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纲要下册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课堂导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社会主义从一国扩展到多国,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包括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8个东欧国家和中国、蒙古等4个亚洲国家在内的社会主义阵营,成为推动世界历史发展的伟大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这些国家经历了快速发展与艰难曲折的改革。
第八单元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1.成就:
①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②相继爆炸了原子弹和氢弹,
③人民的教育和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
材料:1946年3月,苏联通过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四个五年计划,计划要求首先恢复、发展重工业和铁路运输业,其次大量生产主要消费品,并使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技术不断取得进步。到1950年,苏联共恢复和新建成6200个大企业,工业增长速度达23%,工业总产值比1940年增加73%,国防工业获得重大突破,但轻工业的生产只增加了22%,农业总产值恢复到1940年的99%,其中籽棉、甜菜、肉、蛋、奶的产量超过战前。5年中,国家3次降低日用工业品零售价格,在城市和工人区修建住宅1亿多平方米,在农村建房270万所。文教科技事业也有较大发展。
——吴于廑 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
1949年苏联第一颗原子弹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2、面临的问题:
(一)二战后初期苏联的发展
材料:苏联继续把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放在首位,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继续遭到破坏,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盛行,1939年以后就没有开过党的代表大会,中央全会自1947年2月起也不再举行,许多重大问题都是在斯大林别墅的晚宴上决定的。
——徐蓝《世界近现代史1500—2007》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没有变化,
②农业、轻工业落后的局面没有改观。
形成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个人崇拜严重。




经济上: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轻工业落后;
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
政治上:
高度集权,开展大清洗运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思想文化上:
改革刻不容缓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953
1964
1985
1991
1982
赫鲁晓夫改革
主要推行农业领域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主要推行工业领域的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从经济改革到政治改革
共同目的: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促进发展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1)主要内容: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政治领域:
A: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引发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1:赫鲁晓夫的报告……实际上他讲了5个问题。第一,集体领导是苏联共产党领导的最高原则,斯大林破坏了这一原则。第二,个人崇拜的最大危害是破坏革命法则,使许许多多过去维护党的路线的无辜的人们遭到迫害。第三,个人崇拜使苏联在卫国战争中受到不应有的严重损失。第四,个人崇拜阻碍了苏维埃社会的发展。第五,产生个人崇拜的根源是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 ——周尚文 等《苏联兴亡史》
(1)主要内容: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政治领域:
B: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材料2:二十大后,对30年代以来的政治性案件作了全面的重新审査,大部分冤案得到平反,同时释放了90%以上尚在押的政治犯,西伯利亚2/3的劳改营被取消。……赫鲁晓夫对党和国家的领导体制及其运行机制也作了一定程度的调整,恢复了党代会和中央全会定期召开的正常制度,地方苏维埃的权限也有所扩大。此外,对各级领导干部(中央最高层除外)的任期和定期更新也作了规定。……使集权体制恢复到比较正常的运行状态,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的民主气氛有所增强,政治环境趋于宽松。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主要内容:
②经济领域:
A、加大农业投入、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B、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收购制:由国家通过计划以公顷计算收购量,按各地区分别规定的统一价格收购一部分农产品,其余农产品可在市场上自由出售。
材料3:赫鲁晓夫工业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把中央在物质、生产、工资等方面的权限下放给加盟共和国,把许多中央直属企业下放给地方管理……1953年起,开始对义务交售制进行改革,提高收购价格,国家放宽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农庄有权自行安排生产并采取措施扶植和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
——王铁群《赫鲁晓夫的“揭盖”与“解冻”:在犹豫中寻找出路》
一、苏联的改革
2、赫鲁晓夫改革
政治 平反冤假错案;强调集体领导;改革干部制度;
农业 (重点) ①将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
②种玉米运动、大规模开垦荒地
工业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下放部分权力
思想 打破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1)内容
材料4:赫鲁晓夫大力提倡垦荒运动,在中亚、西西伯利亚、伏尔加河流域和北高加索地区组织了大规模的垦荒(1954年开垦出1900万公顷荒地,1955年又开垦出1400万公顷荒地,截至195年,总计开垦出约3600万公顷荒地),大片新垦区成为向国家提供谷物和经济作物的基地。在上述措施的刺激下,50年代中后期,苏联农业一度出现上升态势,1958年与1953年比较,谷物产量増长91%,肉类产量増长62%。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第三编)及陈之骅主编《苏联史纲(1953-1964)》
(2)评价: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①积极:
A、改革推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和粮食产量有所增加。
B、苏联的科技水平获得较大提高。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1961年4月加加林乘坐东方1号宇宙飞船,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宇宙飞行
(2)评价:
(二)苏联的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②消极:
A.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然严重失调。
B、虽然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功过作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材料5:虽然赫鲁晓夫执政期间一直在进行改革,但并没从根本上脱离斯大林的体制模式,仍是坚持指令性的计划经济体制。 ——《赫鲁晓夫有没有全盘否定斯大林》
材料6: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作了《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该报告揭露了斯大林诸如“大清洗运动”、卫国战争初期决策失误、对待苏联少数民族的政策、凌驾于党之上等系列严重错误。这对破除对斯大林和苏联传统模式的迷信、解放教条思想的束缚、努力寻求适合本国实际的建设道路有积极意义,但未对斯大林功过作全面科学分析,也造成了苏联国内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思想混乱,留下严重后遗症。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迷信及其后果》
这场由赫鲁晓夫掀起的被西方称为“非斯大林化”的运动,不是实事求是地全面评价斯大林的功过,而是全盘否定和丑化斯大林。毛泽东说,” 苏联过去把斯大林捧得一万丈高的人, 现在一下子把他贬到地下九千丈”,“有些人认为斯大林完全错了,这是严重的误解。斯大林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但是也是一个犯了几个严重错误而不自觉其为错误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
材料:尽管他不断想出一些新点子,想改变苏联的旧貌,但他始终没有脱离行政手段为主的经济工作领导方法,用旧机制去推行新措施的典型做法,他更没有从根本上触动中央权力过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黄苇町·《赫鲁晓夫改革的盲目性》
头几年的谷物产量增加了,但接着又保持不变……1963年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苏联停止将粮食和谷物输出到东欧附属国家。相反地,苏联买进外国的谷物,用了372吨黄金来付账——超过该国黄金储备的1/3。这使苏联颜面尽失。
——《舌尖上的历史》
改革并不彻底,没有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国民经济比例仍严重失调。改革虽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但没有对斯大林的公国做出全面科学的分析,造成严重的后遗症。
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
1、未从根本上触动苏联模式
2、改革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
3、改革没有结合本国国情,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2.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
①前期:在工业领域推行“新经济体制”改革,扩大企业自主权,利用奖金等经济杠杆促进企业改善管理、提高效益。
(1)主要内容:
②后期: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严重;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
在企业中实行以利润为核心的管理制度
(2)评价:
①改革只是对传统体制的修修补补,效果有限。
②执政后期,热衷于树立个人迷信,专断作风日趋严重;各项工作缺乏活力,社会矛盾丛生,发展缓慢。
勃列日涅夫
在勃列日涅夫执政的18年中,从未进行过裁减冗员、提高行政效率的改革。自上而下的高度集中的行政权力像要求各级行政部门一样对社会下达各种指令和指标,为社会活动的各个环节规定行为的标准。
(勃列日涅夫时期),理论上的教条化和宣传上的形式化盛行起来。在意识形态宣传中,“改革”竟成了一个忌讳的词语。
70年代苏联基本上达到了与美国的军事平衡,甚至在诸如战略核武器等领域还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代价也是巨大的,过高的军事投入必然影响其他领域的投资。
——《抑制创新——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体制的致命缺陷》(整理)
问题:你能从以上材料中找到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的原因吗?
①勃列日涅夫后期保守专断,国家政治生活与意识形态僵化;
③军备竞赛加剧,制约发展;
②未从根本上触动和打破斯大林模式;改革重点仍集中于重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畸形
安德罗波夫,1982年11月接任总书记,1984年2月逝世,享年70岁
契尔年科,1984年2月接任总书记,1985年3月逝世,享年74岁
老人政治
病夫治国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当选总书记(54岁)。
年轻的改革家
能否力挽狂澜?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二)苏联的改革
3.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1)主要内容:
①经济:承认市场调节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
②政治:取消苏共领导地位,放弃社会主义制度,实行议会制、总统制和多党制。
③思想:在意识形态上抛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行“多元化”。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改革成效甚微
思想混乱,民族主义兴起
戈尔巴乔夫
(2)结果:经济改革成效甚微,政治改革造成思想混乱,民族主义随之兴起。
苏联解体
1990.03
立陶宛率先独立
1990.06
俄罗斯发布主权宣言,其他加盟共和国纷纷效仿
1991.12.23
苏联解体
1991.08.19
几位苏联领导人发动政变,试图阻止苏联分裂,失败(八一九事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三)苏联解体
2.过程:
1.原因:
④导火线:
(三)苏联的解体
①根本原因:
苏联模式的弊端长期得不到纠正。
②现实原因:
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
③外部原因: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八一九事件
一、苏联的发展、改革与解体
苏联解体是20世纪发生的最大的地缘政治灾难,对俄罗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灾难。
——普京
【历史解释】
八一九事件
(又称苏联政变,1991年8月19日-1991年8月21日)是发生在前苏联的一次政变事件。由于戈尔巴乔夫一系列政治上的举措引起了苏共强硬派的不满,亚纳耶夫软禁戈尔巴乔夫并发动政变,取得对苏联的控制。在叶利钦和俄罗斯联邦其他领导人的号召下,戈尔巴乔夫恢复苏联总统权力,政变仅持续三天便宣告失败。
比较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比较项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不同点 时间 1953-1964 1964-1982 1985-1991
侧重 农业 工业 前期经济,后期政治
结果 取得一定成就,最后失败 失败
败因 未改变原有体制,对苏联模式进行修修补补 进行根本性改革,但背离社会主义方向
相同点 ①目的:都为了解决苏联模式的弊端; ②内容:都在农业、工业方面进行调整; ③结果:都是失败的改革。
沙俄
1547年
俄罗斯国家诞生
1613年
罗曼诺夫王朝建立
1861年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十月革命 工农苏维埃政府
11月
1917年 3月
二月革命 罗曼诺夫王朝结束
苏俄
1922年12月
1991年12月
苏联
独立国家联合体
1.2017年高考真题——文综(全国Ⅲ卷)1953年,苏共中央决定,改变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发放办法,由以前每年发放一次物质报酬改为按季度或按月发放,同时在一些集体农庄试行工资制度,农民可以像工人一样每月领取工资。这一措施旨在
A.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B.改变计划经济管理体制
C.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
D.推动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A
2.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
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
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 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
D
收购价格提高,对农民有利
3.“他摆弄这个国家,就像家庭主妇摆弄卷心菜一样。他以为只要把外面的烂叶子剥掉,就会有里面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剥下去,一直到剥光为止。”这一改革导致苏联(  )
A.国民经济迅速好转 B.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
C.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D.国内局势失控并最终解体
D
戈尔巴乔夫改革
2022-09-18
4.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是
A.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端所致
B.戈尔巴乔夫推行的改革路线所致
C.新经济体制改革所致
D.苏联历史上积累的弊端和矛盾
A
2022-09-18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学习聚焦
东欧国家一直没有突破苏朕模式的束缚,在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过程中又迷失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发生了刷変。
1.东欧社会主义建设
东欧
八国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后,东欧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包括:民主德国、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
东欧各国着手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和教育水平。
改革成就
存在问题
大多采取苏联模式(斯大林模式),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一五”计划后,经济迅速发展。
经济稳步增长,到1988年经济发展水平居东欧国家之首。
1968-1973年国民收入和人民消费水平增速较快,人民群众比较满意。
南斯拉夫
最早进行改革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P123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2、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
(1)南斯拉夫改革
①措施:1950年起,建立了社会主义自治制度,
权力下放。
材料1: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从 1954年到1980年社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率为6.5%,其中工业增长率达到9.l%,农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一度居于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材料2:随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发展和联邦制的改革,权力越来越多转移到共和国和自治省,并逐渐演变为“多中心的国家主义”和“经济民族主义”,造成了经济的地区分割和极大的浪费。 ——许万明《前南斯拉夫解体的经济根源》
▲约瑟普·布罗兹·铁托(1892年
5月25日-1980年5月4日),南
斯拉夫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A.积极: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促进了经济发展;
B.局限:导致地方主义抬头,民族问题尖锐,为后来国家分裂埋下隐患。
②影响:
(2)匈牙利新经济体制改革
▲卡达尔·亚诺什(1912年5月26日—1989年7月6日),匈牙利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
1968年开始的这次改革,是对匈牙利经济体制所进行的一场比较广泛的变革,在有些方面也涉及到了政治体制的变动,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改革计划制度。……按照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原则,建立新的计划制度。……第二,改革价格制度。改变价格与价值严重背离,忽视市场供求关系的状况,……第三,改革财政信贷制度。……相对扩大地方与企业的全力。……第四,改革工资制度。……第五,改革组织制度。改革的核心是下放管理权限,实现经济管理民主化。……全面实行形态体制以后,匈牙利的经济发展很快进入了一个“黄金时代”。
——姜琦、许可成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3)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亚历山大·杜布切克(1921年11月27日-1992年11月7日),捷共中央第一书记,“布拉格之春” 领导人
第一,完善党的领导。……第二,改革政治体制。……第三,改革经济体制。……进一步扩大企业的权限,……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国家计划要制定长远战略,……其余一切经济活动都利用经济手段,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调节;……实行工人自治和民主管理,建立……企业民主管理体制。……捷克斯洛伐克的这场改革,实质是要全面重破传统的苏联模式,探索独立自主地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68年8月20日晚,苏联、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民主德国军队突然采取行动,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领土。
——姜琦、许可成主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2)原因:
东欧执政的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①根源:
东欧各国的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
②内部:
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外部:
在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及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思想:
(1)含义:
1989-1992年,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3、东欧剧变
3.东欧剧变的原因
①各国改革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没有找到真正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②20世纪80年代一些东欧国家经济陷入严重困境,政局剧烈动荡。
③苏联鼓励东欧改革和西方“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④东欧执政的共产党或工人党领导人迷失了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抛弃共产党领导地位,实行政治多元化。
1989--1992,东欧各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
不 同 点 相同点
相对平稳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 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共产党失去执政地位,社会主义演变为资本主义。
流血冲突 罗马尼亚
合并统一 民主德国并人了联邦德国
国家分裂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国家解体 南斯拉夫
(3)实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急剧变化,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
◎东欧剧变示意图
类型 主要表现
变化相对平稳
发生流血冲突
国家实现统一
国家最终解体
波兰、匈牙利、保加利亚和阿尔及利亚
罗马尼亚
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
捷克斯洛伐克分为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
南斯拉夫经过激烈内战,最终解体
二、东欧的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和剧变
(一)曲折发展
1.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①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年中国历史新纪元。
②1953年,一五计划开始实施。
③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④1956年底,中国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①成就:
取得了包括“两弹一星”和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内的各个方面的巨大成就。
②意义:
这些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具有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一)曲折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改革开放
1.开端:
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成就:
①经济体制改革:以农村改革为突破口,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国际影响:中国的GDP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接近30%,外汇储备稳居世界前列。
③国内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快速突进;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三、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3.意义:
(二)改革开放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激发着人们的活力和创造力。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对世界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的重大贡献,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对比:三大社会发展模式
西方模式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私有制 单一公有制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
工业化道路 先轻后重 优先发展重工业 农、轻、重协调发展
经济制度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农业制度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大农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课堂小结】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苏 联
赫鲁晓夫改革
勃列日涅夫改革
戈尔巴乔夫改革
东 欧
南斯拉夫最早改革
波兰
匈牙利
民主德国
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背离社会主义道路
苏联解体
国外干涉
国内迷失
——东欧剧变
【课堂练习】
1.据统计,苏联的工业生产在“四五”计划期间超过战前水平的 73%,其中重工业生产增加了一倍,轻工业增加了 23%,军事工业仍然受到最多的关注,成功爆炸原子弹。这表明
苏联摆脱了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
B. 苏联建设成就奠定反法西斯物质基础
C. 苏联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发展契机
D. 苏联重建道路依然坚持了苏联模式
D
2.二战以后,面对苏联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先后实行改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苏联改革失败的根源是(  )
A.缺乏有利的国际环境
B.没有把握本国国情,改革指导思想出现偏差
C.领导人的个人专断作风
D.对农业重视不够
B
3.据统计,1978— 1988 年中国国民收入年均递增9.2%,其中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高达63.7%。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消亡
B. 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变革
C. 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确立
D. 城市经济建设指标的压缩
B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