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A)(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能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 )
A.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B.时间、人类活动、气候
C.地形、人类活动、气候 D.太阳辐射、成土母质、生物
2.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则图示地区可能为( )
A.热带干旱区 B.亚热带湿润区
C.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D.寒带湿润区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5.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6.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小题。
7.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8.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无关联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02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回答下列题。
10.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相对较丰富
B.地处高纬度地区,年均温低、蒸发弱
C.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更丰富
11.形成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12.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2020·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三阶段练习)2019年10月,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4个多月,火灾蔓延至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由环境监测卫星拍摄的2020年元旦前夜的图像显示,滚滚浓烟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团块,漂洋过海穿过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到达12000多千米外的南美洲。下图为烟云飘动轨迹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将烟雾输送到南美洲上空的是( )
A.高空西风 B.赤道低气压 C.高空信风 D.副热带高气压
14.推测飘到南美大陆上空的烟雾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 )
A.气候特征 B.天气状况 C.水文特点 D.植被生长
15.(2021·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一阶段练习)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永久冻土带融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据此资料反映出地理环境的( )
A.复杂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二、综合题
16.(2022·江苏南通·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地跨我国三大阶梯,流经我国11个省(区)。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着人类与各种生物。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
材料二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全身铅灰色,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在1.2m左右,最长可达1.9m,寿命约20年,自然繁殖率低,有“水中大熊猫”、“长江生态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喜欢单独活动,食物以鱼虾为主。长江江豚的眼睛退化,一般靠声呐进行捕食和探路。
材料三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主要保护迁徙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有记录的鸟类有290种,其中3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鸟类。
材料四:
(1)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源湿地的成因。
(2)从长江江豚种群特点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长江江豚濒危的原因。
(3)说明在长江故道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主要优势。
(4)阐述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下图是世界第四大的岛屿,地形独特,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它又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岛上70%的动物是世界上独有的,8096的树木和植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岛上的狐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地形。
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B岛上狐猴集中分布形成的自然原因。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扶持宁夏发展,福建省以宁夏平原西部的闽宁镇为示范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里由茫茫戈壁、连绵沙丘,转变为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地区(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的20多万名移民,取得了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的双重成就。
福建省的菌草专家将原产于北非的巨菌草引种到闽宁镇,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 目前,该地已从单一的菌 菇种植业(巨菌草可作为香菇、灵芝等菌类的培养料)向以“种草、种菇、养畜、制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据图文信息说明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的原因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据图文材料分析原因
(3)闽宁镇脱贫致富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何启示。
19.(2021·山东·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深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荒漠植被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20.(2021·山东·高密三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基鱼塘主要分布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人民通过修筑水利排灌工程,并将地势低、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种桑。
(1)桑基鱼塘被称为科学化的生态系统,说明其原因。
(2)从区域整体性角度,指出桑基鱼塘农业用地减少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5.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同步测试(A)(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图中能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 )
A.成土母质、气候、生物 B.时间、人类活动、气候
C.地形、人类活动、气候 D.太阳辐射、成土母质、生物
2.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地形 C.气候 D.生物
3.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则图示地区可能为( )
A.热带干旱区 B.亚热带湿润区
C.温带湿润、半湿润区 D.寒带湿润区
【答案】1.A 2.D 3.C
【分析】本题组主要考查土壤的形成,通过图示信息的获取和解读影响土壤的因素,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应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突出了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1.结合图示可知,图中能够反映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有成土母质、光照和降水等气候条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和生物循环,A正确;图示中对人类活动没有提及,B错误;图示中对地形也没有提及,C错误;图示中太阳辐射只是影响植物光合作用的的条件,光照也是气候因子中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A。
2.土壤形成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是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ABC错误,D正确。故选D。
3.如果图中该地植被为春夏长叶、冬季落叶的乔木组成的森林植被,这说明其实落叶阔叶林,应该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对应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属于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C正确;热带干旱地区因为热带荒漠,A错误;亚热带湿润区应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错误;寒带湿润区应为苔原,D错误。故选C。
【点睛】土壤是一种独立的自然体,它是在各种成土因素非常复杂的相互作用于土壤母质而形成的。它是自然因素和人为活动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其形成的因素有以下六种:
1、母质因素:经风化作用形成的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和植物矿质养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来源,它对土壤的物理性状和化学组成均产生重要的作用。
2、气候因素:直接影响是对土壤的水、热状况和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造成影响,如温度每增加10℃,土壤中的化学反应速度平均增加1~2倍;间接影响是通过影响岩石风化过程以及植被类型等来影响土壤的形成和发育。
3、生物因素: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和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其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吸收养分元素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动物除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的形式为土壤提供有机质,并通过啃食、搬运和搅动等促进有机残体的转化和改变土壤结构;微生物在成土过程中的主要功能是有机残体的分解、转化和腐殖质的合成。
4、地形因素:主要是通过引起物质、能量的再分配而间接地影响土壤形成。如坡度和坡向也可改变水、热条件和植被状况,从而影响土壤的发育。
5、时间因素:母质、地形、气候和生物等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都随着时间的演变而不断变化。如在极端环境中,岩石的风化物可能需要几千年的时间才能形成土壤发生层,而典型灰壤的发育需要1000~1500年。
6、人类活动因素:主要影响是通过改变成土因素作用于土壤的形成与演化。其中以改变地表生物状况的影响最为突出,如在农业生产活动,通过耕耘最终将自然土壤改造成为各种耕作土壤。
(2019·全国·高三课时练习)欧洲白鹳为大型、长距离迁徙性鸟类,每年初春,它们从非洲南部迁回欧洲西部,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欧洲白鹳在迁徙过程中主要通过滑翔飞行以节省体力,但也会通过扇动双翼飞行。下图为欧洲白鹳初春迁徙路线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欧洲白鹳在初春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地没有走直线,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充分利用海陆风 B.避开天敌
C.低湿地分布较广 D.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5.欧洲白鹳在迁回的过程中,由①地飞到②后,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该线路飞行距离更近 B.受大气环流的影响
C.开辟新的迁徙路线 D.该路线飞行更节省体力
6.欧洲白鹳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并常常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如果一定要经过时,也要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是因为( )
A.食物较丰富,觅食较容易 B.风力较大便于飞行
C.天气晴朗飞行视野好 D.上升气流显著
【答案】4.C 5.B 6.D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对生物活动的影响。
4.C项,材料中明确告诉我们“荷兰低湿地是其重要的传统回迁地”,同时读图可知其路线所在地多沿海低湿地,故C项可选;
A项,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风向多变,不利于鸟类的迁徙飞行;不是鸟类选择路线的主要原因,故A项不可选;
B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此种线路并不能避开天敌,故B项不可选;
D项,图中路线多沿着海岸线飞行,而沿海地区本身就是人类活动比较密集的区域,因此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5.B项,由于受西风的影响,部分欧洲白鹳会被吹离路线,所以少部分欧洲白鹳会出现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的情况,故B项可选;
A项,经③地再抵达④地等于兜了一个大圈子到达目的地,这个路线并不能缩小距离;故A项不可选;
C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鸟类不会专门去开辟一条路途更远的迁徙路线,故C项不可选;
D项,鸟类的迁徙路线经③地再抵达④地增大了迁徙距离,这段路线会消耗更多的体力,故D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6.D项,由于每天迁徙时段多在10:00-15:00,此时是白天升温的时段,所以森林和水域升温慢,近地面气温低,表现为下沉气流,不利于飞行,所以选择避开广阔的森林和水域,或是寻找最为狭窄的地方通过,就是为了避开下沉气流对飞行的干扰,同时去寻找上升气流旺盛的非森林区和非水域区,有利于飞行;
A项,森林和水域恰恰是食物丰富的地区,避开这些区域觅食反而更难,故A项错误;
B项,风是空气的水平运动,由D项的解析可知,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不是为了利用水平运动;故B项不可选;
C项,鸟类是为了去利用气流的垂直上升运动而选择避开广阔森林和水域,视野并不是主要的目的,故C项不可选;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
(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图。读图回答小题。
7.按图中字母顺序将①地表侵蚀、②地表起伏大、③水土流失、④植被条件差填入,其顺序正确的是 ( )。
A.③④②① B.②①④③
C.①②③④ D.②④①③
8.水土流失对内河航运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 )。
A.河流含沙量增大,河道淤积严重
B.河流汇水速度快,水位升高
C.河流落差减小,水流速度减慢
D.河流含沙量增大,水质下降
【答案】7.D 8.A
【解析】7.读图可知,降水集中等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水土流失,故d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造成土壤退化、地表侵蚀,故c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b为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后地表起伏变大,故a为地表起伏大。故选D。
8.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在河道中淤积,从而影响内河航运。故选A。
9.(2019·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列关于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无关联
B.地质作用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C.气候要素直接影响生物、水文等要素,但生物、水文不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D.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答案】D
【分析】该题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详解】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主要表现为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地质作用会对气候产生影响,生物、水文也会对气候产生影响,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排除A、B、C三项。所以选D。
(2021·重庆市第七中学校高二阶段练习)下图所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据此回答下列题。
10.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降水相对较丰富
B.地处高纬度地区,年均温低、蒸发弱
C.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
D.高山冰雪融水更丰富
11.形成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
A.太平洋 B.北冰洋
C.大西洋 D.印度洋
12.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
A.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降低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答案】10.C 11.C 12.B
【分析】10.本题考查区域沙漠地区植被覆盖率高的原因,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区域地理特征及影响植被生长的因素是解答的关键。由图文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准噶尔盆地,该地降水稀少,蒸发旺盛;该地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5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说明冬季降雪量较大,春季融雪量大,使水资源相对我国其他沙漠充足,利于植物生长,所以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该地由于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同时沿途的下渗量大,高山冰雪融水难以汇流至沙漠地带补充沙漠地区的植被生长。故C对,ABD错。故选C。
11.本题考查形成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掌握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读图可知,该盆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为新疆北部的准格尔盆地。其西部有阿拉山缺口,来自大西洋的气流会到达该区域,遇到地形阻挡,形成降水,该地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太平洋、北冰洋和印度洋的水汽均难以到达。C对,ABD错。故选C。
12.本题考查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理解。积雪覆盖地表,反射率增大,地面辐射降低,使得大气温度降低;积雪覆盖地表可以抑制风沙活动,减少春季扬尘;积雪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积雪融化,土壤湿度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区域地理环境特点的分析,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的关键是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2020·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高三阶段练习)2019年10月,澳大利亚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4个多月,火灾蔓延至澳大利亚大陆大部分地区。由环境监测卫星拍摄的2020年元旦前夜的图像显示,滚滚浓烟融合成一个巨大的团块,漂洋过海穿过新西兰和南太平洋,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到达12000多千米外的南美洲。下图为烟云飘动轨迹模拟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将烟雾输送到南美洲上空的是( )
A.高空西风 B.赤道低气压 C.高空信风 D.副热带高气压
14.推测飘到南美大陆上空的烟雾会直接影响该区域的( )
A.气候特征 B.天气状况 C.水文特点 D.植被生长
【答案】13.A 14.B
【分析】13.澳大利亚位于南美洲西北侧,高空西风将烟雾吹过去,A正确。气压带空气是垂直运动,属于无风带,排除B、D。信风在南半球是东南信风,是自东南向西北吹,与题目不符,排除C。故选A。
14.气候特征是长期的、稳定的,不会短期发生变化,排除A。烟雾有大量灰尘杂质,会影响大气能见度,影响大气的削弱作用;凝结核增加哎,增加降水,直接影响天气状况,B正确。天空烟雾不直接影响水文和植被生长,需要落地才行,排除C、D。故选B。
【点睛】火灾烟雾会增加大气层厚度,削弱太阳辐射;增加凝结核,增加降水;增加大气污染,使空气质量下降;灰尘落地会增加土地肥力。
15.(2021·吉林·长春十一高高一阶段练习)研究表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永久冻土带融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物提早开花,昆虫提早出现……据此资料反映出地理环境的( )
A.复杂性 B.稳定性 C.整体性 D.差异性
【答案】C
【详解】根据材料“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永久冻土带融化,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植物提早开花”可见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整个地理环境的变化,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牵一发而动全身,反映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二、综合题
16.(2022·江苏南通·高三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长江,地跨我国三大阶梯,流经我国11个省(区)。长江流域形成了独特而多样的生态系统,哺育着人类与各种生物。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3500~4800m,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三江源区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地区,湿地总面积达7.33万k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24%,被誉为“中华水塔”。
材料二长江江豚俗称“江猪”,全身铅灰色,体型较小,体长一般在1.2m左右,最长可达1.9m,寿命约20年,自然繁殖率低,有“水中大熊猫”、“长江生态活化石”之称,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以洞庭湖、鄱阳湖以及长江干流为主。喜欢单独活动,食物以鱼虾为主。长江江豚的眼睛退化,一般靠声呐进行捕食和探路。
材料三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主要保护迁徙鸟类及其赖以生存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区有记录的鸟类有290种,其中39种为国家重点保护的一、二级鸟类。
材料四:
(1)试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三江源湿地的成因。
(2)从长江江豚种群特点和人类活动的角度,分析长江江豚濒危的原因。
(3)说明在长江故道建立长江江豚迁地保护区的主要优势。
(4)阐述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价值。
【答案】(1)该地为高原地形多冰川分布,冰川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海拔高,气温低,蒸发较弱;气温低,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2)长江江豚种群数量小,喜欢单独活动,自然繁育率低;长江流域过度的渔业活动、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长江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造成长江江豚濒危。
(3)长江故道保存了与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可满足长江江豚的需要;长江故道离现长江较近,迁地保护较为方便。
(4)保护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留下了天然“本底”;是迁徙鸟类的庇护所;有利于开展生态旅游与科学研究。
【分析】该题以长江流域的生态系统为背景材料,考查湿地成因、生物生存条件、生态环境价值等基础知识,体现考查人地协调、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湿地成因可以从“来水”“去水”两个角度分析。来水角度:结合材料可知该地,平均海拔3500~4800m,为高原地形多冰川分布,冰川融水提供了丰富的水源;去水角度:该地海拔高(平均海拔3500~4800m),气温低,蒸发较弱;由于常年气温低,地下多冻土,地表水不易下渗;高原面,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因此来水多,去水少,从而形成湿地。
(2)
根据材料二可知,长江江豚有“水中大熊猫”、“长江生态活化石”之称,种群数量小,喜欢单独活动,自然繁育率低;另外结合长江地区近年来发展背景可知,长江流域过度的渔业活动、航运业的迅猛发展、大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长江水环境污染破坏了江豚赖以生存的水域环境,造成长江江豚濒危。
(3)
因为长江江豚生活在长江干流,所以长江故道保存了与长江相似的生态环境,可满足长江江豚的需要;另外,长江故道离现长江较近,迁地保护较、引水方便。
(4)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长江口规模最大、发育最完善的河口型潮汐滩涂湿地,保护了河口湿地生态系统稳定,留下了天然“本底”;湿地可以为迁徙鸟类提供生存的空间和庇护所。另外,生态保持较好,有利于开展生态旅游与科学研究。
17.(2020·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下面的图文资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材料:下图是世界第四大的岛屿,地形独特,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它又是一个神奇的岛屿,岛上70%的动物是世界上独有的,8096的树木和植物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岛上的狐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下图示意该岛屿等高线地形。
应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图B岛上狐猴集中分布形成的自然原因。
【答案】①该岛脱离大陆较早,有着自己的、不受外来干扰的生态环境;②与非洲大陆被海洋阻隔,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动物的天敌少;③纬度较低,植物生长快,食物供应量大;④受地形和东南信风影响,岛屿东侧为热带雨林,适合栖息;⑤河流众多,水源充足
【分析】本题以马达加斯加岛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和原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本题主要从食源、天敌、生存空间、外来物种入侵等方面来分析。材料提到“岛上的狐猴已经完成了长达5500万年的进化历程”,说明该岛屿脱离大陆较早,受外界影响较小。根据图中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来看来看,该岛屿纬度较低,且岛屿东侧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的影响,多地形雨,形成热带雨林气候,植被茂盛,食物供应量大,且有利于狐猴栖息。受地形和气候的影响,该岛河流众多,水源充足。岛屿与大陆彼此分离,缺少大型食肉动物,天敌较少。
【点睛】
18.(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扶持宁夏发展,福建省以宁夏平原西部的闽宁镇为示范点,经过20多年的努力,这里由茫茫戈壁、连绵沙丘,转变为以“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等为主导的特色小镇。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西海固”地区(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的20多万名移民,取得了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的双重成就。
福建省的菌草专家将原产于北非的巨菌草引种到闽宁镇,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 目前,该地已从单一的菌 菇种植业(巨菌草可作为香菇、灵芝等菌类的培养料)向以“种草、种菇、养畜、制沼”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1)据图文信息说明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的原因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据图文材料分析原因
(3)闽宁镇脱贫致富对贫困地区的发展有何启示。
【答案】(1)巨菌草管理粗放;生长快、产量高;植株高衣、根系发达,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作用;耐干旱、盐碱等,适应性强。(答出3点即可)
(2)“西海固 ”地区:位于宁南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区,地表起伏大,沟壑纵横;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尺地矛盾突出,生态环境恶劣。闽宁镇:扶贫政策支持,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种植巨菌草,改善生态环境;利用巨菌草发展菌菇种植业和畜牧业,增加经济收入;发展沼气,提供生活能源。(答出3点即可。)
(3)重视植被生态建设与恢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可持续发展;扶贫工程和区域开发同步进行。(合理即可)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巨菌草的特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以及区域发展的相关知识。
【详解】(1)闽宁镇在众多植物中优先选择种植巨菌草,说明巨菌草具有其它植物不具备的特征,更适宜该区域种植。根据材料信息“该菌草种植管理粗放,年内植株生长最高可达7米以上,亩产鲜草每年最高可达15吨,栽种1年,可连续收割10年以上”,说明巨菌草具有易管理,生长快、产量高、植株高大的特点。“北非的巨菌草”说明巨菌草具有防风固沙、耐干旱、耐盐碱、需水量小、根系发达的特点、
(2)闽宁镇陆续接纳来自南部“西海固”地区的人口,要分析西海固的推力和闽宁镇的拉力。西海固的推力:根据材料信息,西海固是“宁夏南部西吉、海原、固原等贫困县”,地处黄土高原和六盘山山区,地表起伏大,沟壑纵横,可耕种土地少;土壤贫瘠,生产力差;环境承载力小,人地矛盾突出;夏季多暴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破坏严重。闽宁镇的拉力:根据材料信息中,闽宁镇发展为政府政策性行为,政策扶持力度大;经过多年的发展,闽宁镇生态环境好,经济收入高;该地经济发展模式好,能够提高居民经济收入;循环经济模式,环境承载力高。
(3)闽宁镇脱贫致富走的是因地制宜,发展绿色、生态农业的道路,所以在其他贫困地区也应该在注重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走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生态保护,走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道路;要统筹兼顾,区域协调发展,把扶贫工作与区域发展协调统一起来。
19.(2021·山东·乳山市银滩高级中学高一阶段练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深险者在其游记中这样写道:“……进入森林之中,你仿佛来到一个梦幻王国。抬头看一看,只有满眼长着奇异板状根的参天大树,不可思议的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低头望一望,眼前到处是苔藓、藤萝等。密不透风的林中潮湿闷热,脚下到处湿滑。叮叮作响的小溪、飞泻的瀑布无处不在;参天的大树、缠绕的藤罗、繁茂的花草树木汇聚成一座座美丽又绿色的大迷宫,让人寸步难行……”
(1)这位探险者所游历的是哪种森林 其主要特征有哪些
(2)荒漠植被具有哪些主要特征?
【答案】(1)探险者游历的应是热带雨林。热带雨林植被高大茂密,生物种类繁多;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垂直结构复杂。
(2)叶片缩小或退化;具有肉质茎或叶;根系发达。
【分析】本题以森林植被中的景观描写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雨林及荒漠自然带植被特征 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不同自然带的典型特征判读能力。
(1)
由材料中“板状根的参天大树”、“根本看不到湛蓝的天空”、“老茎杆上的花果、巨叶植物,”等分析,该林地植被茂密,环境湿热,所以符合热带雨林的特征。热带雨林地区水热充足,植被高大茂密,结构复杂,多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
荒漠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蒸发量大,所以荒漠地区的植被叶片小,甚至退化成针状,以减小叶片上水分的损失;具有肉质茎或叶,用来储存水分;为吸收地下深处的水源,荒漠地区的植被发育了发达的根系。
20.(2021·山东·高密三中高二阶段练习)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桑基鱼塘主要分布于我国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当地人民通过修筑水利排灌工程,并将地势低、常年积水的洼地挖深变成鱼塘,挖出的塘泥则堆放在水塘的四周作为塘基种桑。
(1)桑基鱼塘被称为科学化的生态系统,说明其原因。
(2)从区域整体性角度,指出桑基鱼塘农业用地减少对当地气候的影响。
【答案】(1)桑叶养蚕,蚕沙可以生产沼气;蚕沙和沼气渣可以成为鱼的饵料;塘泥可以作为桑树肥料;桑基鱼塘形成了经济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大气湿度降低,降水减少;空气干燥,气温变率增大;地表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
【分析】本题以桑基鱼塘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对环境的营销,考查学生调动、运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
桑基鱼塘实现了物质和能量的循环,产品生产和废物的利用相结合。桑叶养蚕,蚕沙可以生产沼气,有效利用了资源,并将废弃物资源化;蚕沙和沼气渣可以成为鱼的饵料,减少饲料投入,防止鱼类疾病;塘泥可以作为桑树肥料,促进桑树成长,生产桑叶;桑基鱼塘形成了经济和生态上的良性循环,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保护了生态环境。
(2)
桑基鱼塘农业用地减少,水面减少,蒸发量下降,大气湿度降低,降水减少;大气湿度降低,空气变得干燥,气温的日变率和年变率增大;水面减少,地表摩擦力增加,粗糙程度变大,风速减小。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