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 第五单元)学生版+教师版(知识框架+阶段特征+重点梳理+单元测试)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 第五单元)学生版+教师版(知识框架+阶段特征+重点梳理+单元测试)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2-09-26 11:19:5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同步学案(知识框架+阶段特征+重点梳理+单元测试)
《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五单元知识总结
(第五单元:晚晴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
(一)学 生 版
【知识框架】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并最终完全形成的时期。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各阶层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异常活跃,近代上半期的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
①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我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英、美等国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得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①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②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封建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④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此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3)思想上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提出“中体西用”“自强”和“求富”的思想。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重点梳理】
重点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灾难性
(1)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3)经济: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社会性质: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重点2 如何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与探索
1.概况
(1)地主阶级。中国近代史是由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反侵略斗争揭开序幕的。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的英雄气概。面对西方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力图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由此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农民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大规模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音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前期农民阶级的两次运动高潮。
(3)资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
2.特征
(1)广泛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侵略对中国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
(2)开放性,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
(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维新派不是要维护而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这体现了质的飞跃。
(5)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重点3 如何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重点4如何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单元测试】
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摸底]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 )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 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2.[江西临川2022冲刺]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
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 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
3.[江西2023一摸]马克思说,自1842年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形成了特有现象: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人中国的数额整体来说却停滞不变。这一局面( )
A.反映了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有深人了解 B.表明中国的传统经济继续引领世界
C.体现了自然经济主导下中国市场特色 D.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
4.[天津和平2022三模]如表是关于近代中国茶业产销的统计数据(单位:万担)。由此可知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A.鸦片战争导致茶叶滞销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C.茶叶外销始终占据主导 D.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5.[湖北襄阳2022四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时势进行解释:“(欧美国家)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所赖通商为该夷养命之源,税例之增减多寡,即关夷情之向肯从违,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这表明当时
A.御侮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B.外交理念亟待转变
C.朝贡贸易体制得以维持 D.近代主权意识增强
6.[江苏徐州2022考前押题密卷(三)]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也觉得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完全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B.改变了贸易入超的状况
C.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局面 D.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7.[吉林长春2022质监(五)]如表是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1823 年任江苏按察使 1837 年升湖广总督 1839 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1840 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 改革审判程序, 亲自裁决案件 采取“修防兼重”, 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8.[重庆2022联考(二)]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经修订,《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
C.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
9.[湖北宜昌2022四模]1842年1月,魏源的新书《海国图志》刊印,但在中国仅发行1000本,时人多讥讽其为歪理邪说;1851年该书传入日本后,各阶层的日本人争相借阅;该书的刊印价格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东乡平八郎、伊藤博文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据材料可知
A.日本当时的书籍印刷技术强于中国 B.两国最高层对先进文化的态度迥异
C.该书对日倒幕运动成功起决定作用 D.中日国民对新知的接受度差距较大
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三模]如图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示意图。由图中数据变化可推断
A.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 B.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中国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中心
11.[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市场的需求 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12.[重庆2022考前押题密卷]与太平天国战争并行,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1860年咸丰帝去世,辛酉宫廷政变,三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些新制度的创设
A.反映了体制内的权力变动 B.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C.加强了清廷对地方的控制 D.有效化解了王朝外部危机
13.[河北张家口2022三模]1875年,左宗棠上奏:“窃维泰西诸国之所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缘其国用取给于征商,故所历各国一以占埠头、争海口为事,……自通商定议,埠头、口岸已成,各国久以为利,知败约必妨国用也;商贾计日求赢,知败约必碍生计也”。可见,当时左宗棠
A.致力发展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 B.尚未认清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
C.认为列强已经改变了侵华方式 D.受到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14.[重庆2022模拟调研(五)]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数十个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到1894年,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在全国近代企业中占45.2%和41.6%。而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投资仅占其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2%和财政总支出的4.0%。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状况 B.早期工业化受制于政府政策
C.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D.传统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化
15.[浙江五校2022联考]李鸿章曾阐述兴办某一近代企业的意图:“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事实上该企业兴办后也达到了预期,“就中国洋面运中国官粮,外人断不敢欺侮……海运费大减而运极速。”关于该企业的兴办,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响应了清政府“广为制造”的谕令
C.背景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体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16.[天津河东2022一模]如图为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奏办”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发行的取水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公司的创办推动了北京市政建设
B.“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民营企业
C.晚清政府开始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
D.此票在1909年5月10日后失效
17.[河南名校联盟2022二模]如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
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
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
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18.[海南2022全真模拟(四)]漫画《日本兵舰到湘游历》。漫画反映的是日本军舰在中国刺探情报的情景,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该漫画所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
A.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 B.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
C.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D.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
19.[黑龙江齐齐哈尔2022二模]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20.[海南2022诊断(五)]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要求历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这突出反映出此时的梁启超
A.深刻思考国家民族命运 B.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
C.主张全面开展维新变法 D.新史学观念较为激进
21.[天津部分区2022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22.[广东韶关2022一模]下图是王尔敏所著《清季学会汇表》中清末知识分开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及数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推动了政治社团的发展 B.维新变法激发人民的民族意识
C.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D.推翻满清的革命浪潮正在酝酿
23.[江苏苏州2022联合检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
A.宣扬政治改良主张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 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
24.[云南三校2022联考(四)]《盛世危言》是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的贯穿“富强救国”主题的著作,书中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等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
A.有利于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B.有利于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小题,共52分)
25.(25分)[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1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6分)
26.(15分)[河北2022模拟(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务。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经奕 、桂良等人奏请,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是清朝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外交机构,它是在当时内外需要和压力下成立的,如在总理衙门筹建新式海军之际,英国竟公然要求总理衙门“雇佣西人,重其事权”。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同时还大量购买外国武器、兵船,聘请外国军事教练,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陆海军。总理衙门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机器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近代的铁路、工矿业、通信、轮船等,都是在总理衙门的直接主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62年,在恭亲王奕 的主持下,在总理衙门内附设同文馆,这是当时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文馆首先开设了英、法、俄文等班。
——摘编自王志安《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理衙门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改革的影响。(8分)
27.(12分)[湖北2022前冲刺卷(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近代前期发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或者多个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或多个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单元测试】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关于美国船只的进口停泊条款,清朝谈判代表者英认为中国无从统辖美国贸易船只,这说明晚清外交官员为了减少事端,放弃了对外国贸易船只的管辖权,反映出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C项正确;耆英的这一做法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
2.【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可知,材料反映部分国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民族利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排除BC项。
3.【答案】C
【解析】材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的特色,传统的丝茶贸易继续扩大,但是英国工业品依然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这是中国自然经济对当时中外贸易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分析,排除A项;此时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世界潮流是工业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中国没有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出超地位,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茶业出口外销的数量增多,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说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滞销,而是大量出口,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进出口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C项太绝对化,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可知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本质和国际处境仍缺乏清醒认识,近代主权意识仍然淡薄,外交理念仍有待转变,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取得一定成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清政府被迫开放市场,朝贡贸易体制瓦解,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近代主权意识仍然淡薄,排除D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由此获得了协定关税等特权。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道光时代人们的认识反映出其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D项正确,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C项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的主要活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1837年升湖广总督治理河道;由此可知,1823年—1837年林则徐视野是改革内政,1839年赴广东禁烟,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编著《四洲志》,供对外交涉时参考;1840年主持禁烟,购买西式武器;1839年和1840年主持禁烟期间,转移到对世界的关注,C项正确;林则徐的主要活动没有体现拨乱反正和天朝上国,排除A、D两项;1823年—1837年材料中体现林则徐的主要活动是改革内政,未体现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排除B项。
8.【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都与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变局有关,体现了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C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在中国古代已经涌现,排除A项;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只能代表极少部分群体的思想主张,并不能反映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表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在中国仅发行1000本,时人多讥讽其为歪理邪说......传入日本后,各阶层的日本人争相借阅;该书的刊印价格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东乡平八郎、伊藤博文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体现了《海国图志》对中国国民的影响有限,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说明中日国民对新知的接受度差距较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书籍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两国最高层,与材料主语不一致,排除B项;起决定作用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10.【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中柱状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不断下降,可以推断出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不再以输入鸦片作为主要的侵华手段,B项正确;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是世界市场的附庸而非中心,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B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大,没有体现英国市场的需求的情况,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而不是生产量的增加,而不是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治变化。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内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这反映了清廷体制内权力的变动,A项正确;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影响,不是湘军、淮军创设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淮军和湘军的成立,体现了地方势力的增强,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有效化解”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材料“窃维泰西诸国之所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缘其国用取给于征商,”体现了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只是为了通商取利,说明尚未认清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致力发展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只是为了通商取利,侵华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排除D项。
14.【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在全国近代企业中的比重较高,但政府对于洋务企业的投资额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洋务企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对洋务企业投资少不能说明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1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可知李鸿章说的是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 甲午战后,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失败,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广为制造”,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打的是“求富”的口号,排除D项。
16.【答案】A
【解析】“京师自来水公司”发行的取水票意味着京师自来水公司创立,其推动了北京市的建设,A项正确;根据“奏办”可知,“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官办企业,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宣统二年是公元1910年,当时清政府并未结束,排除D项。
17.【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漫画中的信息,从漫画中得出,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到东方封建制度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拯救晚清封建制度,B项正确;题干无法得出晚清政权统治危机的严重程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权的经济改革,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排除D项
18.【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兵舰在中国湖南刺探情报,用日本的大军舰对比中国政府船只的渺小,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之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B项正确;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体现的并非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与漫画中“日本兵舰到湘游历”体现的情景不符,排除D项。
1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的口岸从沿海到长江流域中下游,这说明列强的侵略进入中国内陆,民族危机逐渐加深,D项正确;口岸开放不能得出领土主权受损,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程度,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2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可知,梁启超强调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提出的史学观念转变,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A项正确;梁启超史学受进化论思想影响,但材料强调他史学思想转变的本质,排除B项;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的新史学观念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不是较为激进,排除D项。
21.【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都失败了,但二者都学习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C两项是戊戌变法,排除;二者都失败,并没有巩固清王朝,排除D项。
22.【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政治性社团的建立情况来看,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这主要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迎合政治变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治社团非政府推动的结果,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时间是1898年6月到9月,排除B项;此时国内主要是宣扬变法改革,非暴力革命,排除D项。
23.【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C项正确;材料与宣传政治改良、维护儒学正统地位及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
24.【答案】C
【解析】郑观应的主张有想抵御外敌要自强,想自强要致富,想致富首要重视工商业,想发展工商业要有学校、进行立法等,可知郑观应注重学习外国,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及教育,但是并不是重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传播无关,排除B项;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一词不妥,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共三小题,共52分)
25.
【答案】(1)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8分)
(2)变化:在曲折中迅速提升。(3分)
曲折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8分)
(3)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6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可从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等饭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在曲折中迅速提升。曲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等角度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知,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根据材料“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可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26.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列强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7分)
(2)适应了国际交往需要;推动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推动中国国防近代化;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8分)
【解析】(1)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务。”得出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根据材料“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经奕 、桂良等人奏请”得出列强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2)根据材料“总理衙门是清朝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外交机构”得出适应了国际交往需要;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积极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机器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得出推动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陆海军”得出推动中国国防近代化;根据材料“在总理衙门内附设同文馆,这是当时最早的洋务学堂”得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7.
【答案】
示例一事件:江南制造总局、维新变法运动趋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2分)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发展近代教育,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想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应运而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之路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答出2个史实并有效论述)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不断深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10分)
示例二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趋势: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分)
辛亥革命力求以资本主义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前进方向。(答出2个史实并有效论述)总之,由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10分)(“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江南制造总局和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结合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和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内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信息展开阐述。选择其他事件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二)教 师 版
【知识框架】
【阶段特征】
总体特征:鸦片战争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1840~1901年),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步形成,并最终完全形成的时期。在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下,中国各阶层在政治、经济、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舞台上异常活跃,近代上半期的中国在屈辱中逐渐向近代化迈进。
2.具体表现
(1)政治上:
①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我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我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1900年,英、美等国发动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我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②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使得清政府权力结构发生变化。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西方列强。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戊戌变法运动,开始探索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治的道路。
(2)经济上
①鸦片战争后,大量外国商品涌入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②19世纪60年代,清政府面对内忧外患的局面,为挽救封建统治,开展了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迈向近代化的第一步。
③19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外国列强的侵略下,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诞生了民族资本主义。
④甲午战争之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清政府放宽设厂限制,此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初步发展。(3)思想上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19世纪40年代,以林则徐、魏源等为代表,编撰《海国图志》,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地主阶级洋务派:19世纪60~90年代,以曾国藩、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为代表,提出“中体西用”“自强”和“求富”的思想。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的传播,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重点梳理】
重点1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灾难性
(1)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3)经济: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社会性质:在列强的枪炮下,中国国门被迫打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重点2 如何认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亡的抗争与探索
1.概况
(1)地主阶级。中国近代史是由地主阶级抵抗派的反侵略斗争揭开序幕的。1839年,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国侵略的坚强决心;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中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已不单纯是维护清朝的统治,更重要的是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展现了中华民族不甘屈服于外国侵略势力的英雄气概。面对西方侵略,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初步提出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的思想,开展洋务运动,力图实现“自强”“求富”的目的,由此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
(2)农民阶级。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农民深受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双重压迫,他们蕴藏着巨大的反抗力量。1851-1864年的太平天国运动是大规模反侵略的农民革命运动:1898-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音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前期农民阶级的两次运动高潮。
(3)资产阶级。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面对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和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为挽救民族危亡和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运动,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实行君主立宪和发展资
2.特征
(1)广泛性。包括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民族资产阶级中的许多政治派别。其原因是外国侵略对中国各个阶级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害,各阶级在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利益方面具有一致性。
(2)开放性,列强在打开中国大门的同时,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使人们看到了西方的先进与中国的落后。
(3)层次性,在学习西方的内容上具有不同的层次:从器物到制度。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不仅在于时间上和对西方认识上的差异,更主要的是阶级地位的差异
(4)继承性,先后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早期维新派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维新派不是要维护而是反对封建专制统治,这体现了质的飞跃。
(5)阶段性。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订,以反侵略为主,表现为直接对外,原因是列强侵华方式表现为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订后,则往往把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在一起,原因是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
重点3 如何从社会转型视角认识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重点4如何运用多种史观理解近代通商口岸的开辟
【单元测试】
一、选择题(共24小题,每题2分,共48分)
1.[河南洛阳创新发展联盟2023摸底]1844年,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美方提出美国船只进口停泊,“请中国统辖护理,倘遇别国凌害,仍请中国代为报复”。而清朝谈判代表耆英却要求修改为“合众国贸易船只进中国五港口湾泊,仍归各领事等官督同船主人等经营,中国无从统辖。倘遇有外洋别国凌害合众国贸易人民,中国不能代为报复”。这反映了( )
A.耆英坚决捍卫国家主权 B.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
C.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 D.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外交。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中美《望厦条约》谈判时,关于美国船只的进口停泊条款,清朝谈判代表者英认为中国无从统辖美国贸易船只,这说明晚清外交官员为了减少事端,放弃了对外国贸易船只的管辖权,反映出清廷缺乏外交主权意识,C项正确;耆英的这一做法不利于维护国家主权,排除A项;美国未能获取侵略权益、中国坚持闭关锁国政策,与史实不符,排除BD项。
2.[江西临川2022冲刺]广东按察使王廷兰在家书中写道:“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阶级矛盾尖锐 B.多数民众反感禁烟抗英
C.官府政治腐败严重 D.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林则徐查办烟案以来,兵怨之,夷怨之,私贩怨之,莠民怨之,反恐逆夷不胜,则前辙不能复蹈”可知,材料反映部分国人为了一己私利,而不顾民族利益的现象,反映了当时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社会阶级矛盾尖锐,排除A项;B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部分国人民族意识淡漠,排除BC项。
3.[江西2023一摸]马克思说,自1842年开放以来,中国市场形成了特有现象:中国出产的茶叶和丝向英国的出口一直不断增长,而英国工业品输人中国的数额整体来说却停滞不变。这一局面( )
A.反映了马克思对中国社会有深人了解 B.表明中国的传统经济继续引领世界
C.体现了自然经济主导下中国市场特色 D.说明中国对外贸易保持了出超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市场的特色,传统的丝茶贸易继续扩大,但是英国工业品依然无法打开中国市场,这是中国自然经济对当时中外贸易影响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马克思对中国社会的分析,排除A项;此时中国以传统农业为主导,世界潮流是工业化,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鸦片输入合法化,中国没有继续保持对外贸易出超地位,排除D项。
4.[天津和平2022三模]如表是关于近代中国茶业产销的统计数据(单位:万担)。由此可知
时间 产量 内销 外销
1832—1837年(平均) 260.5 200 60.5
1861年 312.5 202.5 110
1886年 567.46 205 362.46
A.鸦片战争导致茶叶滞销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
C.茶叶外销始终占据主导 D.中国逐渐卷入世界市场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的内容可得出,鸦片战争后中国茶业出口外销的数量增多,反映出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说明中国逐步被卷入世界市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不是滞销,而是大量出口,排除A项;材料没有对进出口进行比较,不能得出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C项太绝对化,排除C项。
5.[湖北襄阳2022四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对时势进行解释:“(欧美国家)譬如桀犬狂吠,本不足以论是非,及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所赖通商为该夷养命之源,税例之增减多寡,即关夷情之向肯从违,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这表明当时
A.御侮策略取得一定成效 B.外交理念亟待转变
C.朝贡贸易体制得以维持 D.近代主权意识增强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投以肉食,未尝不摇尾而贴服”“若过为搜剔,则恐致反复”,可知清政府对列强的侵略本质和国际处境仍缺乏清醒认识,近代主权意识仍然淡薄,外交理念仍有待转变,B项正确;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丧权辱国,“取得一定成效”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南京条约》规定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清政府被迫开放市场,朝贡贸易体制瓦解,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的近代主权意识仍然淡薄,排除D项。
6.[江苏徐州2022考前押题密卷(三)]道光时代,人们认为治外法权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至于协定关税,他们也觉得是方便省事的办法,每种货物应该纳多少税都明白地载于条约,可以省去争执。下列对材料的解读符合客观实际的是
A.完全符合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 B.改变了贸易入超的状况
C.出现了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局面 D.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英国由此获得了协定关税等特权。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订《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攫取了领事裁判权等特权。道光时代人们的认识反映出其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D项正确,排除A项;鸦片战争前,中国对外贸易处于出超地位,排除B项;C项发生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排除C项。
7.[吉林长春2022质监(五)]如表是禁烟运动前后林则徐的主要活动,反映出林则徐视野转移的轨迹是
1823 年任江苏按察使 1837 年升湖广总督 1839 年受命钦差大臣赴广东禁烟 1840 年主持禁烟期间
澄清江苏吏治, 改革审判程序, 亲自裁决案件 采取“修防兼重”, 使江汉数千里长堤无一处漫口 请人翻译英人慕瑞的《世界地理大全》,在此基础上辑成了《四洲志》 购买外洋大炮,“并购旧洋船为式,使兵士演习攻首尾、跃中舱之法”
A.由补偏救弊到拨乱反正 B.由匡时济世到倡导变革
C.由改革内政到关注世界 D.由天朝上国到师夷长技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林则徐的主要活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依据材料信息,1823年任江苏按察使,澄清吏治,改革审判程序;1837年升湖广总督治理河道;由此可知,1823年—1837年林则徐视野是改革内政,1839年赴广东禁烟,开办译馆,罗致译员,收集有关西洋各国的消息情报和国际知识,编著《四洲志》,供对外交涉时参考;1840年主持禁烟,购买西式武器;1839年和1840年主持禁烟期间,转移到对世界的关注,C项正确;林则徐的主要活动没有体现拨乱反正和天朝上国,排除A、D两项;1823年—1837年材料中体现林则徐的主要活动是改革内政,未体现他挽救动荡的局势,使其转危为安,排除B项。
8.[重庆2022联考(二)]1841年,林则徐将《四洲志》《澳门日报》《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付给魏源,嘱咐他编著一部拯救国家危亡的新书。1842年,魏源完成了《海国图志》,1843年出版。到1852年,经修订,《海国图志》成为百卷本,囊括了世界地理、历史、政制、经济、宗教、历法、文化、物产等。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开始涌现 B.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旋律
C.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 D.维新变法的思想开始萌芽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林则徐和魏源注目世界的做法都与鸦片战争后的国内外变局有关,体现了国内外变局使士大夫注目世界,C项正确;西学东渐的思想潮流在中国古代已经涌现,排除A项;魏源等人作为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中的开明人士,只能代表极少部分群体的思想主张,并不能反映时代主题,排除B项;D项表述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D项。
9.[湖北宜昌2022四模]1842年1月,魏源的新书《海国图志》刊印,但在中国仅发行1000本,时人多讥讽其为歪理邪说;1851年该书传入日本后,各阶层的日本人争相借阅;该书的刊印价格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东乡平八郎、伊藤博文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据材料可知
A.日本当时的书籍印刷技术强于中国 B.两国最高层对先进文化的态度迥异
C.该书对日倒幕运动成功起决定作用 D.中日国民对新知的接受度差距较大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但在中国仅发行1000本,时人多讥讽其为歪理邪说......传入日本后,各阶层的日本人争相借阅;该书的刊印价格涨了四倍,加印过十次;东乡平八郎、伊藤博文等人对此书爱不释手。”体现了《海国图志》对中国国民的影响有限,对日本的影响非常大,说明中日国民对新知的接受度差距较大,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书籍印刷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两国最高层,与材料主语不一致,排除B项;起决定作用说法太绝对,排除C项。
10.[北京中国人民大学附中2022三模]如图是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变化(单位:%)示意图。由图中数据变化可推断
A.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 B.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
C.一战期间列强放松了对华侵略 D.中国成为了世界市场的中心
【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图片中柱状图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41年至1910年进口鸦片所占中国总进口货物的比重不断下降,可以推断出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列强扩大了对华的商品倾销,不再以输入鸦片作为主要的侵华手段,B项正确;西方列强停止向中国输出鸦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爆发于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材料中数据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近代中国是世界市场的附庸而非中心,排除D项。
11.[河北石家庄2022模拟]下表反映出福州茶叶出口量猛增。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
A.英国市场的需求 B.内外战争的冲击
C.中国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D.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853—1859年正值太平天国运动时期,由于部分出口地区被占领,在总量变化不大的情况下没有被占领的福州地区出口猛增;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部分出口地区受到战争影响没有受到战争影响的福州地区出口反而增加,B项正确;材料中中国对英国的总出口量变化不大,没有体现英国市场的需求的情况,排除A项;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带来的是整个中国贸易趋势的变化,而材料仅仅说明福建出口猛增,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出口量的增加而不是生产量的增加,而不是福建茶叶生产迅速扩张,排除D项。
12.[重庆2022考前押题密卷]与太平天国战争并行,1856年至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1860年咸丰帝去世,辛酉宫廷政变,三个相继发生的重大事件,促成了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系列新制度的创设。这些新制度的创设
A.反映了体制内的权力变动 B.促进了中国军事的近代化
C.加强了清廷对地方的控制 D.有效化解了王朝外部危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政治变化。湘军、淮军和总理衙门等一系列新制度的创设,是王朝应对外部危机而采取的横向分权,在体制内形成新的制度和权力中心,这反映了清廷体制内权力的变动,A项正确;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是洋务运动的影响,不是湘军、淮军创设产生的影响,排除B项;淮军和湘军的成立,体现了地方势力的增强,而不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排除C项;“有效化解”的说法夸大了其作用,排除D项。
13.[河北张家口2022三模]1875年,左宗棠上奏:“窃维泰西诸国之所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缘其国用取给于征商,故所历各国一以占埠头、争海口为事,……自通商定议,埠头、口岸已成,各国久以为利,知败约必妨国用也;商贾计日求赢,知败约必碍生计也”。可见,当时左宗棠
A.致力发展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 B.尚未认清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
C.认为列强已经改变了侵华方式 D.受到近代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材料“窃维泰西诸国之所以谋我也,其志专在通商取利缘其国用取给于征商,”体现了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只是为了通商取利,说明尚未认清西方列强侵略的本质,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致力发展官商合办的民用企业,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左宗棠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中国只是为了通商取利,侵华方式没有发生变化,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实业救国,排除D项。
14.[重庆2022模拟调研(五)]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陆续兴办了数十个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到1894年,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分别在全国近代企业中占45.2%和41.6%。而清政府对洋务企业的投资仅占其同期财政总收入的4.2%和财政总支出的4.0%。据此可知
A.洋务运动改变了工业落后状况 B.早期工业化受制于政府政策
C.晚清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 D.传统小农经济阻碍了近代化
【答案】B
【解析】据题意可知,虽然洋务企业的资本额和工人数在全国近代企业中的比重较高,但政府对于洋务企业的投资额度较低,这严重制约了洋务企业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洋务企业的影响和作用,排除A项;清政府对洋务企业投资少不能说明其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小农经济的影响,排除D项。
15.[浙江五校2022联考]李鸿章曾阐述兴办某一近代企业的意图:“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事实上该企业兴办后也达到了预期,“就中国洋面运中国官粮,外人断不敢欺侮……海运费大减而运极速。”关于该企业的兴办,分析正确的是
A.推动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B.响应了清政府“广为制造”的谕令
C.背景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D.体现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派员设局,招商试办轮船,分运来年江、浙漕粮,已备官船造成雇领张本”可知李鸿章说的是洋务企业,洋务企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C项正确;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是在 甲午战后,这一时期洋务运动失败,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广为制造”,排除B项;轮船招商局属于民用企业,打的是“求富”的口号,排除D项。
16.[天津河东2022一模]如图为著名实业家周学熙“奏办”的“京师自来水公司”发行的取水票。下列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该公司的创办推动了北京市政建设
B.“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民营企业
C.晚清政府开始关注和改善民生问题
D.此票在1909年5月10日后失效
【答案】A
【解析】“京师自来水公司”发行的取水票意味着京师自来水公司创立,其推动了北京市的建设,A项正确;根据“奏办”可知,“京师自来水公司”属于官办企业,排除B项;C项错在“开始”,排除C项;宣统二年是公元1910年,当时清政府并未结束,排除D项。
17.[河南名校联盟2022二模]如图是反映19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中国社会思想政治发展状况的一幅漫画,这幅漫画
A.暗喻满清王朝的统治基础岌岌可危
B.揭露出晚清王朝只有自救意识而无变革意识
C.揭示出清朝政府政治改革的盲目性
D.反映出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潮流
【答案】B
【解析】结合题干分析漫画中的信息,从漫画中得出,将西方先进的技术嫁接到东方封建制度上,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利用西方先进的技术拯救晚清封建制度,B项正确;题干无法得出晚清政权统治危机的严重程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晚清政权的经济改革,排除C项;向西方学习的潮流出现在鸦片战争前后,排除D项
18.[海南2022全真模拟(四)]漫画《日本兵舰到湘游历》。漫画反映的是日本军舰在中国刺探情报的情景,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该漫画所反映事件的历史背景是( )
A.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 B.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惨败
C.地主阶级掀起了洋务运动 D.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
【答案】B
【解析】通过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兵舰在中国湖南刺探情报,用日本的大军舰对比中国政府船只的渺小,反映出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惨败之后,日本加深了对中国的侵略,B项正确;清廷沦为列强侵华代理人是在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排除A项;“相对于日本的大军舰,中国政府的船只是那么渺小”体现的并非地主阶级开始了洋务运动,排除C项;中国航运业开始了近代化与漫画中“日本兵舰到湘游历”体现的情景不符,排除D项。
19.[黑龙江齐齐哈尔2022二模]近代历史上中国共开放通商口岸100多个。从下列两幅近代中国通商口岸示意图中,反映出这一阶段
A.中国的领土主权不断遭到破坏 B.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C.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 D.中国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开放的口岸从沿海到长江流域中下游,这说明列强的侵略进入中国内陆,民族危机逐渐加深,D项正确;口岸开放不能得出领土主权受损,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看出列强对中国经济的控制程度,排除B项;《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C项。
20.[海南2022诊断(五)]20世纪初,梁启超认为传统史学与国家、人民的事业毫无关系,不过充当了帝王的“政治教科书”;要求历史学应“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这突出反映出此时的梁启超
A.深刻思考国家民族命运 B.受到进化论思想影响
C.主张全面开展维新变法 D.新史学观念较为激进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可知,梁启超强调史学家要善于发现并阐明历史规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深,梁启超提出的史学观念转变,是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刻思考,A项正确;梁启超史学受进化论思想影响,但材料强调他史学思想转变的本质,排除B项;此时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项;材料中的新史学观念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不是较为激进,排除D项。
21.[天津部分区2022二模]鸦片战争后,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有识之士求新求变。特别是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极大的触动下,世纪之交的中国先后经历了戊戌变法与新政。有关上述变法改革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社会进步 B.起到了一定思想启蒙作用
C.是在资产阶级领导下进行的 D.有利于巩固清政府的统治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虽然都失败了,但二者都学习西方,一定程度上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A项正确;B、C两项是戊戌变法,排除;二者都失败,并没有巩固清王朝,排除D项。
22.[广东韶关2022一模]下图是王尔敏所著《清季学会汇表》中清末知识分开政治性社团成立年份及数目。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清政府推动了政治社团的发展 B.维新变法激发人民的民族意识
C.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 D.推翻满清的革命浪潮正在酝酿
【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的政治性社团的建立情况来看,政治改革的组织基础逐步建立,这主要和民族危机日益加深,迎合政治变革有关,C项正确;材料中的政治社团非政府推动的结果,排除A项;维新变法运动时间是1898年6月到9月,排除B项;此时国内主要是宣扬变法改革,非暴力革命,排除D项。
23.[江苏苏州2022联合检测]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写道,“四千余年之历史未尝一中断者谁乎?我中华也”,中国学术思想在世界上于上古、中古“皆占第一”,今日西学东来,“亦不过报恩反哺之义,加利息以偿前负耳”。这一看法旨在
A.宣扬政治改良主张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 D.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
【答案】C
【解析】20世纪初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梁启超强调中国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断,长期领先于世界,目的在于激发民族文化自信力,C项正确;材料与宣传政治改良、维护儒学正统地位及为西学传播制造舆论的说法无关,排除ABD项。
24.[云南三校2022联考(四)]《盛世危言》是郑观应于1894年完成的贯穿“富强救国”主题的著作,书中提出“欲攘外,亟须自强;欲自强,必先致富;欲致富,必首在振工商;欲振工商,必先讲求学校,速立宪法,尊重道德,改良政治”等主张。这些主张在当时
A.有利于近代教育事业发展 B.有利于维新思想的进一步传播
C.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 D.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答案】C
【解析】郑观应的主张有想抵御外敌要自强,想自强要致富,想致富首要重视工商业,想发展工商业要有学校、进行立法等,可知郑观应注重学习外国,有利于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C项正确;材料虽然提及教育,但是并不是重点,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维新思想传播无关,排除B项;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迅速”一词不妥,排除D项。
二、材料解析题(三小题,共52分)
25.(25分)[天津滨海七所重点学校2022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是世界粮食进口大国。1871年-1873年,中国进口大米41.6万公担(1公担=100公斤),到1909年-1911年,进口大米猛增至373.2公担,增加约8倍。上海是主要粮食进口地区。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
——摘编自汪德平《近代中国粮食国际贸易研究》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1964年,袁隆平率先开始水稻优势利用的研究。1973年,他成功自主培育出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大幅度提高了粮食产量,有效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至1989年,中国已向世界上20多个国家(地区)转让了这一技术。
——摘编自许嘉璐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成因。(11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的粮食增产道路有哪些历史启示。(6分)
【答案】(1)原因: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8分)
(2)变化:在曲折中迅速提升。(3分)
曲折原因: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8分)
(3)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6分)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上海开埠后,粮食需求量不断上升,大米进口量由1913年的0.012万公担上升到1922年的98.08万公担。面粉进口则由1864年的0.63万公担增至1900年16.91万公担。其次,广州开埠后也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口岸,自1912年至1918年,广东每年平均进口大米、面粉等各类粮食8亿斤。福州、厦门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国米源源不断以低价向福建倾销”,可从近代工业化、城市化发展,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小农经济无法满足社会对粮食的需求;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借助关税特权,扩大对中国的粮食倾销等饭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成为世界粮食进口大国的原因。
(2)变化:根据材料可知,建国以来我国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在曲折中迅速提升。曲折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优先发展重工业,粮食在建国初期增产有限;提升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从中国是农业大国;党和政府重视农业发展;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农业政策上进行了调整等角度分析原因。
(3)根据材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提倡科学种田,通过兴修水利、培育和推广良种等措施,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可知,坚持党和政府的领导;根据材料“与此同时,我国致力于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科学研究工作,培育出一批成熟期不同的水稻良种,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水稻高产途径,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可知,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运用;强化粮食安全意识。
26.(15分)[河北2022模拟(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务。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经奕 、桂良等人奏请,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是清朝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外交机构,它是在当时内外需要和压力下成立的,如在总理衙门筹建新式海军之际,英国竟公然要求总理衙门“雇佣西人,重其事权”。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同时还大量购买外国武器、兵船,聘请外国军事教练,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陆海军。总理衙门在创办军事工业的同时,积极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机器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近代的铁路、工矿业、通信、轮船等,都是在总理衙门的直接主持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1862年,在恭亲王奕 的主持下,在总理衙门内附设同文馆,这是当时最早的洋务学堂。同文馆首先开设了英、法、俄文等班。
——摘编自王志安《近代中国外交关系的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总理衙门改革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总理衙门改革的影响。(8分)
【答案】(1)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列强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7分)
(2)适应了国际交往需要;推动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推动中国国防近代化;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8分)
【解析】(1)根据材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设立‘抚夷局’,专管对英、法、俄、美等国的外交事务。”得出和所学知识得出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外国公使进京;清朝统治者的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缺乏专门的外交机构;根据材料“在列强的不断威逼利诱下,经奕 、桂良等人奏请”得出列强强烈要求清朝设立专门的外交机构。
(2)根据材料“总理衙门是清朝第一个正式的近代外交机构”得出适应了国际交往需要;根据材料“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总理衙门仿效西方,在中国创办了一大批军事工业”“积极从国外引进新式的机器和先进科学技术,创办了一大批民用工业”得出推动中国工业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创建了中国的新式陆海军”得出推动中国国防近代化;根据材料“在总理衙门内附设同文馆,这是当时最早的洋务学堂”得出推动中国教育近代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控制;使中国的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27.(12分)[湖北2022前冲刺卷(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如图是中国近代前期发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示意图。从图中任选两个或者多个事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个或多个历史事件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趋势,并说明其原因。(要求:明确列出两个或多个事件,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答案】
示例一事件:江南制造总局、维新变法运动趋势: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2分)
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以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为主的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民用企业、近代海军,发展近代教育,标志着近代化的起步。但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水师的全军覆灭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西方民主想想的传播,资产阶级的改良派领导的变法维新运动应运而生,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探索之路由器物而及于制度。(答出2个史实并有效论述)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探索不断深入,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10分)
示例二事件: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和中共一大趋势:中国社会由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2分)
辛亥革命力求以资本主义方式挽救民族危机,它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但它并没有完成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新文化运动源于对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反思,高举民主和科学的旗帜,形成空前的思想解放,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引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准备,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斗争登上历史舞台创造了条件,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指明了中国革命正确的前进方向。(答出2个史实并有效论述)总之,由旧民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是历史的必然。(10分)(“示例”仅作为阅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解析】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综合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进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选择江南制造总局和维新变法运动,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说明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结合洋务运动的兴起、内容和影响,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内容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信息展开阐述。选择其他事件总结论点展开论述,言之有理亦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