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课 社会危机四伏和庆历新政 (对应学生用书第26~27页)课标要求: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放任澶渊之盟冗官冗兵冗费 (对应学生用书第27页)一、关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1.社会矛盾激化,封建统治出现危机
(1)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
(2)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
(3)改革派和保守派引发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2.积贫积弱局面形成:北宋建国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形成;冗兵、冗官、冗费又造成了“积贫”局面。
3.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社会矛盾更加尖锐,封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这些背景一方面表明宋朝中期社会危机四伏;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王安石变法与时俱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要求。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推动力。二、庆历新政昙花一现的原因
1.新政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和诽谤,这是失败的主要原因。
2.最高统治者对改革者的怀疑,废止了新法。
3.改革措施太激烈,规模太大,有些脱离实际。
4.改革没有做必要的、充分的思想动员,配套措施不到位。
5.改革没有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庆历新政是在积贫积弱现象日趋严重的情况下统治阶级采取的一次改革自救。但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这次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对应学生用书第27~28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杯酒释兵权
材料二 宋开国时,设官分职,尚有定数,其后荐辟之广,恩荫之滥,杂流之猥,祠禄之多,日增月益,遂至不可纪极。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有司言: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所减者如此,未减者可知也。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材料三 宋太宗至宋英宗时期的财政情况材料四 北宋时期禁军人数的激增图【探究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现象?影响如何?
(3)材料三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出现这种问题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说明了什么问题?有什么后果?以上材料反映了北宋中期出现了什么局面?
【思路点拨】 第(1)问材料一图片反映北宋集中军权,使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第(2)问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注意关键词“冗吏”。结合教材知识回答冗官现象带来的影响。第(3)问分析表格数字的变化,得出政府开支越来越大,财政日渐困难。第(4)问综合材料可以看出北宋中期出现了积贫积弱局面。答案:(1)反映了北宋加强军权的措施。使兵将分离,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冗官。使得行政效率很低,政府财政困难,出现“积贫”局面。
(3)北宋财政日渐困难,到王安石变法前已入不敷出。军费开支、官员开支日益增加和“岁币”造成了财政困难。
(4)军队数量猛增。出现“冗兵”局面,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出现了积贫积弱的局面。点此进入演练广场课件15张PPT。第2课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对应学生用书第29~30页)课标要求: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庆历新政言事书积贫封建国家春夏免役钱市易务土地的多少发运使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积弱保甲将明经诸科时务策答案:(1)改革科举制的必要性。
(2)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3)为王安石变法选拔和培养了大量人才。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王安石变法和商鞅变法的异同及说明的问题商鞅变法之际,诸国并立,一国国君若能大行革新即可图强并打倒敌国,可谓变法成则国存、变法败则国亡,大有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之势。而王安石时代,北宋实行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改革仅为挽救时弊、富国强兵,其迫切性大大不如前者,况全国吏治败坏、积重难返,保守势力又过于顽强,终于落得失败的结局。 (对应学生用书第30页)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针对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展开讨论:【探究问题】 你同意甲、乙两种观点中的哪一种呢?试述你的理由。
【思路点拨】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对于这两种观点都可以同意或者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能够自圆其说,做到史论结合即可。同意甲的观点要从青苗法的积极性角度回答;同意乙的观点要从青苗法的消极性角度回答。
答案:同意甲的观点。理由: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低息借贷(钱或粮食),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缓和了阶级矛盾,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同意乙的观点。理由:强制借贷,利息较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答出任一种观点即可)点此进入演练广场课件20张PPT。第3课 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对应学生用书第31~32页)课标要求: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豪强地主大商人免役钱答案:(1)大地主,高利贷者。
(2)封建国家。兵将分离 (对应学生用书第32页)一、评价王安石变法的历史作用
1.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是社会改良性质的改革。
2.进步性
(1)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2)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的进步。
(3)王安石能够对北宋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这种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值得肯定。
3.局限性
(1)王安石变法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2)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对改革进行评价时,我们应该坚持的原则是:①我们要把各种改革放在它所属的特定历史环境中去加以评价。应该首先分析当时的历史条件、历史要求,再看这些改革在多大程度上适应或者违背了这一历史要求,它对社会历史发展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据此,对改革作出基本的肯定或否定。②一场改革的成败与否,不能看改革者个人的结局如何,而要看这一改革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
二、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和给我们留下的启示
1.原因
(1)王安石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和破坏。(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宋神宗在变法后期的动摇。
(3)宋神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4)在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2.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不能因为王安石变法失败就否定这次改革,它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拘泥于传统,勇于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敢于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关心国计民生,以天下安危为己任的精神。王安石是地主阶级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 (对应学生用书第32~33页)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探究问题】(1)材料一与哪条新法有关?这条新法有何作用?你对图中人物的言论有何看法?
(2)材料二与哪条新法规定有关?结合材料分析这条新法实施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
(3)材料三中人物观点各异且与变法失败密切相关。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
【思路点拨】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图文资料的解读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充分挖掘图片所提供的历史信息,审清题目要求。解答第(1)、(2)问时注意材料和所学知识的链接;第(3)问看似与材料有关,其实跳过材料也可以得出答案。答案:(1)措施:青苗法。积极作用: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剥削,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消极作用:农民借贷利息偏高,负担依然沉重。
看法:图中言论有一定道理,但太片面,只看到新法的局限性,忽视了新法的积极性。
(2)措施:保甲法。主要原因:存在用人失当的问题。
(3)原因:第一,王安石变法忽视减轻人民负担,而且用人失察,出现了新法危害老百姓利益的现象。第二,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以太后等为首的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挠反对。点此进入演练广场点此进入单元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