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2.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5.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外部各圈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水圈发生异常而降水偏少时,生物受的影响通常是( )
A.数量大增 B.数量不变 C.数量减少 D.不能确定
8.当人类向大气圈排放过多CO2时( )
A.植物光合作用会增强 B.植物呼吸作用会增强
C.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 D.植物呼吸作用会减弱
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②植被遭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荒漠
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该图反映了(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联合国确定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Water and climate change”(水与气候变化)。气候与水密不可分,气候变化会影响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
A.联系性 B.有限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14.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15.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下图)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温带雨林,年降水量约为3000~4000毫米。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耐寒的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云杉和冷杉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由于雨林里的树木树形庞大,因此对商业伐木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1)分析大熊雨林成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雨林中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的原因。
(3)分析大熊雨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18.(2022·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千湖沙漠,位于巴西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之中,该沙漠年降水量可达1400~1600毫米。图左为“千湖沙漠位置示意图”,图右为“千湖沙漠景观图”。
(1)描述该沙漠一年之中景观的差异。
(2)简述千湖沙漠形成的过程。
19.(2021·河北·滦南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读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物前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试分析其人为原因:____。
上游:____;中游:____;下游:____。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资料,回答下题。
据图说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我国某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该区域最可能位于( )
A.青藏高寒区 B.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C.北方地区 D.南方地区
2.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示意图体现的区域特征是(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稳定性
【答案】1.B 2.A
【分析】1.读图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且气候干旱,多内流河,荒漠广布,由此可判断该区域可能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2.由上题可知,该区域深居内陆,所以气候干旱,多内流河,故导致该区域植被稀少,沙漠广布,这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体现了区域的整体性特征,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自然地理环境主要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五要素组成,各组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他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在三个方面:1.每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3.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3.此图反映了地理环境的( )
A.整体性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4.反映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制约、息息相关的有( )
A.a、b、c B.d、e、f C.a、c、e D.b、d、f
5.下列各联系的举例,不正确的是( )
A.b—塔里木盆地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
B.c—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
C.e—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
D.f—江淮平原把旱地改造成水田,加剧了土壤盐渍化
【答案】3.A 4.B 5.D
【分析】3.此图反映了气候、地貌、水文、生物、土壤和人类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图中并没有反映出地带性的分异规律,故选A。
4.从图中可以直接读出d、e、f体现了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故选B。
5.土壤盐渍化一般发生在相对缺水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江淮地区位于南方,其年降水量大于800毫米,为湿润地区,况且将旱地改造成水田,土壤更不会因为湿润积累盐分成为盐碱地。D错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形成我国面积最大的沙漠,A正确。泥石流流出的物质堵塞江河,破坏森林、农田,体现出土壤对水文的想回影响,B正确。三峡工程建成后,可提高荆江河段的防洪标准,体现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C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举例不正确的选项,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通过分析图中自然环境各个要求之间的联系,并结合问题作答。
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天然植被类型属于( )
A.热带雨林 B.热带草原 C.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答案】A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区域气候特征和植被类型。结合图文信息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图中经纬度可以判读出该地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发育出热带雨林植被。
【详解】 从图中经纬度可以看出,K岛位于东南亚(6°S~7°S),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其天然植被类型为热带雨林。BCD错误,A正确。故选A。
【点睛】气候类型和自然带分布模式图: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地球外部各圈层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当水圈发生异常而降水偏少时,生物受的影响通常是( )
A.数量大增 B.数量不变 C.数量减少 D.不能确定
8.当人类向大气圈排放过多CO2时( )
A.植物光合作用会增强 B.植物呼吸作用会增强
C.植物光合作用会减弱 D.植物呼吸作用会减弱
【答案】7.C 8.A
【解析】7.在其他条件稳定的情况下,降水偏少,导致生物生存条件变差,生物数量会减少,故选C。
8.CO2为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人类过多排放CO2,会使光合作用增强。CO2对呼吸作用没有影响,故选A。
【点睛】地球的外部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们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关系也较密切。
9.(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骆驼刺是一种沙漠植物,根可以扎十几米深,而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骆驼刺反映出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是( )
A.光照强烈,地形平坦 B.植被稀少,土壤肥沃
C.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D.水源充足,矿物质多
【答案】C
【详解】沙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因此为了适应干旱的气候,在沙漠生长的植物的根扎的特别深,根系很发达,根毛很多,扎的越深,根系铺开的面积越大,能吸收的水分就越多,地上部分只有一点点,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这样生存的几率越大,故选C。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某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下列关于图中序号表示的各自然地理要素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②植被遭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荒漠
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1.该图反映了( )
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②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实现良性发展的关键
④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10.C 11.D
【解析】10.①表示的是河流对气候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①错误;②表示的是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题目中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②错误;③④正确。故选C。
11.该图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因素,故①③错误,②④正确,所以该题选D。
【点睛】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2.(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联合国确定2020年“世界水日”的主题为“Water and climate change”(水与气候变化)。气候与水密不可分,气候变化会影响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变化,所体现的自然资源的特征是( )
A.联系性 B.有限性
C.综合性 D.整体性
【答案】D
【详解】气候变化会影响不同地区水资源的变化,题干中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水资源的变化,这个过程体现的一个要素的变化影响其它要素的变化,体现自然资源的整体性特征。故选D。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14.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15.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答案】13.C 14.B 15.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13.C项,材料中明确告诉我们“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同时读图可知其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故C项可选;
A项,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风向多变,不利于鸟类的迁徙飞行;不是鸟类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故A项不可选;
B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此种线路并不能避开天敌,故B项不可选;
D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而沿海地区本身就是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14.B项,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故B项可选;
A项,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等于兜了一个大圈子到达目的地,这个路线并不能缩小距离;故A项不可选;
C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鸟类不会专门去开辟一条路途更远的迁徙路线,故C项不可选;
D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这段路线会消耗更多的体力,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15.D项,由于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此时是白天升温的时段,所以森林和水域升温慢,近地面气温低,表现为下沉气流,不利于飞行,所以选择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或是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就是为了避开下沉气流对飞行的干扰,同时去寻找上升气流旺盛的非森林区和非水域区,有利于飞行;
A项,森林和水域恰恰是食物丰富的地区,避开这些区域觅食反而更难,故A项错误;
B项,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由D项的解析可知,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不是为了利用水平运动;故B项不可选;
C项,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选择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视野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位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下图)是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温带雨林,年降水量约为3000~4000毫米。雨林中植被茂密但树种单一,耐寒的冷杉、云杉等高大的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云杉和冷杉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由于雨林里的树木树形庞大,因此对商业伐木人来说是很有吸引力的。
(1)分析大熊雨林成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温带雨林的原因。
(2)分析大熊雨林中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占绝对优势的原因。
(3)分析大熊雨林的主要生态作用。
【答案】(1)山地地形为主,宜林地区广;开发历史相对较短,地广人稀,(早期)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盛行西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受地形(海岸山脉)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西部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降水丰富。
(2)纬度较高,气温低,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多阴雨天气,空气湿润(湿度大),日照时间较短,不适合阔叶植被的生长;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树冠浓密,透光量小,林内阴暗潮湿,不适合其他树种的生长。
(3)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调节大气成分;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参与水循环,调节气候;枯枝落叶有助于发育肥沃土壤,利于生物生长;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分析】本题组以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西部的大熊雨林为材料,主要考查气候的影响因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雨林的生态功能等相关知识。难度一般,重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突出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核心素养。
(1)
大熊雨林成为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温带雨林的原因可以从自然和人为两大方面分析。自然原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角度分析作答。由图示可知该地区地处40°N~60°N北美洲大陆西海岸,常年受盛行西风控制,气候温和,且盛行西风从太平洋带来大量水汽遇到海岸山脉阻挡,受地形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西部沿海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降水更加丰富;由图可知该地区以山地地形为主,宜林地区广;因此该地区的大熊雨林发育形成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温带雨林。人为原因:该地区开发历史短,人类活动少,森林几乎没有遭受人为干扰破坏,大熊雨林才能以最原始最完整的状态保留至今。
(2)
大熊雨林中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占据绝对优势的原因可从该地区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以及不适合其他植被生长两个角度分析作答。首先,该地区纬度高,气温较低,根据材料可知,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耐寒性较好,所以该区域适合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生长;同时,该区域年降水量达到3000-4000毫米,多阴雨天气,日照时间较短,不适合阔叶植被的生长(热量不足也是不适合阔叶树生长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其次,冷杉、云杉树木高大,可以获得较多阳光,根据材料“云杉和冷杉树冠浓密,透光量很小,林中阴暗潮湿,地衣、苔藓随处可见”可知,冷杉、云杉等针叶树种树冠浓密,透光量小,林内阴暗潮湿,不适合其他树种的生长。
(3)
雨林的生态功能主要有调节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为生物提供生长环境等。首先,雨林里茂密的树木在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从而调节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其次,雨林水汽丰沛,蒸发后凝结成云,再降雨,参与水循环,调节区域气候;第三,大熊雨林为温带雨林,枯枝落叶较多,有助于土壤肥沃与生物生长;最后,丰富的植被有利于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
17.(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图。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R河径流量减少对下游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分析】本题以美国西部R河流域及周边地区区域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题目的提示“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地理环境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就会引起其它要素跟着发生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河流径流量减少对下游的径流量、地下水水位、土壤盐碱度、水质、含沙量、入海口处渔业资源、流域气候和生态环境等都会产生影响,最终会导致下游地区生态环境趋势趋向恶化。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影响到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R河径流量减少,下游径流量减少,对地下水补给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海口海水倒灌,土壤盐碱化加剧,水质变差;上游来水来沙减少,使沿岸土地肥力下降,河口附近海域渔业资源减少;海水入侵,海岸线侵蚀加剧;下游水量减少,湿地减少,影响动植物的生长与栖息;蒸发旺盛,气候更加干旱,大陆性增强;干旱加剧,荒漠化加剧,下游生态环境趋向恶化。
18.(2022·江苏省阜宁中学高二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千湖沙漠,位于巴西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之中,该沙漠年降水量可达1400~1600毫米。图左为“千湖沙漠位置示意图”,图右为“千湖沙漠景观图”。
(1)描述该沙漠一年之中景观的差异。
(2)简述千湖沙漠形成的过程。
【答案】(1)雨季:水沙相映,许多沙丘间积水成湖;湖泊遍地(鱼虾众多)。旱季:新月形沙丘遍布;湖泊消失(鱼虾等生物少见)。
(2)河流携带泥沙搬运至河口;沿海洋流对河水产生阻滞,泥沙沉积;受盛行风吹拂,泥沙被风力作用搬运到沿岸沉积;雨季降水量丰富,积水成湖。
【分析】本题组以巴西海岸附近的拉克依斯马拉赫塞斯国家公园之中千湖沙漠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景观差异、景观形成过程等地理问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能力。
(1)
结合图示可知该沙漠地处15°S至0°之间,受赤道低气压和信风带交替控制,属于热带草原气候。常年受风力作用影响形成沿海沙漠,夏季,降水丰富,沙丘间积水成湖,湖泊遍地。旱季时,光照强降水少蒸发旺盛,湖泊消失,新月形沙丘全部露出。
(2)
结合图示可知该沙漠中有多条河流,河流携带泥沙搬运至河口,受海水顶托作用影响,沿海洋流对河水的阻滞,泥沙在河口附件水域沉积;受海水运动影响,大量泥沙被搬运到沿岸地区,裸露的泥沙被风力作用搬运到沿岸沉积形成新月形沙丘;雨季降水丰富,在沙丘间的低洼处积水成湖,形成千湖沙漠。
【点睛】
19.(2021·河北·滦南县第一中学高二期中)读图,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将下列地理事物前的字母填入图中空格内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每个字母限用一次)。
A.土地肥力下降B.洪水灾害增多C.河道淤塞加快D.水土流失加剧
(2)1998年,长江洪水并未达到历史上最大流量,却创下多项洪涝灾害的历史记录。试分析其人为原因:____。
上游:____;中游:____;下游:____。
【答案】(1) D B C A
(2)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 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 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设施 盲目地围湖造田
【分析】本大题以“地理环境整体性”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98年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
(1)
根据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可知:植被破坏会导致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雨水对地表的侵蚀加剧,造成水土流失,河流含沙量增加、土壤肥力下降;河流汇水速度加快,径流量变化增加,洪水灾害增多,使得环境质量下降,河道淤塞加快。土壤肥力下降会导致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为了保障粮食需求,进一步毁林开荒,造成植被破坏,形成恶性循环。
(2)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1998年,长江洪水的人为原因是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生活活动,如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不合理的水利工程设施使得河道泥沙淤积、盲目地围湖造田使得湖泊调蓄洪水的能力下降。
20.(2021·全国·高三专题练习)阅读资料,回答下题。
据图说出该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
【答案】地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位于北回归线至北纬28°之间,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以山地、低山丘陵为主;植被类型主要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以中小河流为主,河流流向为自西向东,水资源丰富;多红壤。
【分析】本题以福建省为区域背景,考查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的描述,难度较小。
【详解】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包括位置、地形、气候、植被、河流、土壤等。读图分析:该区域为我国福建省,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濒临太平洋,位于北回归线至28°N之间,属于亚热带;气候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河流较多,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径流量变化大;·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湿热,多发育红壤。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