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22-2023学年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学校: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总分
评分
一、看拼音,写词语。(8分)
bèi sòng zhào lì quān dìng Hú tu
fā dāi jiè chǐ lì shēng qīng chǔ
二、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读音。(7分)
1. bèi bēi
(1)他背( )着背( )包出去了。
(2)弟弟走累了,让妈妈背( )着。
2. ái āi
(1)孙中山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 )打也值得。”
(2)大家都累坏了,一步一挨( )地走下山岗。
(3)这个孩子经常挨( )饿,怪可怜的。
(4)荷花挨( )挨挤挤的,开得很茂盛。
三、查字典填空。(10分)
1.“舞”用部首查字法应查 部,再查 画,第13画是 。
晴晴用“舞”组了三个词语,你能把这三个词语补充完整吗?
手舞 蹈 眉 色舞 张 舞
2.“扬”在字典里的解释有:①高举;往上升。②在空中飘动。③传播出去。给下面划线字选择正确解释,填序号。
(1)老师表扬了拾金不昧的张华。
(2)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
(3)彩旗在蓝色的天空中飞扬。
四、按要求写句子。(12分)
1.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坎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用划线词语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仿写拟人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峰顶这么高,我爬不上去。(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那声音真好听!(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课文回顾。(14分)
1.这就是我们的 小学,一所边疆的小学。古老的 ,挂在大青树 的枝干上。
2.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 在狂风里簌簌地响, 拍着大手。
3.孙中山笑了笑说:“ 。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4.本单元共有三篇课文,其中描写小学生欢乐幸福的学校生活的是《 》,它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 。《 》诗人用儿童的思维,通过孩子和妈妈的对话,赞美了人类生活中最为宝贵的两样东西 和 。《 》讲述了孙中山在私塾中不怕挨打,大胆问老师,最终得到了老师的解答的故事,赞颂了孙中山 、 的学习精神。
六、把下面的古诗补充完整,并完成练习。(12分)
所见
[清]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振________樾。
________欲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闭口立。
1.补充古诗。(5分)
2.给诗中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3分)
(1)牧童( )
A.放牛的孩子。 B.玩耍的孩子
(2)欲( )
A.想要。 B.将要。
(3)立( )
A.站立。 B.立刻。
3.牧童为什么要“闭口立”?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全诗刻画了一个 的小孩儿形象。(2分)
七、课外阅读。(12分)
北人食菱(línɡ)
从前,有一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有一年他去南方,在酒席上第一次吃菱角,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告诉他:“吃菱角要去掉壳。”那个人为了不让大家知道自己没有吃过菱角,于是说:“我当然知道啦!我吃菱角壳,是为了清热解毒。”有人问他:“北方也有菱角吗?”他回答说:“前山、后山,哪块地里没有呢!”大家听了,忍不住大笑起来。
菱角生长在水里,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他因为不懂装懂,所以闹了很大的笑话。
1.判断对错,用“正确”“错误”表示。(3分)
(1)这个北方人在去南方前见过菱角。( )
(2)吃菱角要去掉壳。( )
(3)菱角可以在水里和土里生长。( )
2.这个北方人有两次不懂装懂:第一次是说自己吃菱角壳是为了 ;第二次是说北方也有菱角,菱角生长在 。(2分)
3.你想对这个北方人说什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习作园地。(25分)
请你以“我的小伙伴”为题,选择一个小伙伴,向大家介绍他(她)的外貌、性格、爱好等,给他(她)画张像。写的时候注意把他(她)让你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写清楚,语句要通顺,注意每个自然段开头要空两格哦!
答案解析部分
一、【答案】背诵;照例;圈定;糊涂;发呆;戒尺;厉声;清楚
【解析】【分析】书写时可以先多拼读几遍,“诵”不要形近字“通、涌”;“糊涂” 指人头脑不清楚或不明事理 ,不要写成“胡涂”;“戒”注意里边的书写,不要漏掉丿;“厉”不要写成同音字“历”字。
故答案为:背诵;照例;圈定;糊涂;发呆;戒尺;厉声;清楚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拼音的拼读和书写能力,作答时要做到拼读正确,同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同音词的情况,书写要规范。
二、【答案】1.bēi;bèi;bēi
2.ái;āi;ái;āi
【解析】【分析】(1)“背”是一个多音字,读bēi时,表示人用背驮东西,引申为负担,可组词背着、背负、背黑锅等;除此之外都读bèi,可组词背影、背诵、背包等。根据分析,“背着”中的“背”读bēi;“背包”中的“背”读bèi
(2)“挨”是一个多音字,部首是扌,读“āi”,表示靠近,紧接着,顺着次序,可组挨个、挨着、挨家挨户等;读“ái”时,表示遭受、艰难地度过,拖延,可组词挨打、挨饿等。根据分析,“挨打”中“挨”读ái,“一步一挨”指的是一步一步的挪移,也就是一步紧接着一步慢慢移动,所以此处的“挨”读āi,“挨饿”艰难度过,读“ái”;荷花开得非常茂盛,所以“挨挨挤挤”指的是花朵之间靠的很近,都相互碰着对方,所以此处“挨”读“āi”
故答案为:1.bēi;bèi;bēi;2.ái;āi;ái;āi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多音字的辨析。多音字在语文课程学习中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平时要多记忆一些常考的多音字及组词。
三、【答案】1.夕;10;竖;足;飞;牙;爪
2. ③;①;②
【解析】【分析】(1)①考查汉语拼音、音序、汉字结构、偏旁部首、笔画笔顺、字义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应全面扎实地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同时在运用知识时,注意把握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②考查分类掌握成语的能力。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和识记,做起来就不难。书写时注意同音字、形近字的区别,要依据词语的意思来记忆。
(2)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故答案为:1.夕、10、竖、足、飞、牙、爪
2.(1)③;(2)①;(3)②
【点评】(1)①考查学生查字典的能力。对不认识的字用部首查字法,对不会写的字用音序查字法,一字多义要结合语境来理解。②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积累。平时一定要对一些文中的、课外阅读中的词语多做一些摘抄、积累,分类整理,加强背诵,此题会迎刃而解。
(2)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四、【答案】1.从菜市场里、从厨房里、从客厅里,都能看见妈妈忙碌的身影。
2.一朵朵白云微笑地看着人们在秋天丰收的景象。
3.峰顶这么高,我怎么能爬上去呢?
4.那美妙的声音真好听。
【解析】【分析】(1)排比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常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句子语气。
(2)此题意在明白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以及其作用。所谓“拟人”,就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具有人的情感与行为,从而达到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
(3)陈述句变为反问句,首先注意反问成分的变换,有否定词改时去掉,没有否定词改时加上,然后在句首加上“难道”,句尾加上“吗”,句末的句号改为问号。
(4)考查学生缩句的能力。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限制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
故答案为:1.从菜市场里、从厨房里、从客厅里,都能看见妈妈忙碌的身影。
2.一朵朵白云微笑地看着人们在秋天丰收的景象。
3.峰顶这么高,我怎么能爬上去呢?
4.那美妙的声音真好听。
【点评】(1)考查学生对排比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考查学生对拟人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掌握陈述句转换为反问句的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4)主要测试学生对缩句的方法掌握。认真阅读原句,弄清原句中心。平时多做练习。
五、【答案】1民族;铜钟;粗壮
2.绿叶;雷云
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4.大青树下的小学;团结和友爱;花的学校;童真;母爱;不懂就要问;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
故答案为:1.民族、铜钟、粗壮
2.绿叶、雷云
3.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
4.大青树下的小学、团结和友爱、花的学校、童真、母爱、不懂就要问、认真读书、勤学好问
【点评】这道题是按课文内容填空,一定要熟悉课文,边读边思考,才能填好每一空。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掌握生字的结构和易错点。
六、【答案】1.袁枚;骑黄牛,歌声;林;意,捕鸣蝉,忽然
2.(1)A(2)A(3)A
3.因为他想要捕鸣蝉,生怕吓跑了它。
4.天真活泼
【解析】【点评】此题考查古诗的理解,掌握的时候多加积累与识记。根据意思理解记忆。注意不要写错字、写漏字。
1.《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
故答案为:袁枚;骑黄牛,歌声;林;意,捕鸣蝉,忽然。
2.(1)“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牧童:指放牛的孩子。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2)“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欲:想要。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3)“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立:站立。意思为: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A。
3.诗人首先是写儿童放牛时候的轻松心态,骑在黄牛背上一边走一边歌唱,心情何等得畅快,嘹亮的歌声在树阴间回荡,这是一幅悠闲的景象。后诗人笔锋一转,写儿童不知为何突然想捕捉知了,可能是回家玩耍,也可能是为别人捕捉的,总之为了不惊动树上鸣叫的知了,儿童小心翼翼地停止了歌唱,俨然一副认真的模样,这与前面边放牛边歌唱的样子截然相反。诗中只是写了儿童从动到静的变化这一事实,可是并没有点明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反而留给读者遐思的空间。因此:“闭口立”表明:孩子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故答案为:因为他想要捕鸣蝉,生怕吓跑了它。
4.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故答案为:天真活泼。
七、【答案】1.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2.清热解毒;土里
3.我想对这个北方人说:“不懂就要问,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只会闹出笑话。”
4.说明了人要诚实求知,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笑话。
【解析】【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训练阅读分析能力,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文本,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表达的情感。
1..① 从句子“ 从前,有一个北方人,从来没见过菱角 ”,可知本句表述错误; ② 从句子“有人告诉他:“吃菱角要去掉壳。” ,本句表述正确。 ③ 从句子“ 菱角生长在水里, ”可知本句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 ①错误;②正确;③错误
2..认真阅读短文,可知第一自然段讲这个北方人第一次不懂装懂,第二自然段讲他第二次不懂装懂。
故答案为:清热解毒;土里。
3..理解文章内容,写出自己想对北方人说的话即可。
故答案为:我想对这个北方人说:“不懂就要问,不能不懂装懂,否则只会闹出笑话。” 答案不唯一
4..短文写了一个从来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吃菱角时不懂装懂,结果闹了很大的笑话的事。文章告诉我们:人要诚实求知,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笑话。
故答案为: 说明了人要诚实求知,不要不懂装懂,否则会闹笑话。
八、【答案】略
【解析】【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文章应请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并把人物所做的事具体地写出来,用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典型事例去刻画人物;②注意写好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等),语言,动作,特别是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语言和行动,更要准确、细致的描写;③心理活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活动。恰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中心思想;④如果是通过几件事写人的,可以采用详写一件事,略写另几件事的写法,几件事需并列写的,则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