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能力卷)(原卷+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9 06:18:08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B)(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科研小组在和平镇(下图)发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黄土剖面,研究发现表土下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其中黄土以粉沙为主,主要来自风力沉积,古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黄土高。科研人员借助黄土剖面推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以此重建当地的古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处于( )
A.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交界 B.夏季风与冬季风影响地区的边界
C.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 D.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
2.该区域( )
A.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蒙古高压持续强盛 B.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不断暖湿化
C.植被覆盖率高,拦截沙尘更易形成黄土层 D.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流水作用显著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某地区红树林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
A.河流沿岸地带 B.湖泊水淹地带 C.高纬度沼泽地带 D.热带沿海潮间带
4.红树林的生态适应特征有( )
①胎生现象②无板状根③有呼吸根④吸盐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凯尔盖朗群岛位于印度洋南部,是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群岛(如下图)。某科考队2月份登上该群岛,发现岛上气候潮湿寒冷,多风暴,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凯尔盖朗群岛( )
A.河流很长,水流平稳 B.土壤浅薄,发育差
C.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按成因划分,属于大陆岛
6.该群岛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年受西风漂流影响 B.纬度过高
C.被西风带控制 D.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
7.科考队员在该群岛考察期间,会感受到( )
A.日落推迟 B.日出方位东南 C.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 D.一直昼短夜长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11月份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原因可能是( )
A.风速增大 B.水面结冰 C.水质变差 D.水库干涸
9.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 )
A.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D.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0.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11.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植被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d——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植物茎叶肉质化是为了( )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13.该植物反应了生存地区( )
A.雨热同期的环境
B.干湿季明显的环境
C.终年炎热干燥的环境
D.四季分明的环境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5.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河流结冰期延长 B.降水量明显增多 C.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水显著增多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乌鲁木齐东、西、南三面环山,好似一个朝向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扶持宁夏发展,福建省以宁夏平原西部的闽宁镇为示范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里由茫茫戈壁、连绵沙丘,转变为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地区(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的20多万名移民,取得了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的双重成就。
福建省的菌草专家将原产于北非的巨菌草引种到闽宁镇,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 目前,该地已从单一的菌 菇种植业(巨菌草可作为香菇、灵芝等菌类的培养料)向以“种草、种菇、养畜、制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据图文信息说明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的原因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据图文材料分析原因
(3)闽宁镇脱贫致富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何启示。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罗拉多河,源出美国南部落基山脉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下游一小段在墨西哥境内,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190套里,干、支流多峡谷,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河水靠山区降水补给。由于河谷深切,水力蕴藏丰富。科罗拉多河流域193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河布莱克峡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水坝—胡佛大坝。为洛衫矶及下游地区提供电力和水源。”之称。
材料二:美国西部地区及大峡谷示意图
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大坝建成后可能对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B)(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某科研小组在和平镇(下图)发掘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黄土剖面,研究发现表土下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其中黄土以粉沙为主,主要来自风力沉积,古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黄土高。科研人员借助黄土剖面推测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以此重建当地的古气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黄土高原处于( )
A.半干旱与半湿润地区的交界 B.夏季风与冬季风影响地区的边界
C.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 D.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
2.该区域( )
A.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蒙古高压持续强盛 B.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不断暖湿化
C.植被覆盖率高,拦截沙尘更易形成黄土层 D.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流水作用显著
【答案】1.A 2.D
【解析】1.根据所学和由图中年降水量数据可知,黄土高原大致位于800毫米降水量线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之间,位于半干旱半湿润过渡区,A正确;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以东为季风区,以西为非季风区,B错误;河流冬季有无结冰期的边界是秦岭--淮河,C错误;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第一级与第二级阶梯的交界线,D错误。故选A。
2.据材料,在古土壤的发育时期,土壤腐殖质含量较高,说明侵蚀作用弱,风力弱,蒙古高压势力较弱,A错误;由黄土剖面知道黄土层与古土壤层相间发育,说明在黄土高原形成过程中,气候冷暖干湿交替出现,B错误;植被覆盖率高时,气候表现更趋暖湿,不利于黄土层的形成,C错误;古土壤层形成时期,该区域降水相对较为丰富,故其流水作用显著,D正确。故选D。
【点睛】黄土高原区是我国半湿润向半干旱过渡区,其主要是由黄土沉积形成的黄土地貌,在第四纪黄土堆积时期,随着冰期,间冰期的气候旋迥,黄土地层呈现黄土与古土壤的更替变化。冬季受蒙古高压控制,极地大陆气团南下,造成黄土高原冬季寒冷干燥,降水稀少的气候。春季由于冬季风衰退,而较弱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还难以影响该地区造成大气和土壤干旱明显,春旱现象严重。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下图为某地区红树林植被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红树林主要分布在( )
A.河流沿岸地带 B.湖泊水淹地带 C.高纬度沼泽地带 D.热带沿海潮间带
4.红树林的生态适应特征有( )
①胎生现象②无板状根③有呼吸根④吸盐现象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3.D 4.A
【解析】3.红树林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常绿灌木或乔木一般位于亚热带或热带,C错误。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潮滩湿地一般出现在沿海潮间带,D正确,AB错误。故选D。
4.为了防止海浪冲击,红树林植物的主干一般不无限增长,而从枝干上长出多数支持根,扎入泥滩里以保持植株的稳定。与此同时,从根部长出许多指状的气生根露出于海滩地面,在退潮时甚至潮水淹没时用以通气,故称呼吸根。胎萌是红树林另一适应现象:果实成熟后留在母树上,并迅速长出长达20~30厘米的胚根,然后由母体脱落,插入泥滩里,扎根并长成新个体。①③正确。红树林的支柱根和板状根起着支撑和吸收养分的作用,对于红树林它有着好几种的根系,主要有支柱根、板状根和呼吸根,②错误。叶肉内有泌盐细胞,能把叶内的含盐水液排出叶面,干燥后现出白色的盐晶体,④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在中国,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的海南岛、广西、广东和福建。淤泥沉积的热带亚热带海岸和海湾,或河流出口处的冲积盐土或含盐沙壤土,适于红树林生长和发展。它一般分布于高潮线与低潮线之间的潮间带。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凯尔盖朗群岛位于印度洋南部,是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群岛(如下图)。某科考队2月份登上该群岛,发现岛上气候潮湿寒冷,多风暴,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山地表面多被冰川覆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凯尔盖朗群岛( )
A.河流很长,水流平稳 B.土壤浅薄,发育差
C.典型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D.按成因划分,属于大陆岛
6.该群岛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 )
A.常年受西风漂流影响 B.纬度过高
C.被西风带控制 D.常年受极地东风影响
7.科考队员在该群岛考察期间,会感受到( )
A.日落推迟 B.日出方位东南 C.正午日影先变长后变短 D.一直昼短夜长
【答案】5.B 6.A 7.B
【解析】5.根据材料信息“地形以山地和高原为主”,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岛屿河流较短,地形起伏较大,水流湍急,A错误;根据材料信息“气候潮湿寒冷,多风暴,地表岩层裸露,植被种类单一”可知该岛土壤浅薄,发育程度低,B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岛上气候潮湿寒冷,多风暴,地表岩层裸露”可知凯尔盖朗群岛气候、土壤条件不适宜落叶阔叶林的生长,岛上无高大乔木、灌木,主要覆盖着草本苔藓植物,C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凯尔盖朗群岛位于印度洋南部,是世界上距离大陆最远的群岛”可知,该岛屿不是大陆岛,该岛由火山喷发岩形成,属于火山岛,D错误。故选B。
6.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岛位于49°S附近,位于南半球西风带(40°S到60°S)内,西风漂流终年影响着这个荒岛,西风漂流具有寒流性质,为该岛带来了降温影响,A正确;纬度位置、西风带不是导致该岛屿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BC错误;极地东风带几乎影响不到该地区,D错误。故选A。
7.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南半球昼逐渐变短,夜诼渐变长,日落时刻提前,A错误;由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且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故日出方向为东南方,B正确;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逐渐远离该岛,该岛上正午太阳角逐渐减小,正午日影变长,C错误;科考期间为2月份,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由南回归线逐渐向北移动。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半球昼长夜短,D错误。故选B。
【点睛】按岛屿的成因可分成大陆岛、火山岛、珊瑚岛和冲积岛四大类。1、大陆岛是一种由大陆向海洋延伸露出水面的岛屿。2、火山岛按其属性分为两种,一种是大洋火山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没有联系;另一种是大陆架或大坡海域的火小岛,它与大陆地质构造有联系,但又与大陆岛不尽相同,属大陆岛屿大洋岛之间的过渡类型。3、珊瑚岛是由热带、亚热带海洋中的珊瑚虫残骸及其他壳体动物残骸堆积而成的,主要集中于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中。珊瑚礁有三种类型:岸礁、堡礁和环礁。4、冲积岛是陆地的河流夹带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海上陆地。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采用物理覆盖技术来抑制平原水库的无效蒸发,可节约更多的水资源,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其中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观测困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11月份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原因可能是( )
A.风速增大 B.水面结冰 C.水质变差 D.水库干涸
9.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是( )
A.减轻水库土壤盐渍化 B.增强大气逆辐射
C.降低库区大气湿度 D.促进浮游植物的生长
【答案】8.B 9.C
【解析】8.据图以及结合材料可知: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12月至次年3月时间段蒸发量极小,而7月份蒸发量都最大,表明此时气温高,水库位于北半球。结合影响蒸发量的因素,该地11月份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原因可能是,北半球11月份,气温低,水面结冰,水库实际蒸发量小,导致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小,B正确;风速增大,蒸发量增大,覆盖与无覆盖条件下,水库蒸发量差异很大,A错误;水库蒸发量差异与水质关系不大,C错误;“下图为某地常年有水的水库观测数据”,表明水库不会干涸,D错误;故选B。
9.据图可知:与覆盖前相比,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减小,库区水汽含量减小,会降低库区大气湿度,C正确;覆盖后,水库蒸发量减小,水库水量增加,周围地下水位上升,可能会导致水库土壤盐渍化加重,A错误;覆盖后,库区水汽含量减小,云雾天气减少,大气逆辐射减弱,B错误;覆盖后,水库光照条件变差,氧气含量减少,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D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蒸发的因素主要有:①温度:温度高,蒸发强;②风:风大,蒸发强;③水域面积:面积大,蒸发量大;④降水量:降水量是蒸发的基础,干旱地区蒸发强度大。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0.图中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 )
A.a、b、c B.d、e、f C.a、c、e D.b、d、f
11.下列关于图中各要素之间关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植被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d——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当地的土壤盐碱化
【答案】10.B 11.D
【解析】10.根据图示,a(为气候和地貌、水文相互作用)、b(为气候和生物、土壤相互作用)、c(为地貌、水文与生物、土壤相互作用)三者均为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d、e、f为人类活动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故反映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是d、e、f,ACD项错误,本题选B项。
11.江淮平原的人们将旱地改造成水田,改变了地貌形态,加剧了当地的水资源短缺状况,对应的是图中的e(人类对地貌和水文的影响),D错误,符合题意;塔里木盆地气候干旱,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体现了气候与土壤、生物的关系,A正确,不合题意;泥石流堵塞江河,破坏森林植被,体现了c(水文条件对植被的影响),B正确,不合题意;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e(人类活动对水文和地貌的影响),C正确,不合题意;本题选D项。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为某植物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图中植物茎叶肉质化是为了( )
A.防强光 B.储水分 C.抗风沙 D.耐高温
13.该植物反应了生存地区( )
A.雨热同期的环境
B.干湿季明显的环境
C.终年炎热干燥的环境
D.四季分明的环境
【答案】12.B 13.C
【分析】12.从图中看,该植物叶片退化、变小,茎肉质化,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的生存策略,B正确;与防强光、抗风沙、耐高温无关,A、C、D错。故选B。
13.从图中看,该植物叶片退化、变小,茎肉质化,是植物为了适应干旱环境减少蒸腾、储存水分的生存策略,反映了生存地区终年炎热干燥的自然环境特征,C正确,A、B、D错。故选C。
【点睛】水生植物——莲(荷花)由于在生长过程中有充足的水源,所以它长得叶大柔嫩,但根扎的很浅;而骆驼刺生活在沙漠地区,属旱生植物,由于沙漠中缺水,所以骆驼刺的叶子变成细刺,并且根扎的很深,有的深达十几米,根系十分发达。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河南省西南部某山村因山韭菜经济效益高,农民在山上大肆开垦坡地种植山韭菜,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图为“该村山韭菜种植与生态问题关系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A.开放性 B.区域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15.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河流结冰期延长 B.降水量明显增多 C.径流季节变化增大 D.地下水显著增多
【答案】14.C 15.C
【分析】14.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坡地土壤肥力下降,这说明地理环境中一个因素的改变会引起其它因素的变化,这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开放性是区域之间要素相互流动,A错误。地理环境没有区域性特征,B错误。差异性是区域之间存在要素之间特征差异,D错误。故选C。
15.该村因过度种植山韭菜,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土壤肥力下降,植被减少,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地表径流变化变大,C正确。河流结冰期受温度影响,和材料活动无关。A错误。降水量由气候决定,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B错误。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下水可能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整体性是各地理要素牵一发而动全身,同一区域不同自然地理要素共同影响自然环境。自然地理要素为地气水土生,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乌鲁木齐东、西、南三面环山,好似一个朝向北部(准噶尔盆地)的喇叭口,冬季多雾,被称为“雾鲁木齐”。下图为乌鲁木齐周围地形图。
(1)乌鲁木齐冬季夜间多逆温现象,试分析原因。
(2)分析乌鲁木齐被称为“雾鲁木齐”的原因。
【答案】(1)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
(2)冬季多雪,空气中水汽充足;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污染物多,且靠近沙漠,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多逆温,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不利于雾的消散。
【分析】本题考查地理现象的成因分析,考查综合思维能力。
【详解】(1)乌鲁木齐冬季多晴天,夜间地面降温快。从地形角度看,乌鲁木齐三面环山,开口向北,北方来的冷空气容易在此积聚。结合山谷风的原理,夜间三面山脉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迫使谷底暖空气抬升,下冷上暖,大气稳定,形成逆温现象。
(2)雾的形成,要有水汽、凝结核、逆温条件,地形封闭。雾不容易扩散也是重要因素。冬季降雪量大,多(积)雪,使空气中含水汽多;居民冬季燃煤取暖和汽车尾气排放,增加污染物;沙漠地区沙尘多,凝结核多;冬季逆温多,又因为三面环山的地形,风力小,雾难以消散。
【点睛】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距今2000多万年以来,青藏高原地区在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挤压下隆起,并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下图示意青藏高原隆起后地理环境各要素发生的变化。
(1)根据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将下列数码填在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①太阳辐射强 ②气温低 ③空气稀薄
(2)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青藏高原地区,“牵一发”指的是什么?
(3)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青藏高原地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
【答案】(1)自上而下分别是②③①。
(2)地壳隆起,海拔升高。
(3)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升高,气候变得寒冷、干燥,终年气温低,多冰川;土壤贫瘠,多冻土;植被以高寒草甸草原为主,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动物为主,如牦牛。
【分析】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体现、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青藏高原区域演化过程最根本源于它的海拔、然后解读气候、地形、土壤特征等。
【详解】(1)根据图示推测青藏高原的特征,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和冻土多;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削弱作用强,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强;所以自上而下分别是②气温低、③空气稀薄、①太阳辐射强。
(2)根据题意,青藏高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表现最根本原因是地势高,高原因板块挤压碰撞,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环境要素跟着改变形成现在的高原景观。
(3)青藏高原的演化过程源于地壳运动,海拔不断升高,其他地理要素跟着发生系列改变。由于板块挤压运动,印度洋板块不断北移,青藏高原地壳隆起,海拔不断升高,终年气温低,气候寒冷、干燥,多冰川;青藏高原气温低,多冻土;土壤发育条件较差,土壤贫瘠;植被多为高寒草甸草原;动物以食草、抵御寒冷能力强的为主。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扶持宁夏发展,福建省以宁夏平原西部的闽宁镇为示范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里由茫茫戈壁、连绵沙丘,转变为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地区(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的20多万名移民,取得了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的双重成就。
福建省的菌草专家将原产于北非的巨菌草引种到闽宁镇,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 目前,该地已从单一的菌 菇种植业(巨菌草可作为香菇、灵芝等菌类的培养料)向以“种草、种菇、养畜、制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据图文信息说明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的原因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据图文材料分析原因
(3)闽宁镇脱贫致富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巨菌草管理粗放;生长快、产量高;植株高衣、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作用;耐干旱、盐碱等,适应性强。(答出3点即可)
(2)“西海固 ”地区:位于宁南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区,地表起伏大,沟壑纵横;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劣。闽宁镇:扶贫政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种植巨菌草,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巨菌草发展菌菇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沼气,提供生活能源。(答出3点即可。)
(3)重视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同步进行。(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菌草的特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
【详解】(1)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说明巨菌草具有其它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更适宜该区域种植。根据材料信息“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说明巨菌草具有易管理,生长快、产量高、植株高大的特点。“北非的巨菌草”说明巨菌草具有防风固沙、耐干旱、耐盐碱、需水量小、根系发达的特点、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要分析西海固的推力和闽宁镇的拉力。西海固的推力:根据材料信息,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地处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山区,地表起伏大,沟壑纵横,可耕种土地少;土壤贫瘠,生产力差;环境承载力小,人地矛盾突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严重。闽宁镇的拉力:根据材料信息中,闽宁镇发展为政府政策性行为,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闽宁镇生态环境好,经济收入高;该地经济发展模式好,能够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模式,环境承载力高。
(3)闽宁镇脱贫致富走的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道路,所以在其他贫困地区也应该在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统筹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把扶贫工作与区域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19.(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科罗拉多河,源出美国南部落基山脉西坡,流经大盆地和科罗拉多高原,下游一小段在墨西哥境内,注入加利福尼亚湾。全长2190套里,干、支流多峡谷,流域内气候干旱、年降水量一般少于250毫米,河水靠山区降水补给。由于河谷深切,水力蕴藏丰富。科罗拉多河流域1936年在美国科罗拉多河布莱克峡谷建成世界上第一座大型水坝—胡佛大坝。为洛衫矶及下游地区提供电力和水源。”之称。
材料二:美国西部地区及大峡谷示意图
利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大坝建成后可能对下游地区自然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答案】可能影响:大坝蓄水,使下游径流量减少,水质恶化,地下水位下降;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湿地减少;下游沉积的泥沙减少,河流沿岸土壤肥力下降;河口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入海径流带来的营养盐减少,河口附近渔业资源较少;入海泥沙减少,海岸线侵蚀加剧,使陆地退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的应用。
【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文、地质地貌、生物、土壤等因素组成。大坝建成后产生的负面影响就从这几方面来回答。对水文的影响:大坝蓄水,使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水循环周期变长,水质恶化;由于该地区气候干旱,蒸发加剧,地下水位下降;对气候的影响:大坝建成后,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蒸发水量减少,气候更加干旱,荒漠化加剧,湿地面积减少;对土壤的影响:由于河流水量减少,流速减慢,下游沉积的泥沙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河口地区,由于海水入侵,土壤盐碱化加剧;对生物的影响:入海径流带来的营养盐减少,河口附近渔业资源较少;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减少;入海泥沙减少,海岸线侵蚀加剧,使陆地退缩。
【点睛】
20.(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增多,人们对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也越来越关心,据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东部频繁出现南涝北旱;我国平均年降水量可能比20世纪略有增加;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变化将更明显;农作物受旱面积和粮食产量波动将加大。下图为我国近30年变化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反映出我国近30年来,气温变化呈现出什么规律?
(2)目前我国气温变化在地域上有什么差异?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可能是什么纬度地区?
(3)单从气候变化的角度,推测我国河西走廊的粮食产量如何变化?试说明理由。
(4)气候变暖对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可能带来的影响有哪些?(至少列举3点)
(5)全球气温升高与CO2等温室气体的增加有关,可采用哪些措施减少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答案】(1)(4分)
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4分)
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 (8分)
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的降水有所增加,会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这都会有利于粮食生产。
(4)(6分)
海水入侵,淹没土地;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土地盐碱化;港口、航道功能受影响等。
(5)(6分)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水能、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分析】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直方格图信息的获取。
【详解】(1)考查对直方格图变化规律的描述。结合年平均气温和冬季平均气温变化规律可知,近30年来我国年平均气温大致呈上升趋势,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明显。
(2)从材料中获取信息,专家分析和预测: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可知我国北方增温比南方更为明显。我国北方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故就全球而言,增温最明显的是中高纬度地区。
(3)充分从材料中挖掘信息,我国北方增温在过去50年更为明显,近50年西部降水增加,这些变化都有利于我国西北地区粮食的增产。粮食产量会增加。原因: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增加缓解河西走廊的干旱状况,气温明显升高,热量更加充分,水热条件变好有利于粮食生产。
(4)从地理环境整体性角度进行分析,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整体的变化。东部沿海地区海水入侵淹没土地,土地盐碱化加剧;极端天气频率增大,台风次数增多,沿海风暴潮加剧,海岸侵蚀加强;陆地污水排放受阻;影响港口、航道功能等。
(5)从CO2等温室气体排放的原因方面来找解决措施。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增加清洁能源消费比重;淘汰落后设备,提高生产技术,改进工艺流程,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使用能源。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