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4张PPT)
出世与入世的碰撞
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短歌行》《归园田居》群文比较阅读
任务一:因声求气,吟咏诗韵
要求:准确把握诗歌的节奏、语调,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短歌行(其一)
前半部分感情基调:沉郁苍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后半部分感情基调:慷慨激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 ,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归园田居 (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1.文学常识填空:
建安文学是 至 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家三曹分别是: 。他们的诗歌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 主义传统,以风骨遒劲著称,并具有 的阳刚之气,形成了文学史上“ ”的独特风格。
预习作业
汉末
魏初
曹操、曹植、曹丕
现实
慷慨悲凉
建安风骨
歌行:古代诗歌体裁,歌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长歌比较热烈奔放,慷慨激昂;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微吟低徊,适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既有短歌微吟低徊的特色,又有曹操独自的“慷慨悲凉”的风格。
文体知识
填写表格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 情感、风格 时代背景
《短歌行》
《归园田居》
填写表格
诗歌 体裁 题材 节奏、音韵 情感、风格 时代背景
《短歌行》 四言古诗 (乐府诗) 抒情诗 短促、激越 慷慨悲凉 雄心壮志 赤壁大战前夕
宴饮宾客之时
54岁(享年65岁)
《归园田居》 五言古诗 田园诗 舒缓、平和 恬淡宁静 追求自由 三仕三隐
最终辞官
41岁(享年62岁)
任务二 小组讨论:
“心怀天下之忧”和“山野田园之归”是两种不同的人生选择,你从《短歌行》和《归园田居》(其一)中,各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人物 曹操 陶渊明
形象
。
人物 曹操 陶渊明
形象 慷慨激昂 厌恶官场
英雄志士 热爱自然
求贤若渴 率性恬淡
统一天下 追求自由
任务二:探究曹操之“忧”
思考:
《短歌行》中反复出现“忧”字,曹操“忧”在何处,为何而“忧”?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忧”情的?
1.为何而忧
一忧人生苦短,时光易逝。
二忧贤才难得,求贤若渴。
三忧功业未就,统一天下。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曹操《蒿里行》
如何写忧
从艺术手法角度分析诗歌如何表现曹操的抱负情怀。
小组讨论:
请找出诗中引用的四个典故,并分析其各有什么特点及表达效果,思考四个典故的顺序可以换吗?
用典
①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诗经·郑风·子衿》
——表达了曹操对贤才的渴望
②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诗经·小雅·鹿鸣》
——表达了曹操招纳贤才的热情。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管子·形势解》
——表示希望尽可能多地接纳人才。
④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史记·鲁周公世家》
——表示自己会像周公一样热切殷勤地接待贤才。
比兴
比:比喻。诗六艺之一,古代诗歌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
兴:诗歌的表现方法之一。以他物引起所要吟咏的事物。
诗中的比兴
①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比:将贤才喻为明月
兴:表达了诗人求贤不得之忧。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诗中的比兴
③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比:乌鹊南飞——贤才流失;
何枝可依——贤才尚在徘徊选择。
兴:抒发了作者唯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和渴望贤才归附自己的心情。
比: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
以周公自比
兴: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会像周公一样礼贤下士
全诗着眼点:
忧
时光易逝
贤才难得
全诗落脚点:
志
一统天下
功业未就
文学常识——田园诗派
田园诗派是我国古代诗歌流派中重要的一支 ,陶渊明是其重要代表人物。他的诗大部分取材于田园生活,抒发诗人热爱躬耕生活之情,语言平淡自然,朴实又不乏色彩,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后来,田园诗不断发展,到唐代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此类诗歌总体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见长。
任务三:探究陶渊明之“归”
思考:
陶渊明选择远离黑暗官场,回归自然,陶渊明的“回归”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和选择?诗人是如何表达自己情感的?
1.“归”之内容
问题 内容 情感
从何而归
为何而归
归乡何处
归去如何
1.“归”之内容
问题 内容 情感
从何而归 官场(尘网、樊笼) 厌恶(羁鸟、池鱼)
为何而归 热爱自然(爱丘山) 本性(守拙)
归乡何处 田园(茅屋、农田、榆柳、鸡犬) 向往
归去如何 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喜悦(有余闲、返自然)
写景诗的鉴赏方法:
一、从描写景物的角度去赏析。
(1)空间角度顺序
远近、高低、上下、内外等
(2)时间的角度(顺序)
(3)色彩角度(暖色——欢乐、愉悦 冷色——悲伤、萧瑟 )
(4)感官角度——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
二、从表达方式的角度
抒情方式——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
描写方式——白描、细描(工笔)、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三、表现手法
比兴、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等
“归”的艺术表达
小组讨论:
下面两幅画让你想到《归园田居》的那两句诗句,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素淡与绚丽
近景
俭朴
恬静幽美,清新喜人
白描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称为“单线平涂”法。
白描手法是指用朴素简练的文字,不注重词藻修饰和渲染烘托,描绘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工笔:用笔工整,注意细部的描绘,多用形容词、动词渲染和烘托。
白描
工笔
《归园田居》除了白描的艺术手法之外,还用了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从诗中找出相应的诗句,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恬静幽美
清新喜人
远景
静谧
远近结合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近景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远景
动态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视听结合
静态
使美好的田园画活起来了
任务三:风骨相传 “跨越时空的对话”
活动3:查询资料,探究曹操、陶渊明不同人生选择的深层原因。
人物 家庭出身 先天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思潮
志士曹操
隐士陶渊明
人物 家庭出身 先天性格 时代背景 社会思潮
志士曹操 官宦世家,太尉之子 好侠任性、放荡不羁、不治行业 士族门阀制度门第选拔 社会责任感、指陈时政、求真务实
隐士陶渊明 小官吏家庭,寒门士子 娴静孤傲、不同流俗、研习儒家 上品无寒士,下品无士族 玄学、佛学、老庄生死、虚幻精神世界
任务四:探讨“入世”和“出世”的人生态度
活动:曹操和陶渊明,这两种人生态度,你更欣赏哪一种?为什么,请说明理由。
中国士大夫往往在这两种文化心态中不停切换,怀揣着儒家精神,像曹操那样踌躇满志、积极入仕,但在仕途上失意的时候,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到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莫不如此。
无论是曹操的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人生态度,还是陶渊明向往田园、淡泊名利的“出世”的人生态度,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财富,也都代表着中国古代文人两种典型的文化心态,丰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因,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文人。无论是入世的人生态度,还是出世的价值追求,没有孰高孰低之分,共同表达了文人的赤子情怀,也都共同体现了生命的诗意与思考。
课后写作练习:志士与隐士的对话
曹操和陶渊明,一个是一世之雄,一个是隐逸之宗;一个具有一统天下的宏大气魄,一个则有崇尚自由的隐逸情怀。
假如他们穿越时空相遇,会对对方说些什么呢?请发挥想象,编写一段志士与隐士的对话。(不少于200字)
注意:对话要得体,符含人物的身份和阅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