】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规定中国割台湾给日本,日本可以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故①③的议论符合史实,B项正确;香港岛被英国侵占是通过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实现的,列强的军队可以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这是《辛丑条约》的内容,故②④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6.C
【解析】依据题干“奉天为我圣祖神宗当日发祥之地……”“中国万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请”,奉天省是清代至北洋政府时期辽宁省旧称,倭人是指日本,据此判断,该条约是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战败后被迫签订的《马关条约》,其中规定割让辽东半岛给日本,C正确;1842年,清政府在鸦片战争战败后被迫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A排除;1860年,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割九龙司一区给英国,B排除;1901年,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但没有割地的内容,D排除。故选C。
7.C
【解析】依据材料“……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所以难而操胜算也。”大意是我国的海军章程与西方国家不同,因为我国的制度有限,所以难以完全模仿,因此不能保证取得胜利。委婉表达了海军要取得胜利,就要改变“我朝制所限”。所以材料认为甲午海战失败的原因是封建制度的落后,C正确;由“西人创立海军多年,其中利弊,著书立说,无微不至。”可知A错误,排除;“我国海军章程,与泰西不同,缘为我朝制所限,所以难而尽仿”反映了海军章程不同,是因为我国制度的有限。B不是失败的深层原因,排除;“武器装备较差”材料中没有体现,D排除;故选C。
8.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洋舰队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在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灭。在戊戌变法之前,北洋舰队已经全军覆灭,故D不符合题意;舰船数量的劣势和洋务运动的贡献在题文材料中不能体现,故AB不符合题意;题文材料说明北洋舰队已经腐败,这也是甲午战败的原因。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材料型选择题,正确解读材料,理解材料的含义是解题的关键。
9.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不仅是一次改良运动,还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材料“思想观念并没有因变法失败而消失,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说明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A符合题意;戊戌变法并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最终的结果以失败告终,没有促使中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C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也没有挽救中华民族的危机,D不符合题意。故选A。
10.C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马关条约》签订后,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戊戌变法运动,在文化上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这是我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C项正确;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都是现在著名的大学,排除AB项;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排除D项。故选C项。
11.A
【解析】根据材料“庚子之岁,洋兵……义民……即参加该团张德成部……尤在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一役……(洋兵)弃曳而窜,时人称快。”,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和外国传教士活动的猖獗,出现了义和团组织。1900年,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他们打出“扶清灭洋”的旗帜,掀起了一场反帝斗争风暴。义和团和清军在廊坊、杨村等地狙击敌人,打死打伤侵略军多人。侵略军狼狈退回天津租界。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随后向天津进攻,一支俄国侵略军占领天津老龙头车站,义和团首领曹福田,率领战士冲入敌阵,杀退敌人,收复了老龙头车站。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1900年义和团及清军攻打紫竹林租界,共同保卫天津的战斗。紫竹林之战沉重打击了侵略军的嚣张气焰,对保卫津、京地区起到了重要作用。A项正确;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发生于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B项;三元里民众抗英斗争发生在鸦片战争期间,排除C项;台湾人民抗日武装斗争始于甲午战争之后,排除D项。故选A项。
12.D
【解析】1900 年 6 月,英、俄、德、美、日、法、意、奥匈等国组成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被迫签订《辛丑条约》。该条约的签订促使清政府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加深。故D符合题意;A是1842年,排除;B是1860年,排除;C是1895年,均与材料中“120年”时间不符合。故选D。
13.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1年,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这说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廷已成为了“洋人的朝廷”。故D符合题意;开放沿海通商口岸是1842《南京条约》的内容,与题干“1901年”不符。故A不符合题意;纵容列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是在1901年之前,故B不符合题意;允许列强开设工厂是1895年《马关条约》的内容,与题干“1901年”不符。故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4.D
【解析】依据题干信息可知,庚子年是1900年,《庚子国变记》记载的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在山东、直隶一带兴起,他们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1900年,英、美、俄、日等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D项符合题意,故此题选D。
【点睛】抓住题干关键词“庚子”是解题的关键,庚子年是1900年,此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