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测必备】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科学试卷(四)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B)【word,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周测必备】2022-2023学年上学期浙教版九年级科学试卷(四)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B)【word,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20.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2-09-19 16:23: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B)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向10mL pH为12的溶液中加入试剂,溶液的pH肯定增大的是( )
A.加水 B.氢氧化钠颗粒 C.pH为4的溶液 D.稀硫酸
2.将下列各组物质分别同时加人到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的是( )
A.CuSO4 Na2SO4 NaOH B.K2SO4 Ba(OH)2 HNO3
C.KOH MgSO4 KNO3 D.KCl K2SO4 KNO3
3.能与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反应,且当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不再显红色的物质是( )
A.NaCl B.Na2CO3 C.K2SO4 D.CuSO4
4.在反应A+2HC1=MgCl2+B中,A可能是下列物质中的①Mg,②Mg0,③Mg(OH)2,④MgCO3( )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5.下列各组中的物质(酸过量),依次加入水中并不断搅拌,最终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 )
A.氢氧化钙、碳酸钠、稀盐酸 B.硫酸钠、氯化钡、稀硝酸
C.铁、氢氧化钠、稀盐酸 D.硝酸银、氯化钾、稀硝酸
6.某探究小组将氢氧化钠溶液逐滴滴加到稀硫酸中,并通过温度传感器测得溶液温度变化曲线如图2所示。分析图像,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是放热反应
B.当滴入氢氧化钠6mL时,溶液中的溶质为H2SO4和Na2SO4
C.当滴加氢氧化钠10mL时,滴加紫色石蕊试液显紫色
D.若改用同浓度的氢氧化钙溶液,滴入10mL时pH<7
7.向盛有HC1和Cu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NaOH溶液至过量,下列4个图像能正确反应烧杯内的某些物理量变化趋势的是( )
A.①③ B.①②④ C.②④ D.①②③
8.盐酸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用途很广,能与多种物质发生反应。下列物质与盐酸反应时,能观察到白色沉淀的是(  )
A. B.
C. D.
9.相同条件下,离子浓度越大,溶液导电性越强。将含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两个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是以数字表示溶液的导电能力)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硫酸铜溶液,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导电性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曲线对应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
B.M点时甲曲线的烧杯中的固体和液体中均没有离子
C.乙过程中溶液始终为红色
D.乙过程中溶液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
10.下列各组离子,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H+、Na+、OH-、CO B.Na+、Cu2+、SO、CO
C.Mg2+、K+、NO3-、C1- D.H+、Na+、SO、NO3-
11.取一定量石灰石与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后的溶液,向其中逐滴加入AgNO3溶液测得的沉淀质量随加AgNO3溶液质量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点处溶液中的溶质只有CaCl2
B.ab段溶液的pH值不断变大
C.bc段沉淀不再增加的原因是稀盐酸反应完了
D.c点处的溶液中有1种溶质
12.向氢氧化钡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某个量y随稀硫酸的加入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则y表示( )
A.沉淀的质量 B.氢氧化钡的质量 C.溶液的pH D.溶质的质量
13.某实验室的废液中,可能含有FeCl3、NaCl、Na2SO4、Ba(NO3)2中的一种或多种。某同学取该废液样品观察为无色溶液,向其中滴加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继续加稀硝酸无明显现象。根据以上实验现象分析,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
A.可能存在NaCl B.可能存在Na2SO4
C.一定存在FeCl3 D.一定存在Ba(NO3)2
14.小科在学习了“酸和碱”之后在本子上记下了如下笔记,下列笔记有错误的是(  )
A.已知硫酸氢钾(KHSO4)的水溶液中除水分子外还存在H+、K+、,所以它不是酸B.碱溶液一定是碱性溶液
C.在常温下pH=7的水溶液显中性
D.酸溶液也可能呈碱性
15.推理是根据已有的事实与结论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方法。下列根据已有事实或结论进行的推理正确的是(  )
选项 事实或结论 推理或判断
A 酸性溶液pH小于 7 pH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性溶液
B 碱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的一定是碱
C 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D 氧化物中都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16.为了研究氢氧化钙的性质,教材中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关于氢氧化钙与图中物质反应的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与稀硫酸反应,是因为它能电离出氢氧根离子
B.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不溶于水的氯化钙,体现了碱的通性
C.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是因为它能电离出钙离子
D.与氯化铁反应生成氢氧化铁和氯化钙,体现了碱的通性
17.向盛有20g10%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逐滴滴人7.3%的稀盐酸,下列是关于溶液总质量或溶液pH随盐酸质量变化的关系图(Q点表示恰好完全反应)。其中正确的是( )
18.为探究久置氢氧化钠固体的变质情况。某小组同学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并得出部分变质的结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甲溶液可以选择稀盐酸或BaCl2溶液 B.D物质可能是气体,也可能是沉淀
C.溶液B中的溶质一定只含有NaOH和甲D.步骤Ⅲ中溶液变成红色
19.为除去粗盐中的泥沙、Ca2+、Mg2+、SO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再进行下列五步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④⑤②①③ B.②④⑤①③ C.②⑤④①③ D.⑤②④③①
20.向一定质量含CaCl2和HC1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10%的Na2CO3溶液,反应过程中加入的Na2CO3溶液的质量与产生沉淀或气体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中Oa段表示产生气体的过程,且x的值为53
B.图中xb段表示产生沉淀的过程,且y值为103
C.c点时,溶液的pH>7
D.b点时,溶液中的溶质只有1种
二、填空题(共24分)
21.(8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时,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
(1)图甲实验的目的是探究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图乙实验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若先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 ,再逐滴滴加稀硫酸,可观察到 的现象,证明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确实发生了化学反应。
(3)图丙实验中的现象为 。
22.(4分)某同学为探究氢氧化钙的性质,进行如图甲所示实验。实验后,他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逐滴滴加Na2CO3溶液,溶液的pH值变化如图乙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甲 乙
(1)m点的溶质是 (填化学式)
(2)图乙中m到n的反应过程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
23.(6分)归纳总结是学习化学的一种方法。莉莉整理的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如图。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氢氧化钠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暴露在空气中易变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所以要密封保存。实验室须密封保存的物质还有 (填名称)。
(2)为验证X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应该选择的物质是 (填序号)。
A.CO2 B.HCl C.FeCl3 D.Na2CO3
24.(6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将CO2分别通入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中,观察到前者变浑浊,后者无明显现象。为探究CO2和NaOH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明设计了甲、乙两个实验来验证CO2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为:甲中试管内液面上升,乙中鸡蛋掉入瓶内。
(1)小王同学认为上述实验是可行的,其共同原理是 。
(2)小余同学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实验还不足以证明CO2与NaOH确实发生了反应,小明同学针对小余的质疑,利用甲装置补充了一个对照实验,补做的实验是 。
(3)小余同学认为可利用与上述实验不同的原理来证明甲、乙装置中的CO2和NaOH溶液确实发生了反应,他设计了如下实验:取少量甲或乙中反应后的溶液置于试管内,
(写出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从而证明了CO2和NaOH溶液已经发生了反应。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5.(6分)某种粗盐水中有少量含SO42﹣、K+的杂质,小金用这种粗盐水经过下列实验流程制取纯净氯化钠晶体。
(1)固体A是   。(填化学式)
(2)加碳酸钠溶液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若将溶液C蒸发至出现大量固体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将溶液蒸干得到晶体,所得晶体仍不是纯净的氯化钠,理由是    。
26.(6分)欲通过实验证明CO2能与KOH发生反应,某兴趣小组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实验(实验装置中的夹持仪器已略去)。先挤压胶头滴管,将KOH溶液滴人到充满CO2的试管中,再打开止水夹,可观察到烧杯中的水发生倒吸。
(1)甲同学得出二者能发生反应的结论,但乙同学认为上述实验不足以证明CO2与KOH发生了反应,理由是    。
(2)已知K2CO3溶液呈碱性。为进一步证明CO2与KOH发生了反应,下列实验设计可行的是   (填数字序号)。
①利用原装置,将KOH溶液换成水做对比实验,观察现象
②在原实验后的试管中继续滴加CaCl2溶液,观察现象
③在原实验后的试管中继续滴加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3)请写出氢氧化钾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7.(6分)小乐用CO2传感器研究等量H2O和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如图甲所示,测定结果如图乙所示。
回答问题:
(1)①中CO2的浓度下降的原因是   (写出2点)。
(2)②中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8.(6分)小明和小天同学想“探究酸碱中和反应是否放热”,分别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了如下实验操作:
①小明的实验:取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30mL,用温度计测出其温度为13℃,然后向其中加入一定量的NaOH固体,一段时间后再用温度计测出溶液温度为22℃.由此,小明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
②小天的实验: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夹持等固定装置省略)。
向烧瓶内的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一定量的稀硫酸,观察到红墨水在实验过程中向右移动了一段距离。由此,小天同学得出“NaOH与稀硫酸发生的中和反应是放热反应”的结论。请回答:
(1)小明的实验所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请说明理由________。
(2)小天的实验中采用的科学研究方法是________法,他的实验能得出正确结论的关键是在装置中增加了导管a,导管a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________。
(3)【反思拓展】实验结束后,小明同学取了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入酚酞试液,发现酚酞试液不变色。于是他认为他的实验中NaOH与稀硫酸两者已恰好完全反应。小天同学认为小明的实验结论是不可靠的,于是他另取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接下来的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是________,说明溶液呈中性。
四、计算题(共12分)
29.(6分)某实验中学在市场上买了一箱含一定量NaCl的烧碱用于学生实验,周晓同学取该烧碱样品10.3g完全溶于89.7g水中,再向所得溶液中慢慢滴入溶质质量分数为7.3%的稀盐酸,在实验过程中,溶液的pH与滴入稀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该烧碱样品中,NaCl的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
(2)b点时,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3)求a点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
30.(6分)金属锂(Li)在通信和航天领域中有重要用途。氢氧化锂(LiOH)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白色固体,有辣味、强碱性和腐蚀性,化学性质与NaOH相似。载人航天飞船中常用LiOH代替NaOH来吸收航天员呼吸产生CO2。
(1)写出一条LiOH的化学性质   ;
(2)请通过计算说明,为什么常用LiOH代替NaOH来吸收航天员呼吸产生CO2?
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综合B)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40分)
1.B 2.D 3.D 4.D 5.A 6.D 7.B 8.C 9.C 10.A
11.A 12.D 13.A 14.D 15.A 16.B 17.B 18.D 19.C 20.B
二、填空题(共24分)
21.(8分)(1)2NaOH+CO2=Na2CO3+H2O; (2)酚酞试液; 溶液由红色变无色;
(3)有蓝色沉淀产生,溶液由蓝色变无色
22.(4分)(1)CaCl2和NaCl; (2)有白色沉淀生成
23.(6分)(1)2NaOH+CO2=Na2CO3+H2O;浓盐酸(或浓硫酸、氢氧化钙、氧化钙等);
(2)C
24.(6分)(1)改变压强,证明气体减少,发生了化学反应;
(2)加入相同体积的水,冲入相同体积的二氧化碳,观察实验现象
(3)加入稀盐酸,观察有气泡产生,并将产生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二、实验探究题(每空2分,共24分)
25.(6分)(1)BaSO4;(2)BaCl2+Na2CO3═BaCO3↓+2NaCl;(3)钾离子未除去。
26.(6分)(1)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2)①②;(3)2KOH+CO2═K2CO3+H2O。
27.(6分)(1)二氧化碳溶于水,和水反应生成碳酸。(2)2NaOH+CO2═Na2CO3+H2O。
28.(6分)(1)不可靠,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也会使得溶液温度升高
(2)转换法;避免稀硫酸流入烧瓶后使瓶内气压增大而影响实验结果
(3)向其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不变色
四、计算题(共12分)
29.(6分)(1)22.3%; (2)NaCl 、HCl;
(3)×100%=7%
30.(6分)解:(1)LiOH的化学性质:强碱性、腐蚀性。
故填:强碱性或腐蚀性。
(2)(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2NaOH+CO2═Na2CO3+H2O,
80 44
2LiOH+CO2═Li2CO3+H2O,
48 44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吸收相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质量比氢氧化钠小,因此常用LiOH代替NaOH来吸收航天员呼吸产生CO2。
故答案为:吸收相等质量的二氧化碳消耗氢氧化锂质量比氢氧化钠小。
【周测必备】科学九年级(上册)测试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