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文科数学 解析版
一、选择题
1. 已知集合,或,则( )
A. 或 B.
C. D. 或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集合的并集运算即可求解.
【详解】因为,或,
所以或,
故选:D
2. 平面向量与的夹角为60°,,则|等于( )
A. B. 2 C. 4 D. 12
【答案】B
【解析】
【分析】先由已知条件求出,再由可求得答案
【详解】因为,
所以,
因为向量与的夹角为60°,
所以,
所以,
故选:B
3.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其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A. 3a2 B. 6a2 C. 12a2 D. 24a2
【答案】B
【解析】
【详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其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长方体的对角线的
长就是外接球的直径,所以球直径为:,
所以球的半径为,所以球的表面积是,故选B
4. 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答案】B
【解析】
【分析】利用三视图的作图法则,对选项判断,①的三视图相同,圆锥,四棱锥的两个三视图相同,棱台都不相同,推出选项即可.
【详解】正方体的三视图分别为:正方形、正方形、正方形,圆锥的三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角形、圆和点.三棱台的三视图分别为:梯形和线段、梯形、大三角形内有小三角形,正四棱锥的三视图分别为:三角形、三角形、正方形和对角线,易知只有②④符合条件,故选B.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几何体的三视图的识别能力,作图能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三视图的投影规则是主视、俯视长对正;主视、左视高平齐,左视、俯视 宽相等,熟记常见几何体的三视图是解题的关键,属于基础题.
5. 设,,,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可判断,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可判断,即可得解.
【详解】由函数在上单调递增可得即;
由函数在上单调递减可得即,
所以.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函数单调性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6. 已知直线l,m和平面、,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
A. ,
B. ,,,
C. ,,
D. ,,,,
【答案】D
【解析】
【分析】A、B、C根据线线、线面的位置关系,结合平面的基本性质判断线面、面面的位置关系,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判断D.
【详解】A:,,则或,错误;
B:若时,或相交;若相交时,,错误;
C:,,,则平行、相交、重合都有可能,错误;
D:,且,,根据面面平行的判定知:,正确.
故选:D
7. 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该数列的公差
A. 2 B. 3 C. 6 D. 7
【答案】B
【解析】
【详解】,
8. 若圆台的高是3,一个底面半径是另一个底面半径的2倍,母线与下底面成角,则这个圆台的侧面积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由题意,作该圆台的轴截面,求得上下底面半径和母线长,根据侧面积计算公式,可得答案.
【详解】由题意,可作该圆台的轴截面,如下图所示:
则圆台的高,
上底面半径,下底面半径,即,
母线,即,
中,,,
易知在正方形中,,则,即,
综上,,
圆台的侧面积.
故选:B.
9. 下列函数中,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的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分析】根据题意,设,利用函数图象求得,得出函数解析式,再利用诱导公式判断选项即可.
【详解】由题意,设,
由图象知:,
所以,
所以,
因为点在图象上,
所以,
则,
解得,
所以函数为,
即,
故选:D
10. 在△ABC中,N是AC边上一点,且=,P是BN上的一点,若=m+,则实数m的值为( )
A. B. C. 1 D. 3
【答案】B
【解析】
【分析】根据向量的线性表示逐步代换掉不需要的向量求解.
【详解】设 ,
所以 所以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向量的线性运算,属于基础题.
11.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利用诱导公式以及平方关系,二倍角正弦公式即可求解.
【详解】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了三角函数的化简和求值,主要是利用诱导公式以及平方关系,二倍角的正弦公式来求解.
12. 《张邱建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该书中有首古民谣记载了一数列问题:“南山一棵竹,竹尾风割断,剩下三十节,一节一个圈,头节高五寸①,头圈一尺三②,逐节多三分③,逐圈少分三④,一蚁往上爬,遇圈则绕圈.爬到竹子顶,行程是多远 ”(注释:①第节的高度为0.5尺;②第一圈的周长为1.3尺;③每节比其下面的一节多0.03尺;④每圈周长比其下面的一圈少0.013尺),问:此民谣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
A. 61.395尺 B. 61.905尺 C. 72.705尺 D. 73.995尺
【答案】A
【解析】
【分析】
先判断竹节长成等差数列,竹节圈长成等差数列,然后利用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求解即可
【详解】每节竹节间的长相差尺,
设从地面往长,每节竹长为 ,
是以为首项,以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由题意知竹节圈长,后一圏比前一圏细1分3厘,即尺,
设从地面往上,每节节圈长为,
可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一蚁往上爬,遇圈则绕圈.爬到竹子顶,行程是:
,
故选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阅读能力、数学建模能力和化归思想以及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的应用,属于难题.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题型也是高考命题的动向,这类问题的特点是通过现实生活的事例考查书本知识,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耐心读题、仔细理解题,只有吃透题意,才能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解答.
二、填空题
13. 直线l1,l2的斜率k1,k2是关于k的方程的两根,若,则 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根据直线平行可得斜率相等,根据判别式为0可求参数的值.
【详解】当时,,
故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根,
所以,解得.
故答案:
14. 若满足,则的最小值是____
【答案】7
【解析】
【分析】画出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将转化为与轴截距相关问题,再结合图像即可求得最小值.
【详解】
画出所表示的平面区域,
由可得,其中表示直线在轴的截距,
作出,由图像可知,当其经过两直线的交点时,最小,
为
故答案为:
15. 在200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则塔高
为
【答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意,设塔高为x,则可知,a表示的为塔与山之间的距离,可以解得塔高为.
考点:解三角形的运用
点评:主要是考查了解三角形中的余弦定理和正弦定理的运用,属于中档题.
16. 数列中,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且,则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将递推关系式两边取倒数,可得为等差数列,再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求出,即可得到的通项;
【详解】解:由于数列中,,
所以,
即(常数),
所以数列是以为首项,为公差的等差数列.
所以(首项符合通项),
故.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要点:数列的通项公式的求法及应用,主要考查学生的运算能力和转换能力及思维能力,属于基础题.
三、解答题
17. 已知的三个顶点的坐标为,,.
(1)求边AB上过点C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与AC平行,且在x轴上的截距比在y轴上的截距大1,求直线l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
【答案】(1);
(2).
【解析】
【分析】(1)根据直线的斜率公式,结合互相垂直直线的斜率性质、直线的点斜式方程进行求解即可;
(2)根据直线的截距式方程,结合平行直线的斜率性质进行求解即可.
【小问1详解】
,边AB上的高所在直线的斜率为, 又直线过点,
所求直线的方程为:,即;
【小问2详解】
设直线l的方程为:,即,,,解得:,
直线l的方程为:,
直线l过点,三角形斜边长为,
直线l与坐标轴围成的直角三角形的周长为.
18. 已知a,b,c分别为三个内角A,B,C的对边,,求
(1)求A;
(2)若,的面积为,求b,c
【答案】(1)
(2)
【解析】
【分析】(1)根据正弦定理边化角公式化简,结合辅助角公式即可求得
(2)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结合余弦定理代入计算,即可得到结果.
【小问1详解】
由,及正弦定理可得
由于,即,所以
又,故
【小问2详解】
因为,故
而由余弦定理得,故
解得
19. 已知函数的图象与轴的交点为,它在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和第一个最低点的坐标分别为和.
(1)求的解析式及的值;
(2)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先由题意作出的简图,根据函数图像,得到,,进而可求出,再由,求出,即可得出函数解析式,从而可求出;
(2)根据正弦函数的单调性,得到,求解,即可得出结果.
【详解】(1)由题意作出的简图如图.
由图象知,由,得,
∴,即,
∴,
∴,即,又∵,∴,∴.
∵,
∴,
∴,
又是y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
∴.
(2)令,得,
∴的单调递增区间为.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求三角函数的解析式,以及三角函数的单调区间,熟记正弦型三角函数的性质即可,属于常考题型.
20. 设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 (1)结合数列递推公式形式可知采用累和法求数列的通项公式,求解时需结合等比数列求和公式;(2)由得数列的通项公式为,求和时采用错位相减法,在的展开式中两边同乘以4后,两式相减可得到
试题解析:(1) 由已知,当时,
==,.
而,所以数列的通项公式为.
(2) 由知 …① ……7分
从而 ……②
① ②得,
即.
考点:1.累和法求数列通项公式;2.错位相减法求和
21. 在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E,F,G,H分别是BC,CC1,C1D1,A1A中点.求证:
(1)BFHD1;
(2)EG平面BB1D1D.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取BB1的中点M,连接MH,MC1,得HD1∥MC1,再证得MC1∥BF,可得结论;
(2)取BD的中点O,连接EO,D1O,先证明与平行且相等,可得GE∥D1O,从而可得线面平行.
【详解】证明:(1)如图所示,取BB1的中点M,连接MH,MC1,易证四边形HMC1D1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HD1∥MC1.
又因为在平面BCC1B1中,BMFC1,BM=FC1
所以四边形BMC1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MC1∥BF,
所以BF∥HD1.
(2)取BD的中点O,连接EO,D1O,
则OE∥DC且OE=DC,
又D1G∥DC且D1G=DC,
所以OED1G,OE=D1G
所以四边形OEGD1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GE∥D1O.
又D1O 平面BB1D1D,GE平面BB1D1D,
所以EG∥平面BB1D1D.
【点睛】易错点睛:本题考查证明线线平行与线面平行,解题关键是掌握线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解题时需要列出定理的所有条件,缺一不可,否则易出现错误.
22. 等差数列中,,其前项和为. 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1)求数列与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
【答案】(1),;(2).
【解析】
【分析】(1)因为,分别是等差、等比数列,故可设其公差、公比依题可列方程组求得,从而求得其通项公式;
(2)由(1)易得的通项公式,裂项相消法求其前项和·
【详解】(1)设公差为,数列的公比为,
由已知得:, 又 故,
所以,.
(2)由(1)知:数列中,,,
∴ ,故,
∴ .宁南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开学考试
文科数学 原卷版
一、选择题
1. 已知集合,或,则( )
A. 或 B.
C. D. 或
2. 平面向量与的夹角为60°,,则|等于( )
A. B. 2 C. 4 D. 12
3. 设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其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该球的表面积为
A. 3a2 B. 6a2 C. 12a2 D. 24a2
4. 如图所示的几何体各自的三视图中,有且仅有两个视图相同的为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④ D. ①③
5. 设,,,则,,的大小关系是( )
A. B.
C. D.
6. 已知直线l,m和平面、,下列命题正确是( )
A. ,
B. ,,,
C. ,,
D. ,,,,
7. 记等差数列的前项和为,若,则该数列的公差
A. 2 B. 3 C. 6 D. 7
8. 若圆台的高是3,一个底面半径是另一个底面半径的2倍,母线与下底面成角,则这个圆台的侧面积是( )
A. B.
C. D.
9. 下列函数中,图象的一部分如图所示的是( )
A. B. C. D.
10. 在△ABC中,N是AC边上一点,且=,P是BN上的一点,若=m+,则实数m的值为( )
A. B. C. 1 D. 3
11.
A. B. C. D.
12. 《张邱建算经》是中国古代数学史上的杰作,该书中有首古民谣记载了一数列问题:“南山一棵竹,竹尾风割断,剩下三十节,一节一个圈,头节高五寸①,头圈一尺三②,逐节多三分③,逐圈少分三④,一蚁往上爬,遇圈则绕圈.爬到竹子顶,行程是多远 ”(注释:①第节的高度为0.5尺;②第一圈的周长为1.3尺;③每节比其下面的一节多0.03尺;④每圈周长比其下面的一圈少0.013尺),问:此民谣提出的问题的答案是
A. 61.395尺 B. 61.905尺 C. 72.705尺 D. 73.995尺
二、填空题
13. 直线l1,l2的斜率k1,k2是关于k的方程的两根,若,则 _______.
14. 若满足,则的最小值是____
15. 在200m高的山顶上,测得山下一塔顶与塔底的俯角分别是30°,60°,则塔高
为
16. 数列中,对所有正整数都成立且,则______.
三、解答题
17. 已知三个顶点的坐标为,,.
(1)求边AB上过点C的高所在直线的方程;
(2)若直线l与AC平行,且在x轴上的截距比在y轴上的截距大1,求直线l与两条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周长.
18. 已知a,b,c分别为三个内角A,B,C的对边,,求
(1)求A;
(2)若,的面积为,求b,c
19. 已知函数图象与轴的交点为,它在轴右侧的第一个最高点和第一个最低点的坐标分别为和.
(1)求解析式及的值;
(2)求的单调递增区间.
20. 设数列满足,.
(1)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2)令,求数列的前项和.
21. 在正方体ABCD A1B1C1D1中,E,F,G,H分别是BC,CC1,C1D1,A1A的中点.求证:
(1)BFHD1;
(2)EG平面BB1D1D.
22. 等差数列中,,其前项和为. 等比数列的各项均为正数,,且,.
(1)求数列与的通项公式;
(2)求数列的前项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