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课件(共28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湖心亭看雪》(第1课时)课件(共28张PPT)+素材+教案+导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8 18:10:42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驻足西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句佳章。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给我们留下了《湖心亭看雪》。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吞长江,_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_,气象万千。
⑵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⑶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
⑷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醉翁亭记》中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____,号______,文学创作以________见长。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出自《___________》。
5.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强饮( )
喃喃( )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疏通文意
㈠阅读第一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
⑵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
⑶是( )日更定( )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㈡阅读第二段,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⑵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
⑶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⑷及( )下船,舟子( )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⑵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⑶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一小舟 毳衣( ) 强饮( ) 雾sōng( ) hàngdàng( ( ) 铺zhān(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⑴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⑵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⑶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⑷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
⑵惟长堤一痕 惟:__________
⑶及下船 及:__________
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积累重点词语,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1.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⑴衔远山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⑵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⑶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3.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 小品文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
5.zhēn 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四、略
五、㈠1.⑴我⑵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都 消失⑶这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鸟兽的细毛⑷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 只 小草,形容船小 罢了
2.⑴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⑵这一天初更时,我撑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⑶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㈡1.⑴相对而坐 沸腾⑵非常 哪能 还 竭力,尽力 竭力,尽力⑶客居⑷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⑴(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⑵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⑶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六、1.gēng ná cuì qiǎng 凇 沆砀 毡
2.⑴湖中/人鸟声/俱绝⑵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⑴裹、围⑵只⑶等到 ⑷哪能
4.⑴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⑵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心亭看雪》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学习时间〗
2课时
〖学习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驻足西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句佳章。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给我们留下了《湖心亭看雪》。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吞长江,_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_,气象万千。
⑵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⑶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
⑷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醉翁亭记》中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____,号______,文学创作以________见长。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出自《___________》。
5.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强饮( )
喃喃( )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疏通文意
㈠阅读第一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
⑵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
⑶是( )日更定( )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㈡阅读第二段,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⑵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
⑶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⑷及( )下船,舟子( )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⑵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⑶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六、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一小舟 毳衣( ) 强饮( ) 雾sōng( ) hàngdàng( ( ) 铺zhān( )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⑴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⑵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⑶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⑷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
⑵惟长堤一痕 惟:__________
⑶及下船 及:__________
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积累重点词语,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进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驻足西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句佳章。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给我们留下了《湖心亭看雪》。
二、有关资料
1.作者介绍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三、预习设计
1.请把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答案: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根据课文填空
⑴__________,吞长江,_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_,气象万千。
⑵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⑶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
⑷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答案:⑴衔远山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⑵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⑶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3.根据提示默写
⑴《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醉翁亭记》中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⑵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文学常识填空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____,号______,文学创作以________见长。主要作品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出自《___________》。
答案:明末清初 张岱 陶庵 小品文 陶庵梦忆 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
5.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 一芥( ) 铺毡( ) 更有此人( ) 强饮( )
喃喃( )
答案:zhēn gēng ná cuì sōng hàng dàng jiè zhān gèng qiǎng nán
四、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五、疏通文意
㈠阅读第一段,完成问题
1.解释加点词语
⑴崇祯五年十二月,余( )住西湖。
⑵大雪( )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
⑶是( )日更定( )矣,余拏( )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⑷雾凇( )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 )白,湖上影子,惟( )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答案:⑴我⑵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都 消失⑶这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鸟兽的细毛⑷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白汽弥漫的样子 全 只 小草,形容船小 罢了
2.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⑶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答案:⑴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⑵这一天初更时,我撑一条小船,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⑶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㈡阅读第二段,完成问题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
⑵见余大( )喜曰:“湖中焉得( )更( )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 )饮三大白( )而别。
⑶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⑷及( )下船,舟子( )喃喃( )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 )者。”
答案:⑴相对而坐 沸腾⑵非常 哪能 还 竭力,尽力 竭力,尽力⑶客居⑷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2.翻译下列句子
⑴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⑵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⑶及下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答案:⑴(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⑵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⑶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六、课堂检测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更定( ) 拏( )一小舟 毳衣( ) 强饮( ) 雾sōng( ) hàngdàng( ( ) 铺zhān( )
答案:gēng ná cuì qiǎng 凇 沆砀 毡
2.给下面的句子划分正确的朗读节奏。
⑴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⑵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⑶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⑷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答案:⑴湖中/人鸟声/俱绝⑵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⑴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
⑵惟长堤一痕 惟:__________
⑶及下船 及:__________
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____
答案:⑴裹、围⑵只⑶等到 ⑷哪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答案:⑴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⑵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七、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积累重点词语,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8张PPT)
部编本九年级语文上册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西湖被誉为“人间天堂”,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驻足西湖,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句佳章。春季,白居易“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夏季,苏轼“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秋季,杨万里“只言山色秋萧索,绣出西湖三四峰”。在这个冬季,张岱带领我们一起去湖心亭看雪,给我们留下了《湖心亭看雪》。
〖教学目标〗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教学重点〗
1.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以及消极避世的意绪。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1.作者介绍
2.写作背景
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柯岩
3.知识链接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在湖心亭极目远眺,湖光尽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有“湖心平眺”之称。清乾隆帝在亭上题有匾额“静观万类”和楹联“波涌湖光远,山催水色深”。
1.请把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一诗补写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柯岩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⑴________,吞长江,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气象万千。
⑵登斯楼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⑶若夫日出而林霏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间之朝暮也。
⑷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风霜高洁,_______________,山间之四时也。
2.根据课文填空
衔远山
浩浩汤汤
朝晖夕阴
去国怀乡
忧谗畏讥
满目萧然
云归而岩穴暝
晦明变化者
佳木秀而繁阴
水落而石出者
⑴《岳阳楼记》中表达作者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醉翁亭记》中奠定了全文抒情的基调,后成为千古名句,这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提示默写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___________文学家_______,号______,文学创作以________见长。主要作品有《_________》和《___________》。《湖心亭看雪》出自《___________》。
4.文学常识填空
小品文
张岱
陶庵
西湖梦寻
陶庵梦忆
明末清初
陶庵梦忆
5.给加点字注音
崇祯( )  更定( )
拏一小舟( ) 毳衣( )
雾凇( ) 沆砀( )( )
一芥( ) 铺毡( ) 喃喃( )
更有此人( ) 强饮( )
zhēn

cuì
sōng
gēng
hàng
dàng
zhān
gèng
nán
qiǎng
jiè
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划分朗读节奏节奏。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绝。

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消失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是 日 更定 矣,余 拏 一小舟,
拥 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晚上八时左右
撑(船)
鸟兽的细毛
这一天初更时,我撑一条小船,
裹着裘皮衣服,围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 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 白,
雾冻结在树木的枝叶上形成的白色松散冰晶
白汽弥漫的样子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小草,形容船小
罢了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
烧酒炉正沸。
相对而坐
沸腾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人铺着毡席相对而坐,一个小童正在烧酒,炉上的酒正在沸腾。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余 强 饮三大 白 而别。
哪能
非常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
能还有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竭力,尽力
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 此。
及船,舟子 喃喃曰:“莫说相公
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客居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低声嘟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等到
船夫
低声嘟哝
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
更定( ) 拏( )一小舟 毳衣( ) 强饮( )
雾sōng( ) 铺zhān( )
hàngdàng( )( )
gēng

qiǎng
cuì


沆 砀
2.划分下列句子的停顿节奏
⑴湖 中 人 鸟 声 俱 绝
⑵舟 中 人 两 三 粒 而 已
⑶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⑷莫 说 相 公 痴,更 有 痴 似 相 公 者
⑴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⑶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⑷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3.解释加点的词语
⑴拥毳衣炉火 拥:__________
⑵惟长堤一痕 惟:__________
⑶及下船 及:__________
⑷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焉得:______
裹、围

等到
哪能
4.翻译下列句子:
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⑵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大雪连续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冰花周围弥漫着白汽,天空与白云、与山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白色。
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
2.积累重点词语,把全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再 见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