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关系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河北·遵化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高二期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C.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2.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D.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答案】1.B 2.A
【分析】1.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在厄尔尼诺年,东风减弱,太平洋西部暖海水回流,秘鲁沿岸降水增多,A错误;厄尔尼诺年,西部暖海水减少,空气对流减弱,印度尼西亚降水减少,热带雨林更易发生火灾,B正确;厄尔尼诺年,秘鲁上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秘鲁渔场渔获量减少,C错误;厄尔尼诺年,澳大利亚东部暖海水减少,降水减少,D错误;故选:B。
2.结合图文信息可知,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A正确;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增温,B错误;表层海水运动主要由东南信风的强弱影响造成,C错误;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弱,D错误。故选:A。
【点睛】厄尔尼诺现象是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比平时上升0.5度以上,这种现象一般发生在圣诞节前后。东南信风减弱,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暖流南下,使秘鲁寒流的水温反常升高,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 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指太平洋中部和东部的热带海域表面水温低于平时的状况。拉尼娜现象就是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的情况。东南信风将表面被太阳晒热的海水吹向太平洋西部,致使西部比东部海平面增高将近60厘米,西部海水温度增高,气压下降,潮湿空气积累形成台风和热带风暴,东部底层海水上翻,致使东太平洋海水变冷。
(2022·福建福州·高一期末)家住重庆的小明寒假准备去旅游,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游泳乐趣。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宜游泳。图为葫芦岛、厦门及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多年月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明最可能选择的旅游地点为( )
A.葫芦岛 B.厦门 C.西沙 D.重庆
4.三地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 C.地形 D.纬度
【答案】3.C 4.D
【分析】本题组以重庆小明选择海滨浴场享受游泳乐趣为材料设置地理试题,涉及海水表层水温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等地理知识,考查学生对海水的性质(水温)的理解,区域认知和综合分析能力。
3.结合材料分析可知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宜游泳,由图可以看出葫芦岛除夏季外,大部分时间表层水温未在20℃以上,A错误;厦门冬季海水表层水温没有在20℃以上,B错误;,西沙表层海水温度均在20℃以上,小明最有可能选择的旅游地点位于西沙,C正确;重庆地处我国西南内陆地区,不临海,D错误。故选:C。
4.由图可知,三地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差异显著。三地中,葫芦岛表层海水温度水多年月平均温度最低、厦门其次、西沙最高,葫芦岛位于辽宁省,纬度较高;厦门位于福建省,西沙地处我国南海,纬度最低,地处热带。三地纬度差异明显,造成三地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差异显著的主要影响因素应是纬度,D正确。洋流对流经海区起到降温或增温的影响,主要影响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水温,A错误;海陆和地形对不同纬度海洋表层温度影响小,BC错误。故选:D。
【点睛】大洋表层温度从高纬度海域向低纬度海域逐渐增加,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全球海水表层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降低;同纬度相比,寒暖流经过地区气温较低或较高;同纬度南北半球气温大致相同;同时受地形、海洋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沙漠局限分布于沿海地区,形状狭长,范围亦延伸到较低的纬度。
(2021·内蒙古·鄂温克旗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流下沉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温较低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6.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赤道逆流势力减弱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突降暴雨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答案】5.C 6.C
【解析】5.根据厄尔尼诺的原理进行分析,据图正常年份大量温暖海水受信风影响向西流,太平洋东部海区深层冷海水上泛补偿,气温较同纬度西部海区气温较低,导致南半球太平洋东西两岸出现温差,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太平洋东部海区温度低,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太平洋西部海区即澳大利亚东海岸地区温度高,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A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流下沉,多晴朗天气,C正确;厄尔尼诺年南美洲西部海区异常增温,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C。
6.在厄尔尼诺年,东南信风减弱,温暖海水向东流,赤道逆流方向也是向东流,势力会增强,A错误;信风减弱,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减少,B错误;由图可以看出,南美西部干旱区降水增多,可能干旱区突降暴雨,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显示出了海洋热量存储的释放,由于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温度已经上升,全球范围内冰川融化,冰川储存量减少,D错误。故选C。
【点睛】厄尔尼诺又分为厄尔尼诺现象和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现象是发生在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增暖的一种气候现象,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但这个状态要维持3个月以上,才认定是真正发生了厄尔尼诺事件。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拉尼娜现象有时会紧随其后。
(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二阶段练习)阿拉伯海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8.下列不属于阿拉伯海淡水来源的是( )
A.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B.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C.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 D.断面乙的海洋淡水输入
【答案】7.A 8.C
【解析】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拉伯海主要受到季风环流的影响,冬季吹的东北季风来自内陆地区,给阿拉伯海域带来的降水很少;夏季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水汽较多,给阿拉伯海域带来的降水较多,但因阿拉伯海纬度低,气温较高,故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故BC错误;结合下垫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阿拉伯海下垫面是海洋,故热量是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故D错误,A正确。答案选择A。
8.结合所学知识,印度半岛西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通过地表径流为阿拉伯海提供淡水,故A属于,不符合题意;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也能为其提供淡水,故B属于,不符合题意;根据材料“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断面甲西北是盐度更高的波斯湾,不会给阿拉伯海输入淡水,故C不属于,符合题意;断面乙以南的印度洋海域降水多,盐度低于阿拉伯海,所以能为阿拉伯海输入海洋淡水,故D属于,不符合题意。本题要求选择不属于阿拉伯海淡水来源的选项,故选C。
【点睛】季风环流是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因地表陆地、海洋的分布,形成陆地和海洋吸热、散热速度不同,而此情况延伸到长时间的季节时,也因季节天气的不同,其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有明显的季度变化,便形成了季风环流。主要季风系统包括西非季风系统、南亚季风系统、东亚季风系统和澳洲季风系统等。
(2022·江西·宜丰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海一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
【答案】9.C 10.A
【分析】9.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主要是海洋水蒸发和降水,据图判断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入海径流,③表示蒸发,④表示降水,故C正确;太阳辐射是海洋、大气的能量的根本来源,是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动力,径流是陆地水转化为海洋水的环节,故ABD错误。因此本题选C。
10.由图可知,海水通过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低纬海区表层水温高,蒸发量大,向大气提供水汽最多,A正确,BCD错。故本题选A。
【点睛】海-气在水分交换的过程中,同时也伴随着能量的转换。海水的蒸发使海水失去热量,这些热量随水汽进入大气中。当水汽凝结时,将它从海洋吸收的热量释放出来,这是海—气热量输送的主要途径。
(2022·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是( )
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大气逆辐射
【答案】11.C 12.D
【解析】11.海气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蒸发、降水环节实现的。通过海水蒸发,不断向大气输送水汽,对应图示中的③环节;且海洋表层水温越高,蒸发量越大,向大气提供的水汽越多,进而在海洋表面上空成云致雨,形成降水,对应环节④,C正确,①代表太阳辐射,②海洋的长波辐射不能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①②错误,ABD错误。故选C。
12.图中海一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中,①代表太阳辐射,②海洋的长波辐射,④代表大气降水,水汽凝聚时发出潜热辐射,ABC不符合题意,大气逆辐射是大气将热量返还给海面,在图示中没有体现,D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海洋通过蒸发,向大气提供水汽。海气在进行水份交换的同时,也实现了热量的交换。海洋吸收了太阳辐射的大部分并储存在海洋表层,海洋再通过潜热、长波辐射等方式将储存的热量输送给大气,为大气运动提供能量。
(2022·陕西·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模式图,甲、乙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单位量,假设该区域水循环总量为100个单位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推测X的数值为( )
A.99 B.63 C.56 D.25
14.甲处参与的所有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15.下列关于水循环a、b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a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②a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③b环节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b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13.B 14.C 15.A
【分析】13.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陆地降水量等于蒸发量与地表径流量之和,可知地表径流b=37-19=18,根据整个海洋的降水量加上入海径流量与海面水蒸发量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可知X=81-18=63,B对。故选B。
14.由图文材料可知甲为海洋,参与了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C对。故选C。
15.a环节为水汽输送,主要靠大气输送,大气运动的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①对;a环节代表的是水汽输送,而不是地表径流,②错;b环节为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塑造地表形态,③对,④错;A.①③对。故选A。
【点睛】全球水平衡状况
(1)海洋水平衡:海洋蒸发量=海洋降水量+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
(2)陆地(外流区)水平衡:总降水量=陆地蒸发量+陆地注入海洋的总径流量
(3)全球:多年平均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左图为秘鲁渔场渔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单位:°C)分布示意图,右图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示意图(将渔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00%)。
(1)说明秘鲁鳀成为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的原因。
(2)指出渔汛前期和末期秘鲁渔场捕鱼量变化的原因。
(3)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鳀生长的不利影响。
【答案】(1)秘鲁沿海饵料丰富;秘鲁鳀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秘鲁鳀洄游和游泳的能力弱且生活于近岸水域,易于捕捞。
(2)渔汛前期,从北到南水温都较低,适宜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生长,捕获量大。渔汛末期,北部和中部水温增高,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南游,捕获量减少;南部水温适宜,捕获量仍较多。
(3)在厄尔尼诺形成的年份,东南信风较弱,南美洲西海岸冷水上泛减弱,赤道逆流增强并南下。较多的暖水被输送到秘鲁沿岸使水温增高,不利于秘鲁鳀这种冷水性鱼类生长。另外,秘鲁寒流减弱,上泛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减少,鱼类饵料不足,不利于秘鲁鳀生长
【分析】本题以秘鲁鳀鱼为材料,主要涉及秘鲁鳀鱼产量丰富的原因、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变化的原因以及厄尔尼诺对秘鲁鳀鱼生长影响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定位分析、材料图片信息提取以及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主要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
秘鲁鳀成为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的原因,主要从其生长习性和生长环境进行分析。秘鲁鲲鱼生活在水温20°C以下的海域,属冷水性小型鱼类,该海域地处热带但是受到秘鲁寒流及上升冷海水的影响,水温较低(或者低于20°C)适合鲲鱼的生长;该地地处上升补偿流处,海底养分上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为鲲鱼提供饵料;该地气候干旱、地处浅海大陆架,水深浅,海底光照充足,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根据材料信息“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可知,秘鲁鳀生长快,可捕捞量大;根据材料信息“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可知,秘鲁鳀易于捕捞。
(2)
由图可知,捕获量差异主要和水温变化有关。渔汛前期,从北到南等温线呈纵向分布,南北水温都较低,适宜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生长,捕获量大。渔汛末期,北部和中部水温普遍增高,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南游,中北部捕获量减少;南部水温较低,适宜秘鲁鳀等冷水性鱼类生长,捕获量仍较多。
(3)
厄尔尼诺事件发生年份的10月至次年的3月时值南半球夏季。南半球海域水温普遍升高。向东流动的赤道逆流得到加强,恰逢此时,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向南移动,东北信风跨过赤道。受到南半球的自转偏向力作用,向左偏转成西北季风。西北季风不但削弱了秘鲁西海岸的离岸风——东南信风,使秘鲁寒流冷水上泛减弱甚至消失,而且吹拂着水温较高的赤道逆流海水沿秘 鲁寒流来的方向逆洋流南下,把秘鲁寒流变性为暖流。这股悄然而至不固定的暖流被称之为厄尔尼诺暖流。
“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寒流变成暖流,导致秘鲁附近海域水温升高,水域温度不适宜鲲鱼生长,所以会导致鲲鱼大量死亡产量下降;“厄尔尼诺”现象发生后,秘鲁寒流减弱,上升补偿流减弱,上泛营养盐类减少,浮游生物大量减少,导致鱼类饵料不足,不利于鱼类的生长。
17.(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末)下图为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正常年份的大气热力环流箭头。
(2)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则图示太平洋东西部气流运动和降水量将如何变化?
【答案】(1)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大洋西部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降水减少。大洋东部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降水增加。
【分析】本大题以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小题,涉及热力环流的形成、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知识,考查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
(1)
结合图示信息可知,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东侧洋流主要为秘鲁寒流,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东侧垂直气流下沉,西侧垂直气流上升,近水面气流由东向西流动,高空相反。因此,箭头指向呈顺时针方向。
(2)
结合题目要求可知,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即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下沉气流减弱或消失,甚至出现上升气流,形成低压,降水增加;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上升气流减弱或消失,出现下沉气流形成高压,降水减少。
18.(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4)海水水温异常升高,改变了鱼类生活环境;海面自西向东的气流减弱了秘鲁寒流,鱼类饵料减少。
【分析】本题以沃克环流示意图和赤道附近太平洋海水表面温度分布图为背景,考查厄尔尼诺现象的成因和影响等问题,对学生的信息提取能力和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要求较高。
【详解】第(1)题,结合题目要求描述太平洋赤道附近东西两侧洋面温度差异并分析原因,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正常年份赤道太平洋地区东侧温度低,西侧温度高;结合所学海水专题知识点可知,影响海水的因素包括纬度、洋流等,图示地区太平洋赤道附近洋流主要为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日本暖流和东澳大利亚暖流,太平洋东侧为寒流流经地区,受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水温低;太平洋西侧为暖流流经地区,受暖流增温增湿作用的影响,水温高。因而,“东侧低西侧高;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第(2)题,结合题目要求可知,需要先回答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太平洋地区的洋面大气水平运动方向,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区流向东侧的低压区;高空由太平洋东侧上空流向西侧上空。结合上述过程,答案可表述为“自西向东。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洋面形成低压,水平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第(3)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沃克环流正常时间,太平洋赤道附近西侧常年降水相对较多,东侧降水相对较少;厄尔尼诺现象产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降水增多易形成洪灾;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岸温度低,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易形成旱灾,因而“东岸应预防洪涝,西岸应预防干旱”。
第(4)题,结合材料信息可知,厄尔尼诺现象使得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的冷水上泛减少或停止,海水温度升高,形成大范围的海水温度异常升高。而突然增强的这股暖流沿着厄瓜多尔海岸南侵,使海水温度剧升,导致该地区原先相对冷水环境中的冷水鱼群大量死亡。
【点睛】答题时注意问题数量,例如第一小问和第二小问中,都分别问了两个问题,需要先描述特征,而后分析特点成因,注意按顺序足数答题。
19.(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东南信风)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材料二Nio3.4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水域,它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中东部。下图为根据2002年4月后监测该地区的水温变化,做出的预报模型。
(1)描述2020年6月以来Nio3.4地区水温的变化,并判断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发生时常给我国带来“寒冬”的原因。
【答案】(1)水温先下降后上升,发生了拉尼娜现象。
(2)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
【详解】(1)据图可知,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Nio3.4地区的水温距平值为负值,说明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水温异常偏低,发生了拉尼娜现象。水温距平值为负且先增大后减小,说明该海域水温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过程。
(2)我国冬季风是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亚欧大陆为高压,太平洋为低压。当发生拉尼娜现象时,沃克环流增强,赤道附近西太平洋气流上升剧烈,气压降低,与亚欧大陆的高压之间的气压差增多,导致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频繁。冬季风的势力增强。
【点睛】拉尼娜是指赤道太平洋东部和中部海面温度持续异常偏冷的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正好相反),是热带海洋和大气共同作用的产物。
20.(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
材料二 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图(左图)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右图)
(1)9月份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分析其原因。
(2)说明德雷克海峡冰退期秘鲁寒流势力的变化及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答案】(1)海水比热容大,水温下降慢;2-9月,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海冰范围逐步扩大,至9月份达到最大。
(2)变化:冰退时,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增加,北上的水流减少,秘鲁寒流减弱。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气温升高,降水增多;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分析】本题以南极大陆周围海冰面积变化为切入点,考查海—气相互作用知识及学生对厄尔尼诺效应的理解。
【详解】(1)海冰面积大小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海水比热容大,水温下降慢,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知,南极地区8月气温最低,2月气温最高。2-9月,海水热量收入小于支出,表层海水温度不断下降,海冰范围逐步扩大,至9月份达到最大;从9月到次年2月是冰融化时间,到2月份海冰面积最小。
(2)依据“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可知,德雷克海峡冰退期海峡西侧水位降低,北上水流减少;秘鲁寒流为自南向北流动的洋流,因此冰退期,秘鲁寒流减弱。寒流对沿岸气候具有降温减湿作用,秘鲁寒流位于太平洋东侧,秘鲁寒流减弱,则赤道附近太平洋东岸的气温升高,降水增多。秘鲁寒流势力减弱,导致赤道附近海域东西温差减小,赤道与南极地区的热量交换减弱,太平洋西岸的东澳大利亚暖流减弱,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4.3海-气相互关系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1·河北·遵化市教育局中学教研室高二期中)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是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冷暖交替变化的异常表现,这种海温的冷暖变化过程构成一种循环,当这两种现象发生时,太平洋东、西岸的气温和降水都发生明显变化。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在厄尔尼诺年,下列现象可能发生的是( )
A.秘鲁沿岸更加干旱 B.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地区易发生火灾
C.秘鲁渔场渔获量增加 D.澳大利亚东部暴雨成灾
2.关于图中海—气相互作用的结果,叙述正确的是( )
A.厄尔尼诺年份洋流运动方向与拉尼娜年份相反 B.厄尔尼诺年份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异常降温
C.表层海水运动方向决定着东南信风的强弱 D.拉尼娜年份西太平洋海域冷海水上泛增强
(2022·福建福州·高一期末)家住重庆的小明寒假准备去旅游,想在海滨浴场享受一下游泳乐趣。通常表层海水温度在20℃以上时适宜游泳。图为葫芦岛、厦门及西沙海洋站的表层海水多年月平均温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小明最可能选择的旅游地点为( )
A.葫芦岛 B.厦门 C.西沙 D.重庆
4.三地表层海水平均温度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洋流 B.海陆 C.地形 D.纬度
(2021·内蒙古·鄂温克旗第三中学高二阶段练习)厄尔尼诺是指赤道附近的信风减弱,使太平洋中东部的水温异常增温的现象。读南太平洋赤道附近正常年份和厄尔尼诺年的海水垂直运动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5.从图中可以看出( )
A.正常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气流上升 B.正常年份澳大利亚东海岸气流下沉
C.厄尔尼诺年太平洋西部海区气温较低 D.厄尔尼诺年南美洲东部海区气温较高
6.在厄尔尼诺年,下列事件发生可能性较大的是( )
A.赤道逆流势力减弱 B.澳大利亚东部降水增多
C.南美西部干旱区突降暴雨 D.全球范围内冰川储存量增加
(2021·黑龙江牡丹江·高二阶段练习)阿拉伯海位于图中断面甲与断面乙之间,该海区多年得到与失去的淡水总量基本相等。海洋淡水输入是指从低盐度海区流入高盐度海区的海水,它是阿拉伯海得到淡水的重要来源之一。下图示意阿拉伯海及其周边区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阿拉伯海与近海面大气之间全年水热交换的总体特征为( )
A.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B.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C.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海洋向大气输送热量 D.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大气向海洋输送热量
8.下列不属于阿拉伯海淡水来源的是( )
A.印度半岛西部的径流 B.阿拉伯海的大气降水
C.断面甲的海洋淡水输入 D.断面乙的海洋淡水输入
(2022·江西·宜丰中学高一阶段练习)读海一气相互作用模式图,完成下面小题。
9.图中表示海一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0.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来源,下列海域为大气提供的水汽最多的是( )
A.低纬 B.中纬 C.高纬 D.北冰洋
(2022·天津·静海一中高二期末)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表示海—气相互作用中水分交换的有(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图中没有表示出的海—气相互作用中热量的交换过程是( )
A.太阳辐射 B.海洋的长波辐射
C.水汽凝结时的潜热辐射 D.大气逆辐射
(2022·陕西·榆林市教育科学研究所高一期末)下图为某区域水循环模式图,甲、乙分别代表海洋和陆地,图中数字代表水循环单位量,假设该区域水循环总量为100个单位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依据水的动态平衡原理,推测X的数值为( )
A.99 B.63 C.56 D.25
14.甲处参与的所有水循环类型是( )
A.海上内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D.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
15.下列关于水循环a、b环节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a环节主要动力源自太阳辐射
②a环节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
③b环节参与地表形态的塑造
④b环节可以输送水汽和热量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二、综合题
16.(2022·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秘鲁鳀是栖息于东南太平洋近岸30海里(1海里=1852米)50米水深内海域的冷水性鱼类,其生命周期短、繁殖能力强、生长迅速、洄游和游泳的能力都较弱,是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环境变化会极大地影响鱼种的资源变动。左图为秘鲁渔场渔汛前期(实线)和末期(虚线)水温(单位:°C)分布示意图,右图为秘鲁北部、中部和南部渔场渔汛前期和末期捕鱼量的相对值示意图(将渔汛前期中部和南部区域渔场的捕获量视为100%)。
(1)说明秘鲁鳀成为世界上产量最丰富的鱼种之一的原因。
(2)指出渔汛前期和末期秘鲁渔场捕鱼量变化的原因。
(3)简述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鳀生长的不利影响。
17.(2022·安徽宣城·高二期末)下图为热带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热力环流模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补绘图上赤道附近洋面上空正常年份的大气热力环流箭头。
(2)若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升高,则图示太平洋东西部气流运动和降水量将如何变化?
18.(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甲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如图乙所示),使得太平洋赤道带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气候现象。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靠近太平洋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
(4)简析厄尔尼诺现象对秘鲁渔场带来的不利影响。
19.(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正常年份,在赤道及其以南的太平洋低纬度海区,受洋流的影响,西太平洋水温较高,东太平洋水温较低,因此西太平洋盛行上升气流,升到高空后向东流去,到达低温的东太平洋后下沉,然后在海面上以东风形式(东南信风)返回西太平洋。这样,便构成了一个大洋尺度的热力环流圈,气象学上称作“沃克环流”。
材料二Nio3.4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的重点水域,它位于热带太平洋的中东部。下图为根据2002年4月后监测该地区的水温变化,做出的预报模型。
(1)描述2020年6月以来Nio3.4地区水温的变化,并判断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还是拉尼娜现象。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分析该现象发生时常给我国带来“寒冬”的原因。
20.(2021·全国·高二单元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北向洋流对于高低纬间热量的输送和交换具有重要意义。科考发现:近几十年来,德雷克海峡海冰数量呈现冰进——冰退——冰进的周期性变化,海冰进退对全球气候变化有重大影响。冰进(海冰较常年增多)会导致德雷克海峡水流通量减少,海峡西侧水位增高,北上水流增加,冰退则反之。
材料二 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季节变化图(左图)和南太平洋附近海域洋流分布图(右图)
(1)9月份南极大陆周围海域海冰总面积达一年中最大值。分析其原因。
(2)说明德雷克海峡冰退期秘鲁寒流势力的变化及对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