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核心素养目标】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2-09-19 14:42:4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3课 湖心亭看雪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把握文章内容。
2.体会本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赏析白描手法的作用。
3.了解背景,理解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情怀。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联系作者的生平事迹,体会作者那淡淡的哀愁与对故国的思念,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言运用: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古今汉语的区别;通过朗读培养文言语感。
丰富知识储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通过多形式诵读与重点词句品析,感悟湖心亭奇美的雪景并学习白描、对比的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
审美创造:感知文言文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 被誉为“人间天堂”。尤以“一山、二塔、三岛、三堤、五湖”著称。
今天, 我们就一起跟随古代文人张岱, 来看看西湖三岛之一“湖心亭”的雪景!
【了解作者与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人。出身仕宦世家,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擅长写景和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雅致。主要作品有《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陶庵梦忆》卷三(西湖书社1982年版)。公元1644年,清军入关后,大举南下。张岱避居浙江剡溪山。在此期间,他写下了《西湖梦寻》和《陶庵梦忆》,书中主要追忆了当年风月繁华、故国往事,凡记叙过去的行踪皆用明朝纪年。《湖心亭看雪》就是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
【文体知识】
小品文是种散文的流派。短小灵活,简练隽永,具有议论、抒情、叙事的多重功能,偏重于即兴抒写零碎的感想、片断的见闻和点滴的体会,是一种轻便自由的文学形式。古代许多带有强烈感彩、语言优美生动的序、跋、记传、书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
【读准字音】(大声朗读并识记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字音
【听范读】(播放范读视频)
【分组朗读】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疏通文意】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三天,湖上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 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他们)见到我,非常高兴地说:“湖中哪能还有这样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饮酒。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等到(回来)下了船,船夫嘟嘟哝哝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迷于雪景),还有像相公一样痴迷的人啊。” 
【划分段落】
理清文章思路,划分层次,并简要概括内容。
第一部分:(1)交代了看雪的时间、地点、天气状况和赏雪的具体经过。
第二部分:(2)在湖心亭的奇遇。
【自主探究】
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文中找出记叙的要素。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地点:西湖的湖心亭。  
人物:作者张岱,两“客此”的金陵人(舟子、童子)。  
事件:看雪;奇遇。  
说说本文写景的顺序。
上——下
远——近
整体——部分
总——分
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此句话中哪个字用得好?有何表达效果?
一个“绝”字传达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写出了大雪后的情境。
3.作者在肃杀、冷寂的雪夜观赏西湖,你认为文中哪个字最能体现他的这一行为?
“痴”。
这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惟如此,才能化解心中对故国思念的愁绪。
4.找出文章的景物描写,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白描的描写方法。
【写作特点】
1.运用白描手法,生动传神。
白描手法就是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寥寥几笔勾勒出事物形神的一种写作手法。全文一百多字,写湖、写雪、写人,又交代游湖的始末,文字极其简练。
如本文中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描绘出景物的形与神,长与短,点与线,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物我合一。
2.写景、叙事、抒情有机结合。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作者用极简省的笔墨叙述了自己的游踪,然后抓住夜色中雪景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湖心亭巧遇虽属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踪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主旨】
本文描写了湖心亭悠远脱俗的雪景,叙述了作者在湖心亭的奇遇,表达了作者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
【板书设计】
【课后练习】
1.(1)文中还有一句话也能表现他的故国之思,找一找是哪句?如何体现的?
崇祯五年十二月。
(2)细写近写湖心亭雪景的句子是?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通过舟子的话语点明作者痴的句子是?
“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解释下列划线字的含义。
3.分析比较课文与《江雪》一诗在描写手法与表达情感上的不同之处。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江雪》
(1).赏析《湖心亭看雪》和《江雪》写作手法上的不同?
(2).《湖心亭看雪》和《江雪》表达感情上的不同?
答案:(1)在描写手法上,《湖》主要使用白描,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主要使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2)在表达的情感上,《湖》表达了作者悠远脱俗的闲情雅致和淡淡的愁绪,《江雪》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课后延申】
白描手法用于写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