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4张PPT)
《宋史·太祖本纪》: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
结合唐末五代时期的历史思考:宋太祖立国之初需要防范哪些哪些问题?
藩镇割据叛乱
武将拥兵叛乱
丞相专权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1.了解北宋中央集权加强,认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和内容。
2.了解两宋与少数民族政权的关系。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1、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960 年,后周禁军统帅赵匡胤发动兵变夺取帝位,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北宋建立后,相继灭掉南方的几个割据政权和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小字部分)
DADB
【课堂探究案】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
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
悉隶三司。
——《宋史》
材料二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总理郡政……其赋役、
钱谷、狱讼之事,兵民之政皆总焉。通判……建隆四年,
诏知府公事并须长吏、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职掌贰郡政,凡兵民、
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署实行。
——《宋史·官职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宋代是怎样分割相权的。
以增加“宰相”人数的方法削弱相权。
(2)根据材料二,说明宋代是如何加强对地方的管辖的。
(2)派文臣做知州,管理地方行政,但受通判监督、牵制,宋代通过分割地方权力而强化中央集权,基本解决了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问题。
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统治者鉴于唐后期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局面
原因
材料一对武将“惟稍夺其权, 制其钱谷, 收其精兵。”
——《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宋太宗)王者虽以武功克定, 终须用文致治。
——《续资治通鉴长编》
思考:两则材料体现了怎样的指导思想(基本国策)
收权分权、崇文抑武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控制地方
“四监司”、通判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削实权权
监察
制钱谷
收精兵
宋朝是唯一没有亡于内乱的王朝,但是为什么外敌入侵,首都一失,全国瓦解?
强干弱枝
加强中央集权
分散机构权力,使之相互牵制 中央 二府三司制 行政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
军政 枢密院:有调兵权不统兵
三衙:统兵但不调兵
财政 三司(盐铁、度支、户部)
地方 四监司 平行的路级机构,从各方面监控各州
通判 州一级增设,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
削弱相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控制地方
“四监司”、通判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削弱相权
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散宰相行政权
枢密院专掌军政
三司负责财政(户部、盐铁、度支)
台谏负责监察
分化事权
削相权
强皇权
削实权权
监察
制钱谷
收精兵
强干弱枝
加强中央集权
一、宋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文官任知州
控制地方
“四监司”、通判
地方精锐编入中央禁军
转运司综理地方财政,赋税上缴朝廷
抑制武将
扩大科举规模,提高文官士人地位
剥夺军权-罢免宿将兵权
分散军权
调兵权:枢密院(文官)
统兵权:三衙(武将)
更戍法:禁军定期更换驻地
削弱相权
行政:宰相;参知政事(副相)
军政:枢密院
财政:三司(户部、盐铁、度支)
监察:台谏
分化事权,削相权
强皇权
崇文抑武
“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
新变化:中央集权高度强化 皇权大大加强
宋朝设立二府三司
削实权权
监察
制钱谷
收精兵
强干弱枝
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
影响行政效率,政治因循保守
军事力量薄弱,外战常处守势
官僚机构膨胀,军队不断扩充
宋初加强专制集权的影响
“三冗”,“二积”
积贫、积弱
积极:预防内部动乱,巩固国家统一,强化中央集权;
问题探究:
积极:但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也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三冗两积)
二、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1、边防压力
(1)契丹族: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北宋统一后,两次北伐,均告失败。
檀渊之盟: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通过这项协议,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
(2)党项族:北宋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屡战屡败。双方最终达成和议:西夏保持帝号,同时向北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
防弊家法,百弊丛生
臣观治平二年,天下所入财用大数都约缗钱六千余万,养兵之费约五千万,乃是六分之财,兵占其五。 ————陈襄《论冗兵札子》
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令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差遣京官、使臣及守选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逾一倍多矣。 ————包拯《论冗官财用等》
冗官
冗兵
冗费
他们能完成整顿吏治、富国强兵的使命吗?
多而不精,军费占国家财政收入的大半
机构重叠,官僚队伍不断膨胀
冗兵+冗官
宋真宗 宋仁宗 宋英宗
91万
126万
北宋士兵人数增长示意图
116万
三、王安石变法
1、背景
三冗、两积;
1.背景:北宋政治风气因循守旧,行政效率低下
2.改革者:范仲淹
3.支持者:宋仁宗
4.改革目的:整顿官僚机构
5.改革结果:失败
6.失败原因: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
【阅读教材,归纳内容】
青苗法
市易法、均输法
保甲法
主要内容
二、北宋中期的两次改革
1.背景——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2.庆历新政
3.王安石变法
(1)目的:富国强兵
(2)基本原则:加强国家对诸多领域的管理和控制
(3)主要内容: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和保甲法
(4)结果:增加了大笔收入,达到富国目的;
强兵效果不明显,宋夏战争以失败告终。
加重了人民负担,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严 重,北宋走向衰亡
表明:统治阶级通过自我改革来缓社会矛盾、纠正政治弊端的努力化为泡影。变法引起激烈党争,加速北宋衰亡,北宋灭亡后出现南宋。
作用
内容
措施
项目
领域
节省费用,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采购物资“徙贵就贱,用近易远”
均输法
增加了政府收入,农民得到实惠
重新丈量土地,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也不例外
方田均税法
打破了大商人对市场的垄断,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在东京设市易务
市易法
有利于经济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纳钱代役
募役(免役)法
保证灌溉,防洪抗灾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
农田水利法
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青黄不接之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
青苗法
经济上富国之法(改变积贫局面)
变法的内容
作用
内容
措施
项目
领域
重改革、破成规
唯才用人
编纂教科书,太学生成绩优异者直接为官,设专门学校
整顿太学
有利于选拔和培养人才;有利于推动改革;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
废明经诸科,改革进士科;设明法科
改革科举制度
政治上取士之法 (培养变法人才)
武器的产量、质量提高
监督制造兵器
军器监
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在各路设“将”
将兵法
节约了政府开支,提高了马匹的质量和数量
鼓励百姓养马
保马法
维护了秩序,兵农合一
把农民编为保甲,实行连坐法
保甲法
军事上强兵之法 (改变积弱局面)
(1)它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的危机。
(2)变法是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3、变法的不足(局限性)
(1)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3)王安石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2、变法的进步意义(进步性)
评价王安石变法
1、变法性质
封建地主阶级对封建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一次改革。
四、南宋的偏安
1、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靖康之变”。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南宋偏安:靖康之变后,宋王室失去淮河以北的土地,赵构定都临安,主和派得势,故不思收复北方土地,与金耻辱地议和,仅以保有江南一禺,史称“偏安江南”。
2、南宋与金的战和
岳飞抗金、绍兴和议、南北对峙
①南宋初年,宋军在对抗素质中明显提高
②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纳“岁贡”,岳飞被杀
③“视为侄国”,维持南北对峙
岳飞庙塑像
岳飞庙前的秦桧夫妇跪像
课堂总结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
王安石变法
南宋的偏安
北宋的建立与统一
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加强地方控制:削实权、制钱谷、收精兵、监察
削弱相权
抑制武将权力——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统兵权与调兵全分离、更戍法
中央:二府三司、三衙、台谏
特点及影响
边防压力与财政危机
边防压力
财政危机——三冗二积
北宋与辽——澶渊之盟
北宋与西夏——庆历和议
背景
主要内容(富国强兵)
评价、败因、启示
南宋的建立
宋金之战
岳飞抗金
偏安局面的形成(绍兴和议)
四监司、通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