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时空坐标+知识梳理+重难突破+模拟测试)
第18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两课时)
(一)学 生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维新运动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和《 》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经过:1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 ”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又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结果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追逃亡海外, 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的强大,对改革造成了很大阻力。(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5.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 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经济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性。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2.兴起: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 ”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各方态度(1)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谛义和团。 (2)慈禧太后采用“ ”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阳止中国滑向半殖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2.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 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炮台,向天津进犯,文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6月7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每,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偷旨,并指派代表与列强议和。3.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无恶不作,俄国机侵占中国东北。(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商定“ ”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矿日特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追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表权辱国的《 》。2.主要内容与危害3.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订立标志着中国 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图解】百日维新【图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图解】维新运动经过【辨析】“扶清灭洋”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性和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图解】义和团运动【拓展】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但由于未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导致被清政府利用,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释义】 “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图解】《辛丑条约影响》【图解】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五大趋向”
【重难突破】
一、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典例1[河北2022模拟(十)]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传到中国 ( )
A.适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C.激起了国人变法维新的强烈意识 D.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世纪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变法维新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与变革思想相适应,并非认可“革命”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影响有限,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令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控制和勒索。
典例2[浙江湖州2022模拟]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D.清政府因大量赔款而不堪重负
【答案】A
【解析】根据“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知这是要求中国人不得参加任何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封建华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排除C项;清政府不堪重负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青海海东一模]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可知,王韬
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推崇西方立宪政体
C.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
2.[江苏连云港2022模拟(一)]19世纪80年代,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试图拟制一种把“中体”缩小、把“西用”扩大的变通方案,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心态根源于
A.洋务运动已陷入困境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 D.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
3.[广东广州2022]模拟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民众需求变化迅速难以把握 B.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维新变法时日较短影响有限 D.科举废止导致文化市场动荡
4.[广东深圳2022名校联考]有学者这样评价严复:“人们不能不佩服严复先生目光如炬,在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西方典籍中所选译的那薄薄几册,却都影响重大,引起中国思想界长久且剧烈的振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翻译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潮流 B.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C.创立了适者生存的理论 D.备受维新人士的推崇
5.[山东东营2022仿真押题]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
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 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
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
6.[山东菏泽202二模]日本学者丸山松幸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
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 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
7.[宁夏吴忠2022三模]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马建忠的主张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B.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C.其思想超越阶级的进步性 D.传统儒学思想遭遇挑战
8.[陕西榆林2022三模]下表所示为某位学者的观点。他试图集中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派
第一,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助孔子的力量推行维新变法,然而,儒学在当时为士大夫们安身立命的学问,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
第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未经严密考证,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
第三,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A.改革操之过急 B.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宣传动员不力 D.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
9.[贵州铜仁2022二模]梁启超说:“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故喜言‘通三统’,‘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喜言‘张三世’,‘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据此,梁启超意在说明
A.君主立宪制迎合时代潮流 B.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
C.传统的国家观念被抛弃 D.维新思想包含一定合理性
10.[安徽蚌埠2022三模]下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票号整理的全国各地主要用银单位
地区 天津 广州 上海 西安 云南 长沙 金陵 武汉
单位 化宝 纹(番)银 豆规 公估纹银 票锭 项银 项化 估宝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严重 B.发达省市率先脱离清廷
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金融 D.战争导致金融市场紊乱
11.[河南重点高中“顶尖计划“2022四模]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漫画(下图的《射猪斩羊图》)进行反洋教宣传,“不仅在湖南各州县、长江中下游各省,甚至在遥远的甘肃、新疆,都争相传阅,风行一时”。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遭到普遍打击 B.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斗争 D.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12.[河北部分重点中学2022期中]1904年,美国拒绝修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在此背景下漫画《龟仔抬美人》问世(见图),漫画中四个乌龟抬轿子,轿子里面坐着一个洋小姐。当时,广州的出行工具是轿子,漫画告诫轿夫谁也不要抬她。这幅漫画有助于
A.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 B.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
C.深化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 D.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
13.[山东日照2022三模]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14.[内蒙古赤峰2022模拟]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
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 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
15.[重庆涪陵2022考前押题]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16.[山东2022模拟(六)]1909年,驻京各国使节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反对华商银行发行钞票;到1921年各外国银行又群起配合,要求“将现在施加于中国邮局、海关以及中东路等关于接受和行使外国银行钞券的限制全部取消”。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被迫接受西方金融规则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各国相互勾结侵损中国国计民生
【模拟测试】答案与解析
1.【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可见王韬主张君主立宪政体,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王韬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改革现行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肯定西方的司法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强大的原因,不单指法国,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98年”可知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商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是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影响有限,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众需求变化迅速,排除A项;民族危机属于外部原因,排除B项;1898年还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根据“人们不能不佩服严复先生目光如炬,在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西方典籍中所选译的那薄薄几册,却都影响重大,引起中国思想界长久且剧烈的振荡。”可得出严复翻译的内容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因此广受好评,A项正确;这些翻译并不是思想解放潮流的原因,排除B项;适者生存理论不是他创立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是维新人士推崇他,排除D项。
5.【答案】B
【解析】材料“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体现了谭继洵认为维新变法在当时招致一片骂声,在后世能否沉冤得雪也未可知,由此可见作为总督巡抚的谭继洵并不认可儿子谭嗣同的变法行为,说明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高官的态度,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得不出“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该学者即反对全盘西化,也不主张传统,而是肯定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方式,B项正确;学习西方制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代,马建忠反思洋务运动,提出发展工业和军事只是手段,不是富强的根本,强调“护商”、“得民心”,建立新式学校培养人才,设立议院,实行民主等,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其思想具有超越阶级的进步性,C项正确;马建忠并未分析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与“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等不符,排除B项;马建忠反思现实,提出得民心等主张,并非在向传统儒学思想挑战,排除D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操之过急,排除A项;宣传动员不力体现不出表格中的第三点,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思想理论,无法体现组织体系,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可得出维新派主张改革要因时而变,不同时期要进行不同的改革,这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时代要求,排除A项;BC项不是其主旨,排除BC项。
10.【答案】A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国各地的主要用银单位都不统一,这就增加了各地之间经济交流的难度,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清政府也无力统一用银单位,也说明统治危机的严重,A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并不能推知有省市脱离清廷,排除B项;仅根据用银单位不能体现实业救国的影响,排除C项;“战争”和“紊乱”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射猪斩羊图》是宣传反洋教,而其在很多地区较为流行,这说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项正确;使用揭帖漫画并不一定能使外来宗教普遍受到打击,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色彩,排除C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4年美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到期,清政府向美国提出废约另订新约,遭到拒绝,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美爱国运动。《龟仔抬美人》助推了“反美拒约”运动,有助于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B项正确;“积极进取”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A项;漫画不涉及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漫画不足以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
14.【答案】A
【解析】清政府关于处理教案的上谕中要求地方官员不能一味偏袒教会,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结合这一时期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清政府的上谕意在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矛盾,而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这一时期清政府意图笼络义和团,排除D项。
1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反对洋人,对于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都肆意摧毁,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在思想上明显具有落后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义和团运动对洋人的反抗以及反帝爱国性质,排除A、C项;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这是当时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6.【答案】D
【解析】1909年各国使节发起抗议,1921年各外国银行群起配合,由此可见各国之间相互勾结,在华利益具有连带关系,各国联合起来侵损中国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未涉及清政府的具体反应,更未涉及其是否接受西方金融规则,排除A项;资本输出指的是列强在华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材料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国抗议结果,也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
教 师 版
【时空坐标】
【知识梳理】
一、维新运动1.背景(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失败后和《马关条约》签订,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2)经济根源与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3)思想基础:西方近代思想的传入;早期维新思想的直接影响。 (4)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2经过:1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此后的103天里又先后发布上百道变法诏令,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旧布新的举措,史称“百日维新”。 3.结果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将光绪帝囚禁,再次临朝训政。康有为、梁启超被追逃亡海外,谭嗣同等六人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期间的改革措施,除京师大学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废止。4.失败原因(1)守旧势力的强大,对改革造成了很大阻力。(2)维新派缺乏可靠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实权的皇帝身上。5.意义(1)性质: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具有进步意义。(2)政治上:是一场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具有爱国性。(3)经济上: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4)思想上: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具有启蒙性。 二、义和团运动1.原因(1)《马关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剧。(2)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一系列冲突。2.兴起: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以“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反洋教斗争蔓延到山东、直隶很多州县农村。3.各方态度(1)义和团的迅猛发展引起列强的恐慌,各国公使要求清政府取谛义和团。 (2)慈禧太后采用“抚”的办法,企图对义和团加以控制利用。4.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义和团运动失败。5.评价(1)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2)局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无法阳止中国滑向半殖地的深渊。三、八国联军侵华1.目的: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护列强在华利益。2.过程(1)1900年6月10日,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第一批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发,在廊坊附近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被迫退回天津。(2)1900年6月中旬,八国联军攻陷大炮台,向天津进犯,文和团和清军投入天津保卫战,6月7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国“宣战”的决定。(3)1900年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每,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发布铲除义和团的偷旨,并指派代表与列强议和。3.结果(1)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继续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处烧杀抢,无恶不作,俄国机侵占中国东北。(2)当时,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商定“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 四、民族危机的加深1.背景(1)1900年12月,列强向清政府提出(议和大纲),后又订立详细条款由于各国利益不同,谈判矿日特久。(2)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追与组成联军的8国及西班牙、荷兰,比利时3国共11国签订表权辱国的《辛丑条约》。2.主要内容与危害3.评价:《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数目最庞大的不平等条约,它的订立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拓展】《辛丑条约》没有割地、开放通商口岸等内容,但增加了设立军事据点、占领区以及在外交上加强对清政府控制的内容,反映了列强把清政府作为侵华的工具和维护其利益的代理人。 【图解】百日维新【图解】康有为宣传维新思想的特点: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图解】维新运动经过【辨析】“扶清灭洋”口号1.扶清:有利于争取官兵,却容易放松对清政府的警惕。2.灭洋:能动员广大民众参加反帝斗争,却带有盲目性和笼统的排外性质。3.扶清灭洋:具有爱国性质,突出反映了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图解】义和团运动【拓展】义和团运动的评价义和团运动反映了农民阶级朴素的反帝爱国热情,但由于未认清清政府的本质,导致被清政府利用,最后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释义】 “东南互保”1901年6月,东南各巡抚刘坤一、张之洞等会同各国驻上海领事,制定《东南互保章程》“东南互保"表现了东南地区当权的洋务派官员与西方列强合作抵制义和团的意向,它维护了列强在长江流域和华南的利益,破坏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的发展。【图解】《辛丑条约影响》【图解】近代前期列强侵华“五大趋向”
【重难突破】
一、戊戌维新在推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意义
1.政治上: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揭开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序幕.
2.经济上:维新派在经济上提倡近代工业、交通运输业,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思想上:对激发人民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意识起了重要作用;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4.文化教育上:百日维新中改革科举制,废除八股及设立新式学堂等措施,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开了缺口,促进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
5.社会生活上:维新派建立社团、兴办学堂、创办报刊、提倡女学、改易风俗等,对促进社会生活和社会意识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6.军事上:推动了军事近代化,有利于军事力量的增强。
典例1[河北2022模拟(十)]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传到中国 ( )
A.适用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B.推动了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
C.激起了国人变法维新的强烈意识 D.动摇了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
【答案】C
【解析】
根据材料,这种进化的观点与19世纪末中国人的社会变革和忧患心态产生共鸣,激起变法维新的强烈意识,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C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可知与变革思想相适应,并非认可“革命”思想,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末,地质学理论传入中国,影响有限,近代科学的迅猛发展的表述有误,排除B项;动摇传统儒家思想的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排除D项。
中国近代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1.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为资本主义国家侵略中国打开了大门,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第二次鸦片战争及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给中国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中国丧失了更多的领土和主权,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加深了。
3.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的签订,使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令中国面临着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及《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辛丑条约》是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人民的又一副极为沉重的枷锁,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为严重的影响。帝国主义通过这个条约,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对中国进行严酷控制和勒索。
典例2[浙江湖州2022模拟]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各省抚督文武大吏暨有司各官,于所属境内均有保平安之责,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这一条款对中国的危害是
A.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的统治工具 B.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C.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 D.清政府因大量赔款而不堪重负
【答案】A
【解析】根据“如复滋伤害诸国人民之事,或再有违约之行,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可知这是要求中国人不得参加任何反帝活动,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这一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完全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A项正确;《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封建华程度大大加深,排除B项;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开始渗入中国内陆,排除C项;清政府不堪重负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D项。
【模拟测试】
1.[青海海东一模]1871年,王韬在初刊的(法国志略)中说:“欧洲各国法律……皆成于国会所定,故其为法以护人民权利为主,民权愈增而国家元气日愈充厚。上下之情通,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由此可知,王韬
A.主张改革现行政治 B.推崇西方立宪政体
C.肯定西方司法制度 D.探究法国崛起缘由
【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君民之交固,国家有大事,千万人之心为一心。近世欧洲列国雄视宇内,职是之由”可见王韬主张君主立宪政体,B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王韬的观点,并不能说明改革现行政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肯定西方的司法制度,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欧洲各国强大的原因,不单指法国,排除D项。
2.[江苏连云港2022模拟(一)]19世纪80年代,薛福成、王韬、郑观应等试图拟制一种把“中体”缩小、把“西用”扩大的变通方案,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他们的这种心态根源于
A.洋务运动已陷入困境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C.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 D.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
【答案】B
【解析】结合材料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他们“......来解决他们既想引进‘西体’、又不敢公开革新‘中体’的困境。说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B项正确;王韬、郑观应是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排除A项;早期维新思想不成熟不是根本原因,排除C项;封建守旧派激烈反对改良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3.[广东广州2022]模拟1898年,某书商慨叹废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后来发现“经学书犹有人买”,其损失并不如以前估计之大,而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不久又面临亏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
A.民众需求变化迅速难以把握 B.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C.维新变法时日较短影响有限 D.科举废止导致文化市场动荡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898年”可知戊戌变法之时,此时维新派宣扬维新思想,主张废除传统的科举考试,所以书商慨叹废除八股将使自己损失惨重;但是戊戌变法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失败,维新思想受到打击,所以书商对新学书籍的投资又面临亏损,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出当时政局的迅速变化,影响有限,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民众需求变化迅速,排除A项;民族危机属于外部原因,排除B项;1898年还没有废除科举制,排除D项。
4.[广东深圳2022名校联考]有学者这样评价严复:“人们不能不佩服严复先生目光如炬,在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西方典籍中所选译的那薄薄几册,却都影响重大,引起中国思想界长久且剧烈的振荡。”这主要是由于这些翻译
A.顺应了救亡图存的潮流 B.掀起了思想解放运动
C.创立了适者生存的理论 D.备受维新人士的推崇
【答案】A
【解析】根据“人们不能不佩服严复先生目光如炬,在汗牛充栋、数不胜数的西方典籍中所选译的那薄薄几册,却都影响重大,引起中国思想界长久且剧烈的振荡。”可得出严复翻译的内容适应了当时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因此广受好评,A项正确;这些翻译并不是思想解放潮流的原因,排除B项;适者生存理论不是他创立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强调是维新人士推崇他,排除D项。
5.[山东东营2022仿真押题]谭嗣同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他的父亲谭继洵是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却为儿子写下一副挽联:“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据此分析最恰当的是
A.民族危机加速思想启蒙 B.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
C.维新思想缺乏群众基础 D.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
【答案】B
【解析】材料“但戊戌变法失败后,谭嗣同面临被砍头的命运时,作为封疆大吏的父亲没有为他求情”“谣风遍万国九州,无非是骂;昭雪在千秋百世,不得而知”体现了谭继洵认为维新变法在当时招致一片骂声,在后世能否沉冤得雪也未可知,由此可见作为总督巡抚的谭继洵并不认可儿子谭嗣同的变法行为,说明晚清政府高官思想保守,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危机和思想启蒙的关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群众对维新变法的态度,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失败后晚清高官的态度,没有体现维新变法失败的原因,故得不出“政治黑暗是变法的败因”,排除D项。
6.[山东菏泽202二模]日本学者丸山松幸认为,与“墨守祖法”不切实际一样,“全盘西化”也不可能成为现实,“中体西用”论也缺乏使两者有机结合的内在逻辑;康有为的尝试虽然失败了,但他所提出的问题却寓意深远。作者肯定的康有为“提出的问题”是
A.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B.传统与近代的结合
C.以皇帝的名义变法 D.将传统儒学宗教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可得出,该学者即反对全盘西化,也不主张传统,而是肯定康有为把西方政治学说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的方式,B项正确;学习西方制度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皇帝的作用,排除C项;材料与宗教化无关,排除D项。
7.[宁夏吴忠2022三模]1877年,洋务派幕僚马建忠从欧洲写信给李鸿章说:“欧洲各国讲富者以护商为本,求强者以得民心为要。……他如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其制造、军旅、水师诸大端,皆其末焉者也。”马建忠的主张反映了
A.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B.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
C.其思想超越阶级的进步性 D.传统儒学思想遭遇挑战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代,马建忠反思洋务运动,提出发展工业和军事只是手段,不是富强的根本,强调“护商”、“得民心”,建立新式学校培养人才,设立议院,实行民主等,属于早期维新派的主张,其思想具有超越阶级的进步性,C项正确;马建忠并未分析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必要性,排除A项;中体西用思想影响深远与“学校建而智士日多,议院立而下情可达”等不符,排除B项;马建忠反思现实,提出得民心等主张,并非在向传统儒学思想挑战,排除D项。
8.[陕西榆林2022三模]下表所示为某位学者的观点。他试图集中说明维新变法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维新派
第一,康有为的本意是借助孔子的力量推行维新变法,然而,儒学在当时为士大夫们安身立命的学问,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
第二,《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两本书未经严密考证,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
第三,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
A.改革操之过急 B.没有正确的理论指导
C.宣传动员不力 D.缺乏完整的组织体系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康有为这种废古倡今(借今文经学反对古文经学)的说法大大引起了士大夫阶层的恐慌,这又使维新派丧失了很多力量”“内容牵强附会,难以获得当时民众的广泛认同”“当时占据主流的儒学,实际上是僵化了的理学思想,其中含有浓厚的封建主义色彩,是统治者用来控制人民思想的工具”可分析出这一时期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操之过急,排除A项;宣传动员不力体现不出表格中的第三点,排除C项;材料提到的是思想理论,无法体现组织体系,排除D项。
9.[贵州铜仁2022二模]梁启超说:“有为所谓改制者,则一种政治革命、社会改造的意味。故喜言‘通三统’,‘三统’者,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喜言‘张三世’,‘三世’者,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据此,梁启超意在说明
A.君主立宪制迎合时代潮流 B.借用西学改造传统儒学
C.传统的国家观念被抛弃 D.维新思想包含一定合理性
【答案】D
【解析】根据“谓夏、商、周三代不同,当随时因革也”“谓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愈改而愈进也。”可得出维新派主张改革要因时而变,不同时期要进行不同的改革,这体现了一定的理性成分,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时代要求,排除A项;BC项不是其主旨,排除BC项。
10.[安徽蚌埠2022三模]下表19世纪末20世纪初山西票号整理的全国各地主要用银单位
地区 天津 广州 上海 西安 云南 长沙 金陵 武汉
单位 化宝 纹(番)银 豆规 公估纹银 票锭 项银 项化 估宝
这反映出当时
A.清政府的统治危机严重 B.发达省市率先脱离清廷
C.实业救国思潮影响金融 D.战争导致金融市场紊乱
【答案】A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看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全国各地的主要用银单位都不统一,这就增加了各地之间经济交流的难度,从而不利于经济发展。而清政府也无力统一用银单位,也说明统治危机的严重,A项正确;根据表格内容并不能推知有省市脱离清廷,排除B项;仅根据用银单位不能体现实业救国的影响,排除C项;“战争”和“紊乱”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项。
11.[河南重点高中“顶尖计划“2022四模]义和团运动时期,团民广泛使用揭帖漫画(下图的《射猪斩羊图》)进行反洋教宣传,“不仅在湖南各州县、长江中下游各省,甚至在遥远的甘肃、新疆,都争相传阅,风行一时”。这反映了
A.外来宗教遭到普遍打击 B.近代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C.清政府支持义和团斗争 D.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
【答案】D
【解析】《射猪斩羊图》是宣传反洋教,而其在很多地区较为流行,这说明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外民族矛盾空前尖锐,D项正确;使用揭帖漫画并不一定能使外来宗教普遍受到打击,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色彩,排除C项。
12.[河北部分重点中学2022期中]1904年,美国拒绝修订《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在此背景下漫画《龟仔抬美人》问世(见图),漫画中四个乌龟抬轿子,轿子里面坐着一个洋小姐。当时,广州的出行工具是轿子,漫画告诫轿夫谁也不要抬她。这幅漫画有助于
A.塑造积极进取的国民精神 B.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
C.深化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 D.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04年美国政府强迫清政府签订的《限禁来美华工保护寓美华人条约》到期,清政府向美国提出废约另订新约,遭到拒绝,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美爱国运动。《龟仔抬美人》助推了“反美拒约”运动,有助于鼓舞广大民众反帝斗志,B项正确;“积极进取”不符合漫画主旨,排除A项;漫画不涉及西方民主的理性认知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漫画不足以促使清廷转变外交策略,排除D项。
13.[山东日照2022三模]1900年6月20日,清政府向各省督抚发布一道密旨(如下图)。此道密旨
A.加速汉族地主势力迅速崛起 B.赋予地方督抚一定的自主权
C.引起清政府权力结构的变化 D.巩固了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
【答案】B
【解析】根据“应就各省形势……”可得出面对八国联军的侵华,清政府赋予了地方各省较大的自主权,要求他们积极备战应对,B项正确;A、C项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排除;此道密旨并不会巩固清政府政治统治根基,排除D项。
14.[内蒙古赤峰2022模拟]1900年1月清廷颁布了一道有关处理教案的上谕。在这道上谕中,清廷要求地方督抚慎重处理各地教案,不可将反对洋教者一概“目为会匪”,“良莠不分”……地方官在处理此等民教案件时,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不论其会不会、教不教”。由此可知,清政府
A.试图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 B.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C.积极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D.谋求联合绞杀义和团运动
【答案】A
【解析】清政府关于处理教案的上谕中要求地方官员不能一味偏袒教会,应该“只问其为匪与否,肇衅与否”,结合这一时期正是八国联军侵华之前,民众反洋教斗争激烈,清政府的上谕意在操纵和利用反帝势力,A项正确;《辛丑条约》签订标志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到民族矛盾,而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项;这一时期清政府意图笼络义和团,排除D项。
15.[重庆涪陵2022考前押题]义和团的斗争直指外国洋人,“最恶洋货,如洋灯、洋瓷杯,见即怒不可遏,必毁而后快。见有售洋货者,或紧衣窄袖者,或物仿洋式,或上有洋字者,皆毁物杀人,见洋字洋式而不怒者,惟洋钱而已”。这表明
A.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列强势力 B.义和团运动思想上的落后性
C.义和团具有强大的反帝爱国力量 D.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异常尖锐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义和团反对洋人,对于一切带有“洋”字的东西都肆意摧毁,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具有盲目排外的倾向,在思想上明显具有落后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义和团运动对洋人的反抗以及反帝爱国性质,排除A、C项;晚清时期中西方之间的矛盾尖锐,这是当时的事实,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
16.[山东2022模拟(六)]1909年,驻京各国使节向清政府提出抗议,反对华商银行发行钞票;到1921年各外国银行又群起配合,要求“将现在施加于中国邮局、海关以及中东路等关于接受和行使外国银行钞券的限制全部取消”。这一现象表明
A.清政府被迫接受西方金融规则 B.资本输出成为列强侵华重要手段
C.外国银行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D.各国相互勾结侵损中国国计民生
【答案】D
【解析】1909年各国使节发起抗议,1921年各外国银行群起配合,由此可见各国之间相互勾结,在华利益具有连带关系,各国联合起来侵损中国国计民生,D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未涉及清政府的具体反应,更未涉及其是否接受西方金融规则,排除A项;资本输出指的是列强在华进行投资或提供贷款,材料没有强调这一点,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各国抗议结果,也无法判断他们是否把持了中国的经济命脉,排除C项。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