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1.1-1.5章节检测【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浙教版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科学1.1-1.5章节检测【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19 16:18: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九年级科学1.1-1.5章节检测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是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变化,其中有一种变化与其它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不同,这种变化是( )
A. 放在衣柜里的樟脑球逐渐变小
B. 被雨淋湿的自行车车圈上出现锈渍
C. 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 把木炭放入冰箱中,冰箱异味消失
2.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色的是( )
A. 肥皂水 B. 食盐水 C. 白醋 D. 石灰水
3.下列关于氢氧化钠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 易溶于水,溶解时放出大量的热
B. 对皮肤有强烈的腐蚀作用
C. 水溶液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D. 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4.下列物质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
A. 氢氧化钠 B. 浓盐酸 C. 浓硫酸 D. 氯化钠
5.盐酸与稀硫酸常用作金属表面的清洁剂,这里利用了酸的化学性质中的( )
A. 能与碱反应 B. 能与金属反应
C. 能与金属氧化物反应 D. 能与石蕊试液反应
6.关于中和反应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一定是复分解反应 B. 一定有氧化物生成
C. 一定是放热反应 D. 一定没有沉淀生成
7.下列物质在水溶液里都能电离,则它们的电离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 HClO3==H2++ ClO32- B. Ca(OH)2==Ca2++OH2-
C. Fe(NO3)3==Fe2++3NO3- D. Al2(SO4)3==2Al3++3SO42-
8.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都是常见的碱,我们之所以认为它们是碱,是因为它们( )
A. 都能与酸反应 B. 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只有OH-
C. 遇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D. 溶液的PH大于7
9.盐酸是一种主要的工业用酸,下列关于盐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纯净的盐酸不含杂质,故是纯净物
B. 纯净的浓盐酸是黄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
C. 人的胃液里含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D. 浓盐酸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溶质质量分数增大
10.酒石酸(C4H6O6)是葡萄酒中主要的有机酸之一,在水溶液中可以解离出来H+, 从而呈现酸性,主要用于饮料添加剂或药物工业原料,下列物质不能与酒石酸反应的是( )
A. Mg B. Fe2O3 C. NaOH D. CO2
11.在托盘天平两端的烧杯内,分别盛有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足量稀盐酸,调节天平至平衡。现向左边烧杯中加入20克金属锌,同时向右边烧杯中加入20克镁。当反应停止后,指针偏转的情况是( )
A. 向左偏 B. 不发生偏转 C. 向右偏 D. 三种情况都由可能
12.室温下,将稀盐酸滴入装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有酚酞),用温度汁测出烧杯中溶液的温度(中和反应放热),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从A到C过程中,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减小
B. 从A到C过程中,反应放出的热量由少变多再变少
C. C处溶液的溶质一定含有HCl和NaCl
D. B点溶液颜色刚好从红色变无色
13.根据如图实验,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浓盐酸有挥发性 B. HCl分子在运动
C. Y杯溶液的颜色会改变 D. Y杯内发生了化合反应
14.下列化学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2Fe + 3H2SO4 = Fe2(SO4)3 + 3H2↑
B. CuO + H2SO4 = CuSO4 + H2O
C. BaCl2 + H2SO4 = BaSO4↓ + HCl
D. Cu + H2SO4 = CuSO4 + H2↑
15.将如图实验装置(玻璃瓶左边底部有一台抽气泵),其中浓NaOH的作用是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则关于该实验的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其中澄清石灰水的作用是进一步吸收二氧化碳
B. 该实验没有设置对照组
C. 该实验的目的是检验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否产生二氧化碳
D. 该装置需要放在有光照的环境中
16.在一定质量的甲溶液中逐渐加入乙至过量,反应过程中溶液的总质量与加入乙的质量的关系,能用如图曲线表示的是( )
17.小乐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含稀盐酸和CaCl2
B. 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只含NaCl溶质
C.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D.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18.将等质量的盐酸(溶质质量分数为a%)与氢氧化钠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为b%)混合,充分反应后,滴人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则a与b的关系是( )
A. a>b B. a19.向足量稀硫酸中加入适量的铁粉,下列图像能正确表示其变化情况的是( )
20.下列离子在pH=1和pH=14的两种溶液中都能大量存在的是( )
A. Cl- B. NH4+ C. Mg2+ D. CO32-
二、填空(本部分共有4道题,共20分)
21. (4分)下面是对酒精部分性质的描述:①无色透明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溶解碘和酚酞等多种物质;④易燃烧;⑤能与活泼金属发生反应生成氢气。其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__________。
22. (6分)中和反应的实质是酸中的__________和碱中__________的反应生成__________。
23. (4分)请根据酸、碱、盐的相关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农业上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一种碱是__________(填化学式)。
(2)胃液中含有适量的盐酸。由于胃酸过多而引起的胃痛,可服用含有Mg(OH)2的药物来中和过多的胃酸,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24. (6分)铁锈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___,用稀盐酸除去将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反应的现象为__________。
三、实验探究题(共21分)
25. (9分)某学习小组探究氢氧化钙溶液的化学性质,并作了延伸探究.
(1)探究一:甲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请你帮助完成实验报告。
【提出问题】实验方案(3)褪色后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查阅资料】CaCl2溶液呈中性。
【作出猜想】乙同学从反应情况分析,溶液中除含少量酚酞外,溶质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CaCl2;②CaCl2和HCl;③CaCl2和Ca(OH)2
【分析讨论】丙同学从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猜想③肯定不合理,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
26. (12分)军军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想通过实验制备NO气体并验证它的性质。在查阅资料后得知:①NO常温下是一种无色、有毒,难溶于水的气体,②NO常温下能与氧气迅速反应,生成红棕色的NO2气体,NO2能和水反应,3NO2+H2O=2HNO3+NO③实验室常用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H2O。设计了以下装置图。
(1)图中A仪器的名称为________。
(2)若试管C中是空气,E为尾气吸收装置,试管D中液体是紫色石蕊溶液,则打开A中活塞后,试管C中的现象是________。试管D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
(3)做完本实验后他们讨论以铜和稀硝酸为主要原料制取Cu(NO3)2时设计了两种方案:
方案一:3Cu+8HNO3(稀)==3Cu(NO3)2+2NO↑十4H2O;
方案二:2Cu+O2=Δ2CuO,CuO+2HNO3=Cu(NO3)2+H2O。
你认为以上两种方案中哪一方案更好。并说明理由。________(理由答出一点)
四、解答题(共19分)
27. (4分)跟7.9千克碳酸氢铵含氮量相当的硝酸铵的质量是多少?
28. (8分)10克氢氧化钠溶液与20克硫酸铜溶液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96克沉淀,求:(1)生成硫酸钠的质量。(2)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分数。
29. (7分)黄铜是铜和锌的合金(Cu-Zn),可用来制造电器零件及日用品。为测定某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不考虑黄铜中其他杂质),当向10g黄铜样品粉末中加入98g稀硫酸时恰好完全反应,称得烧杯中物质的质量为107.9g。请计算:
(1)反应生成氢气的质量为____g。
(2)此黄铜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B 2.C 3.C 4.A 5.C 6.D 7.D 8.B 9.C 10.C
11.A 12.B 13.D 14.B 15.D 16.C 17.A 18.B 19.B 20.A
二、填空(共20分)
21. (4分)1.2.3;4.5
22. (6分)H+;OH-;H2O
23. (4分)(1)Ca(OH)2(2)Mg(OH)2+2HCl=MgCl2+2H2O
24. (6分)氧化铁;Fe2O3+6HCl═2FeCl3+3H2O;铁锈消失,溶液变为黄色
三、实验探究题(本大题共21分)
25. (9分)溶液变为蓝色;SO2+Ca(OH)2═CaSO3↓+H2O;稀盐酸加入滴有酚酞的石灰水中,红色褪为无色,说明溶液为中性或酸性,不可能有氢氧化钙
26. (1)分液漏斗 (2)出现红棕色气体;紫色石蕊溶液变红(3)方案二,因为方案二中没有有害气体产生,原料(硝酸)的利用率高
四、解答题(共19分)
27. (4分)4千克
28. (8分)2.84克 16%
29. (7分)0.1克 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