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第四单元 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
新月之乡
日出之国
情境引入
猜猜看这是哪个国家?
日本
日本位于亚洲大陆东方的大海中,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座大岛及附近数千个小岛组成。这个岛国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第11课 古代日本
孝德天皇 源赖朝 日本武士
学习目标:
1.了解日本的地理位置以及统一的大和政权;
2.掌握大化改新的时间、特点、内容及影响;
3.理解武士集团的形成原因和幕府统治的发展。
6世纪前的日本
一、
1.大和政权的统一
1-2世纪
3世纪
出现100多个国家
5世纪
大和国出现
大和政权统一日本
秦统一中国
公元前21世纪
夏朝建立出现早期国家
公元前221年
2.大和政权的统治
政治上:
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
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经济上:
(1)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
(2)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3)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实质:奴隶主贵族统治
部民制
田部:从事农业
海部:从事海洋捕捞
最高统治者:“大王”
王室
贵族
部民:地位近似奴隶
部民制
课堂训练
1、 5世纪初,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它的最高统治者称为( )
A.天皇 B.国王 C.大王 D.将军
C
2.《汉书·地理志》记载:“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5世纪,统一“百余国”的是( )
A.大和政权 B.朝鲜 C.邪马台国 D.本州
A
3.材料一:(世袭贵族)“各置己民,恣情驱使。又割国县山海林野田池,以为己财,争战不已。或者兼并万顷田,或者全无容针之地。”“强盗窃盗并起之,不可止。”
——《日本书纪》孝德天皇大化元年
政局混乱,出现统治危机
材料二:贞观四年(630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
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ji)粮,民物蕃息,四夷降附者百二十万人。是岁,天下断狱,死罪者二十九人,号称太平。
——《新唐书 食货志》
天下太平,天朝吸引
思考:面对这种情况,日本是如何做的?
遣唐使 留学生
大化改新
背景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二、大化改新
内因:
外因:
政治:中央 地方
经济:
646年
孝德天皇
政局混乱,出现统治危机
吸收学习中国隋唐先进文化
政治上:
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二官八省制
经济上: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
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
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68 你能举例说明4日本文化当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学习中国的吗?
日本传统文化处处洋溢着浓郁的中华文化气息
大化改新,把广大部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土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百姓大悦”,提高了生产积极性。政府鼓励垦荒,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同时铁制农具普及,农业技术进步,利用粪水、绿肥和草木灰等肥田,农业生产力大为提高。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史编》
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革会给日本社会带了什么积极作用?
1.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影响:
大化改新
封建社会
奴隶社会
大和正式改称日本国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我们绝不应固步自封,而应当坚持对外开放,以包容、接纳的心态,虚心学习、吸收世界各国的先进文化,并能适时改革、大胆创新。
2. 日本民族对待其他民族长处的方式于当今的我们有什么借鉴的地方?
1.大化改新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
大化改新
时间:
人物:
内容:
意义:
经济:
646年
孝德天皇
中央: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
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政治:
1、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 成为公地、公民;
2、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
3、统一赋税。
1.日本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标志着日本由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
要求:背会 3分钟
课堂训练
1、日本是一个善于向外学习的国家。公元646年,日本掀起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政治改革,这一次日本学习的对象是( )
A.阿拉伯帝国 B.唐朝
C.法兰克王国 D.拜占庭帝国
B
2、645年,孝德天皇在日本史上第一次使用年号“大化”。第二年,他发布了《改新之诏》,在各个领域进行了制度改革。其内容之一是( )
A.实行贵族世袭制 B.把部民转化为国家公民
C.分封贵族为诸侯 D.没收农民所拥有的耕地
3. “大化改新部分地解放了生产力,完善了日本的统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国家发展方向。”材料反映了大化改新 的 ( )
A.背景 B.目的 C.内容 D.影响
B
D
4、日本发展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标志性事件是 ( )
A.大和统一 B.幕府统治建立
C.大化改新 D.明治维新
5、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是要建立( )
A.贵族世袭制度 B.城市自治机构
C.中央集权国家 D.政教合一国家
C
C
6. 公元646年,日本孝德天皇宣布实行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如果采用世纪纪年法来记载这一历史事件的时间,应是( )
A.6世纪40年代 B.6世纪50年代
C.7世纪40年代 D.7世纪50年代
C
7. “在长期的移植过程中……中国的经典、书法、建筑、制度和法律
(唐律),推动日本进行改革。”由此,7世纪后期的日本能看到的现象是
( )
A.奴隶在贵族土地上劳动 B.允许农民自由买卖土地
C.幕府将军掌握国家实权 D.郡的长官都由中央任免
D
8.比较法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比较日本大化改新和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的改革,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都属于封建性质的改革
B.都实行无条件的土地分封
C.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
D.都规定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A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日本社会又出现了怎样的情况?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天皇大权再次旁落,地方上土地私有和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
中央对地方丧失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武士和武士集团
“不输不入”特权
武士的组织者
组织的目的
武士的组成
地方豪强
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自己家族中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
武士和武士集团
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
武士和武士集团实质:
源赖朝
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
平氏武士集团,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设幕府于镰仓。
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进入长达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三、
幕府统治
1、幕府统治建立
(12世纪----19世纪),近700年)
镰仓幕府
源赖朝(征夷大将军)
“不输不入”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
2.幕府统治的特点
(2)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1)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
(3)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1)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2)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形成武士道精神。
3.武士道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义、勇、仁、礼、诚、名誉、忠义、克己。武士为实现个人于集体、团体的价值,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献身取义、舍己成仁的武士精神。
5世纪
646年
1-2世纪
转折:
大化改新
统一:
大和
兴起:100多个小国
日本
封建社会
倭奴国
奴隶社会
1868年
12世纪
幕府统治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天皇大权旁落;
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
一个民族
一个天皇
一次改革
一种军事集团
一个统治时期
两方面改革内容
三级地方行政机构
归 纳 总 结
1.武士是日本幕府时代的产物,和欧洲中世纪的封臣相比, 二者的共同点是 ( )
A.都效忠国家 B.都效忠自己的主公
C.成员间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D.都加强了国家的中央集权
课堂训练
B
2. 下列关于幕府与天皇朝廷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
A.天皇任命幕府首领,掌握实权
B.天皇成为礼仪性的摆设
C.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D.国家政权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A
知识清单.
知识点1 1.大和 大王 2.部 田部 海部 奴隶
知识点2 1.孝德天皇 2.唐朝 日本国
3.天皇 公地 公民 土地 赋税 4.中央集权制
知识点3 1.庄园 不输不入 2.血缘关系 主从制 武士
3.源赖朝 镰仓 幕府 4.幕府 天皇朝廷 武士阶层 武士道
练基础 1.B 2.C 3.C 4.A 5.B 6.C 7.C 8.B
练提能 1.A 2.D 3.D
练中考 1.A 2.A 3.B
练素养 (1)白本派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等来中国学习
(2)日本改革内容大部分是对中国隋唐政治和经济制度的模仿。
说明日本民族善于学习和模仿。
(3)善于学习他人之长,克服自己之短,这也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应该发扬光大。(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