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温州市九上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定海期末)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某同学对(1)(2)(3)(4)区域相对应的内容填写错误的是( )
A.(1)区域: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2)区域: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3)区域: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D.(4)区域: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中各数字代表的物质性质或组成,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组成,酸和碱的性质分析。
【解答】A、 (1)区域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共同的部分,两物质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B、 (2)区域为CO的性质,可以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不符合题意;
C、 (3)区域为酸和碱的共同部分,但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能使酚酞变红 ,符合题意;
D、 (4)区域是碱的性质,酸不具有,可以是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2022九上·吴兴期末)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滴加过程中,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
C.整个变化过程中硫酸根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的pH>7
【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优先反应,滴加氢氧化钠,先和其中硫酸反应。
【解答】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即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没有反应的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只要加入氢氧化钠,钠离子就增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硫酸和硫酸铜中硫酸根最终生成硫酸钠,离子数目没有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d点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2021九上·萧山期中)已知,电磁铁的磁性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弹簧秤下挂着一块铁。现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可发现弹簧秤的示数( )
A.逐渐变小,最后趋于稳定
B.一直保持不变
C.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稳定
D.先变大,后变小,最后趋于稳定
【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对铁块的吸引力增大,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反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根据题目描述分析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进而分析通过电磁铁电流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这段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入,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当溶液达到饱和后,离子浓度不变,则导电能力不变。据此可知,电流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不变,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2022九上·余姚期末)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
【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
故选D。
5.(2022九上·金东期末)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的是( )
A.生活中用作调味品的食盐 B.“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
C.用于吸水干燥的生石灰 D.作为建筑材料的大理石
【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俗名及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纯碱为碳酸钠俗称,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为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D、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下列所示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中正确的图象个数有( )
①图甲,向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
②图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③图丙,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④图丁,在一定量Fe(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①图甲,向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锌的活动性大于铁,反应速率锌>铁(即相等时间产生氢气质量锌>铁),错误;②图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会从大于7下降,至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错误;③图丙,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在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正确;④图丁,在一定量Fe(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然后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溶液中溶质由3种,变成2种,最后只有1种,正确;
故选B。
7.(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列物质跟水混合后,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A.Fe2O3 B.Na2CO3 C.Cu(OH)2 D.HCl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铁、氢氧化铜不溶于水,盐酸溶液呈酸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A、氧化铁不溶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意;
D、盐酸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2021九上·嵊州期末)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溶液pH的范围一般为0~14,常温下: pH<7 溶液呈酸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
【解答】A.由溶液pH变化图可知溶液的pH随着不断滴入溶液逐渐减小,故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当滴入液体5mL时, 溶液的pH大于7, 烧杯内溶液呈碱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当滴入液体9mL时, 溶液pH小于7, 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微粒有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当滴入液体7mL时, 溶液的pH为7,说明此时溶液呈中性,即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9.(2021九上·江干期末)市售的运动饮料是根据运动时生理消耗的特点而配制的,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通常呈酸性。小金买了一瓶蓝色的运动饮料进行实验,以下实验结果合理的是( )
A.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饮料颜色不变
B.用pH试纸测得其pH值大于7
C.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未见浑浊,说明饮料不是因为含铜离子而呈蓝色
D.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浑浊,则饮料中一定含氯化钠
【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分析;
B、根据酸性溶液pH小于7分析;
C、根据铜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分析;
D、根据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A、溶液呈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饮料会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B、 酸性溶液用pH试纸测得其pH值小于7 ,不符合题意;
C、因铜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未见浑浊,说明饮料不是因为含铜离子而呈蓝色 ,符合题意;
D、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浑浊,则饮料中可能含氯化钠,也可能是其它氯化物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锌粒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向表面被氧化的锌粒烧杯中加入盐酸,先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然后锌再与盐酸反应,所以产生氢气质量要在加入一定质量盐酸之后,然后随盐酸加入增加,图像中起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氧化锌和锌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随盐酸的加入,氯化锌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C、开始时是固体,随盐酸的加入,产生氯化锌溶液,溶液pH=7,反应结束后,盐酸过量,pH下降至小于7,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Zn+2HCl=ZnCl2+H2↑、ZnO+2HCl=ZnCl2+H2O可知,等质量盐酸与锌反应产生溶液质量小于氧化锌中产生溶液质量,氧化锌先反应,然后锌反应,所以溶液质量开始增加质量小,然后增加幅度变大,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021九上·温州期中)小明将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往甲、乙两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硫酸钠溶液至过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B.甲烧杯中,氢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D.乙烧杯中,钠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解答】A、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红色会消失,至硫酸过量,溶液仍呈无色,不符合题意;
B、 甲烧杯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氢离子个数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符合题意;
D、 乙烧杯中,随硫酸钠的加入,钠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2021九上·温州期中)某校九年级甲、乙两班同学进行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如下图所示。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废液缸中。某研究小组对此废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
废液来源 检测方法和结果
甲班 观察废液呈无色
乙班 观察废液呈红色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对该废液的溶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班废液中可能含有盐酸
B.甲班废液中只有氯化钠和氯化钙
C.乙班废液的成分中肯定没有盐酸
D.乙班废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钙,废液中一定含氯化钙和氯化钠,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都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则甲班废液中可能含盐酸,乙班废液中可能含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分析。
【解答】A、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甲班同学废液呈无色,可能含有盐酸,不符合题意;
B、 甲班废液中可能含有盐酸 ,符合题意;
C、 乙班废液呈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成分中肯定没有盐酸 ,不符合题意;
D、 乙班废液呈红色,则废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2021九上·诸暨期中)四只烧杯中分别盛有稀盐酸,并滴加了数滴紫色石蕊试液。现分别向这四只烧杯中不断加入下列物质,直至过量,其中能使溶液最后呈紫色的物质是( )
A.CaO B.NaOH C.Mg(OH)2 D.AgNO3
【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中性溶液变成紫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氧化钙过量时,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呈碱性,故A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B不合题意;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过量的会沉淀,则水溶液呈中性,故C符合题意;
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稀硝酸,则溶液呈酸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2021九上·萧山期中)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溶液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D.能吸收 SO2气体
【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共同性质是消耗氢氧根离子,若反应后氢氧根离子不变则说明该性质不是碱的共同性质分析。
【解答】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属于碱的共性,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钡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消耗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的共性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钡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氢氧根离子没有改变,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硫反应消耗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的共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2021九上·金华期中)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 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NH4NO3肥料属于复合肥 B.该NH4NO3溶液中存在H+
C.久施NH4NO3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D.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呈酸性的溶液中肯定存在H+;
(3)根据硝酸铵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4)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A.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硝酸铵的溶液pH=4,呈酸性,则肯定存在H+,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硝酸铵呈酸性,所以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6.(2021九上·淳安期中)某化学学习小组用传感器探究钠与水的反应,得到如图图象,其中图1是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与水的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属 于复分解反应
C.钠与水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不考虑蒸发)
D.将少量金属钠投入稀的硫酸铜溶液中,会得到蓝色沉淀
【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则为放热反应;溶液温度降低,则为吸热反应;
(2)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就是复分解反应;
(3)将进入溶液的质量和生成气体的质量比较即可;
(4)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解答】A.根据图1可知,溶液温度升高,则钠与水的反应需要向外放热,故A错误;
B.钠为单质,而水为化合物,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B错误;
C.进入水的钠的质量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会增大,故C错误;
D.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D正确。
故选D。
17.(2021九上·杭州月考)小金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稀盐酸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及溶液混合后的现象确定出甲乙试管中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甲中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乙中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A、 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 ,不符合题意;
B、 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符合题意;
C、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Na2CO3,不符合题意;
D、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CaCl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及其所属类别分析。
【解答】A、硫酸铜属于盐,不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 ,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类物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19.(2021九上·义乌期中)小张将一大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上,培养皿上所放物质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肯定不正确的是( )
A.Ⅰ处试液变蓝 B.Ⅱ处溶液变浑浊
C.Ⅲ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D.Ⅳ处试纸变红
【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水反应,结合石蕊试液遇酸、碱、中性溶液的颜色分析。
【解答】A、Ⅰ处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会变蓝 ,但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可能是中性,可能是酸性,不可能为碱性,符合题意;
B、 Ⅱ处溶液会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变浑浊 ,不符合题意;
C、 Ⅲ处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稀释或盐酸有剩余时与氢氧化钠反应,都会使颜色逐渐变浅 ,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Ⅳ处试纸变红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2021九上·台州期中)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 CO CO2 Na2CO3
B.Cu Cu(NO3)2溶液 Cu(OH)2
C.Fe Fe2O3 Fe2(SO4)3溶液
D.CaO Ca(OH)2溶液 NaOH 溶液
【答案】D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不太经济,故A错误;
B.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价格昂贵,不够经济,故B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错误;
D.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二、填空题
21.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氢气遇到金属铂会起火,据此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外筒中盛有适量的稀硫酸,去底的内筒中装有锌片,筒上装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和开关。
(1)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遇铂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如图乙所示。在该反应中金属铂的作用是 。
(2)当将顶盖上的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时,打火机便停止工作,随后氢气便不再产生。请解释氢气不再产生的原因 。
【答案】(1)催化作用(或催化剂)
(2)内筒内气压增大液面下降,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2)注意分析生成的氢气不能排出对里面气压的影响,从而确定稀硫酸液面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在该反应中金属铂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作用是催化剂(或催化作用)。
(2)当将顶盖上的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时,打火机便停止工作,随后氢气便不再产生。氢气不再产生的原因:内筒内气压增大液面下降,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
22.(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寓学于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图为“领取奖杯游戏”的物质阶梯。只有阶梯上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可向上攀登。
(1)若攀登阶梯甲能领取奖杯,则标号为③的台阶可以是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
A.NaCl B.Na2CO3 C.CO2 D.Fe2O3
(2)搭建阶梯乙
从图中相应的台阶上物质可以从以下提供的物质O2、Fe、Fe2O3、HCl、NaOH中选择,填在图中相应的台阶上,能领取奖杯。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3)寻找化学反应规律
台阶中有八个化学反应,其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
【答案】(1)B
(2)NaOH、HCl、Fe、O2
(3)分解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分析选项中的哪种物质能够与③上级和下级的物质都能反应即可;
(2)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解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解答】(1)A.氯化钠和稀硫酸不反应,和氢氧化钙也不反应,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铁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二氧化碳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第四个台阶为NaOH;
②氢氧化钠还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第三个台阶为HCl;
③铁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还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则第二个台阶为Fe,第一个台阶为O2.
那么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NaOH、HCl、Fe、O2 。
(3)化合反应:铁和氧气;
置换反应:镁和稀硫酸反应;稀盐酸和铁;
复分解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不属于基本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分析可知,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23.(2022九上·吴兴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①和②的实验操作名称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答案】(1)过滤
(2)CaCO3
(3)BaCl2、Na2CO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2)氯化钙中钙离子能和碳酸根反应。
(3) BaCl2、Na2CO3 可以产生白色沉淀。
【解答】(1)①和②的实验操作都是用来分离沉淀和溶液。则①和②的实验操作名称为过滤。
(2)白色固体加水得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A中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说明沉淀中不含不溶于酸的硫酸钡,则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钡和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加氯化钙溶液得白色沉淀C,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无色溶液D中加酚酞不变色,说明一定不含氢氧化钠。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CaCO3 。
(3)由(2)分析知, 白色固体是由 BaCl2、Na2CO3组成的。
24.(2021九上·江北期末)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是 。
【答案】(1)盐酸
(2)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分析。
【解答】(1)由图示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情况可知,开始加入药品时体积不变,然后增大,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气球体积增大,而先加入盐酸,则气球体积不变;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二氧化碳反应,BC段气球体积不变是由于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故答案为:(1)盐酸;(2) 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
25.(2021九上·嵊州期末)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若观察到 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挥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独,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
【答案】(1)A
(2)黑色固体变红色
(3)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根据图示装置分析每个装置的主要作用,A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B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C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D浓硫酸吸收水分,E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发生还原反应,F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存在,G酒精灯去除尾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草酸分解的产物显连接A装置, 并且A装置里面放澄清石灰水,故小明观察到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 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黑色固体变红色,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6.(2021九上·舟山月考)根据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一:通过溶液酸碱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图②中b、c、d三点处对应溶液所含溶质 NaCl的质量大小关系 (用b、从、d表示三者关系)。实验二③④⑤操作,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答案】d=c>b;可以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②确定反应进度,根据反应进度确定生成物NaCl的质量变化;
(2)在实验③中,碳酸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中,会看到有气泡生成。在实验④中,足量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实验⑤中,由于没有稀盐酸的存在,滴入碳酸钠溶液后,则不会看到有气泡生成,这足以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一:根据图②可知,b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较小。c点时,溶液的pH=7,即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生成的氯化钠质量达到最大。d点时,溶液的pH<7,即滴入的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氯化钠质量保持不变,因此b、c、d三点氯化钠的质量大小关系为:d=c>b。
(2)实验二③④⑤操作,可以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7.(2021九上·东阳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金属铝和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进行了相关实验。
(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 。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一所示实验,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二、图三。则B溶液是 溶液。
【答案】(1)氧化铜(CuO)
(2)硫酸(H2SO4)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B溶液是硫酸溶液,是因为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图三中的M与图二中X、Y、Z中的Y数值相等,是因为M、Y时都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氧化铜,是因为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 B溶液是硫酸溶液,是因为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
28.(2021九上·余姚期中)小李同学用如左下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为验证性质④,他选择了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为探究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 。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 。
【答案】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A的试管内的压强变化解答。
(2)对比实验注意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解答】A中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试管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故会观察到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故小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进行试验。
故答案为: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29.(2021九上·余杭月考)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传感器应是采集 数据来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
(3)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有: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外因,还有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解答】 (1)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 由分析可知,图中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和转换法,通过控制反应物颗粒大小不同,其它的相同进行实验,第二幅图中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测出两个锥形瓶中气压的大小,所以是通过气压的变化情况来反应碳酸钙和盐酸的速率;
(3)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的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由于粉状碳酸钙接触面积更大,粉末状的碳酸钙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更快;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①需要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而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的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是相等的。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3)B。
三、实验探究题
30.(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同学在网上查到了以下资料: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中性环境中呈绿色,碱性环境中呈蓝色。他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打开K1,关闭K2,用手捂住瓶壁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操作是为了 。
(2)将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枝放入广口瓶中,加满蒸馏水,滴加溴百里酚蓝酸碱指示剂,再向瓶内通入二氧化碳,直到溶液变 色。
(3)按图乙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境中。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看到气泡从植物表面冒出,导管①的管口处有水排出,溶液呈绿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②的管口处,打开K2,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
【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黄
(3)光照充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利用CO2产生O2 (或者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碱的概念;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考虑。
(2)根据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呈现的酸碱性考虑。
(3)根据氧气的性质考虑实验结论。
【解答】(1)用手捂住瓶壁后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如果不漏气,气体会从导管口向外冒出,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漏气,所以该操作属于检查装置气密性。
(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溶液呈酸性,由于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所以变为黄色。
(3)该实验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所以必须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②的管口处,打开K2,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由于该溶液中充入了很多二氧化碳,所以该实验证明了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利用CO2产生O2 。
31.(2021九上·平阳月考)小明在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后阅读资料得知,硫代硫酸钠(海波)也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的硫沉淀和二氧化硫气体。为研究温度对该反应快慢的影响,小明进行如下实验:①在白纸中心用笔画一个“十”字;
②取硫代硫酸钠溶液50毫升倒入锥形瓶中,用酒精灯加热,使之温度为30℃;③将锥形瓶放在白纸上,瓶底中心对准“十”字的中心(如图甲);
④取5毫升稀硫酸加入锥形瓶中,塞上橡胶塞,观察记录“十”字被遮住看不见时所需要的时间;
⑤再取3个锥形瓶,在40℃、50℃、60℃时重复步骤②③④,整理数据(如图乙)。
(1)装置甲中气球的作用是 .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发现④中加入是常温下的稀硫酸,对实验结果可能有影响,他可以对实验进行的改进是: 。
【答案】(1)收集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
(2)温度越高,硫代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速度越快
(3)将稀硫酸溶液放置于相应温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后,再混合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它具有很强的毒性,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据此分析气球的作用;
(2)在反应过程最后,由于生成的硫沉淀的遮挡,因此会看不到锥形瓶底部的“十”字,而根据看不见的时间长短,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根据乙图,确定反应速度和溶液温度高低的关系即可。
(3)可以使用“水浴法”对稀硫酸加热,让它的温度达到需要达到的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装置甲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
(2)根据图乙可知,溶液的温度越高,十字被遮住的时间越短,那么得到结论:温度越高,硫代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速度越快。
(3)小明发现④中加入是常温下的稀硫酸,对实验结果可能有影响,他可以对实验进行的改进是:将稀硫酸溶液放置于相应温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后,再混合。
四、解答题
32.(2021九上·义乌期末)为测量某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如图甲),分5次加入该稀盐酸溶液,每次加入稀盐酸溶液⒉5克,观察到烧杯内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随后才有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操作 0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克) 0 2.5 5 7.5 10 12.5
烧杯和相关物质的总质量(克) 74.50 77.00 79.50 81.78 84.06 86.56
查阅资料发现:碳酸钠与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过程中,若碳酸钠过量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HCl=NaHCO3+NaC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1)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已知随着加入的稀盐酸总质量的增加,溶液中Na+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用图像表示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里HCO3-的数量变化。
【答案】(1)红
(2)解: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74.5克+10克—84.06克=0.44克设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
, x=0.73,
(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的用量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2)由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先计算出二氧化碳质量,再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及二氧化碳质量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反应方程式及反应过程中各离子的数目关系分析。
【解答】(1)由表中所给数据可知,第5次加入盐酸未参加反应,即加入盐酸为过量,则该实验结束后所得溶液呈酸性,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3)原溶液中不含 HCO3- ,加入盐酸后开始生成, HCO3- 数目开始增加,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可知,钠离子与 HCO3- 个数比为2:1,则增至钠离子个数一半时开始减小,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至0, HCO3- 即离子数量变化图像起点为(0,0),横坐标为5,纵坐标为钠离子一半时转折,结束点为(10,0),由此绘出图像即可。
故答案为:(1)红;(2)7.3%;(3)。
33.(2021九上·淳安期中)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
实验分析:称取试剂20 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克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克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75 100 125 150 172.8 197.8
(1)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 。
(2)b的数值为: 。
(3)计算该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1)第5、6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减少,有气体生成,证明已变质;第1-4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没有变化,说明仍有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2)2.2
(3)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
解得:x=5g;
则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变质生成碳酸钙,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当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小,据此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回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b点的数值;
(3)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再用试剂总质量减去碳酸钙质量等于氢氧化钙质量,最后再计算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1)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第5、6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减少,有气体生成,证明已变质;第1-4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没有变化,说明仍有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2)根据图像可知,b点为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那么它的数值为:50g+125g-172.8g=2.2g;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2022年温州市九上第一单元物质及其变化教学质量监测试卷
一、单选题
1.(2022九上·定海期末)归纳总结、对比分析是常用的科学方法,如图所示:两圆重叠的区域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相似点),重叠区域以外的部分表示它们的独有特征(不同点),某同学对(1)(2)(3)(4)区域相对应的内容填写错误的是( )
A.(1)区域: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B.(2)区域: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C.(3)区域:能使酚酞试液变色
D.(4)区域: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2.(2022九上·吴兴期末)向一定量的硫酸铜和稀硫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沉淀质量与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质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2种
B.滴加过程中,溶液中钠离子数量不断增加
C.整个变化过程中硫酸根离子数目没有改变
D.d点溶液的pH>7
3.(2021九上·萧山期中)已知,电磁铁的磁性随电流的增大而增强。如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弹簧秤下挂着一块铁。现在盛有硫酸铜溶液的烧杯中,逐渐滴入氢氧化钡溶液可发现弹簧秤的示数( )
A.逐渐变小,最后趋于稳定
B.一直保持不变
C.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稳定
D.先变大,后变小,最后趋于稳定
4.(2022九上·余姚期末)实验小组用传感器研究等量水或NaOH溶液分别吸收CO2的效果,实验装置及测定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曲线①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B.对比曲线①和②,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C.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D.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上方
5.(2022九上·金东期末)下列物质的主要成分不属于盐的是( )
A.生活中用作调味品的食盐 B.“侯氏制碱法”制取的纯碱
C.用于吸水干燥的生石灰 D.作为建筑材料的大理石
6.下列所示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中正确的图象个数有( )
①图甲,向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
②图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变化
③图丙,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
④图丁,在一定量Fe(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7.(2022九上·西湖期末)下列物质跟水混合后,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的是( )
A.Fe2O3 B.Na2CO3 C.Cu(OH)2 D.HCl
8.(2021九上·嵊州期末)如图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反应时,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入液体体积的变化曲线及相关的实验操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盛有稀盐酸的烧杯中
B.当滴入液体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呈酸性
C.当滴入液体体积为9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只有NaCl
D.当滴入液体体积为7mL时,盐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9.(2021九上·江干期末)市售的运动饮料是根据运动时生理消耗的特点而配制的,含有多种人体所需的无机盐和维生素,通常呈酸性。小金买了一瓶蓝色的运动饮料进行实验,以下实验结果合理的是( )
A.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饮料颜色不变
B.用pH试纸测得其pH值大于7
C.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未见浑浊,说明饮料不是因为含铜离子而呈蓝色
D.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浑浊,则饮料中一定含氯化钠
10.向盛有一定质量表面被氧化的锌粒的烧杯中,慢慢加入一定浓度的盐酸。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B.
C. D.
11.(2021九上·温州期中)小明将滴有酚酞的Ba(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甲、乙两个烧杯中,分别往甲、乙两烧杯中滴加稀硫酸、硫酸钠溶液至过量(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B.甲烧杯中,氢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C.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D.乙烧杯中,钠离子的数量一直不变
12.(2021九上·温州期中)某校九年级甲、乙两班同学进行常见酸和碱与指示剂反应的实验,使用的试剂如下图所示。实验后废液分别集中到废液缸中。某研究小组对此废液进行了检测,结果如下:
废液来源 检测方法和结果
甲班 观察废液呈无色
乙班 观察废液呈红色
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对该废液的溶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甲班废液中可能含有盐酸
B.甲班废液中只有氯化钠和氯化钙
C.乙班废液的成分中肯定没有盐酸
D.乙班废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13.(2021九上·诸暨期中)四只烧杯中分别盛有稀盐酸,并滴加了数滴紫色石蕊试液。现分别向这四只烧杯中不断加入下列物质,直至过量,其中能使溶液最后呈紫色的物质是( )
A.CaO B.NaOH C.Mg(OH)2 D.AgNO3
14.(2021九上·萧山期中)碱溶液中都含有OH-,因此不同的碱表现出一些共同的性质。下列关于Ba(OH)2性质的描述中,不属于碱溶液的共同性质的是( )
A.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
B.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水
C.能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D.能吸收 SO2气体
15.(2021九上·金华期中)NH4NO3是一种化学肥料。 某NH4NO3溶液的pH=4。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NH4NO3肥料属于复合肥 B.该NH4NO3溶液中存在H+
C.久施NH4NO3可能导致土壤酸化 D.NH4NO3不能与熟石灰混合使用
16.(2021九上·淳安期中)某化学学习小组用传感器探究钠与水的反应,得到如图图象,其中图1是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与时间的关系图像,图2是反应过程中溶液pH+与时间的关系图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钠与水的反应需要吸收大量的热
B.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该反应属 于复分解反应
C.钠与水反应后溶液的质量会减少(不考虑蒸发)
D.将少量金属钠投入稀的硫酸铜溶液中,会得到蓝色沉淀
17.(2021九上·杭州月考)小金完成了图示甲、乙实验后,依次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可能含有稀盐酸
B.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C.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Na2CO3两种溶质
D.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CaCl2两种溶质
18.(2021九上·义乌期中)下列物质名称、俗名、化学式、物质类别完全对应的是( )
A.硫酸铜、胆矾、CuSO4 5H2O、混合物
B.碳酸钠、纯碱、NaCO3、盐
C.氢氧化钙、生石灰、Ca(OH)2、碱
D.氢氧化钠、苛性钠、NaOH、碱
19.(2021九上·义乌期中)小张将一大烧杯倒扣在培养皿上,培养皿上所放物质如图所示.一段时间后,下列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描述肯定不正确的是( )
A.Ⅰ处试液变蓝 B.Ⅱ处溶液变浑浊
C.Ⅲ处溶液颜色逐渐变浅 D.Ⅳ处试纸变红
20.(2021九上·台州期中)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下列从原料及有关试剂分别制取相应的最终产物的设计中,理论上正确、操作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的是( )
A.C CO CO2 Na2CO3
B.Cu Cu(NO3)2溶液 Cu(OH)2
C.Fe Fe2O3 Fe2(SO4)3溶液
D.CaO Ca(OH)2溶液 NaOH 溶液
二、填空题
21.1823年德贝莱纳发现氢气遇到金属铂会起火,据此原理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只打火机,其结构如图甲所示,外筒中盛有适量的稀硫酸,去底的内筒中装有锌片,筒上装顶盖,顶盖上有喷嘴、铂和开关。
(1)锌与稀硫酸反应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遇铂在常温下就会发生化学变化,过程如图乙所示。在该反应中金属铂的作用是 。
(2)当将顶盖上的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时,打火机便停止工作,随后氢气便不再产生。请解释氢气不再产生的原因 。
22.(2022九上·舟山开学考)“寓学于乐”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如图为“领取奖杯游戏”的物质阶梯。只有阶梯上相邻的物质之间能发生反应,才可向上攀登。
(1)若攀登阶梯甲能领取奖杯,则标号为③的台阶可以是下列哪一种物质_____________。
A.NaCl B.Na2CO3 C.CO2 D.Fe2O3
(2)搭建阶梯乙
从图中相应的台阶上物质可以从以下提供的物质O2、Fe、Fe2O3、HCl、NaOH中选择,填在图中相应的台阶上,能领取奖杯。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
(3)寻找化学反应规律
台阶中有八个化学反应,其中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是 。
23.(2022九上·吴兴期末)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由BaCl2、NaOH,Na2CO3、Na2SO4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实验小组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所加试剂均足量,实验过程及现象如图所示。
(1)①和②的实验操作名称 。
(2)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
(3)这包白色固体是由 (填化学式)组成的。
24.(2021九上·江北期末)在化学实验中,有时药品的滴加顺序不同会导致实验现象不同。某同学使用图甲所示实验装置进行实验,广口瓶内气球的体积变化与滴加药品体积的关系如图乙所示,其中 A 点表示开始滴加某种药品,B点表示开始滴加另一种药品(不考虑由于滴入液体的体积及反应导致的温度变化对集气瓶内气压的影响)。据图回答:
(1)实验中首先加入的试剂是 。
(2)BC段气球体积不变的原因是 。
25.(2021九上·嵊州期末)在浓硫酸的催化作用下,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某兴趣小组对生成物中碳的氧化物种类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探究:
(1)若观察到 装置(填字母)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挥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生成。
(2)有两种实验现象都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①C装置中澄清石灰水不变浑独,F装置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②E装置中出现 的现象。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 。
26.(2021九上·舟山月考)根据如图所示实验,探究酸碱中和反应。
实验一:通过溶液酸碱度证明酸碱发生中和反应,图②中b、c、d三点处对应溶液所含溶质 NaCl的质量大小关系 (用b、从、d表示三者关系)。实验二③④⑤操作, (选填“可以”或“不可以”)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7.(2021九上·东阳月考)某科学兴趣小组为验证硫酸的部分化学性质,使用氢氧化钠、碳酸钠、金属铝和另外一种不同类别的物质A进行了相关实验。
(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 。
(2)稀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没有明显现象,为了证明二者发生了反应,该组同学设计了如图一所示实验,传感器测定的pH和温度随溶液质量变化的情况见图二、图三。则B溶液是 溶液。
28.(2021九上·余姚期中)小李同学用如左下图总结NaOH的四类化学性质(即NaOH能够与四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为验证性质④,他选择了二氧化碳与其反应,为探究两者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小李设计了如图所示的A、B实验进行验证。实验现象为: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B中 。
李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 。
29.(2021九上·余杭月考)利用数据传感技术可以形象地比较不同形状的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某同学倾斜锥形瓶,使试管内的稀盐酸流入瓶中与碳酸钙发生反应,测得瓶内气压随时间的变化如图所示。
(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传感器应是采集 数据来反应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速率。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序号)。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表示块状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时,碳酸钙粉末与稀盐酸反应速率更快
C.碳酸钙粉末产生的CO2质量多
三、实验探究题
30.(2022九上·萧山开学考)某同学在网上查到了以下资料: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中性环境中呈绿色,碱性环境中呈蓝色。他用如图装置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实验步骤如下:
(1)按图甲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打开K1,关闭K2,用手捂住瓶壁后,观察到导管口有气泡冒出。此操作是为了 。
(2)将生长旺盛的沉水植物若干枝放入广口瓶中,加满蒸馏水,滴加溴百里酚蓝酸碱指示剂,再向瓶内通入二氧化碳,直到溶液变 色。
(3)按图乙所示安装好实验装置,放在 的环境中。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看到气泡从植物表面冒出,导管①的管口处有水排出,溶液呈绿色。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②的管口处,打开K2,木条复燃。
实验结论: 。
31.(2021九上·平阳月考)小明在学习了硫酸的性质后阅读资料得知,硫代硫酸钠(海波)也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黄色的硫沉淀和二氧化硫气体。为研究温度对该反应快慢的影响,小明进行如下实验:①在白纸中心用笔画一个“十”字;
②取硫代硫酸钠溶液50毫升倒入锥形瓶中,用酒精灯加热,使之温度为30℃;③将锥形瓶放在白纸上,瓶底中心对准“十”字的中心(如图甲);
④取5毫升稀硫酸加入锥形瓶中,塞上橡胶塞,观察记录“十”字被遮住看不见时所需要的时间;
⑤再取3个锥形瓶,在40℃、50℃、60℃时重复步骤②③④,整理数据(如图乙)。
(1)装置甲中气球的作用是 .
(2)根据实验数据,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3)小明发现④中加入是常温下的稀硫酸,对实验结果可能有影响,他可以对实验进行的改进是: 。
四、解答题
32.(2021九上·义乌期末)为测量某稀盐酸溶液的质量分数,小明取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溶液于烧杯中(如图甲),分5次加入该稀盐酸溶液,每次加入稀盐酸溶液⒉5克,观察到烧杯内刚开始没有明显现象,随后才有气泡产生,并记录实验相关数据如下:
实验操作 0 1 2 3 4 5
加入稀盐酸的总质量(克) 0 2.5 5 7.5 10 12.5
烧杯和相关物质的总质量(克) 74.50 77.00 79.50 81.78 84.06 86.56
查阅资料发现:碳酸钠与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3+2HCl=2NaCl+H2O+CO2↑,实验过程中,若碳酸钠过量时发生的化学反应:Na2CO+HCl=NaHCO3+NaCl,碳酸钠完全反应后继续加入盐酸发生的化学反应:NaHCO3+HCl=NaCl+H2O+CO2↑。
(1)该实验结束后,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 色。
(2)根据实验数据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
(3)已知随着加入的稀盐酸总质量的增加,溶液中Na+的数量变化如图乙所示。用图像表示出实验过程中溶液里HCO3-的数量变化。
33.(2021九上·淳安期中)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了一瓶敞口放置的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他们对该试剂进行了定量:
实验分析:称取试剂20 克放入锥形瓶中,加入30克的水,充分振荡,再向锥形瓶中依次滴加25克盐酸充分反应,测得部分数据与图象如下。请根据有关信息回答问题:
第 1 次 第 2 次 第 3 次 第 4 次 第 5 次 第 6 次
加入盐酸的质量(g) 25 25 25 25 25 25
锥形瓶中物质的质量(g) 75 100 125 150 172.8 197.8
(1)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 。
(2)b的数值为: 。
(3)计算该氢氧化钙粉末状试剂中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图像中各数字代表的物质性质或组成,结合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组成,酸和碱的性质分析。
【解答】A、 (1)区域为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共同的部分,两物质都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不符合题意;
B、 (2)区域为CO的性质,可以是可燃性和还原性 ,不符合题意;
C、 (3)区域为酸和碱的共同部分,但酸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碱能使酚酞变红 ,符合题意;
D、 (4)区域是碱的性质,酸不具有,可以是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答案】A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酸碱优先反应,滴加氢氧化钠,先和其中硫酸反应。
【解答】A. a点溶液中的溶质有3种,即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没有反应的硫酸铜和过量的硫酸,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B.硫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氢氧化钠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只要加入氢氧化钠,钠离子就增加,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C. 硫酸和硫酸铜中硫酸根最终生成硫酸钠,离子数目没有改变,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D. d点溶液中含有反应生成的硫酸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显碱性,pH>7,故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电磁铁的磁性增强,对铁块的吸引力增大,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大;反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变小,根据题目描述分析溶液导电能力的变化,进而分析通过电磁铁电流大小变化即可。
【解答】硫酸铜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铜沉淀,这段过程中溶液中离子浓度减小,导电能力减小。当二者完全反应后,随着氢氧化钡溶液的滴入,离子浓度增大,导电能力增强。当溶液达到饱和后,离子浓度不变,则导电能力不变。据此可知,电流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不变,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先变小、后变大,最后趋于不变,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4.【答案】D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且能与水反应,二氧化碳能与碱溶液反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分析。
【解答】A、曲线①二氧化碳浓度变化小于②,是CO2溶解和CO2与水反应的综合结果 ,不符合题意;
B、 对比曲线①和②,二者变化趋势不同,可说明CO2能与NaOH反应 ,不符合题意;
C、由图像中二氧化碳深度变化趋势可知,NaOH溶液吸收CO2的效果比水好 ,不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钙微溶于水,其溶液浓度小,若选用等量饱和石灰水进行实验,其曲线在①下方,但在 ②上方,符合题意;
故选D。
5.【答案】C
【知识点】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根据常见物质俗名及盐是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形成的化合物分析。
【解答】A、食盐主要成分为氯化钠,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B、纯碱为碳酸钠俗称,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C、生石灰为氧化钙,属于氧化物,符合题意;
D、大理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属于盐,不符合题意;
故选C。
6.【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①图甲,向质量和质量分数都相等的稀盐酸中分别加入足量的锌粉和铁粉,锌的活动性大于铁,反应速率锌>铁(即相等时间产生氢气质量锌>铁),错误;②图乙,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加水稀释,溶液的pH会从大于7下降,至接近于7,但不会小于7,错误;③图丙,向一定量的稀盐酸和氯化铜的混合溶液中不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盐酸先与氢氧化钠反应,然后氯化铜再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在加入氢氧化钠一段时间后才产生,正确;④图丁,在一定量Fe(NO3)2、AgNO3和Cu(NO3)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铁粉 ,铁先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然后再与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铜,溶液中溶质由3种,变成2种,最后只有1种,正确;
故选B。
7.【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氧化铁、氢氧化铜不溶于水,盐酸溶液呈酸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分析。
【解答】A、氧化铁不溶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意;
B、碳酸钠溶液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符合题意;
C、氢氧化铜难溶于水,不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不符合题意;
D、盐酸呈碱性,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不符合题意;
故选B。
8.【答案】D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溶液pH的范围一般为0~14,常温下: pH<7 溶液呈酸性(pH值越小,酸性越强) pH=7 溶液呈中性 pH>7 溶液呈碱性(pH值越大,碱性越强)。
【解答】A.由溶液pH变化图可知溶液的pH随着不断滴入溶液逐渐减小,故应是向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B.当滴入液体5mL时, 溶液的pH大于7, 烧杯内溶液呈碱性,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C.当滴入液体9mL时, 溶液pH小于7, 溶液呈酸性,此时溶液中的含有的微粒有氢离子、钠离子、氯离子和水分子,此选项表述不正确。
D.当滴入液体7mL时, 溶液的pH为7,说明此时溶液呈中性,即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此选项表述正确;
故选D。
9.【答案】C
【知识点】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酸性溶液能使石蕊变红分析;
B、根据酸性溶液pH小于7分析;
C、根据铜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分析;
D、根据硝酸银与氯离子反应产生氯化银沉淀分析。
【解答】A、溶液呈酸性,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后饮料会变成红色,不符合题意;
B、 酸性溶液用pH试纸测得其pH值小于7 ,不符合题意;
C、因铜离子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蓝色沉淀氢氧化铜,加入过量氢氧化钠溶液未见浑浊,说明饮料不是因为含铜离子而呈蓝色 ,符合题意;
D、 加入适量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浑浊,则饮料中可能含氯化钠,也可能是其它氯化物 ,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B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本题是图像的判断题,解答时要通过题目要求分析涉及到的各物质之间量的关系,结合变化趋势先做出判断,如随着横坐标物质量的变化,纵坐标表示的物质的量的变化趋势,增加或降低等,再确定图形中的起点、终点、转折点是否符合题意。
【解答】A、向表面被氧化的锌粒烧杯中加入盐酸,先氧化锌与盐酸反应,然后锌再与盐酸反应,所以产生氢气质量要在加入一定质量盐酸之后,然后随盐酸加入增加,图像中起点错误,不符合题意;
B、氧化锌和锌都与盐酸反应产生氯化锌,随盐酸的加入,氯化锌质量增加,至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符合题意;
C、开始时是固体,随盐酸的加入,产生氯化锌溶液,溶液pH=7,反应结束后,盐酸过量,pH下降至小于7,不符合题意;
D、由方程式Zn+2HCl=ZnCl2+H2↑、ZnO+2HCl=ZnCl2+H2O可知,等质量盐酸与锌反应产生溶液质量小于氧化锌中产生溶液质量,氧化锌先反应,然后锌反应,所以溶液质量开始增加质量小,然后增加幅度变大,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分析。
【解答】A、硫酸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溶液红色会消失,至硫酸过量,溶液仍呈无色,不符合题意;
B、 甲烧杯中,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成水分子,氢离子个数会减少,不符合题意;
C、硫酸钠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乙烧杯中,溶液的颜色始终为红色 ,符合题意;
D、 乙烧杯中,随硫酸钠的加入,钠离子的数量不断增加,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2.【答案】B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氯化钙,废液中一定含氯化钙和氯化钠,酚酞在中性或酸性溶液中都呈无色,在碱性溶液中呈红色,则甲班废液中可能含盐酸,乙班废液中可能含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钙中的一种分析。
【解答】A、酚酞遇酸性溶液不变色,甲班同学废液呈无色,可能含有盐酸,不符合题意;
B、 甲班废液中可能含有盐酸 ,符合题意;
C、 乙班废液呈红色,说明呈碱性,则成分中肯定没有盐酸 ,不符合题意;
D、 乙班废液呈红色,则废液中可能含有氢氧化钠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3.【答案】C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紫色石蕊试液遇到中性溶液变成紫色,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当氧化钙过量时,氧化钙溶于水生成氢氧化钙,呈碱性,故A不合题意;
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故B不合题意;
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过量的会沉淀,则水溶液呈中性,故C符合题意;
硝酸银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稀硝酸,则溶液呈酸性,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14.【答案】C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碱的共同性质是消耗氢氧根离子,若反应后氢氧根离子不变则说明该性质不是碱的共同性质分析。
【解答】A、 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属于碱的共性,不符合题意;
B、 氢氧化钡与与盐酸反应生成水消耗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的共性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钡与 Na2SO4 溶液反应生成 BaSO4 沉淀 ,氢氧根离子没有改变,不属于碱的共同性质,符合题意;
D、氢氧化钡与二氧化硫反应消耗氢氧根离子,属于碱的共性,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5.【答案】A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1)氮磷钾为植物生长的营养素,同时含有多种营养素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2)呈酸性的溶液中肯定存在H+;
(3)根据硝酸铵溶液的酸碱性判断;
(4)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解答】A.根据化学式 NH4NO3 可知,硝酸铵中只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硝酸铵的溶液pH=4,呈酸性,则肯定存在H+,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因为硝酸铵呈酸性,所以长期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硝酸铵和熟石灰反应,会生成氨气,从而降低肥效,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6.【答案】D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溶液温度升高,则为放热反应;溶液温度降低,则为吸热反应;
(2)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这就是复分解反应;
(3)将进入溶液的质量和生成气体的质量比较即可;
(4)根据反应产物判断。
【解答】A.根据图1可知,溶液温度升高,则钠与水的反应需要向外放热,故A错误;
B.钠为单质,而水为化合物,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故B错误;
C.进入水的钠的质量大于生成氢气的质量,因此溶液质量会增大,故C错误;
D.钠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故D正确。
故选D。
17.【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及溶液混合后的现象确定出甲乙试管中溶液成分分析。
【解答】碳酸钠与盐酸反应产生气泡,与氯化钙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将反应后的溶液缓慢倒入同一洁净的废液缸中,观察到废液缸中先有气泡产生,然后又出现白色沉淀 ,说明甲中溶液成分为氯化钙和盐酸,乙中为氯化钠和碳酸钠;
A、 甲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溶液中一定含有稀盐酸 ,不符合题意;
B、 乙实验结束后,试管中的废液一定含由有NaCl和Na2CO3 ,符合题意;
C、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Na2CO3,不符合题意;
D、 最终,废液缸中一定含NaC,l可能有CaCl2 ,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8.【答案】D
【知识点】常见物质的俗称
【解析】【分析】根据硫酸铜、碳酸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的俗名、化学式及其所属类别分析。
【解答】A、硫酸铜属于盐,不是混合物,不符合题意;
B、 碳酸钠俗称纯碱,化学式为Na2CO3,属于盐 ,不符合题意;
C、 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 ,生石灰为氧化钙,不符合题意;
D、 氢氧化钠俗称苛性钠,化学式为NaOH,属于碱类物质 ,符合题意;
故选D。
19.【答案】A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大理石与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氢氧化钠、水反应,结合石蕊试液遇酸、碱、中性溶液的颜色分析。
【解答】A、Ⅰ处石蕊试液遇碱性溶液会变蓝 ,但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后的溶液可能是中性,可能是酸性,不可能为碱性,符合题意;
B、 Ⅱ处溶液会与产生的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而变浑浊 ,不符合题意;
C、 Ⅲ处溶液与二氧化碳反应或稀释或盐酸有剩余时与氢氧化钠反应,都会使颜色逐渐变浅 ,不符合题意;
D、 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生成碳酸,Ⅳ处试纸变红 ,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0.【答案】D
【知识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盐的性质及用途;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在实验室进行物质制备,理论上正确,要求物质的转化需符合物质的性质及变化规律;操作上可行,要求操作应简便易行;经济上合理,要求不能利用价格昂贵的物质转化为价格低廉的物质,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理论上正确,操作中需要加热不够简便,且使用氢氧化钠制取碳酸钠,不太经济,故A错误;
B.理论上正确,操作上也较简便,但利用硝酸银、氢氧化钠制取氢氧化铜,价格昂贵,不够经济,故B错误;
C.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而不能生成三氧化二铁,在理论上就是错误的,故C错误;
D.理论上正确,操作也只需要加入液体较为简便,利用碳酸钠获得氢氧化钠,经济上也合理,故D正确。
故选D。
21.【答案】(1)催化作用(或催化剂)
(2)内筒内气压增大液面下降,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在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和质量保持不变;
(2)注意分析生成的氢气不能排出对里面气压的影响,从而确定稀硫酸液面的变化即可。
【解答】(1)根据图乙可知,在该反应中金属铂没有发生改变,因此作用是催化剂(或催化作用)。
(2)当将顶盖上的开关关闭,喷嘴被堵住时,打火机便停止工作,随后氢气便不再产生。氢气不再产生的原因:内筒内气压增大液面下降,锌与稀硫酸分离,反应停止。
22.【答案】(1)B
(2)NaOH、HCl、Fe、O2
(3)分解反应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分析选项中的哪种物质能够与③上级和下级的物质都能反应即可;
(2)根据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之间的反应关系解答;
(3)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
【解答】(1)A.氯化钠和稀硫酸不反应,和氢氧化钙也不反应,故A不合题意;
B.碳酸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故B符合题意;
C.二氧化碳和稀硫酸不能反应,故C不合题意;
D.氧化铁和氢氧化钙不能反应,故D不合题意。
故选B。
(2)①二氧化碳只能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则第四个台阶为NaOH;
②氢氧化钠还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则第三个台阶为HCl;
③铁能够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还能和氧气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则第二个台阶为Fe,第一个台阶为O2.
那么从高到低的顺序是: NaOH、HCl、Fe、O2 。
(3)化合反应:铁和氧气;
置换反应:镁和稀硫酸反应;稀盐酸和铁;
复分解反应:稀硫酸与碳酸钠反应;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氢氧化钠和稀盐酸;
不属于基本反应:氢氧化钙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
分析可知,没有涉及到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为分解反应。
23.【答案】(1)过滤
(2)CaCO3
(3)BaCl2、Na2CO3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过滤是分离不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方法。
(2)氯化钙中钙离子能和碳酸根反应。
(3) BaCl2、Na2CO3 可以产生白色沉淀。
【解答】(1)①和②的实验操作都是用来分离沉淀和溶液。则①和②的实验操作名称为过滤。
(2)白色固体加水得白色沉淀A和无色溶液B,A中加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和无色溶液,说明沉淀中不含不溶于酸的硫酸钡,则白色固体中一定含氯化钡和碳酸钠,一定不含硫酸钠,无色溶液B中加氯化钙溶液得白色沉淀C,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的碳酸钙沉淀,无色溶液D中加酚酞不变色,说明一定不含氢氧化钠。 白色沉淀C的化学式为 CaCO3 。
(3)由(2)分析知, 白色固体是由 BaCl2、Na2CO3组成的。
24.【答案】(1)盐酸
(2)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盐酸与二氧化碳不反应,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能反应,使装置内压强减小分析。
【解答】(1)由图示中气球的体积变化情况可知,开始加入药品时体积不变,然后增大,先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会使气球体积增大,而先加入盐酸,则气球体积不变;
(2)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后,氢氧化钠先与盐酸反应,然后再与二氧化碳反应,BC段气球体积不变是由于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故答案为:(1)盐酸;(2) 氢氧化钠与滴入广口瓶内的盐酸反应 。
25.【答案】(1)A
(2)黑色固体变红色
(3)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知识点】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固体草酸(H2C2O4)受热分解生成碳的氧化物和水,根据图示装置分析每个装置的主要作用,A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B氢氧化钠溶液吸收多余的二氧化碳,C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 ,D浓硫酸吸收水分,E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发生还原反应,F澄清石灰水检验二氧化碳存在,G酒精灯去除尾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草酸分解的产物显连接A装置, 并且A装置里面放澄清石灰水,故小明观察到A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草酸分解有CO2,气体生成。
(2) 氧化铜粉末与一氧化碳发生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黑色固体变红色,能证明草酸分解的气体中含有CO。
(3)G装置点燃的酒精灯的作用是处理尾气,防止污染空气。
26.【答案】d=c>b;可以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②确定反应进度,根据反应进度确定生成物NaCl的质量变化;
(2)在实验③中,碳酸钠溶液滴入稀盐酸溶液中,会看到有气泡生成。在实验④中,足量的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再实验⑤中,由于没有稀盐酸的存在,滴入碳酸钠溶液后,则不会看到有气泡生成,这足以说明稀盐酸和氢氧化钠发生了中和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实验一:根据图②可知,b点时,溶液的pH>7,此时氢氧化钠还没有完全反应,生成的氯化钠质量较小。c点时,溶液的pH=7,即此时氢氧化钠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此时生成的氯化钠质量达到最大。d点时,溶液的pH<7,即滴入的稀盐酸过量,溶液中的氯化钠质量保持不变,因此b、c、d三点氯化钠的质量大小关系为:d=c>b。
(2)实验二③④⑤操作,可以证明酸与碱发生了中和反应。
27.【答案】(1)氧化铜(CuO)
(2)硫酸(H2SO4)
【知识点】酸、碱的概念;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
【解析】【分析】(1)氧化铜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B溶液是硫酸溶液,是因为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图三中的M与图二中X、Y、Z中的Y数值相等,是因为M、Y时都是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恰好完全反应。
【解答】(1)实验时观察到稀硫酸与A反应有蓝色溶液生成,则A物质是氧化铜,是因为氧化铜是金属氧化物,能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
(2) B溶液是硫酸溶液,是因为溶液pH由大于7逐渐减小。
28.【答案】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图A的试管内的压强变化解答。
(2)对比实验注意控制实验中的变量。
【解答】A中二氧化碳气体被消耗,试管内压强小于大气压,故会观察到A中试管内液面上升。
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会使试管内的压强减小,故小莉提出质疑,她认为A实验不严谨,应做一个对比实验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体积的水进行试验。
故答案为:气球胀大;将A中氢氧化钠溶液换成等量的水
29.【答案】(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
(3)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化学反应的速率影响因素有:浓度,压强,催化剂,反应物颗粒大小等外因,还有反应物本身的性质。
【解答】 (1) 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2) 由分析可知,图中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和转换法,通过控制反应物颗粒大小不同,其它的相同进行实验,第二幅图中数据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测出两个锥形瓶中气压的大小,所以是通过气压的变化情况来反应碳酸钙和盐酸的速率;
(3) A对比分析a、b点可知,曲线①单位的时间内气压大,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由于粉状碳酸钙接触面积更大,粉末状的碳酸钙比块状的碳酸钙反应更快;
B对比分析c、d点可知,相同的气压,①需要的时间短,说明单位时间内产生的气体多,反应速率快,而粉末状碳酸钙与盐酸接触的面积大,反应速率更快;
C最终曲线①、②的气压相等,说明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是相等的。
故答案为: (1)CaCO3+2HCl=CaCl2+H2O+CO2↑ ;(2)相同时间内瓶内气压大小。(或相同气压时用时多少);(3)B。
30.【答案】(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黄
(3)光照充足;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利用CO2产生O2 (或者CO2是原料,O2是产物)
【知识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酸、碱的概念;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气体热胀冷缩的原理考虑。
(2)根据通入二氧化碳后溶液呈现的酸碱性考虑。
(3)根据氧气的性质考虑实验结论。
【解答】(1)用手捂住瓶壁后瓶内气体受热膨胀,如果不漏气,气体会从导管口向外冒出,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说明漏气,所以该操作属于检查装置气密性。
(2)二氧化碳溶于水后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所以溶液呈酸性,由于溴百里酚蓝是一种灵敏的酸碱指示剂,在酸性环境中呈黄色,所以变为黄色。
(3)该实验是探究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所以必须放在光照充足的地方;
由于氧气具有助燃性,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②的管口处,打开K2,木条复燃,说明有氧气生成,由于该溶液中充入了很多二氧化碳,所以该实验证明了 绿色植物光合作用可以利用CO2产生O2 。
31.【答案】(1)收集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
(2)温度越高,硫代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速度越快
(3)将稀硫酸溶液放置于相应温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后,再混合
【知识点】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它具有很强的毒性,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据此分析气球的作用;
(2)在反应过程最后,由于生成的硫沉淀的遮挡,因此会看不到锥形瓶底部的“十”字,而根据看不见的时间长短,可以判断反应进行的快慢。根据乙图,确定反应速度和溶液温度高低的关系即可。
(3)可以使用“水浴法”对稀硫酸加热,让它的温度达到需要达到的温度,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装置甲中气球的作用是:收集反应中产生的二氧化硫气体。
(2)根据图乙可知,溶液的温度越高,十字被遮住的时间越短,那么得到结论:温度越高,硫代硫酸钠和稀硫酸反应速度越快。
(3)小明发现④中加入是常温下的稀硫酸,对实验结果可能有影响,他可以对实验进行的改进是:将稀硫酸溶液放置于相应温度的水中水浴加热后,再混合。
32.【答案】(1)红
(2)解:反应中生成二氧化碳的总质量:74.5克+10克—84.06克=0.44克设参加反应的盐酸质量为x
, x=0.73,
(3)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1)根据盐酸的用量确定反应后溶液的酸碱性分析;
(2)由反应后减少质量为生成二氧化碳质量,先计算出二氧化碳质量,再利用方程式中物质间质量比及二氧化碳质量计算盐酸的质量分数分析;
(3)根据反应方程式及反应过程中各离子的数目关系分析。
【解答】(1)由表中所给数据可知,第5次加入盐酸未参加反应,即加入盐酸为过量,则该实验结束后所得溶液呈酸性,往烧杯中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红色;
(3)原溶液中不含 HCO3- ,加入盐酸后开始生成, HCO3- 数目开始增加,由反应前后原子个数可知,钠离子与 HCO3- 个数比为2:1,则增至钠离子个数一半时开始减小,减小至恰好完全反应至0, HCO3- 即离子数量变化图像起点为(0,0),横坐标为5,纵坐标为钠离子一半时转折,结束点为(10,0),由此绘出图像即可。
故答案为:(1)红;(2)7.3%;(3)。
33.【答案】(1)第5、6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减少,有气体生成,证明已变质;第1-4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没有变化,说明仍有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2)2.2
(3)设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2.2g
;
解得:x=5g;
则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氢氧化钙变质生成碳酸钙,加入的稀盐酸,先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没有沉淀或气体生成,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当氢氧化钙完全反应后,稀盐酸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物质的总质量会减小,据此结合表格数据分析回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即b点的数值;
(3)根据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利用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出参加反应的碳酸钙的质量,再用试剂总质量减去碳酸钙质量等于氢氧化钙质量,最后再计算氢氧化钙的质量分数。
【解答】(1)兴趣小组的同学分析实验数据和图象,得出该试剂已部分变质的结论,其依据是:第5、6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减少,有气体生成,证明已变质;第1-4次加入盐酸后总质量没有变化,说明仍有氢氧化钙没有变质。
(2)根据图像可知,b点为最终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那么它的数值为:50g+125g-172.8g=2.2g;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