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C)(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挟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有关专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推断流域内的气候变迁。左图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右图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
A.断层东侧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断层东侧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断层东侧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D.断层东侧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2.左图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特点为(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3.图示地区1350~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
A.变干—变湿—变干—变湿 B.变湿—变干—变湿
C.变湿—变干—变湿—变干 D.变干—变湿—变干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岛上生活着成群的海鸟,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入侵的老鼠捕食海鸟,导致部分岛屿海鸟数量锐减,鼠患严重,珊湖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多倍。完成下面小题。
4.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5.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的适宜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对鸟类的监测 D.消灭入侵老鼠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云雾林中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7.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树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会处于休眠状态,到了适合生长的季节才开始生长。春季,树木的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这部分木材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渐凉,雨量减少,树木生长缓慢,长出的细胞数量少,颜色较深,这部分木材称为“晚材”或“秋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树木“年轮”宽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9.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L湖位于天山中段南源,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的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11.对L湖东、西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降水差异 B.湖水盐度 C.沿岸坡度 D.土壤肥力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均为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下图示意湖南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热量 D.坡度
15.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斑马、牛羚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草原(1.5万km2)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0.15万km2)之间迁徙。众多斑马、牛羚横渡马赛马拉境内的马拉河的场景甚为壮观,被称为“天国之渡”,央视曾多次进行现场直播。“动物大迁徙”已成为该区域最重要的旅游项目,肯尼亚的旅游业发展较早,每年游客量约70万,人均旅游支出677美元,坦桑尼亚每年游客量约20万,人均旅游支出988美元。
(1)指出斑马、牛羚迁徙的主要目的。
(2)指出图示草原地区湿季降水类型及降水的主要特点。
(3)与坦桑尼亚相比,说明肯尼亚发展“动物大迁徙”旅游业具有的优势条件。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非开普敦的赫曼努斯小镇被誉为全球绝佳的观鲸点之一。每年都有各种不同的鲸鱼到南非来交配繁殖,而南露脊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南露脊鲸是温驯的生物,每年6月至11月,南露脊鲸都会离开漫天冰雪的猎食地方南极洲,开始向北迁徙至此处附近的海域繁衍和哺育幼鲸,在弱肉强食的海洋环境中,掠食者通过听觉追踪,幼鲸极易沦为攻击目标。赫受努斯附近海域,靠近悬崖、巨浪澎湃的深海是南露脊鲸理想的生育地。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水温让赫曼努斯跻身世界顶级观鲸地。
材料二 南非及地形分布图和赫曼努斯气候特征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描述赫曼努斯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南露脊鲸每年6月至1月在赫曼努斯附近海域集聚的主要原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长江流域部分区域图,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
(1)A,B,C,D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中,B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主要受地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B与C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该线以南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
(3)图2长江为沿岸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图2中阴影部分地区突出生态问题是________。
(4)与宜宾比较,简析重庆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塔卡马沙漠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地区,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缘阿里卡,是智利太平洋岸最北的港口城市和重要鱼港,是智利与玻利维亚、秘鲁三国间的商业贸易中心。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阿塔卡马沙漠平均海拔较高,是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但其西部边缘的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海雾,却无法形成降水。同时,阿塔卡马沙漠还是全球最佳观测星空的地区之一。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及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有什么绝佳的观星条件?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藻广泛分布在南极大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分为雪藻和冰藻。雪藻生长在陆地雪层中,能在极端条件下保持孢子休眠状态,等到夏季温度、光照、氮磷铁等营养物质适宜时,就会爆发性生长,将雪地染成各种色彩。冰藻生活在海冰底部的海水中,夏季条件适宜时也会爆发性生长;冰藻是南极磷虾的主要食物来源,企鹅又以南极磷虾为食,企鹅的排泄物为雪藻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养分,这样的食物链使得企鹅把冰藻和雪藻串联在一起。图一示意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研究发现雪藻爆发和企鹅栖息地的关系密切,比如企鹅在冰川上前行,行进路线上布满黄绿色雪藻,形成“雪藻公路”(图二)。
(1)简述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的主要特点。
(2)分析“雪藻公路”形成的原因。
(3)分析雪藻爆发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互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C)(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洱海是云贵高原上的第二大湖泊,其西侧的点苍山森林茂密,众多河流发源于此。流域内气候干湿程度的变化会导致湖泊水域面积的变化,进而影响到入湖河流所挟带泥沙的沉积条件。因此,有关专家常常利用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推断流域内的气候变迁。左图为云南点苍山和洱海地区示意图,右图示意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与其沉积时间的对应曲线。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点苍山东侧平原的成因是( )
A.断层东侧地壳上升,流水侵蚀 B.断层东侧地壳下沉,流水侵蚀
C.断层东侧地壳上升,流水沉积 D.断层东侧地壳下沉,流水沉积
2.左图中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粒径的变化特点为( )
A.逐渐变大 B.逐渐变小 C.先变大,后变小 D.先变小,后变大
3.图示地区1350~2000年气候干湿状况的变化为( )
A.变干—变湿—变干—变湿 B.变湿—变干—变湿
C.变湿—变干—变湿—变干 D.变干—变湿—变干
【答案】1.D 2.B 3.C
【分析】1.考查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平原西侧为断层陡坡,断层东侧地壳相对西侧下沉,形成谷地,同时受流水沉积等外力作用影响,形成平原地形。据此分析,D正确,故选D。
2.考查沉积的先后顺序,结合材料可知,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来自西侧平原地带,随着流水流速变慢,其挟带沉积物的能力逐渐变弱,所以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因此甲地至乙地湖底沉积物的粒径由大到小,B正确, 故选B.
3.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气候变干时,湖泊面积减小,河流入湖处距离湖心更近,湖底沉积物粒径增大,反之则减小。1350~150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500~170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大,说明气候变干;1700~185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小,说明气候变湿;1850~2000年沉积物颗粒总体上变大,说明气候变干。据此分析C正确, 故选C。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是指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当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后,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位于印度洋的查戈斯群岛拥有大面积的珊瑚礁,岛上生活着成群的海鸟,海鸟的粪便可以作为天然肥料,对海洋生态系统有极强的促进作用。18世纪和19世纪,入侵的老鼠捕食海鸟,导致部分岛屿海鸟数量锐减,鼠患严重,珊湖礁遭受了巨大的破坏。科研人员发现无鼠岛生态系统的含氮量是鼠患岛的多倍。完成下面小题。
4.鼠患岛的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的主要原因是( )
A.老鼠啃噬珊瑚礁 B.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危害珊瑚礁
C.老鼠导致鸟类大量减少 D.老鼠的粪便污染珊瑚礁
5.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的适宜措施是( )
A.植树造林 B.从邻岛引进鸟粪 C.加强对鸟类的监测 D.消灭入侵老鼠
【答案】4.C 5.D
【分析】4.根据材料可知,鼠患岛因老鼠入侵,海鸟大量减少,海鸟粪便相应减少,没有了天然肥料的滋养,海洋生态系统自然就会遭受不良影响,最终导致鼠患岛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C项正确。老鼠以生活在岛上的海鸟为主食,不吃珊瑚礁,A项错误。老鼠啃食海草、藻类,对珊瑚礁危害不是很大,B项错误。老鼠粪便会污染珊瑚礁,但不会使珊瑚礁遭受巨大破坏,D项错误。故选C。
5.结合材料分析可知,海鸟数量锐减是导致鼠患岛含氮量减少的根本原因。因此,消灭入侵老鼠才能增加海鸟数量,从而恢复鼠患岛上的含氮量。植树造林、加强对鸟类的监测,并不能有效恢复鼠患岛生态系统含氮量。从邻岛引进鸟粪可能会影响邻岛的生态系统。综上,AB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交换。二、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三、自然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四、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云雾林中林木茂密,空气湿度大,苔藓类和寄生、附生植物发达,已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和聚集地。下图示意热带云雾林区云雾成因。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云雾林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是因为( )
A.树木茂密,土层深厚 B.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
C.海拔较高,气温较低 D.云雾缭绕,养分充足
7.云雾林成为很多动植物避难所的主要原因是( )
A.气候湿润,位置偏远 B.人为进行开发保护
C.地处山区,风力较弱 D.自然环境独特单一
【答案】6.D 7.A
【分析】6.寄生、附生植物大多不跟土壤接触,其根群附着在其他树的枝干上,利用雨露、空气中的水汽及有限的腐殖质生长,对土壤要求不高,A项错误。人类活动不是影响寄生、附生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B项错误;气温较低不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的生长,C项错误;云雾林区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水分、养料充足,有利于寄生、附生植物生长,D项正确。故选D。
7.据图分析可知,含水量大的空气在强劲的迎岸风吹拂下遇山地抬升,成云致雨,云雾林区气候湿润,海拔较高,林木茂密,位置偏远,人迹罕至,成为很多动植物的避难所,A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人为开发和保护,B项错误;云雾林地处山顶,风力较强,C项错误;自然环境单一,动植物种类一般也较为单一,D项错误。故选A。
【点睛】云雾林是热带雨林的一种,在海南岛,泛指海拔较高的山地生长的原始热带雨林。由于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寄生、附生植物发达,终年云雾缭绕降雨频繁,很多云雾林地区年降雨量可达2500毫米以上。特殊的地形和小气候,造成这一区域动植物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是个天然的大氧吧。由于林木茂密,空气湿度极大,云雾是暖湿气流从地势较低的山谷上升到高处的山脉遇冷形成的。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树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会处于休眠状态,到了适合生长的季节才开始生长。春季,树木的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这部分木材质地疏松,颜色较浅,称为“早材”或“春材”;随着秋季的到来,气温渐凉,雨量减少,树木生长缓慢,长出的细胞数量少,颜色较深,这部分木材称为“晚材”或“秋材”。“晚材”与来年长出的“早材”之间会形成一道明显的界线,前后两条界线之间的那部分木材,就形成了“树轮”,由于它代表树木生命中的一年,所以也称“年轮”(如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影响树木“年轮”宽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风力强弱 B.水热条件
C.海拔高低 D.土壤肥力
9.有些地区的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这些树木最有可能是( )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亚寒带针叶林
【答案】8.B 9.A
【分析】8.“年轮”宽窄主要受水热条件影响,水热条件好的年份,树木新生细胞数量多,体积大,树木生长快,材质较疏松,“年轮”较宽,水热条件不好的年份,树木新生细胞数量相对少,体积相对小,树木生长相对缓慢,“年轮”较窄。风力强弱、海拔高低、土壤肥力都不是影响“年轮”宽窄的主要因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9.气候季节变化大的地区,树木在不适合生长的季节里,处于休眠状态,在水热条件好的季节,树木生长较快,“年轮”明显。由于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树木一直处于较好的水热条件下,所以树木“年轮”不明显甚至没有,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树木伐倒后,在树墩上可以看到有许多同心圆环, 植物学上称为年轮。年轮宽表示那年光照充足,风调雨顺;若年轮较窄,则表示那年温度低、雨量少,气候恶劣。如果某地气候优劣有过一定的周期性,反映在年轮上也会出现相应的宽窄周期性变化。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L湖位于天山中段南源,原是新疆最大的淡水湖,近年已演变成微咸水湖。现在该湖西部沿岸芦苇广布,而东部沿岸几乎没有。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甲、乙两河与L湖相互关系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河秋季输入L湖泥沙最多 B.甲河流量变化深受L湖影响
C.乙河是L湖重要的补给水源 D.乙河对L湖具有排盐作用
11.对L湖东、西岸芦苇分布差异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
A.降水差异 B.湖水盐度 C.沿岸坡度 D.土壤肥力
【答案】10.D 11.A
【分析】10.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图中甲河为流入L湖,而乙河为从L湖流出的河流。该地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夏季河流流量大,故夏季入湖泥沙多,A错误;甲河注入L湖,流量不受湖泊影响,B错误;乙河流出L湖,湖泊补给河流,河流不补给湖泊,C错误;湖泊可以将盐分从流出的乙河排出,以降低L湖盐度,D正确。故选D。
11.芦苇是淡水浅水域生长的植物,其生长受水面深浅、盐度高低和土壤肥力影响。据图示意,L湖西岸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距离较远,证明湖泊西岸坡度较小,水较浅,适宜芦苇生长;由于湖泊西岸有河流注入,湖水含盐度较低,适宜芦苇生长;河流会带来泥沙沉积在湖泊西岸,土壤较肥沃,适宜芦苇生长;L湖空间范围较小,东西两岸降水的差异不大,对芦苇分布的差异影响小。故选A。
【点睛】该题信息量较大,综合性较强,需要综合图中信息分析河流和湖泊的相互关系及影响东西两岸芦苇分布的因素。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树干液流是自然环境中营养物质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树干的液流变化特征受环境因素影响明显,图为我国某地樟树在同一月份内三种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液流速率和液流量变化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依图中信息推测一年中樟树的液流量最大的时期出现在(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3.樟树对干旱环境反映敏感,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樟树适应干旱的特征表现在( )
①树干脱皮,抑制水分蒸发
②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
③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
④根系枯萎,减少地下水吸收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12.B 13.C
【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整体性
12.从图中看樟树液流量白天高,晴天流量大于阴天,阴天大于雨天,可知液流量的变化与温度和光照有关,夏季温度高,光照强,植物的生长速度快,输送较快,因此液流量最大的为夏季,B正确。
13.由材料可知樟树干旱期液流量大大减少,水分蒸发主要通过叶子,树干脱皮不会抑制水分,干旱后期,树木大量落叶,气孔收缩,削弱蒸腾耗水,根系向下生长,以增加地下水吸收,C正确。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丹霞地貌典型特征是陡崖广泛发育,许多山峰四面均为陡崖,山顶平坦狭小,崖底则是山峰和悬崖围闭的沟谷。下图示意湖南山丹霞地貌植被。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14.导致山顶植被类型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降水 B.土壤 C.热量 D.坡度
15.若只考虑山体的崩塌和侵蚀,该地植被的演变最可能是( )
A.沟谷雨林的范围将会扩大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将会扩大
C.坡麓常绿灌丛海拔上限持续下降 D.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增加
【答案】14.B 15.B
【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整体性
14.读图可知,山顶植被类型的差异为:中部是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四周为硬叶小乔木和灌木。由材料可知,丹霞地貌“山顶平坦狭小”,山顶中部与四周纬度相同、海拔相同,且山顶面积狭小,因此中部与四周的热量、降水、坡度条件都极为相近,A、C、D错;图中显示中部土层较厚,四周土层薄,中部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强,因此能生长常绿阔叶与针叶混交林,四周土层薄,土壤涵养水源能力差,因此只能生长低矮、耐旱的硬叶小乔木和灌木,B正确。
15.随着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山峰和陡崖高度将减小,沟谷的封闭地形逐渐被破坏,沟谷雨林范围将会减小甚至消失,A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形成的堆积物,最易堆积在坡麓地带,使土层变厚,进一步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范围扩大,B正确;随着坡麓地带土壤厚度的增大,坡麓常绿灌丛海拔上限可能会上升,C错;山体的崩塌和侵蚀会使山地相对高度变小,局部热量、土壤条件差异减小,区域植被类型将会减少,D错。
【点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解题时应充分利用材料和图中的信息,第1小题的关键是材料“山顶平坦狭小”和图中土壤条件的差异。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斑马、牛羚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草原(1.5万km2)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0.15万km2)之间迁徙。众多斑马、牛羚横渡马赛马拉境内的马拉河的场景甚为壮观,被称为“天国之渡”,央视曾多次进行现场直播。“动物大迁徙”已成为该区域最重要的旅游项目,肯尼亚的旅游业发展较早,每年游客量约70万,人均旅游支出677美元,坦桑尼亚每年游客量约20万,人均旅游支出988美元。
(1)指出斑马、牛羚迁徙的主要目的。
(2)指出图示草原地区湿季降水类型及降水的主要特点。
(3)与坦桑尼亚相比,说明肯尼亚发展“动物大迁徙”旅游业具有的优势条件。
【答案】(1)目的:获取食物(草)和水源。
(2)对流雨(雷阵雨),强度大,历时短。
(3)开始较早,基础设施较完善,接待能力较强;草原面积小,动物较为集中;旅游费用较低;央视宣传,知名度高。
【分析】本题以东非高原为区域背景,主要考查动物迁徙,气候及旅游业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及题目要求进行分析即可。同时还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区域基础知识、获取地理信息、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学科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东非高原上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斑马、牛羚等野生动物,在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草原(1.5万km2)和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0.15万km2)之间迁徙。主要是为了获取丰美的牧草及水源以更好地生存。
(2)根据材料信息,图示草原为东非高原,其气候为热带草原气候,湿季主要是受到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对流雨。对流雨主要是气流上升强烈形成,所以降水强度大,历时短。
(3)根据材料信息,“动物大迁徙”已成为该区域最重要的旅游项目,肯尼亚的旅游业发展较早,每年游客量约70万,人均旅游支出677美元;坦桑尼亚每年游客量约20万,人均旅游支出988美元。可看出,肯尼亚发展“动物大迁徙”旅游业开始较早,基础设施较完善,接待人数更多,接待能力较强;人均旅游支出比坦桑尼亚少,旅游费用较低;肯尼亚的马赛马拉草原(0.15万km2)与坦桑尼亚的赛伦盖蒂草原(1.5万km2)相比,草原面积小,动物较为集中,利于游客观看;根据材料信息,央视曾多次进行现场直播,可知央视宣传,知名度高。
【点睛】
17.(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非开普敦的赫曼努斯小镇被誉为全球绝佳的观鲸点之一。每年都有各种不同的鲸鱼到南非来交配繁殖,而南露脊鲸是其中最为特别的一种。南露脊鲸是温驯的生物,每年6月至11月,南露脊鲸都会离开漫天冰雪的猎食地方南极洲,开始向北迁徙至此处附近的海域繁衍和哺育幼鲸,在弱肉强食的海洋环境中,掠食者通过听觉追踪,幼鲸极易沦为攻击目标。赫受努斯附近海域,靠近悬崖、巨浪澎湃的深海是南露脊鲸理想的生育地。正是这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适宜的水温让赫曼努斯跻身世界顶级观鲸地。
材料二 南非及地形分布图和赫曼努斯气候特征图
(1)简述图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描述赫曼努斯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南露脊鲸每年6月至1月在赫曼努斯附近海域集聚的主要原因。
【答案】(1)以高原为主;沿海平原狭小;地势中部高,西、南、东部低;高原顶部起伏较小,边缘陡峭。
(2)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气温高,且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降水少;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温暖湿润。
(3)位于非洲最南端,周围水深,海域广阔,适宜鲸群生存的空间大;受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寒暖流交汇的影响,鱼虾丰富,食物充足;每年6月至11月,赫曼努斯附近海水温度适宜南露脊鲸繁殖;巨大的浪涛声能阻碍掠食者通过听觉觅踪而来,对幼鲸起到保护作用。
【分析】本题考查地形特征的描述、地形特征分析及原因,同时考查南露脊鲸适合生存的环境等知识点,综合性较强,结合图文材料不难解答。
【详解】(1)地形特征指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根据等高线判读,大部分地区在500米以上,顶部等高线稀疏为高原为主;沿海200米以下区域小,是狭小平原;据等高线数值判断,地势中部高,西、南、东部低;高原顶部等高线稀疏,说明起伏较小,边缘等高线密集说明陡峭。
(2)读气候特征图,根据气温和降水推测,赫曼努斯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根据地理位置推断,该地在夏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太阳高度大,气温高;夏季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下沉气流,降水少;冬季受来自海洋的西风控制,风从较低纬度海洋吹来,气候温暖湿润。
(3)动物集聚需要考虑:生存的空间、食物、繁育、天敌。结合材料可知非洲最南端,周围水深,陆地少,海域广阔,鲸体积较大,适宜鲸群生存的空间大;图中可以看出,受来自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寒暖流交汇的影响,鱼类饵料丰富,鱼虾丰富,食物充足;每年6月至11月,此地海水温度上升,赫曼努斯附近海水温度适宜南露脊鲸繁殖;海水流动快,巨大的浪涛声能阻碍掠食者通过听觉觅踪而来,对幼鲸起到保护作用。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图1为我国部分地区气候类型分布图,图2长江流域部分区域图,图2中阴影部分表示某生态环境问题比较严重的地区。
(1)A,B,C,D所代表的气候类型中,B自然带的名称是________,主要受地形影响而形成的气候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B与C之间的分界线是________,该线以南地区主要的耕地类型是________。
(3)图2长江为沿岸城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________和________条件。图2中阴影部分地区突出生态问题是________。
(4)与宜宾比较,简析重庆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
【答案】(1)温带落叶阔叶林带;D
(2)秦岭—淮河;水田
(3)水源;交通(前后可互换);水土流失
(4)直辖市,政策支持力度大|水陆交通更便利;|工业基础好,工业协作能力强(或科技发展水平高)
【解析】试题考查我国区域差异、城市区位因素。
【详解】(1)图中B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图中D为青藏高寒气候,因青藏高原海拔高而形成。
(2)图中B为温带季风气候、C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分界线为秦岭—淮河。秦岭—淮河以南为水田。
(3)长江为沿岸城市的形成发展提供水源和交通条件。图中阴影部分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
(4)重庆成为我国西部中心城市的有利条件可从政策、交通、科技等方面来回答。重庆为我国的直辖市,政策支持力度大,水陆交通便利。重庆工业发展较早,工业基础好,科技发展水平高。
1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塔卡马沙漠分布在南美洲西海岸中部地区,位于阿塔卡马沙漠北缘阿里卡,是智利太平洋岸最北的港口城市和重要鱼港,是智利与玻利维亚、秘鲁三国间的商业贸易中心。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材料二:阿塔卡马沙漠平均海拔较高,是世界最干旱的地区之一,被称为世界的“干极”,但其西部边缘的海岸地区常常形成浓厚的海雾,却无法形成降水。同时,阿塔卡马沙漠还是全球最佳观测星空的地区之一。
(1)分析阿塔卡马沙漠被称为世界的“干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海岸地区形成浓雾及无法形成降水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分析阿塔卡马沙漠有什么绝佳的观星条件?
【答案】(1)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②秘鲁寒流减湿作用明显;③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④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
(2)当暖空气吹经秘鲁寒流冷海面上时,其中的水汽就会冷却凝结形成海雾;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难成降水。
(3)①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极高;②荒无人烟,光污染和大气污染极少;③海拔较高,观测距离较近。
【分析】本题考查世界“干极”成因,以及其海岸地区形成浓雾无降水的原因分析;需要学生根据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进行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以及对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从影响该地降水的因素去分析。从大气环流分析,该沙漠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常年受离岸风东南信风的影响,空气干燥,导致降水少;从沿岸洋流分析,沿岸有秘鲁寒流经过,减湿作用明显,导致降水少;从地形分析,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亚马孙河流域的湿空气,导致降水少。
(2)从雾的形成条件分析,从下垫面分析,因有寒流经过,下垫面温度低;从大气中水汽分析,因临近海洋,温暖空气中水汽含量大,所以遇冷水汽易凝结,而形成雾。从降水的形成条件分析,因该地空气下层冷,上层热,大气层稳定,不能形成上升气流,所以不能形成降水。
(3)从大气条件分析,气候干旱,大气透明度极高,观测清晰;从周围环境分析,荒无人烟,光的干扰少,大气污染极少,透明度高;从地形条件分析,海拔较高,观测距离较近,观测清晰。
【点睛】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微藻广泛分布在南极大陆,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同,分为雪藻和冰藻。雪藻生长在陆地雪层中,能在极端条件下保持孢子休眠状态,等到夏季温度、光照、氮磷铁等营养物质适宜时,就会爆发性生长,将雪地染成各种色彩。冰藻生活在海冰底部的海水中,夏季条件适宜时也会爆发性生长;冰藻是南极磷虾的主要食物来源,企鹅又以南极磷虾为食,企鹅的排泄物为雪藻生长提供了很好的养分,这样的食物链使得企鹅把冰藻和雪藻串联在一起。图一示意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研究发现雪藻爆发和企鹅栖息地的关系密切,比如企鹅在冰川上前行,行进路线上布满黄绿色雪藻,形成“雪藻公路”(图二)。
(1)简述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的主要特点。
(2)分析“雪藻公路”形成的原因。
(3)分析雪藻爆发与全球气候变暖的相互影响。
【答案】(1)南极半岛雪藻分布不均;集中分布在半岛西部的太平洋沿岸地区;南极圈以北分布较多。
(2)夏季气温升高,海冰融化,冰藻爆发性生长,磷虾随之猛增(饵料丰富),企鹅出行觅食频繁,出行路线上多粪便,为雪藻生长提供营养物质,导致雪藻在企鹅出行路线上爆发性生长,形成“雪藻公路”。
(3)雪藻爆发时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产生极高的固碳效果,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有利于雪藻生长,使其生长空间变大,生长期延长。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全球气候变暖的相关知识。
【详解】(1)据材料一图并结合图例分析可知,南极半岛雪藻群落分布不均匀,且主要集中在南极圈以外的南极半岛;以太平洋(西)沿岸地区最多;南极半岛内陆地区分布极少。
(2)据材料二分析可知,南极附近的海洋中生长着大量的冰藻,成为南极磷虾的主要食物来源,大量南极磷虾就会前来觅食,进而吸引以南极虾为食的企鹅。企鹅在冰川上前行,行进路线上布满黄绿色雪藻,形成一条“雪藻公路"。当夏季气温高,南极海洋中海冰融化,冰藻生长加快,则以其为食物的磷虾会增多,则以磷虾为食物的企鹅出行觅食频繁;而企鹅出行路线多粪便,同时又为雪藻提供莒养物,促进雪藻生长;出行区冰雪融化快地表潮湿,雪藻大量繁殖形成“雪藻公路”。
(3)据材料一可知,雪藻常常出现在潮湿、富含氮磷养盐的冰雪表面或积雪融化的溪流和季节性湖水中。雪藻爆发时规模骤增,通过光合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被吸收,产生极高的固碳效果,大大减少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有利于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步伐;而反过来全球气候变暖,气温升高,则南极半岛雪藻规模骤增,使得雪藻向内陆延伸,适宜生长的空间变大,气温升高,雪藻生长期变长。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