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8张PPT。第1课 19世纪中叶的俄国(对应学生用书第52~53页)课标要求: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17彼得一世答案:(1)农奴生活困难、政治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位低下。
(2)严重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农奴反抗斗争不断,废奴改革成为俄国棉纺织业自由劳动力工业投资国内市场答案:(1)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
(2)农奴制的阻碍。农奴制赎取份地无条件地主1853英、法 (对应学生用书第53页)一、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1.政治上,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农奴制改革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叶,俄国仍然是一个以农奴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专制国家,农民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在土地、人身、司法上依附于地主。在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农奴制的存在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工厂中缺乏大量自由的劳动力;农奴收入微薄,购买力很低,使得工业发展缺乏广阔的国内市场。残酷的封建剥削激起广大农民的反抗,严重威胁着沙皇和贵族地主的统治。
2.军事上,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是诱发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直接因素。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彻底暴露了农奴制落后和腐朽,战争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经济状况更加恶化,使一切矛盾表面化和尖锐化。而此时有些地主已经看到了农奴制不如资本主义更为有利可图,开始放弃自然经济,逐步转向商品经济。
3.思想上,出现反对农奴制和沙皇专制统治的新思潮,是农奴制改革的社会因素。4.在内外交困形势下上台的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他认为“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起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强制在俄国发起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俄国落后的农奴制度成为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桎梏。只有实现资本主义工业化,才是强国之策。
二、认识克里米亚战争的性质和实质、影响
1.性质:对俄国和英法双方来说都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战争,对奥斯曼帝国来说则是自卫性质的反侵略战争,但无法改变这次战争的非正义性。
2.实质: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和落后的农奴制度之间的一场较量。
3.影响
(1)英法加强了在土耳其人世界的殖民势力。
(2)俄国南下扩张战略严重受挫,大大降低了它在欧洲的地位。国内矛盾进一步激化,推动了农奴制改革。对于战争性质的认识,应该从战争双方的目的来看,实质则需要从生产力的角度来认识,影响要注意从对战争双方甚至对地区和世界的影响来考虑。 (对应学生用书第54页)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被处死时,沙俄当局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一次盛大的祈祷式,以示庆祝。赫尔岑后来写道:“我参加了祷告式,我当时只有14岁,隐没在人丛中,就在那里,在那个被血淋淋的仪式玷污了的圣坛前面,我发誓要替那些被处死刑的人报仇,要跟这个皇位、跟这个圣坛、跟这些大炮战斗到底。”【探究问题】 (1)材料二中,“五名十二月党人领袖”为什么会被处死?
(2)赫尔岑是俄国历史上一位怎样的人物?他的基本主张与十二月党人有何相同之处?
(3)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十二月党人活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思路点拨】 第(1)问要结合他们的主张、活动和目的理解被处死的原因。第(2)问要结合赫尔岑的主张来比较说明二者的相同点。第(3)问要注意材料二中的“我”不是一个人,而是代表了一类人,要从“我”同十二月党人之间的关系去总结影响。
答案:(1)发动武装起义,试图推翻沙皇专制统治,废除农奴制度。
(2)他是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平民知识分子革命家。他的主张是无条件给予农民自由和土地。
相同点:受西方社会进步思想影响,反对沙皇专制,主张废除农奴制。
(3)打击了沙皇专制制度,唤醒了俄国民众,鼓舞更多的人为废除农奴制度进行斗争。点此进入演练广场课件17张PPT。第2课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对应学生用书第55~56页)课标要求: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农奴制舆论力量封建地主解放农奴人身自由公民权利赎买高价赎买交代役租村社答案:(1)改革是“自上而下”的特点。
(2)1861年俄国进行农奴制改革,农奴的人身得到解放,在法律上是自由的人,享有公民权利。农民可以赎买一块份地。资产阶级性质自由劳动力资本主义地主阶级欺骗性(对应学生用书第56页)俄国农奴制改革的主观目的、性质及依据
1.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由沙皇主持进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其主观目的是维护沙皇专制和贵族地主的统治,挽救统治危机,并不是在主观上为了发展资本主义。
2.1861年改革从根本上看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从背景上看:改革是由于受到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潮流和工业革命的影响,在本国的农奴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发生的。
(2)从内容上看:改革在法律上废除了农奴制,农民成为自由人,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废除;改革还使农民通过赎买获得了一块份地,部分地废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部分地实现了农民土地所有制,这均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变革。
(3)从作用上看:改革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扩大了国内市场,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判断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不能依据改革者及其主观目的,而应从其内容和积极作用方面来判断。无论从经济基础还是从上层建筑方面来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都是资产阶级性质的。它加速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俄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里程碑。(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观察下列图片:【探究问题】 (1)图一反映了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突出特点是什么?
(2)改革后的俄国为什么会出现图二现象?
(3)你如何认识俄国1861年改革?
【思路点拨】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依据图片资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图一由“贵族宣读”法令,体现了改革自上而下的突出特点;图二现象的出现要与改革的内容及局限性相联系;对于1861年改革的评价,要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切忌片面,注意局限性的表达不要与第(2)问答案重复。答案:(1)农奴制改革是由封建地主自上而下进行的。
(2)改革后农民很大程度上仍被束缚在土地上;“解放”后的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改革后农民的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受到地主的盘剥和奴役。
(3)农奴制改革推动了俄国社会的发展,动摇了封建生产关系,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但改革具有很大的局限性。点此进入演练广场课件18张PPT。第3课 农奴制改革与俄国的近代化(对应学生用书第58~59页)课标要求: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资本主义农业自由劳动力法国不平衡资产阶级代议制等级审判律师制度义务兵役制民粹派平民(对应学生用书第59页)一、正确理解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的影响
1.经济近代化:农奴制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劳动力、资金和市场,俄国走上了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俄国工业生产大幅度增长,农村中资本主义的成分也得到增长。
2.政治近代化:在政治体制方面作了比较深层的改革,建立了地方和城市的自治机构。在司法制度方面,参照西方的司法制度进行了改革。改革使政治上一向专制独裁的俄国也出现了一些民主化的气息。
3.军事近代化: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建立西方式的军事管理体系。
4.教育近代化:鼓励社会和个人办学,扩大大学自主权,允许引进西方书籍。
5.思想近代化: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越来越多的俄国人看到了俄国与西方国家的差距,变革的愿望日益强烈。近代化是指以近代工业和科学技术为推动力,实现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包括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法制化,思想理性科学化,社会城市化。俄国的近代化是指俄国由封建农奴制向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大转变。它启动于1861年的俄国农奴制改革。
二、俄国进行了改革,最终还是走向了革命的原因
1.政治上:沙皇专制制度仍然统治着俄国,落后的政治体制严重阻碍着旧的经济体制的彻底解体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
2.经济上:大土地所有制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奴生活困苦,国内市场狭小,所有这些都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这种情况下,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和传统农业的发展不断失衡,社会经济和政治的矛盾不断深化,使改革后俄国的近代化进程面临着深刻的危机。
3.阶级关系上: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资产阶级与沙皇专制的矛盾交织在一起,终于酿成了1905年革命。这次改革用牺牲农民的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中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而且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深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对应学生用书第59~60页)阅读下列图片:【探究问题】 (1)两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你认为民粹派的主张最终能够实现吗?为什么?
【思路点拨】 第(1)问要仔细阅读图片,图一反映的是改革后农民依然贫困,理解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图二反映的是民粹派向农民宣传自己的主张,理解民粹派代表着农民的利益。第(2)问要求结合民粹派思想主张的局限性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答案:(1)农奴制改革后,农民生活更加贫困,与沙皇专制制度的矛盾不断激化。于是,代表农民利益的民粹派走上民主革命道路,宣传并号召发动农民革命,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2)不能。因为他们否认工人阶级的先进作用,认为知识分子才是领导农民革命的主要力量;但是他们并不了解农民的真正想法,行动得不到农民的响应。点此进入演练广场点此进入单元检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