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教版八上 §1.5物质的溶解(3) 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理解溶解度的概念
2、知道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
3、学会相关的简单计算方法。
一、知识点梳理:
1、在一定的 下,某物质在 溶剂中达到 时所溶解的溶质质量,为该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2、溶解度的意义: 。
3、溶解性等级:20℃时,溶解度在10克以上的物质,一般称为 ;溶解度在1~10克的物质为 ;0.01~1克为 ;溶解度小于0.01克的物质为 。
4、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5、气体物质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 。
二、例题讲解
例题1、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则3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A.甲比乙大 B.乙比甲大 C.甲、乙一样大 D.无法判断
例题2、30℃时,将一定量的硝酸钾投入盛有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烧杯底部仍有部分固体,以下操作中能通过改变硝酸钾溶解度而使固体溶解的是( )
A.加入一定量的水 B.降低温度 C.升高温度 D.用玻璃棒充分搅拌
例题3、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将100克A物质溶液蒸发掉10克水,有4克晶体析出,再蒸发掉10克水,又有5克晶体析出。则A物质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克,若再恒温蒸发10克水,有 克晶体析出。
例题4、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方案如下:
I.称取一定质量的冰糖,研磨成粉末备用。
II.按照下表进行实验,其中溶剂都为20克。(实验所需仪器略)
试管 1号 2号 3号 4号
实验温度 20℃ 20℃ 20℃ 40℃
洛质种类 冰糖 冰糖 食盐 冰糖
洛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1)在实验中,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 。
(2)本实验中,所研究影响溶解度的因素有 。
(3)实验中是如何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 。
例题5、下表是硝酸钾、 氯化钠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硝酸钾 13.3 20.9 32 45.8 64 85.5
氧化钙 35.7 35.8 36 36.3 36.6 37
温度/℃ 60 70 80 90 100
硝酸钾 110 138 169 202 246
氯化钠 37.7 37.8 38.4 39 39.8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________。
(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_克。
(3)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氧化钠时,可通过________的方法提纯。
(4)对(3)中析出的晶体和剩余溶液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填编号)。
I.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饱和溶液 II.剩余溶液一定是氯化钠不饱和溶液
Ⅲ.上述方法可以将两者完全分离 IV.析出的晶体中只含有硝酸钾
(5)在一定温度下,将含69克硝酸钾、18克氯化钠的混合物完全溶解在50克水中。改变温度使硝酸钾析出,氯化钠不析出,则温度T(℃)的范围是________(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度互不影响)。
三、随堂练习:
1、20 ℃时,下列4种物质分别溶解在水里恰好制成饱和溶液。其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A. 1克物质溶解在10克水里 B. 150克物质溶解在1 000克水里
C. 24克物质溶解在300克水里 D. 0.3克物质溶解在1.5克水里
2、如表是固体甲和乙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20℃时,物质的溶解能力大小关系:甲大于乙
B. 20℃时, 100克乙物质加入100克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是200克
C. 100℃时乙物质的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会析出晶体后,溶液仍是饱和的
D. 20℃时甲物质的饱和溶液升高温度会变为不饱和溶液
(第2题表格) (第3题表格)
3、如表为生活中常见物质的溶解度,现取表中的四种固体20克,分别加入到盛有20'C 100克水的烧杯中充分溶解后,其中有固体剩余的是( )
A. 碳酸氢钠 B. 食盐 C.碳酸钠 D.蔗糖
4、下列有关溶解度的说法正确的有( )
A. 20℃时,在100克水里溶解了20克甲物质,则在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B. 100克水中溶解40克乙物质刚好达到饱和,则乙物质的溶解度就是40克
C. 80℃时在100克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含有30克丙物质,则80℃时丙物质的溶解度是30克。
D. 20℃时,在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0克丁物质,则20℃时丁物质的溶解度为30克
5、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 中达到 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的内因是 ,外因主要是
。在20℃时, 100克水中最多能溶36克食盐,则食盐在20°C时的溶解度为 。
6、下列数据是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1) 20℃时,向50g水中加入20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的是______________(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2)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1)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 一定能够使小烧杯中没有固体析出的是___________(填字母)。
A.冰 B.硝酸铍 C.干冰 D.氢氧化钠
四、课后巩固:
1、炎热的夏天,小红打开雪碧瓶盖时,发现雪碧会自动喷出,喝了雪碧后又常常会打嗝。热爱科学的小红由此得出下列有关气体溶解性的观点,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气体溶解度与压强和温度有关
B. 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减小
C. 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
D. 气体溶解度除了与压强和温度有关外,还与溶剂的量有关
2、现有一杯20 ℃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能改变硝酸钾溶解度的操作是( )
A. 加硝酸钾 B. 充分搅拌 C. 升高温度 D. 恒温蒸发水
3、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g。对这句话理解错误的是( )
A. 20℃时,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氯化钠36g
B. 20℃时,100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含氯化钠36g
C. 20℃时,氯化钠饱和溶液中水与氯化钠的质量比为100:36
D. 20℃时,将36g氯化钠溶解于100g水中,所得溶液为该温度下氯化钠的饱和溶液
4、某温度时,将10克饱和氯化钾溶液蒸干得氯化钾晶体2克,则氯化钾在此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
A. 10克 B. 2克 C. 20克 D. 25克
5、如图所示,在分别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放入KNO3充分溶解,则说法正确的是( C )
A.甲、乙混合后为t1℃的不饱和溶液 B.乙升温至t2℃,溶液质量增加
C.乙、丙溶液中溶质质量相等 D.丙降温至t1℃,有晶体析出
6、20℃时,把36克氯化钠放入64克水中,使其充分溶解(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对所得溶液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该溶液是饱和溶液 B.溶液中Na+和Cl-个数一定相等
C.溶液质量为100克 D.溶质与溶剂质量比为9∶25
7、如表是氯化钠和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温度/ ℃ 0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克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38.4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63.9 85.5 110 138 169
A. 氯化钠的溶解度比硝酸钾的溶解度大
B. 两种物质溶解度相等的温度在20 ℃~30 ℃之间
C. 20 ℃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0克
D. 60 ℃时,将11克硝酸钾加入10克水中充分溶解,溶液刚好饱和21世纪教育网
8、t1℃时,将a、b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各15g,分别加入盛有100g水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甲;降温到t2℃时,忽略水分蒸发,现象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t1℃时a、b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 B.t2℃时a、b溶液均为饱和溶液
C.t1℃时a、b的溶解度相同 D.t2℃时a、b的溶解度相同
(第8题图) (第9题图)
9、图甲是A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图乙烧杯中盛有t℃时A物质的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为100克,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升高温度,该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
C. 在t℃时,恒温蒸发烧杯中的水分有晶体析出 D. 在t℃时,该溶液中A物质的质量是a克
10、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
A.变大 不变 B.变大 变小 C.不变 变大 D.不变 不变
12、现有硝酸钾(KNO3)和氯化钠(NaCl)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数据如下表:
温度/℃ 0 10 20 30 40 50 60 70
溶解度/g 氯化钠 35.7 35.8 36.0 36.3 36.6 37.0 37.3 37.8
硝酸钾 13.3 20.9 31.6 45.8 45.8 85.5 110 138
(1)已知,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为:。20℃时,能否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钠溶液 请计算后说明。
(2)人们把海水引入盐田,风吹日晒后,食盐就会结晶析出。这种从溶液中得到体的方法叫________(填“蒸发溶剂”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3)有硝酸钾和氯化钠的饱和溶液各一杯,它们的温度、溶质质量分数都相同,则由表可知这两杯溶液的温度的最小范围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知识点梳理:
1、温度 100g 饱和状态 2、定量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大小
3、易溶物质 可溶物质 微溶物质 难溶物质
4、减小 5、减小
二、例题讲解:
例题1、D
解析:2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为20克 , 4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40克,因不能确定甲和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所以无法判断30℃时甲、乙物质的溶解度大小。
例题2、C
解析:硝酸钾的溶解度只受到温度影响,与溶剂水的质量和是否用玻璃棒搅拌没有关系。如果要使原有的固体溶解,那么必须增大硝酸钾的溶解度,即升高温度,故C正确,而A、B、D错误。
例题3、 50 5
解析:(1)蒸发掉10克水,有5克晶体析出,设A物质的溶解度为x,那么:5g/10g=x/100g; 解得:x=50g;(2)当溶液饱和后,蒸发相同质量的水,那么就会析出相同质量的晶体,因此再恒温蒸发10g水时,有5g晶体析出。
例题4、(1)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解析:(1)粉末状比块状更加容易溶解,使用粉状冰糖而不用块状冰糖,好处是粉末状比块状的溶解速度快,节约实验时间。
(2)影响溶解度的因素为温度、溶质种类、溶剂种类。
(3)实验中是比较物质溶解性大小的方法是:控制温度,一定温度下,2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溶质的克数
例题5、(1)氯化钠 (2)45.8 (3)降温结晶 (4)I,IV (5)20℃≤T℃<70℃
解析: (1)以上两种物质溶解度的变化受温度影响较小的是氯化钠。 (2)30 ℃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45.8克。 (3)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明显,而氯化钠几乎不受温度影响,因此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氧化钠时,可通过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 (4)因为溶液中有晶体出现,所以剩余溶液一定是硝酸钾的饱和溶液,故I正确; 剩余溶液是否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无法判断,故II错误; 上述方法不能将二者完全分离,肯定会剩余一部分硝酸钾,故III错误; 氯化钠没有析出,只有硝酸钾析出,故IV正确。 那么正确的是I和IV。 (5)如果69g硝酸钾溶于50g水形成饱和溶液,那么溶解度为138g,此时温度为70℃;
如果18g氯化钠溶于50g水形成饱和溶于,那么溶解度为36g,此时温度为20℃。
因此温度范围为20℃≤T℃<70℃。
三、随堂练习:
1、D 2、C 3、A 4、D
5、100g溶剂 饱和 溶质和溶剂的性质 温度 36g
6、(1)饱和 (2)D
四、课后巩固:
1、D 2、C 3、B 4、D 5、C 6、C 7、A
8、D 9、D 10、D
12、(1)由表可知,20℃对应的氯化钠溶液溶解度为36.0g,可计算得出该温度下饱和氯化纳溶液的济质质任分数为 所以该温度下不能制得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氯化钠溶液。(2)蒸发溶剂(3)20~30℃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清风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