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讲)

文档属性

名称 1.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精讲)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2-09-19 12:58: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考点精讲)
一、思维导图
二、考点精讲
考点一: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精讲1】近日,山东对健康码进行升级,出示健康码时,会同步显示7天核做检测标牌。如果7天内没有核酸检测阴性记录,标牌变成黄色。根据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病毒核酸检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A.提出问题 B.制订计划 C.进行实验 D.得出结论
【答案】C
【解析】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或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拓展与迁移,据此结合题意进行分析判断。根据题意,“病毒核酸检测”,是一个进行实验的过程,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进行实验。
【跟踪练1】有一次上课时,小丽觉得很闷,呼吸不畅。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向其中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
A.猜想 B.实验 C.控制变量 D.归纳
【答案】D
【解析】根据一般来说在化学里面做研究实验分四步﹣﹣假设、实验、观察、做结论,进行解答。A、是不是教室里二氧化碳的含量高呢?属于猜想环节,故不符合题意;B、分别加入10mL澄清石灰水,充分振荡后观察现象,属于实验环节,故不符合题意;C、小丽分别收集了250mL教室内、外的气体样本,属于控制变量环节,故不符合题意;D、没有归纳环节,故符合题意。故选:D。
【跟踪练2】小军在做碘遇淀粉变色的家庭小实验时,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发现没像课本中描述的一样变蓝色。面对“异常”现象,他不应该采取的做法是(  )
A.向老师请教 B.查找有关资料,探究原因
C.认为自己做错了,继续做其他实验 D.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答案】C
【解析】向热的大米粥中加入碘酒未变蓝色。实际上受热时大米中的淀粉结构发生了变化,看不到蓝色了。小军应该反复实验、查阅相关资料或者请教老师,而不应该不自信、随便放弃。A、向老师请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间接经验也很重要。故正确;B、也可以查找相关资料,探究原因。故正确;C、认为自己做错了,不予理睬是错误的,没有探究精神。故错误;D、第一次实验失败了,还要反复试验,看是不是普遍情况。故正确;故选:C。
考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精讲1】下面有关蜡烛燃烧现象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白烟
C.蜡烛燃烧产生热量,发出黄色火焰 D.蜡烛内焰最明亮
【答案】C
【解析】A、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B、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烧杯内壁出现小液滴,而不是白烟,故选项错误。C、蜡烛燃烧产生热量,发出黄色火焰,故选项说法正确。D、蜡烛燃烧时产生火焰,分为三层,外焰最亮,故选项错误。故选:C。
【精讲2】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探究。其实验步骤:①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②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③用火柴去点白烟;④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⑤熄灭蜡烛;⑥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
请回答以下问题:
(1)参看(2)的实验记录,以上操作步骤的正确排序是    。
(2)按要求填写下列实验现象及其结论。
探究步骤 对实验的观察和描述
点燃前 石蜡放入水中观察到的现象    
燃着时
蜡烛火焰分    层。
①点燃蜡烛,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图所示,约1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选填图中字母)处最先炭化,说明此处温度    。
②干冷的内壁出现    ,澄清的石灰水   。
熄灭后 吹灭蜡烛,观察到一缕白烟。立即点燃白烟时可看到    。
结论:蜡烛燃烧生成    。
【答案】④①②⑥⑤③;石蜡浮在水面上;三;a;最高;水雾;变浑浊;熄灭的蜡烛被引燃;水和二氧化碳。
【解析】(1)首先了解蜡烛的物理性质,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中;再点燃蜡烛,紧贴烛芯将火柴梗放入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根据火柴各部分的燃烧情况,了解火焰各部分的温度;然后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小烧杯,看有无水雾出现;再迅速倒转烧杯,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观察石灰水的变化;最后熄灭蜡烛,用火柴去点白烟,看白烟是否可燃.故答案为:④①②⑥⑤③;
(2)石蜡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密度比水小;火柴梗的a处最先碳化,说明蜡烛火焰的外焰温度最高;干冷的烧杯内壁出现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生成物是水和二氧化碳。
【跟踪练1】下列是有关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   部分炭化变黑严重(填“外焰”、“内焰”或“焰心”)。
(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   (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否点燃?   (填“能”或“不能”),白烟是   。
(4)图四中,将一个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   ,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   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   。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答案】外焰;气态;能;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干而冷;水雾;澄清石灰水;二氧化碳;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解析】火焰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1)图一中将一根火柴迅速平放在火焰中,约1秒后取出,可以观察到位于外焰部分炭化变黑严重。
(2)图二中将短玻璃管一端伸入烛芯附近,在另一端用火柴点燃,也有火焰产生,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图三中用火柴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一缕白烟,能点燃,白烟是石蜡蒸气遇冷凝固所产生的固体微小颗粒。
(4)图四中,将一个 干而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现水雾,证明有水生成;将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可观察到烧杯内壁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石蜡燃烧的文字表达式:石蜡+氧气二氧化碳+水。
考点三: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精讲1】你曾参与的“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活动中,下列现象和结论,错误的是(  )
A.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浊
B.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没有明显的变化
C.干燥的玻璃对着人体呼出的气体,出现一层凝聚的水雾,变得模糊不清
D.人呼出的气体中已经不再含有氧气
【答案】D
【解析】根据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成分和二氧化碳、氧气和水蒸气的检验方法分析回答。A、由于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多,所以向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人体呼出的气体,石灰水变浑浊,故A正确;B、燃着的小木条插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没有明显的变化,故B正确;C、由于呼出的气体中水蒸气较多,干燥的玻璃对着人体呼出的气体,出现一层凝聚的水雾,变得模糊不清,故C正确。D、呼出的气体中还含有少量氧气,故D错误。故选:D。
【跟踪练1】对空气与人体呼出的气体所含成分进行比较,正确的是(  )
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③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人呼吸时把空气中的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同时从体内带出水蒸气,人体呼出气体和空气中的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不同,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空气相比,具有“两多一少”的特点,即与吸入的空气相比,二氧化碳、水蒸气含量增加,氧气含量减少。①氧气:空气>呼出气体;②水蒸气:空气<呼出气体;③二氧化碳:空气<呼出气体。故①②说法正确。故选:B。
【跟踪练2】人吸入空气,排出CO2等气体。为了证明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且能有效排除空气中CO2的干扰,某学生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为了除去空气中的CO2和检验人呼出的气体中含有CO2,则锥形瓶Ⅰ、Ⅱ中加入的试剂为(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CO2,但没有明显现象)(  )
瓶Ⅰ 瓶Ⅱ
A 澄清石灰水 氢氧化钠溶液
B 氢氧化钠溶液 澄清石灰水
C 氢氧化钠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D 水 澄清石灰水
A.A B.B C.C D.D
【答案】B
【解析】要验证人体呼出气体中含有的CO2不是来自空气,而是人体代谢作用产生的,必须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吸收干净,在除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时应从I端吸入空气,装置I的作用来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从Ⅱ端呼出气体,装置Ⅱ用来验证人呼出的二氧化碳。可利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故瓶I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钠溶液;可利用澄清的石灰水来检验呼出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瓶Ⅱ试剂可选用氢氧化钙溶液。故选:B。

_21?????????è?????(www.21cnjy.com)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