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1》同步测试卷(学生版+教师版)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A:学生版(模拟试题+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单项选择题
1.[安徽安庆2022联考]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项目 内容
选拔资格 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特殊群体的限制,即赘婿、贾人及吏坐赃者
升迁制度 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
社会待遇 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益俸;休假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
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2.[湖北宜昌2022模拟]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3.[江西临川2022冲刺]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4.[湖北2022联考]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5.[山东威海2022模拟]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6.[河北2022模拟(三)]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
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 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
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 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7.[江苏苏州2022考前模拟]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8.[天津河东2022一模]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到:“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9.[河南洛阳2022三模]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A.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B.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10.[湖南永州2022三模]魏晋以来,强宗大族雄踞乡间,武断乡曲,朝廷依靠他们才能贯彻对地方的统治。但隋唐之际,很多名门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员纷纷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居“长安——洛阳”京畿之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用人制度的重大变化 B.京畿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吸引
C.国家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 D.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制迁移
11.[新疆乌鲁木齐2022三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 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12.[青海西宁2022一模]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13.[河北衡水2022二模]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非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 B.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
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14.[福建龙岩2022月考]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A.行政效能的提高 B.国会职责的扩充
C.权力中心的转移 D.政党政治的形成
15.[辽宁沈阳2022一模]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A.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与中国科举制如出一辙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16.[河北20022新高考模拟(六)]189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改变了以往文官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的状况。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影响 D.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
17.[江苏连云港2022期末]如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18.[广东茂名五校联盟2022期末联考]民国初年的司法改组,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员离职,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此推行了司法官“甄别”。其用意在于
A.保证司法公正公平 B.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加快提拔培养新人 D.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
19.[山东德州2022期末]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法律法规状况。这些规定反映了 表2
法律法规 状况
《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 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
A.考试权的独立 B.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视
C.共和制的巩固 D.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20.[浙江温州2022期末]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21.[福建三明2022期末]孙中山说,“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官员选拔思想
A.兼采中西,传承创彩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
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
22.[黑龙江伊春2022期末]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3.[重庆巫山2022期末]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A.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24.[浙江杭州2022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D.干部考核法制化
材料解析题
25.(25分)[河北2022新高考模拟(五)]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9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8分)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8分)
26.(15分)[江苏苏锡常镇四市2022二模]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争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8分)
27.(12分)[河南顶尖名校2022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 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材料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少吏”在选拔资格、升迁制度、社会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排除D项。
2.【答案】C
【详解】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A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核内容并不是实际人才,排除D项。
3.【答案】A
【详解】根据“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可知察举制的实行容易形成血缘关系门阀士族,所以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和隋朝科举制、西汉豪强地主崛起无关,排除BC项;察举制的出现已经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
4.【答案】B
【详解】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
5【答案】C
【详解】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地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6.【答案】D
【详解】材料中和洽向曹操进言,识人取士不能只以节俭作为标准,因为偏激的做法容易导致隐伪,相反,推行教化或选官时,要坚持中庸之道,通达人情。据此可知,和洽的言论蕴含着儒家的中庸理念,D项正确;儒家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维护士族门阀世袭特权的选官制度,而材料强调识人取士要坚持“中庸”之道,无法规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识人取士的原则,对大一统国家格局没有影响,排除C项。
7.【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除D项。
8.【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的权力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出身再到由郡县的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体现不出整个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排除D项。
9.【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从中央到民间出现了浓厚的重视人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而人才是强国之本,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繁荣,A项正确;重文轻武出现于宋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复兴运动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隋唐时期人才辈出的局面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排除D项。
10.【答案】A
【详解】隋唐科举制度成为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考试合格后取得做官的资格,通过吏部的面试考核才能正式授官,A项正确;B、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D项不符合史实。
11.【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设立科举制,科举制下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因此推动了基层教育的发展。私学的发展实际上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私学的发展是因为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宽松,排除BC项;市民数量的增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私学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2.【答案】D
【详解】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
13.【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明显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和工业革命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项。
14.【答案】A
【详解】19世纪中期,众议员提议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国会提出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等,有助于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A项正确;“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等不会扩充国会职责,B项错误;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的提议与权力中心的转移无关,C项错误;促进文官制度建立的提议与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无关,D项错误。
15.【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下,文官在政党中间保持中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要务,这就减少了政党选举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干扰,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消除了弊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西方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类似,但并不是如出一辙,排除C项;根据“19世纪中后期”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出现于工业化开始以后,而不是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排除D项。
16.【答案】D
【详解】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排除A项;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排除C项。
17.【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
18.【答案】B
【详解】民国初年为了解决法务人员不谙熟政务的问题,政府推行司法官“甄别”,这样有助于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甄别司法官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公平,排除A项;甄别对象使得法政青年,因此其用意并非提拔新人,排除C项;甄别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非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排除D项。
19.【答案】B
【详解】民国初期,在文官考试中侧重实用性科类的考察,这说明当时对实用性人才较为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考试权力的独立,排除A项;共和制与题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到文官选拔,不能看出政治与行政分离,排除D项。
20.【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21.【答案】A
【详解】材料“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体现的是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将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结合,说明的是兼采中西,传承创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成效,排除B项;材料与平等开放及选才为民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
22.【答案】D
【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排除B;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没有最终完成制度建设,排除C。
23.【答案】C
【详解】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现在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领导班子,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竞争机制,从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故选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时间为“1982、198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十四大会议,公务员制开始推行是1993年,故排除B和D。
24.【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A项正确;干部管理民主化、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及干部考核法制化均不属于出发点,排除BC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
【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2分)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任意3点7分)
(2)着力点: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4分)
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公正。(4分)
(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4分)
一致性:巩固统治。(4分)
【详解】(1)依据:根据材料“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归纳出品德和才能。举措:根据材料“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可归纳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根据材料“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可归纳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材料“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可归纳出限制被举者年龄和引入考试机制;根据材料“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可归纳出实行过程监察。
(2)着力点:根据材料“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可归纳出着力点是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目的: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公平公正。
(3)差异: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6.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8分)
【答案】(1)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持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与教育互为影响。(7分)
(2)前期∶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4分)
后期∶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
原因∶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4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可分析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材料“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可分析出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根据材料“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可分析出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可分析出与教育互为影响。
(2)前期:根据材料“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可分析出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可分析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可分析出八股取士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后期:根据材料“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可分析出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可分析出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根据材料“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分析出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可分析出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
27.
【答案】【示例答案】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分)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0分)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2分)
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10分)
【详解】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B:教师版(模拟试题后附答案解析)
【模拟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安徽安庆2022联考]秦汉时期,官吏分为“长吏”(朝廷命官)和“少吏”(低级官吏)。少吏虽然职位和俸禄较低,但名目与人数众多,有关规定和限制也很严格,如下表所示。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
项目 内容
选拔资格 家赀限制;年龄限制;道德和才能标准;文字知识和晓习律令;特殊群体的限制,即赘婿、贾人及吏坐赃者
升迁制度 察廉制度与功次制度;孝廉、贤良方正、茂才、捕格群盗尤异
社会待遇 赐钱、赐金;赐爵、赐肉、赐酒、赐食;益俸;休假
A.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 B.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
C.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缓解 D.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遭到削弱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秦汉时期的官僚政治。材料主要体现了秦汉时期“少吏”在选拔资格、升迁制度、社会待遇等方面的规定,由此可推知秦汉时期官僚政治有助于加强封建统治,B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地方行政体制发生嬗变,排除A项;材料没有相关统治阶层内部矛盾的信息,排除C项;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少吏”制度提高了君主专制统治的效能,排除D项。
2.[湖北宜昌2022模拟]察举制在最初的操作过程中不试笔墨,民间评议对朝廷选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东汉阳嘉年间,左雄上言:“郡国孝廉,就是古时候的贡士。出来做官,就要协理风俗,宣扬教化,若是不学无术,那就一点用都没有。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帝从之,颁下郡国。阳嘉新制( )
A.体现了汉代儒学独尊地位 B.便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
C.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 D.利于选拔实际有用人才
【答案】C
【详解】根据“请自今以后,被举荐者都先去公府,儒生测试儒学经术,文吏测试行政文书”可得出阳嘉新制之下需要进行一定的考试,这体现出蕴含向科举制演化的因子,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独尊,排除A项;这样不利于豪强地主把持政权,排除B项;材料中的考核内容并不是实际人才,排除D项。
3.[江西临川2022冲刺]有学者分析:如果他当一郡太守,便可有权察举,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这种现象可以用来说明
A.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 B.隋朝科举制度建立的条件
C.西汉豪强地主崛起的背景 D.世卿世禄制度造成的影响
【答案】A
【详解】根据“经他察举的便是他的门生故吏。因此察举过他人的子孙,便有易于被人察举之可能”可知察举制的实行容易形成血缘关系门阀士族,所以可以用来说明魏晋士族门阀社会的起因,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门阀士族形成的原因,和隋朝科举制、西汉豪强地主崛起无关,排除BC项;察举制的出现已经取代了世卿世禄制,排除D项。
4.[湖北2022联考]东晋南朝时,谱学成为专门之学,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既是吏部选官的依据,也是南朝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这反映了
A.士庶界限日渐模糊 B.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
C.社会阶层完全固化 D.宗法制度影响南朝政治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士族若不精谱学,便不能到吏部为官”,谱学是“矫正伪冒士族的庶族寒人之凭依”等可知,东晋南朝时,门阀士族竭力维护自己的社会地位,严格区分士,庶界限,并将谱学作为吏部选官的重要依据,谱学在此之下盛行并成为“专门之学”,这反映了门阀政治具有重要影响,B项正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庶界限分明,排除A项;C项社会阶层完全固化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宗法制度盛行于西周时期,排除D项。
5.[山东威海2022模拟]南北朝时期,士庶不婚的现象得到了政权的肯定和支持,甚至平民中的良贱通婚也被禁止。而到了唐代,士庶不婚现象被打破,婚姻中重财的风气逐渐加重,并蔓延到社会下层,“聘财”与“嫁妆”在婚姻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随着科举制的发展,社会上才子佳人的观念兴起,文人才子成为理想的择偶对象。这一变化反映了唐朝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社会的平民化趋势
C.社会思想观念的转变 D.等级制度被打破
【答案】C
【详解】材料中通过南北朝时期和唐朝时期婚姻观念对比,说明唐朝时期,婚姻中重财风气盛行;同时科举考试使得一些下层士子,可以获得更多跻身为权贵的机会,遂成为理想择偶对象。这反映地是长期以来的“门第观念”逐渐出现动摇,C项正确;商品经济的发展只是材料中重财风气盛行的主要原因,不代表整个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婚姻观的改变,更多反映地是唐朝庶族阶层获得了更多向上流动的路径,而并非是社会向平民化方向发展,排除C项;D选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排除。
6.[河北2022模拟(三)]关于识人取士问题,和洽对曹操进言:“夫立教观俗,贵处中庸,为可继也。今崇一概难堪之行以检殊途,勉而为之,必有疲瘁。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这一言论
A.确立了传统价值观主导地位 B.规避了九品中正制弊端
C.有利于形成大一统国家格局 D.蕴含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答案】D
【详解】材料中和洽向曹操进言,识人取士不能只以节俭作为标准,因为偏激的做法容易导致隐伪,相反,推行教化或选官时,要坚持中庸之道,通达人情。据此可知,和洽的言论蕴含着儒家的中庸理念,D项正确;儒家传统价值观的主导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实质上是维护士族门阀世袭特权的选官制度,而材料强调识人取士要坚持“中庸”之道,无法规避九品中正制的弊端,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识人取士的原则,对大一统国家格局没有影响,排除C项。
7.[江苏苏州2022考前模拟]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有学者总结为:汉末清议,尚“德行”;曹魏初霸,辨“形名”;两晋玄风,重“神韵”;南朝衰落,好“文采”。其实质是
A.削弱地方豪强势力 B.强化对官员的监察
C.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D.控制选举的话语权
【答案】D
【详解】依据材料“人物品题即臧否人物,是汉魏六朝士族社会最重要的文化风尚之一”可知,涉及选官制度,各朝各代选官的依据和标准在发生变化,通过对人物品评,来控制选举的话语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监察,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除D项。
8.[天津河东2022一模]北宋苏轼在《东坡志林》中概述中国古代不同阶段的选官制度时提到:“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材料说明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 B.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
C.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 D.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
【答案】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代选官的权力由学校教育到宾客中出身再到由郡县的选拔最后由中央统一考试,反映了人才选拔由地方集中到中央,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逐渐式微体现不出整个材料的意思,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选官和品德有机结合,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品德成为人才选拔重要标准,排除D项。
9.[河南洛阳2022三模]隋唐时期上则以“野无遗贤“为标榜,求贤若渴。下则以文章诗赋相砥砺,孜孜求进。上行下效,蔚然风行,从而出现人才辈出的局面。这一现象
A.厚植了隋唐繁盛的社会基础 B.使社会出现重文轻武的氛围
C.推动了儒学复兴运动的出现 D.主要得益于科举制度的完善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隋唐时期,从中央到民间出现了浓厚的重视人才、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而人才是强国之本,有利于社会进步和繁荣,A项正确;重文轻武出现于宋代,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儒学复兴运动无关,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隋唐时期人才辈出的局面得益于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排除D项。
10.[湖南永州2022三模]魏晋以来,强宗大族雄踞乡间,武断乡曲,朝廷依靠他们才能贯彻对地方的统治。但隋唐之际,很多名门望族乃至一般士族的成员纷纷离开其籍贯族源地,迁居“长安——洛阳”京畿之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选官用人制度的重大变化 B.京畿之地经济文化发展的吸引
C.国家政治统一与社会稳定 D.朝廷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制迁移
【来源】湖南省永州市2022届高三三模历史试题
【答案】A
【详解】隋唐科举制度成为选官用人的主要途径,考试合格后取得做官的资格,通过吏部的面试考核才能正式授官,A项正确;B、C两项是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项;D项不符合史实。
11.[新疆乌鲁木齐2022三模]古代中国学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为官学与私学。唐代以后,私学得到进一步发展,私人设立的学塾、村学和蒙学构成基层社会教育的重要形式。宋代书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动了私学的发展。这种现象折射了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商品经济的长足发展
C.文化氛围的宽松 D.市民数量的不断增加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隋唐时期设立科举制,科举制下读书人可以通过考试做官,因此推动了基层教育的发展。私学的发展实际上适应了科举制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私学的发展是因为选官制度和选官标准发生了变化,并不是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氛围的宽松,排除BC项;市民数量的增加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不是私学发展的影响,排除D项。
12.[青海西宁2022一模]在二十四史记载的我国古代有籍贯可考的一千多位宰相中,河南籍、陕西籍、山东籍、河北籍宰相总数占全国宰相总数一半以上,每10位宰相中至少有两个河南人、一个陕西人、一个山东人、一个河北人。在宰相人数居前10位的10省中,北方豫、陕、冀、鲁、晋五省占666人,南方苏、浙、皖、赣、鄂五省占225人。这说明了我国古代
A.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 B.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
C.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 D.黄河流域的文明优势地位
【答案】D
【详解】我国古代的宰相籍贯多为陕西、山东、河北等黄河流域诸省份,籍贯为苏、浙、皖等南方省份的宰相相对较少,说明黄河流域在我国古代文明中居优势地位,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的滞后,排除A项;经济重心南移速度的缓慢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项;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不能正确解释中国古代宰相籍贯分布的北多南少,排除C项。
13.[河北衡水2022二模]1829年,安德鲁·杰克逊就任美国总统,在其任职的八年期间更换了五分之一的政府官员,当时的纽约州参议员声称:“在政治上要像在爱情上和战争上一样公平,非缺属于胜利者所有。”上述现象
A.体现了文官政治的弊端 B.说明三权分立受到挑战
C.顺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 D.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
【答案】D
【详解】据题意可知,材料中反映的现象属于政党分肥,并不是选贤任能,这明显会降低政府的行政效率,D项正确;材料中的现象体现的是政党政治的弊端,不是文官政治的弊端,排除A项;材料内容没有体现三权分立,和工业革命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C项。
14.[福建龙岩2022月考]1851年,美国众议院的部分议员提出“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1855年,美国国会提出“为了使政府雇员“不致因无能而坏事”,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这些提议有助于
A.行政效能的提高 B.国会职责的扩充
C.权力中心的转移 D.政党政治的形成
【答案】A
【详解】19世纪中期,众议员提议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国会提出雇员在被录用前须通过考试等,有助于美国文官制度的建立和政府行政效能的提高,A项正确;“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等不会扩充国会职责,B项错误;建立政府雇员的分级考试制度的提议与权力中心的转移无关,C项错误;促进文官制度建立的提议与美国政党政治的形成无关,D项错误。
15.[辽宁沈阳2022一模]19世纪中后期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陆续建立起文官制度。文官面向公民,通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文官在政党间保持中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西方文官制度
A.提升了政府的治理能力 B.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
C.与中国科举制如出一辙 D.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
【答案】A
【详解】据题意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下,文官在政党中间保持中立,以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要务,这就减少了政党选举对国家行政管理的干扰,有利于提升政府的治理能力,A项正确;消除了弊端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B项;西方的文官制度与科举制类似,但并不是如出一辙,排除C项;根据“19世纪中后期”可知西方的文官制度出现于工业化开始以后,而不是为工业化提供政治前提,排除D项。
16.[河北20022新高考模拟(六)]1893美国通过了《彭德尔顿法》,规定文官不从属于任何政党,并将文官固定化和职业化。改变了以往文官跟随本政党在政治上共进退的状况。这种变化
A.改变了美国民主制度的结构 B.强化了美国的三权分立体制
C.削弱了政党对国家政治影响 D.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
【答案】D
【详解】文官不再与执政党共进退,有利于减少任人唯亲和贪污腐化的现象,保持政府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促进了国家管理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这些变化并没有改变美国“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体制,排除A项;文官不再属于任何政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当选总统的文官任免权,进而弱化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排除B项;作为典型的两党制国家,美国民主与共和两党依旧牢牢掌控着白宫和国会,排除C项。
17.[江苏连云港2022期末]如表为科举制度废除后士人身份转换情况。据此可知,科举制的废除
序号 转换后的身份
甲 通过留学成为上层知识或政治精英。
乙 转而经商,投身实业。……
丙 融入地方政权,成为推动清末地方自治运动的重要力量。
丁 加入会党或投身于革命军事活动。
A.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B.培养了大量留学归国精英
C.由革命自治运动推动而达成 D.为士人提供更多发展途径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表格可知,科举制废除后,士人转而投身实业、推动政治改革、加入会党和投身革命,这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适应了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A项正确;BCD项分别强调了材料的一个方面,比较片面,排除。
18.[广东茂名五校联盟2022期末联考]民国初年的司法改组,导致大批旧式司法官员离职,由初出校门的法政青年掌理司法事务,问题丛生,为此推行了司法官“甄别”。其用意在于
A.保证司法公正公平 B.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C.加快提拔培养新人 D.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
【答案】B
【详解】民国初年为了解决法务人员不谙熟政务的问题,政府推行司法官“甄别”,这样有助于保证司法工作的连续性和稳定性,B项正确;甄别司法官并不能保证司法公正公平,排除A项;甄别对象使得法政青年,因此其用意并非提拔新人,排除C项;甄别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当时的问题,而非保证建设近代法治国家,排除D项。
19.[山东德州2022期末]下表为民国初期有关文官制度的部分法律法规状况。这些规定反映了 表2
法律法规 状况
《文官高等考试令》所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1915年) 规定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兽医等23个专门学科。
《文官高等考试法》1919年) 规定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
A.考试权的独立 B.对实用性人才的重视
C.共和制的巩固 D.政治与行政的分离
【答案】B
【详解】民国初期,在文官考试中侧重实用性科类的考察,这说明当时对实用性人才较为重视,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考试权力的独立,排除A项;共和制与题无关,排除C项;材料仅仅涉及到文官选拔,不能看出政治与行政分离,排除D项。
20.[浙江温州2022期末]如图为“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及格证书”,证书上写着“卓士闳,年五十岁,男性。浙江省奉化县公民,应甲等公职候选人考试,经检核及格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合行发给及格证书,此证。”落款为“中华民国三十六年二月”,并加盖各类印章。由此可知
A.当时公务员的选拔有法可依 B.国民政府任用私人现象禁绝
C.北洋政府禁止女子参加考试 D.北洋政府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答案】A
【详解】根据材料“依省县公职候选人考试法第十条之规定”可知,当时公务员选拔有法可依,A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时期任用私人现象始终无法禁绝,B项错误;“中华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不是北洋政府时期,CD两项错误。
21.[福建三明2022期末]孙中山说,“希望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我期望在我们的共和政治中复活这些优良制度,分立五权。”材料体现了孙中山官员选拔思想
A.兼采中西,传承创彩 B.立足国情,成效显著
C.平等开放,规范严密 D.政治高远,选才为民
【答案】A
【详解】材料“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选权和纠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政治”“考选制和纠察权本是我中国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体现的是孙中山的官员选拔将西方的三权分立体制同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结合,说明的是兼采中西,传承创彩,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成效,排除B项;材料与平等开放及选才为民的说法无关,排除CD项。
22.[黑龙江伊春2022期末]南京临时政府建立后,孙中山参照中国古代和西方文官制度,建立了五权分立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政治体制;与此同时,政府先后颁布了《任官令》《文官考试令》《文官考试委员会官职令》三个草案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这一举措
A.使民主与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推动民主政治取得重大进展
C.标志中国近代文官制度基本建立 D.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答案】D
【详解】材料中孙中山在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之初就已经开始对文官制度进行规划,并颁布相关法律草案,这为中国近代文官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文官制度,没有突出民主共和观念,排除A;“重大进展”说法夸张化,排除B;材料中三个草案仅是对文官制度的规划,没有最终完成制度建设,排除C。
23.[重庆巫山2022期末]1982.1983年中央和地方国家机关先后进行了机构改革,并按照干部“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方针,调整了各级领导班子,建立了老干部的离休、退休制度,开始废除实际上长期存在的领导职务终身制。这些措施
A.坚持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适应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
C.增强了行政机关的活力 D.进一步完善了公务员制度
【答案】C
【详解】原干部人事制度缺乏严格的淘汰与退休机制,现在按照干部“四化”的方针调整了领导班子,打破领导职务终身制,有利于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良好竞争机制,从而增强行政机关的活力,故选C项;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时间为“1982、198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是在1992年十四大会议,公务员制开始推行是1993年,故排除B和D。
24.[浙江杭州2022期末]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把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我国确保“好干部标准落到实处”的根本点是
A.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B.干部管理民主化 C.推进干部制度改革 D.干部考核法制化
【答案】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党管干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管理制度的根本,建立和推行公务员制度是干部人事制度的重大改革,A项正确;干部管理民主化、推进干部制度改革及干部考核法制化均不属于出发点,排除BCD项。
二、材料解析题
25.(25分)[河北2022新高考模拟(五)]举荐和考试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途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武帝时实行察举制,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通过地方举荐、中央任命的方式选拔人才。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为了保证人才质量,东汉顺帝时,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
——摘编自薛德枢、徐杰《汉代察举征辟制度评析及其借鉴意义》
材料二 唐代科举是一种荐举性质的考试制度。宋初围绕消除荐举因素,对科举考试规则进行了一系列的细化完善。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考官及考试相关人员亲属实行别试,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誊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考试变成了“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的纯粹考试制度。
——摘编自卓进、蔡春《论唐宋科举考试性质变迁》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汉代举荐官员的依据以及为避免举荐可能带来的弊端而采取的举措。(9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宋代科举考试规则变化的主要着力点,并简析其主要目的。(8分)
(3)据材料一、二,分析举荐和考试在汉、宋两朝官员选拔机制中地位的主要差异,并说明两者本质意图的一致性。(8分)
【答案】(1)依据:品德和才能。(2分)
举措:惩罚举荐不实者;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限制被举者年龄;引入考试机制;实行过程监察。(任意3点7分)
(2)着力点: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4分)
主要目的:确保公平公正。(4分)
(3)差异: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4分)
一致性:巩固统治。(4分)
【详解】(1)依据:根据材料“设置孝廉、茂才、贤良方正等科目”可归纳出品德和才能。举措:根据材料“如果出现举荐不实或失真,察举者要受到惩罚”可归纳出惩罚举荐不实者;根据材料“被举者任官后,一旦出现贪污腐败,不仅自己要受到惩罚,还会牵连到察举者”可归纳出察举者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材料“限制了察举年龄,引入了考试机制”可归纳出限制被举者年龄和引入考试机制;根据材料“并通过中央及地方的监察机构对察举推荐、考试复核的过程予以监督考察”可归纳出实行过程监察。
(2)着力点:根据材料“由多名考官分工负责,考官实行锁院制”“特别是对考生试卷实行糊名和誉录的办法,取消公卷制度等一系列措施”可归纳出着力点是命题环节和阅卷环节。目的: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主要是为了保障公平公正。
(3)差异:结合上述分析可知,汉代以举荐为主考试为辅,宋代完全以考试来选拔。一致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者都是为了巩固统治。
26.(15分)[江苏苏锡常镇四市2022二模]科举是中国古代的一项重大发明。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唐中期以后,宰相群体中进士出身者达80%以上。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据统计,宋朝科举取士达10万人,是唐朝的5倍多。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明清两朝则固定以经义和时务策为重点考试内容,对人才的要求逐渐向经义实务并重的方向细化。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
——摘自解扬《评价科举制度应坚持两分法》
材料二 甲午战后,康有为指出:“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1903年,袁世凯、张之洞上奏:“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国家永远无救时之人才,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强,即永远不能争衡于各国。”随后清政府确立兼顾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近代教育学制,并于1905年谕令停科举以广学校。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孙中山说:“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
——摘编自刘海峰《科举革废与辛亥革命》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的特点。(7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争知识,指出清末民初有识之士对科举制的前后态度,并分别指出其原因。(8分)
【答案】(1)体现公平公正原则;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持续时间长;不断发展完善;与教育互为影响。(7分)
(2)前期∶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八股取士的弊端;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4分)
后期∶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
原因∶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4分)
【详解】(1)根据材料“两宋时期,公平公正的原则得以继续贯彻。”可分析出体现公平公正原则;根据材料“北宋科举重经义、策论,元朝规定科举考试要从四书五经中出题......”可分析出内容以儒家思想为主(重人文知识,忽视自然科学);根据材料“隋唐之后,选拔标准的设定向治国经邦的方向发展。”可分析出为君主选拔治国人才;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持续时间长;根据材料“科举制初成于隋朝而成熟于唐宋。”可分析出不断发展完善;根据材料“国家通过科举考试逐渐确定的人才培养方向,辐射到全国的官办学校和地方社学,形成了与科举考试互相配合的文化教育体系。”可分析出与教育互为影响。
(2)前期:根据材料“科举一日不废,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可分析出主张废除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甲午战后......”可分析出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清政府内忧外患);根据材料“中国之割地败兵也,非他为之,而八股致之也”可分析出八股取士的弊端;结合所学知识,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西学的影响);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发展近代教育的需要。后期:根据材料“在科举被废后,出现为科举平反的呼声。”可分析出主张为科举制平反;(或肯定科举制)原因:根据材料“科举停废导致传统社会秩序和支撑官僚系统以及促使儒家文化传承的制度根基突然铲除,带来了社会震荡、政治混乱和文化断裂等后果。”可分析出废除科举制带来消极后果;根据材料“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可分析出科举制在历史上曾产生积极作用;根据材料“更有学者认为科举制所蕴含的现代性具有超越帝制时代的生命力。”可分析出科举制体现公平公正等现代精神。
27.(12分)[河南顶尖名校2022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学者 史料 或论述
关晓红 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
左玉河 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实乃将近代学位制度与现代文官制度混在—起,实际上是“学而优则仕”观念之延续。
房列曙 孙中山为了纠正西方“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等弊端……他在“五权宪法”中指出,考试院的职权是“选拔公务员与公职候选人”。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李里峰 据1931年调查,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及其直属机关的公务员为46266人,有人据此估计,“如果把各省综合计算,其数目恐将十倍于此”,也就是46万人左右,考试及格人员不到总数的1/40。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提出一个论题,并运用中国近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紧扣材料,阐述合理)
【答案】【示例答案】
示例一:
论题: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2分)
阐述: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文明的传入及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洋务运动期间,一批新式学堂纷纷建立;在清末新政中,清政府通令各省书院改为学堂,颁布新的学制,鼓励创办新式学堂,改变了传统教授四书五经的书院和私孰模式。1904年,学堂选官制度正式建立。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留学生选官制度也逐步确立,传统的教育模式逐渐被淘汰。总之,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10分)
示例二:
论题:孙中山对民国时期文官制度的探索.(2分)
阐述:孙中山在流亡国外的过程中,既观察到西方文官制度优点,也看到西方政务官选举中出现的“分赃选举”、“感情选举”、“金钱选举”以及官员德才缺失等现象。他吸取西方文官制度的经验教训,并结合我国传统选拔人才的“中央统一考试”和“德才兼备”原则,创造性地将人才选拔融入“五权宪法”体系中,强调官吏是国民公仆;注重文官通才素养和专业化素养;将选举与考试相结合。综上所述,孙中山的文官思想为中国文官制度近代化的探索指明了方向,但直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孙中山关于文官考试的主张才以法律形式基本确立。(10分)
【详解】论题:根据“废科举最大的输家是清朝统治者,他们本来试图以弃旧图新挽救统治危机,却因此而造就了大批激进青年,并导致中年士子文化心理失衡,反倒丢掉了江山社稷。”“清季实行学堂奖励出身制度,实际上具有学位考试和文官录用考试双重性质”可得出晚清选官制度变革与中国教育的近代化。阐述:结合材料所体现的时代背景,从中国近代教育改革的背景及内容韩都概括,可得出,传统的科举选官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清政府的选官制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再列举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教育、清末新政中的教育等内容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选官制度的确立推动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