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单元测试(能力卷)(原卷+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2-09-19 08:44:1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B)单元测试(解析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6·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某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和左图中甲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阴影部分农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小麦 C.黄麻 D.甜菜
2.季风为甲地带来丰沛降水,与该季风的成因紧密相关的是( )
A.东南信风北移 B.东北信风南移
C.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D.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答案】1.B 2.A
【分析】1.图中阴影部分主要位于内陆平坦地区,相对于沿海地区,降水较少,适合需水较少的旱作农业,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为小麦,B正确;水稻、黄麻种植需水量大,印度的水稻主要分布在东北部和半岛东西两侧的沿海地区,黄麻主要分布在恒河三角洲地区,AC错误;甜菜适合种植在温凉的气候区,主要分布在中温带地区,而阴影部分为热带地区,D错误。故选B。
2.从甲地气候统计图可以看出,夏季风为甲地带来丰沛降水,能给该地区带来降水的是西南季风,该季风的成因主要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北移,越过赤道后向右偏转而形成的,A正确;东北信风南移、赤道低气压带南移、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出现在北半球冬半年,该地盛行由陆地吹向海洋的东北季风,降水较少,不符合题意,因此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南亚的农作物分布及西南季风的成因。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相关知识的调用能力,解题时要灵活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知识进行分析。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马六甲海峡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马六甲海峡及周边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峡两侧地区人口稠密 B.岛屿东侧受海浪影响多于西侧
C.地处赤道无风带,风平浪静 D.石油货轮向东到达北美市场
4.图中的板块边界( )
①宏观地形为海岭
②张裂作用形成
③狭长且多陡沟槽
④东侧为亚欧板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3.C 4.D
【解析】3.马六甲海峡地处赤道附近,地处赤道无风带,主要气候类型为热带雨林气候,不适宜人类居住,AB错误,C正确;石油货轮主要经此地向东到达亚洲市场,去往北美市场的油轮主要是经苏伊士运河,D错误。
4.马六甲海峡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为消亡边界,整体狭长,多陡沟槽,东侧为亚欧板块,西侧为印度洋板块,②错误,③④正确;海岭为大洋内部生长边界的产物,①错误。所以选D。
【点睛】马六甲海峡是巽他陆棚的组成部分,在第四世纪开始阶段(大约160万年前)是一片延绵的低地,自第三世纪后期(大约700万年前)至今似未曾受到过地壳运动的影响,轮廓是因后冰期高纬地区的陆冰融化而上涨的海水浸泡而成。
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图中字母C代表的是( )
A.近地面风向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答案】A
【详解】读图为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再根据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并指向低压,可知D为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向受地转偏向力与等压线斜交,故C为风向,A正确;摩擦力与风向相反,B为摩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A为地转偏向力;排除BCD,故选A。
【点睛】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多年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7.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人为因素
C.纬度位置 洋流 D.大气环流 地形
【答案】6.D 7.A
【分析】6.根据图示信息,从气温曲线可以看出,全年最冷月均温在0°C以上,年较差小,从降水柱状图可以看出,全年降水均匀,所以气候特点是全年气候温和,冬不冷夏不热,降水分配均匀,是温带海洋性气候,D正确;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A错误;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最冷月均温低于0°C,BC错误。故选D。
7.温带海洋性气候是位于40°—60°大陆西岸,终年受西风带控制,所以影响的因素是大气环流和海陆位置,故A正确。人为因素主要体现在对其他因素的改造,不是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影响大气环流,进而影响气候类型,洋流和地形主要影响局部地区,BC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气候形成的因素
1.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及同一地区的季节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及随时间变化的结果。地表太阳辐射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同一个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变化也主要是由于冬季获得太阳辐射少、夏季获得太阳辐射多的缘故。
2.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在气候的形成中具有双重作用,一方面它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各地气候;另一方面,它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及其移动对中纬大陆西岸气候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例如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冬雨夏干的气候特点。
季风环流是大陆东岸因海陆热力差异形成的一种大气环流,同时季风环流本身就是一种气候——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夏季陆地上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丰沛的降水;冬季陆地上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的陆风比较干燥,降水较少。
3.地面状况:地面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和水源,地面状况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中的水热状况。比热容主要影响到气温变化的大小、海陆风和季风的形成;海陆位置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和温差大小;地形因素影响水热分布;地面反射率影响着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
4.洋流:暖流对沿岸气候起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作用。北大西洋暖流对西欧温带海洋性气候起增强作用;秘鲁西岸由于受秘鲁寒流的影响,在这里分布着世界上最典型的热带沙漠气候。另外,暖流对马达加斯岛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
5.人类活动: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从而影响气候的形成和分布。另外,由于人类活动影响了下垫面性质,从而引起局部地区气候的变化,形成局部地区的小气候,如城市热岛效应等。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越来越大,人类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CO2加剧了地球上的温室效应。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甲、乙两地位置及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乙地比甲地( )
A.年降水量少 B.气温年较差小 C.水热组合好 D.夏季易干旱
9.影响乙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
C.地形地势 D.洋流性质
【答案】8.C 9.A
【分析】8.从两地的气候资料统计图可知,甲地为地中海气候,乙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甲比乙少,A错误;气候年较差,乙地比甲地大,B错误;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但甲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雨热不同期,C正确;乙地比甲地容易出现水灾,D错误。故选C。
9.乙地气候为热带季风气候,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海陆热力差异造成,A正确,与气压带风带、地形地势、洋流无关,BC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气候的分布及气候资料统计图的判读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中两点位置及其气候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的特点进行判断,推出正确答案。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示为某季节大陆滨海地区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滨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该地盛行该风向时( )
A.罗马炎热干燥 B.北京寒冷干燥
C.江淮地区阴雨连绵 D.西安昼长夜短
【答案】10.C 11.B
【分析】10.由图可知,该地位于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故C项正确;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部,A与图示信息不符;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于中低纬度大陆东部,B与图示信息不符;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于大陆内部地区,D与图示信息不符,所以本选C项。
11.图示地区盛行该风向时,即北半球冬季时,罗马正值温和多雨的季节,北京寒冷干燥,江淮地区低温少雨,西安昼短夜长,B正确,ACD错误。所以本选B项。
【点睛】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度-40度的大陆西岸),以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面积最广。夏半年(夏秋季节)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形成极端酷热且干旱少雨的气候;冬半年(冬春季节)受盛行西风带控制,来自海洋的西风带来大量水汽,形成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导致这一季节气候温和多雨。这种水热不协调的配合,对植物十分不利。在生长季节,植物必须经过炎热干燥的锻炼,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叶片一般较厚,植被的叶子上长有一层厚厚的蜡质层,叶小,很硬,故地中海的植被类型被称为亚热带常绿硬叶林或副热带常绿硬叶林。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气压分布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气压分布形势,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
A.1、2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13.图中的气压分布格局差异,反映了( )
A.太阳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差异 B.大气环流的多样性
C.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D.局部因素制约大气环流
【答案】12.A 13.C
【分析】12.由图可知,亚洲形成了高压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形成高压,可推测此时为冬季,A正确;与1-2月相比,5-11月,陆地气温较高,不易形成强大的高气压,BCD错误。故选A。
13.由图可知,同纬度地区,陆地气压高于海洋,反映了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C正确;图示陆地和海洋为同一季节,A错误;图示反映了高压中心和低压中心,同属气压分布状况,B错误;海陆分布是较大尺度的分异,不是局部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东亚形成了典型的季风气候。冬季亚欧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为冬季风的源地,夏季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使得风从海洋吹向陆地。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夏至日)14时43分至17时24分,我国境内出现了罕见的“日环食”现象。下图为日环食期间某时刻我国天气状况。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当日我国天气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东部地区盛行偏西风 B.安徽南部降水概率较大
C.华北平原风力较大 D.藏北地区天气晴朗酷热难耐
15.环食带穿过我国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21日范围大于20日 B.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纽约(西五区)亦可观测该奇观 D.在北京市观测太阳位于西北方天空
【答案】14.B 15.A
【分析】14.结合图中等压线的分布可知,四川东部地区有995hpa和1000hpa等压线分布,且等压线呈东北—西南走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西北,可知该地盛行偏南风,A错误;安徽南部地区处于“‘烟雨朦胧难观赏”区域,降水概率较大,B正确;:华北平原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小,C错误;藏北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不会“酷热难耐”,D错误。故选B。
15.由材料环食穿越我国期间为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夏至日)14时43分至17时24分,由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夏至日)14时43分至17时24分,计算可知,180度经线的地方时约为18时43分,也即21日的范围超过18/24,超过全球一半,全球处于21日范围大于20日范围,A正确;海口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时间是太阳直射20°N时,并非夏至日,B错误;西五区与北京时间相差13个小时,环食带穿过我国期间,纽约处于深夜,不能观测到该奇观,C错误;根据太阳视运动规律,北京时间14时43分至17时24分,在北京观测太阳位于西南方天空,D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天气图的判读能力及地球运动的特征等,解题的关键是结合图表信息,根据气压的状况与等压线的疏密判断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沈信风、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也是多雨带。在30° E以西的非洲地区,由几内亚季风与其他偏北风构成了热带辐合带。下图为非洲热带辐合带在一年中最南、最北的位置分布图。
指出图甲和图乙所属的季节,并分析几内亚季风的成因。
【答案】图甲表示北半球冬季,图乙表示北半球夏季。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几内亚季风(或西南风)。
【分析】本题以非洲热带辐合带在一年中最南、最北的位置分布图为背景,属于知识性试题,考查了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掌握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及成因。
【详解】读图可知,图甲热带辐合带西侧在赤道附近,东侧在南半球,说明赤道低气压带在南半球,表示北半球冬季,图乙热带辐合带在北半球,说明赤道低气压在北半球,表示北半球夏季。几内亚季风实际是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几内亚季风(或西南风)。
【点睛】全球近地面共有七个气压带,即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半球的极地高气压带。在气压带之间形成六个风带,即南、北半球的低纬信风带,南、北半球的中纬盛行西风带,南、北半球的极地东风带。
这些气压带和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是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由于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地南北移动,从而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和气候。
17.(2018·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
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信风带 副热带高压带 西风带
(2)赤道低压带 副极地低压带 (3)地中海气候
【分析】考查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详解】(1)风向主要从高压向低压,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B处于低纬度地区,介于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是信风带;C位于副热带地区,气体以下调为主,是副热带高压带;D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处于中纬度地区,是西风带。
(2)根据题意可知,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垂直气流都以上升运动为主,故降水较多。
(3)C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是西风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区属于地中海气候。
【点睛】学生要熟练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图,明确气压带气流的运动情况,风带的风向。
18.(2017·江苏·高三课时练习)读“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间为________(填“1月”或“7月”),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利马和萨尔瓦多两地的气候差异。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利马
萨尔瓦多
(3)利马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向北延伸到4°S附近,呈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答案】(1)7月 此月利马温度低于20℃,对照气温曲线,应为7月
(2)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利马 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炎热干燥 寒流和离岸风共同影响
萨尔瓦多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高温多雨 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沿岸受暖流影响
(3)受安第斯山脉影响,气候类型狭长分布;受秘鲁寒流影响,沙漠范围广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南美洲地形的概况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分析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此时利马的气温低于20℃,结合左侧气候资料图中利马的气温曲线可知,此时应该为7月份。
(2)读图,利马位于大陆西岸,应该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沿岸吹离岸风,水汽少,沿海有秘鲁寒流经过,具有降温减湿作用。萨尔瓦多位于大陆东岸,为热带雨林气候区,全年高温多雨,该地位于东南信风迎风坡,降水量多,沿岸受巴西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3)利马东侧为安第斯山,阻挡东移;沿岸平原沿海狭长分布,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影响。
【点睛】气温曲线的数值大小变化,大体是由赤道向两极递减。
19.(2018·全国·南安华侨中学高三课时练习)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______。
【答案】(1)1
(2)亚洲高压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 副极地低压带
(3)西北 东北
(4)西南 夏季,随着气压带、风带的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成西南风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分析】本题以气压带气压中心的分布为材料背景,考查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以及季风气候的成因,综合性较低,难度较低,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由等压线分布可知,亚欧大陆被高压控制,判断出此图所示的是北半球冬季,代表月份是1月。
(2)冬季,亚欧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高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亚洲高压冷高压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3)C地位于亚洲东部,冬季受亚洲高压影响,盛行西北风;D地位于亚洲南部,冬季盛行东北风。
(4)夏季D处盛行西南风,主要是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夏季赤道低气压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向北越过赤道后,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向右偏转吹向气压更低的亚洲大陆。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外,还有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
(1)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
(2)乙天气系统的中心气流____(上升或下沉),并形成阴雨天气,试解释形成阴雨天气的原因____。
(3)图中①处与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处,试解释成因____。
(4)右图所示天气系统对应左图中的____(甲或乙),受此天气系统影响,在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____气象灾害。
(5)若乙天气系统加强并于夏秋季节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可能引发____气象灾害,可带来的好处有____。
【答案】(1) 反气旋 晴朗少雨
(2) 上升 大气上升,遇冷易成云致雨
(3) ⑤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4) 甲 伏旱
(5) 台风 带来丰沛的雨水,缓解高温和旱情
【分析】本题以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为材料,涉及天气系统的判读及对天气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综合思维能力。
(1)
据图可知,根据气压值可判断甲处为高压(反气旋),在高压控制下,中心气流下沉,晴朗少雨。
(2)
据图可知,根据气压值可判断图乙为低压,垂直方向盛行上升气流,大气在上升过程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下降,大气中的水汽遇冷易成云致雨,形成阴雨天气。
(3)
①处等压线稀疏,⑤处等压线密集,所以①处与⑤处相比,⑤处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较大。
(4)
右图所示的天气系统,在水平方向上,中心大气顺时针向四周辐散,为北半球的反气旋,故可对应左图中甲处天气系统,受此天气系统影响,在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炎热干旱天气,形成伏旱。
(5)
由上一题可知,乙处为低压,该天气系统加强并于夏秋季节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可能引发台风,带来强风、暴雨、风暴潮等气象灾害。但台风带来的丰沛的降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高温和干旱。
【点睛】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三章大气的运动(B)单元测试(原卷版)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2016·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某国部分地区示意图和左图中甲地气候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左图中阴影部分农作物最可能是( )
A.水稻 B.小麦 C.黄麻 D.甜菜
2.季风为甲地带来丰沛降水,与该季风的成因紧密相关的是( )
A.东南信风北移 B.东北信风南移
C.赤道低气压带南移 D.副热带高压带南移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读马六甲海峡及周边区域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有关马六甲海峡及周边地理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海峡两侧地区人口稠密 B.岛屿东侧受海浪影响多于西侧
C.地处赤道无风带,风平浪静 D.石油货轮向东到达北美市场
4.图中的板块边界( )
①宏观地形为海岭
②张裂作用形成
③狭长且多陡沟槽
④东侧为亚欧板块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21·全国·高一课时练习)下图为近地面某气压场中的受力平衡的风向图,图中字母C代表的是( )
A.近地面风向 B.地转偏向力 C.摩擦力 D.水平气压梯度力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某地多年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季风气候 C.温带大陆性气候 D.温带海洋性气候
7.该气候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环流 海陆位置 B.纬度位置 人为因素
C.纬度位置 洋流 D.大气环流 地形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甲、乙两地位置及气候资料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乙地比甲地( )
A.年降水量少 B.气温年较差小 C.水热组合好 D.夏季易干旱
9.影响乙地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B.气压带风带
C.地形地势 D.洋流性质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图示为某季节大陆滨海地区盛行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该滨海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海洋性气候 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 D.温带大陆性气候
11.该地盛行该风向时( )
A.罗马炎热干燥 B.北京寒冷干燥
C.江淮地区阴雨连绵 D.西安昼长夜短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下图为“气压分布形势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气压分布形势,一般出现的时间是( )
A.1、2月 B.5、6月 C.7、8月 D.10、11月
13.图中的气压分布格局差异,反映了( )
A.太阳辐射在不同季节的差异 B.大气环流的多样性
C.海陆差异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D.局部因素制约大气环流
(2021·全国·高二课时练习)北京时间2020年6月21日(夏至日)14时43分至17时24分,我国境内出现了罕见的“日环食”现象。下图为日环食期间某时刻我国天气状况。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当日我国天气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四川东部地区盛行偏西风 B.安徽南部降水概率较大
C.华北平原风力较大 D.藏北地区天气晴朗酷热难耐
15.环食带穿过我国期间,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全球21日范围大于20日 B.海口(20°N)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纽约(西五区)亦可观测该奇观 D.在北京市观测太阳位于西北方天空
二、综合题
16.(2020·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热带辐合带,又称赤道辐合带,是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的赤道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东沈信风、东南信风或变向信风(季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也是多雨带。在30° E以西的非洲地区,由几内亚季风与其他偏北风构成了热带辐合带。下图为非洲热带辐合带在一年中最南、最北的位置分布图。
指出图甲和图乙所属的季节,并分析几内亚季风的成因。
17.(2018·广西·钦州港经开区中学高一课时练习)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注出各风带的风向箭头,并把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填在下面:
B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
(2)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
(3)由于气压带和风带的南北有规律移动,在气压带和风带的过渡地带,
可以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如C和D交替控制的地区形成的气候类型为_________________。
18.(2017·江苏·高三课时练习)读“南美洲某月近地面20℃气温曲线分布图”及“利马、萨尔瓦多两地气候资料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时间为________(填“1月”或“7月”),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利马和萨尔瓦多两地的气候差异。
气候类型 气候特征 气候成因
利马
萨尔瓦多
(3)利马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向北延伸到4°S附近,呈南北狭长分布,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19.(2018·全国·南安华侨中学高三课时练习)读等压线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为  (1或7)月气压分布状况。
(2)A气压中心的名称是  ,形成原因是     ,被切断的气压带是  。
(3)受A气压中心的影响,图中C处盛行    风,D处盛行    风。
(4)夏季,D处盛行  风,形成原因是 ,故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除  外,还有______。
20.(2022·全国·高二课时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要求。
下图为北半球某地区的海平面等压线图。
(1)影响甲处的天气系统是____,在该系统的控制下甲处的天气特点是____。
(2)乙天气系统的中心气流____(上升或下沉),并形成阴雨天气,试解释形成阴雨天气的原因____。
(3)图中①处与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处,试解释成因____。
(4)右图所示天气系统对应左图中的____(甲或乙),受此天气系统影响,在我国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会出现____气象灾害。
(5)若乙天气系统加强并于夏秋季节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可能引发____气象灾害,可带来的好处有____。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