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生物进化理论(第2课时)课件 (共30张PPT) 高中生物新苏教版必修2

文档属性

名称 4.1 生物进化理论(第2课时)课件 (共30张PPT) 高中生物新苏教版必修2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8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27 10:47:48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0张PPT)
第1节 生物进化理论(第2课时)



布韦岛在辽阔的南大西洋上就像是一个小点,岛上覆盖着数百米厚的冰层,平均温度在零度以下。这里生活着一种奇特的“冰鱼”,它们身体几近透明,没有鳞片,而且血液中完全没有红细胞,只有约1%的白细胞。可以说,它们血管中流动的是冰水!原来,5500万年前,南极海域温度大幅度下降,生活在此的大多数鱼类因无法适应环境变化而灭绝,而冰鱼的祖先由温水、依赖血红蛋白的生活方式,逐步进化为冰水、无需血红蛋白的生活方式,变得“抗冻”,最终在天寒地冻的南极海域生存繁衍下来。导致这一改变的生物学机制是什么?这样的改变还能找到其他实例吗?
冰鱼幼鱼
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1. 种群
2. 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思考?
1.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蛇。
2.我国长江流域的全部白鳍豚。
一个非洲象种群的部分个体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3. 种群基因库
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总和叫这个种群的基因库。
4. 基因频率
在基因库中,某基因占控制此性状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叫做基因频率。
基因频率
=
某基因总数
全部等位基因的总数
100%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5. 基因型频率
在一个种群中,某基因型个体占全部个体的比率。
基因型频率
=
某基因型个体总数
种群全部个体数
100%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例:某昆虫种群中,绿色翅的基因为A, 褐色翅的基因位a,调查发现AA、Aa、aa的个体分别占30%、60%、10%、那么A、a的基因频率是多少?
假设该种群数量为100,基因型AA的个体为30,Aa个体为60,aa个体为10,那么控制此性状的等位基因总数200个。
A基因数=2×30﹢60=120个
a基因数=60﹢2×10=80个
A的频率=
=
60%
a的频率=
=
40%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假设上述昆虫种群数量非常大,所有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没有迁入和迁出,不同翅色的个体生存和繁殖的机会是均等的,基因A和a都不产突变,根据孟德尔的分离定律计算。
(1)该种群产生的A配子和a配子的比值各是多少?
(2)子代基因型的频率各是多少? (3)子代种群的基因频率各是多少?
(4)将计算结果填入下表,想一想,子二代、子三代以及若干代以后,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同子一代一样吗?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亲代基因型比值 AA(30%) Aa(60%) aa(10%)
配子的比值 A( ) A( ) a( ) a( )
子代基因型频率 AA( ) Aa( ) aa( )
子代基因频率 A( ) a( )
6. 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亲代 子一代 子二代 子三代
基因型频率 AA 30%
Aa 60%
aa 10%
基因频率 A 60%
a 40%
36%
48%
16%
60%
40%
36%
16%
48%
60%
60%
40%
40%
36%
48%
16%
6. 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6. 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
当群体满足以下五个条件: 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自然选择对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将不会改变。
设A的基因频率为p,a的基因频率为q;则有p+q=1,那么
(p+q)2 = p2 + 2pq + q2 ,其中P2的值就是AA基因型的频率, 2pq的值就是Aa基因型的频率,q2的值就是aa基因型的频率。
一、种群和种群基因库
2.上述计算结果是建立在5个假设条件基础上的。5个条件为:①昆虫群体数量足够大; ②全部的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能产生后代; ③没有迁入与迁出; ④说自然选择对翅型性状没有作用 ⑤基因A和a都不产生突变。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这5个条件都成立吗?你能举出哪些实例?
3.如果该种群出现新的突变型(基因型为A2a或A2A2),也就是产生新的等位基因A2,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变化吗?基因A2的频率可能会怎样变化?
用数学方法讨论基因频率的改变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1. 原因: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染色体变异;种群中个体的迁入和迁出;自然对种群中生物个体的选择;种群中雌雄个体之间不能自由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等。
2.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思考:生物自发突变的频率很低,且大多数突变对生物体是有害的,它为何还能作为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呢?
例 果蝇约有104对基因,假定每个基因的突变率都是10-5,若有一个中等数量的果蝇种群(约有108个个体),那么每一代出现基因突变数是多少呢?
2× 104 × 10-5
个体
× 108
种群
=2 ×107
二、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英国的曼彻斯特地区有一种桦尺蛾(其幼虫叫桦尺蠖)。它们夜间活动,白天栖息在树干上。杂交实验表明,桦尺蛾
的体色受一对等位基因S和s控制,
黑色(S)对浅色(s)是显性的。在
19世纪中叶以前,桦尺蛾几乎都是
浅色型的,该种群中S基因的频率
很低,在5%以下。到了20世纪中叶,黑色型的桦尺蛾却成了常见的类型,S基因的频率上升到95%以上。19世纪时,曼彻斯特地区的树干上长满了浅色的地衣。后来,随着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地衣不能生存,结果树皮裸露并被熏成黑褐色。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假设1870年,桦尺蛾种群的基因型频率为SS10%,Ss 20%,ss 70%,S基因的频率为20%。在树干变黑这一环境条件下,假如树干变黑不利于浅色桦尺蛾的生存,使得种群中浅色个体每年减少10%,黑色个体每年增加10%。第2~10年间,该种群每年的基因型频率各是多少?每年的基因频率是多少?(计算结果填入下表)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第1年 第2年 第3年 第4年 ……
基因型频率 SS 10% 11.5%
Ss 20% 22.9%
ss 70% 65.6%
基因频率 S 20% 23%
s 80% 77%
70.7%
26%
29.2%
14.7%
56.1%
60.9%
26.1%
73.9%
29.3%
13.1%
升高
降低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对环境的选择作用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比如,把浅色个体每年减少的数量百分比定高些,重新计算种群基因型频率和基因频率的变化,与步骤2中所得的数据进行比较。
讨论1.树干变黑会影响桦尺蛾种群中浅色个体的出生率吗?为什么?
2.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基因型还是表型?为什么?
探究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生物的表现型; 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变异是不定向的
自然选择定向
不利变异被淘汰,有利变异逐渐积累
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生物朝一定方向缓慢进化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1.变异是不定向的,自然选择是定向的(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3. 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2. 自然选择导致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三、自然选择对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影响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1. 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
2.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这种现象叫作生殖隔离。
+
一、特种的概念
1.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二、隔离及其在特种形成中的作用
这是达尔文在环球考察中观察到的现象。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生活着13种地雀。这些地雀的喙差别很大,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而在辽阔的南美洲大陆上,却看不到这13种地雀的踪影。加拉帕戈斯群岛位于南美洲附近的太平洋中,由13个主要岛屿组成,这些岛屿与南美洲大陆的距离为160~950km。不同岛屿的环境有较大差别,比如岛的低洼地带,布满棘刺状的灌丛;而在只有大岛上才有的高地,则生长着茂密的森林。这些岛屿是500万年前由海底的火山喷发后形成的,比南美洲大陆的形成晚得多。因此,可以推测这些地雀的共同祖先来自南美洲大陆,以后在各个岛屿上形成了不同的种群。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隔离及其在特种形成中的作用
分析讨论
1.设想南美洲大陆的一种地雀来到加拉
帕戈斯群岛后,先在两个岛屿上形成两个
初始种群。这两个种群的个体数量都不多。
它们的基因频率一样吗?
2.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产生突变的情
况一样吗?
3.对不同岛屿上的地雀种群来说,环境的作用有没有差别?这对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会产生什么影响?
4.如果这片海域只有一个小岛,还会形成这么多种地雀吗?
隔离在物种形成中的作用
二、隔离及其在特种形成中的作用
1. 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
2. 长期的地理隔离会导致生殖隔离的出现。
3. 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
4. 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
二、隔离及其在特种形成中的作用
自然选择2
自然选择1
地理隔离
5.物种形成的比较常见的方式:
原种
变异1
变异2
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
变异类型1
变异类型2
新物种
新物种
生殖 隔离
新物种的形成是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隔离及其在特种形成中的作用
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的意义
随着细胞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等分支学科以及其他自然学科的不断发展,生物进化理论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一、生物进化理论在不断发展
1.20世纪60年代,日本科学家木村资生提出了“中性突变”进化理论,简称“中性学说”。
二、分子进化的中性学说
2. 中性学说认为,生物的进化的主导因素不是自然,而是中性突变的随机固定。
3. 中性学说认为,DNA分子产生的突变大部分是中性的,即对生物的生存既无利也无害。
1. 生物进化理论的建立,使早年创立的动物学、植物学、生理学、解剖学、古生物学等分支学科统一为生物学。这些学科既有共同的理论基础,即生物界发展的规律性,也有共同的研究目标,即从不同侧面研究生命运动及其规律性。
三、生物进化理论对生物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2.生物进化理论包含了发展变化、相互联系和整体化的内在思想,这一思想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综合,导致了一些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如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数学、仿生学、控制论、系统论)的产生。这对生物学的迅猛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生物进化理论所揭示的原理,有助于指导人们进行良种选育、植物栽培、动物饲养等实践活动,也对疾病防治、人工合成新物种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生物进化理论颠覆了“创世说”的统治地位。
四、生物进化理论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影响
2.生物进化理论促进了生态伦理的发展。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