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能力提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修1(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能力提升单元测试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选修1(word版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8.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2-09-19 04:48: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专题二 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 能力提升——2022-2023学年高二生物人教版选修一单元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3分,共45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下列有关微生物培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纯化培养时,对培养皿皿盖做标记,培养皿应倒过来放在恒温培养箱内的摇床上培养
B.涂布接种时,需将涂布器浸酒精后在酒精灯外焰上引燃,冷却后再使用
C.培养基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加热结束后,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即可开启锅盖
D.可用平板划线操作对微生物进行分离和计数
2.下表所示为某微生物培养基的配方,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成分 含量 成分 含量
NaNO3 3g FeSO4 0.01g
K2HPO4 1g 葡萄糖 30g
琼脂 15g H2O 1000mL
MgSO4·7H2O 0.5g 青霉素 0.1万单位
A.依物理性质划分,该培养基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属于选择培养基
B.由培养基的原料可知,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
C.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满足了微生物生长对特殊营养物质的要求
D.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应加入尿素
3.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平板法是接种微生物的两种常用方法,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平板划线法既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也可以用于微生物的计数
B.平板划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
C.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倒入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
D.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
4.下列关于灭菌或消毒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可以杀死牛奶中的全部微生物
B.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瓶口等都可以通过火焰灼烧进行灭菌
C.培养基、接种环、涂布器、外植体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
D.可用紫外线照射接种室,以杀死空气中的所有微生物及芽孢和孢子
5.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石油的细菌,科研人员用被石油污染过的土壤进行如图A所示的实验。同学甲进行过程④的操作,其中一个平板经培养后的菌落分布如图B所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步骤③与步骤②中培养基成分的最大区别是步骤③的培养基中石油是唯一碳源
B.步骤⑤震荡培养的目的是提高培养液溶氧量,同时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
C.图B培养基的结果可能是由于涂布不均匀造成的
D.步骤⑤后取样测定石油含量的目的是筛选出能分解石油的细菌
6.研究小组为了探究覆盖保鲜膜对西瓜表面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的影响,他们将覆盖保鲜膜保存了三天的西瓜的瓜瓤制备成浸出液,再将浸出液接种到培养基平板上进行观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应用液体培养基接种浸出液进行培养
B.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培养一段时间后的平板上的菌落的种类和数量
C.每组至少设置三个平板,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D.只需要设置未接种瓜瓤浸出液的空白平板作对照
7.实践是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也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下列有关生物技术实践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需灭菌的试管等玻璃器皿可用牛皮纸包好放干热灭菌箱灭菌
B.倒平板后需要持续间歇晃动,以保证固体培养基的表面平整
C.平板划线时,每次转换划线角度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再划线
D.微生物实验材料在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
8.如图表示纯培养X细菌的部分操作步骤,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步骤①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立即将其倒过来放置
B.步骤②将接种环在火焰上灼烧后迅速蘸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
C.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培养后出现单个菌落
D.步骤④培养箱培养后可用来对X细菌进行计数
9.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餐饮业的增多,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而面广的污染源。生物法处理油脂污染物是一种最有效、最安全和最彻底的方法,因此筛选高效降解油脂的微生物菌株用于含油废水处理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筛选菌株应该从含油废水中取样接种
B.应该用油脂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来进行筛选
C.可以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来进行菌种的接种和筛选
D.油脂分解菌通过把油脂污染物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来解除水体污染
10.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降解焦化厂淤泥中的污染物S,下图是分离、纯化和筛选高效降解污染物S的优质菌株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是土样经高温灭菌后用无菌水配制的土壤稀释液
B.丙是添加了琼脂的选择性培养基
C.在涂布平板上长出的菌落,可通过划线法进行计数
D.经多次稀释和筛选,形成的单菌落中所有细胞的遗传物质都相同
11.苯酚是工业生产排放的有毒污染物质,自然界中存在着降解苯酚的微生物。某工厂产生的废水中含有苯酚,为了降解废水中的苯酚,研究人员从土壤中筛选获得了只能降解利用苯酚的细菌菌株,如图为实验室的部分操作步骤,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本实验的培养基中应加入苯酚作为唯一碳源
B.步骤④中接种环需在每一次划线前灼烧处理,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
C.灭菌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经②③④步骤操作后可获得纯化的苯酚降解菌菌落
D.将筛选得到的菌落单独培养,测定培养基中的苯酚浓度,获得高效苯酚降解菌
12.为宣传“正确佩戴口罩可以降低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风险”,南通某中学生物兴趣小组同学进行了佩戴口罩在说话、咳嗽时传播微生物数量的检测实验。实验中将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置于距
自己口前方50 cm处(如图),然后对着培养基方向说话1 min或咳嗽2次,再进行微生物培养和观察。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实验中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应为液体培养基,并进行严格灭菌处理
B.实验中还应该设置“不戴口罩直接说话或咳嗽”进行对照实验
C.微生物培养时,将培养皿放入20℃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 d
D.培养结束后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特征确定微生物数量
13.土壤中有些细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为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某研究小组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使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进行分离
B.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
C.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后再接种到培养基上,可以有效防止杂菌的污染
D.在分离纯化菌种后,需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对分离的菌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
14.下列有关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利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属于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其缺点是不能区分死菌与活菌
B.两种计数方法,其统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原因不同
C.两种计数方法均能在计数的同时观察到所研究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D.当菌落数目稳定时,一般选取菌落数为30~300且数目差异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
15.屠宰场废弃血污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传统的处理方法有填埋法和焚烧法等。填埋法易造成地表环境、地下水资源污染。焚烧法会造成大气污染,且废弃物中的蛋白质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研究人员以屠宰场血污堆积土壤为分离基质,利用血平板培养基(添加了动物血液),分离出了高效降解血红蛋白的菌株,并初步用于降解废弃血液、生产氨基酸液态肥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上述菌株分离纯化过程中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
B.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只能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
C.血平板培养基上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
D.利用该菌株降解废弃血液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
二、非选择题:共3题,共55分。
16.【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
聚乙烯(PE)是农田常用的塑料膜的主要成分,难以被降解,往往会造成土壤污染。下图为研究人员分离PE降解菌的流程图。回答下列问题。
(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______四类。图可知,与选择培养相比,划线纯化的培养基中特有的成分是______。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聚乙烯(PE)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______。
(2)若要对选择培养后的PE降解菌进行计数,则可采用________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其中前者计数结果往往偏小,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若划线的某个平板经过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则划线无菌落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
(4)研究人员在选择培养基中发现两种降解聚乙烯(PE)的酶。可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这两种酶,先洗脱出来的是( )相对分子质量_____(填"较大"或"较小")的酶,原因是____。
17.为获得果胶酶高产菌株,科研人员进行了下列分离、筛选、鉴定、计数工作。
(1)为分离果胶酶高产菌株,科研人员配制了下表所示成分的培养基,该表空白处的两种成分是 ______ 。制备平板培养基常用 ______ 法进行灭菌,灭菌后待其冷却至50℃左右进行 ______ 。
K2HPO4 MgSO4 NaNO3 FeSO4 琼脂
0.1g 0.5g 3g 0.01g 2g 15g 加至1L
(2)科研人员将采集的果园土壤制成悬液,为获得较均匀分布的单菌落,还需要将悬液进行 ______ ,然后使用 ______ (接种工具)接种于培养基上培养。选择单菌落数目适宜的培养基,加入刚果红溶液(果胶与刚果红结合后显红色),一段时间后将其洗去,选择菌落与水解圈的直径比值较 ______ 的菌落,得到果胶酶高产菌株。
(3)将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后,从培养液的 ______ (填“上清液”或“沉淀物”)获得粗提的果胶酶。将一定量的粗提果胶酶与适量果胶溶液混合,一定时间后测定吸光值进而测定酶活性。进行吸光值测定时,需将 ______ 与等量果胶溶液混合,作为实验的对照。
(4)为研究果胶酶高产菌株的增长规律,可将其进行液体培养,常采用 ______ 法统计其数量变化情况。科研人员为检测果园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取1g土壤在酒精灯火焰旁加入盛有99mL ______ 的锥形瓶中制成悬液,经相关操作后,发现稀释1000倍的土壤悬液接种后的3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是178、191和156,已知每个平板上接种了0.1mL溶液,则每克土壤中含有的微生物数量约为 ______ 个。
18.土壤中的苯酚(C6H5OH)对环境有极大的污染,某实验小组希望能从土壤中分离出能专一降解苯酚的细菌,如图所示为部分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分离纯化目的菌种,①~④步骤的培养基中都加入了一定浓度的_____,该培养基从功能上属于_____培养基。①~③步骤进行的是选择培养,其目的是_____。
(2)步骤④采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接种时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操作需在_____进行。
(3)该实验小组想通过比较试管甲和乙中微生物的生长情况,来证明分离出来的微生物只能以苯酚作为碳源,甲、乙试管中培养液的区别是_____。该实验小组在向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接种时,所选菌种来自步骤⑤平板上的同一个单菌落,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
(4)该实验小组对能降解苯酚的细菌进行计数时,选取苯酚浓度为800mg·L-1的培养液进行一系列稀释,分别取稀释倍数为103、104和105的培养液0.1mL涂布于平板上,每个稀释倍数分别涂布三个平板,各平板的菌落数分别为(286、298、297),(35、32、31),(36、7、2)。不适合用于计数的为稀释倍数为_____的培养液,用另外两个稀释倍数的培养液得到的数据计算出的细菌数不一致的原因可能是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纯化培养微生物时,培养皿应倒过来放在恒温培养箱内静置培养,不要放在摇床上培养,以免杂菌污染,A错误;涂布接种时,需将涂布器沾酒精后在酒精灯外焰上引燃,冷却后再使用,以免高温将微生物杀死,B正确;高压灭菌达到灭菌时间后,等待压力表指针自然下降回到零后,才能开启锅盖,不能打开放气阀使压力表指针回到零,C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都能对微生物进行分离纯化,但只有稀释涂布平板法可用于计数,D错误。
2.答案:C
解析:从培养基成分看,配方中含有琼脂,应属于固体培养基;依用途划分,该培养基中加入了青霉素,因此属于选择培养基,A正确。由培养基成分可知,葡萄糖属于有机碳源,因此该培养基所培养微生物的同化作用类型是异养型,培养的微生物可以是酵母菌或毛霉,B正确。本培养基中青霉素的添加是为了筛选能够抗青霉素的微生物,青霉素不属于微生物生长所需的特殊营养物质,C错误。若用该培养基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应除去青霉素和NaNO3,并加入尿素,D正确。
3.答案:D
解析:平板划线法可以分离纯化微生物,不能用于微生物的计数,A错误;平板划线法不需要稀释菌液,是将菌液通过接种环连续划在固体培养基表面,B错误;稀释涂布平板法是将不同稀释度的菌液涂布到固体培养基表面进行培养,C错误;与平板划线法相比,稀释涂布平板法形成单菌落的效果更好,D正确。
4.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灭菌和消毒的区别。巴氏消毒法常用于消毒牛奶,消毒只能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芽孢和孢子,A错误;在接种过程中,试管口、瓶口等都可以通过火焰灼烧进行灭菌,B正确;培养基可采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接种环、涂布器一般通过灼烧灭菌,外植体不能灭菌,常用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进行消毒,C错误;可用紫外线照射接种室,进行消毒,消毒不能杀死空气中的所有微生物及芽孢和孢子,D错误。
5.答案:D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为了分离和纯化高效分解石油的细菌,因此步骤③与步骤②中培养基成分相比,最大的区别是石油是唯一碳源,A正确;步骤⑤需要振荡培养,原因是提高培养液中(溶解)氧的含量,通过振荡可使菌体与培养液充分接触,提高营养物质的利用率,B正确;图B采用的接种方法是稀释涂布平板法,出现图B结果(菌落分布不均匀)可能的操作失误是涂布不均匀,C正确;步骤⑤后取样测定石油含量的目的是筛选出分解石油能力最强的细菌,D错误。
6.答案:C
解析:要探究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应采用固体培养基,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液体培养基无法观察到菌落,不能区分微生物种类,A错误;该实验是探究覆盖保鲜膜保存的西瓜中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是否比没有覆盖保鲜膜的多,自变量为保鲜膜覆盖与否,因变量是培养一段时间后的平板上的菌落的种类和数量,B错误;每组至少设置三个平板,避免偶然性,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C正确;需要设置接种没有覆盖保鲜膜的瓜瓤浸出液作对照,D错误。
7.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需灭菌的试管等玻璃器皿可用牛皮纸包好放干热灭菌箱灭菌,A正确;倒平板时需左三圈,右三圈地轻轻晃动,以保证表面平整,倒平板后无需晃动,B错误;平板划线时,每次转换划线角度后都需要灼烧接种环再划线,以保证下一次划线的菌种来自上一次划线的末端,C正确;微生物实验材料在丢弃前一定要进行灭菌处理以免污染环境,D正确。
8.答案:C
解析:图中①是倒平板,②是用接种环蘸取菌液,③是进行平板划线,④是培养。倒平板操作时,倒好后应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再将平板倒过来放置,A错误;灼烧后的接种环需在火焰旁冷却后再蘸取菌液进行平板划线,B错误;步骤③通过连续划线,使接种物逐渐稀释分布在培养基的表面,在数次划线后培养,可分离得到由一个细胞繁殖而来的单个菌落,C正确;平板划线法接种的培养基上,由于起始段菌体密集,因此无法对其计数,D错误。
9.答案:D
解析:筛选高效降解油脂的微生物菌株应该从含油废水中取样接种;筛选高效降解油脂的微生物菌株应配置选择培养基,用油脂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碳源;稀释涂布平板法可以用来进行菌种的接种和筛选;油脂分解菌通过把油脂污染物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最后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来消除污染;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分离纯化。土样不能用高温灭菌,这样会杀死土样中的目的菌,A错误;丙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选择培养目的菌株,所用培养基为固体培养基,在制备时加入了琼脂,B正确;平板划线法是常用的接种方法,但不能用来计数微生物,C错误;菌落往往是由一个细菌繁殖而成的子细胞群体,该实验中筛选出的菌落中的菌种降解能力可能不同,故细胞的遗传物质不一定相同,D错误。
11.答案:C
解析:A、本实验是研究降解苯酚的微生物,为排除其它物质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故培养基中只能以苯酚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来选择出降解苯酚的微生物,A正确;每次划线接种结朿后必须灼烧接种环,这样能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能够避免细菌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培养基倒置能够防止培养基的水分蒸发、形成的冷凝水滴箈在培养基上造成污染,倒放还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防止菌落蔓延,以利于形成单个菌落,利于计数,故步骤④中接种环需在每一次划线前灼烧处理,接种后的平板需倒置培养,B正确;种的纯化必须倸证菌株具有活性,经过灭菌的土样中,菌株已经失去活性,不能再进行纯化操作,故灭菌处理后的土壤样品经②③④步骤操作后不会获得纯化的苯酚降解菌落,C错误;可以通过逐步提高培养基中苯酚的浓度,这样降解苯酚能力强的菌株能够存活下来,经过重复培养,便能获得高效苯酚降解菌,D正确。
12.答案:B
解析:由于该实验要对微生物进行计数,故实验中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应为固体培养基,并进行严格灭菌处理,A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是否佩戴口罩,为遵循对照原则,实验中还应该设置“不戴口罩直接说话或咳嗽 进行对照实验,B正确;微生物培养时,将培养皿放入3℃恒温培养箱中培养1~2d,C错误;培养结束后可根据菌落的形状、大小、色泽等特征确定微生物种类,根据菌落数目来确定微生物的数量,D错误。
13.答案:C
解析:该实验的目的是筛选出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并投入除污,所以应该选择被原油污染的土壤取样。分离该菌种可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或平板划线法,A正确;目的菌可以利用原油中的多环芳烃,因此配制以多环芳烃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可提高目的菌的浓度,B正确;将土壤稀释液彻底灭菌,会杀死能高效降解原油的菌株,C错误;在分离纯化菌种后,还需要借助生物化学的方法(如加入染色剂)对分离的菌种进行进一步的鉴定,D正确。
14.答案:C
解析:显微镜直接计数法无法区分死菌和活菌,A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往往是一个菌落,故而统计值比实际值小,显微镜直接计数时,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故测定的微生物数量往往大于实际的活菌数,因此两种计数方法,其统计值与实际值相比,均有差异,但差异原因不同,B正确;稀释涂布平板法计数时观察到的是菌落的形态特征,而不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显微镜直接计数时观察到的是微生物的形态特征,C错误;当菌落数目稳定时,一般选取菌落数为30~300且数目差异不大的平板进行计数,D正确。
15.答案:B
解析:根据图中培养皿上的菌落可知,分离纯化过程中先后用到了稀释涂布平板法和平板划线法,A正确;对分离纯化得到的菌株培养后进行计数,除了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还可以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B错误;血平板培养基上添加了动物血液,能降解血红蛋白的菌株周围会出现透明水解圈,且透明水解圈大的菌落分泌的蛋白酶的活性往往较高,C正确;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利用该菌株可降解废弃血液,同时生产氨基酸液态肥料,可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D正确。
16.答案:(1)碳源、氮源 琼脂 只有能降解利用聚乙烯(PE)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
(2)稀释涂布平板 有的菌落是由2个以上重叠的细胞繁殖而来
(3)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烫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4)较大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不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路径短、速度快
解析:(1)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四类;据图可知,选择培养基是液体培养基,划线纯化的培养基是固体培养基,与选择培养相比,划线纯化的培养基中特有的成分是琼脂。该实验所用的选择培养基只能以聚乙烯(PE)为唯一碳源,其原因是只有能降解利用聚乙烯(PE)的菌株才能生存繁殖。
(2)若要对选择培养后的PE降解菌进行计数,则可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法和显微镜直接计数,其中前者计数结果往往偏小,原因是有的菌落是由2个以上重叠的细胞繁殖而来。
(3)若划线的某个平板经过培养后,第一划线区域的划线上都长满了菌落,第二划线区域所划的第一条线上无菌落,其他划线上有菌落,则划线无菌落的原因可能有接种环在二区划线前未冷却即划烫死了菌种(或不小心从一区末端的空白处划线)。
(4)研究人员在选择培养基中发现两种降解聚乙烯(PE)的酶。可用凝胶色谱法分离这两种酶,先洗脱出来的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酶,原因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大的蛋白质,不进入凝胶颗粒内部、路径短、速度快。
17.答案:(1)果胶和蒸馏水 高压蒸汽灭菌 倒平板
(2)梯度稀释 涂布器 小
(3)上清液 等量失活的粗提果胶酶
(4)显微镜直接计数 无菌水 1.75×108
解析:(1)由于实验目的是分离果胶酶高产菌株,所以培养基中需要加λ果胶,在配制过程中,需要用蒸馏水先配制成液体培养基,再凝固成固体培养基,即该表空白处的两种成分是果胶和蒸馏水;制备的培养基常用高压蒸汽灭菌法进行灭菌;灭菌后待其冷却至50℃左右进行倒平板。
(2)为获得较均匀分布的单菌落,还需要将悬液进行梯度稀释,并用稀释凃布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上;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故需要使用的接种工具为涂布器;选择单菌落数目适宜的培养基,加入一定浓度的刚果红溶液(果胶与刚果红结合后显红色),一段时间后洗去培养基表面的刚果红溶液,观察并比较菌落和水解直径的比值,由于果胶酶能分解果胶,从而该菌周围会形成透明圈,能产生果胶酶越多的,其水解圈直径越大,因此菌落与水解圈的直径比值较小的菌落,属于果胶酶高产菌株。
(3)将获得的菌株进行液体培养后,从培养液的上淸液获得粗提的果胶酶;进行吸光值测定时,需将等量失活的粗提果胶酶与等量果胶溶液混合,作为实验的对照。
(4)计数微生物的方法有显微镜直接计数或抽样检测或血球计数板计数等,为硏究果胶酶高产菌株的增长规律,可将其进行液体培养,常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或抽样检测、血球计数板计数);制备悬液时需要用无菌水稀释;稀释100倍的土壤悬液接种后的3个平板上长出的菌落数分别是178、191和156。
18.答案:(1)苯酚;选择;增加能降解苯酚的细菌的浓度
(2)稀释涂布平板法;酒精灯火焰附近
(3)一个以苯酚为唯一碳源,另一个用其他碳源替代苯酚;保证甲、乙两支试管中的微生物种类是相同的
(4)105;稀释倍数为103时,可能有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的情况,导致统计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104时的结果(合理即可)
解析:(1)①~④步骤的培养基中加入一定浓度的苯酚,能够为微生物提供碳源,属于选择培养基。进行选择培养的目的是增加降解苯酚的细菌的浓度。
(2)据步骤⑤中平板上菌落的分布情况判断,接种方法为稀释涂布平板法,为了防止杂菌污染,接种时需要在酒精灯火焰附近进行。
(3)甲、乙试管进行对照,如果甲试管中加入的是苯酚(作为唯一碳源),则乙试管中加入的是可以替代苯酚的其他碳源。研究人员在向甲、乙两支试管中进行接种时,所选菌种应来自步骤⑤平板上的同一个单菌落,以保证甲、乙两支试管中的微生物种类相同。
(4)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时,每一个稀释倍数至少要涂布三个平板,选择菌落数在30~300的平板进行计数,求其平均值,因此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液不适合用于计数;稀释倍数为103时,可能有多个菌落连在一起的情况,导致统计结果小于稀释倍数为104时的,因此用这两个稀释倍数的培养液进行计数得到的细菌数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