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张PPT)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
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朝花夕拾》的主要内容,积累“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
01
默读课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02
核心素养
文化自信:通过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了解作者儿时游戏与学习生活的经历﹐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自由生活的追求和对知识的渴望。语言运用:积累“确凿、鉴赏、人迹罕至”等易考词语,丰富知识储备,了解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能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有效沟通,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思维能力:培养积极思考的习惯,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的写法。
审美创造:感知课文中语言的魅力,培养热爱大自然﹐追求新鲜知识的童心;培养学生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了解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
时间
文章写于1926年。
背景
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他被迫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心情“空洞、芜杂”的一年,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的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除苦闷,寻求慰藉。
这些回忆性散文以“旧事重提”为总名,陆续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结集时改题为《朝花夕拾》。
内容
作品简介
《朝花夕拾》是一部散文集,共搜集了10篇文章,大部分是作者回忆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写作文章时鲁迅已经40多岁了,这部散文集题名为《朝花夕拾》,意思是早上的花到晚上才拾取,晚年时回忆起少年时代的事。
文体知识
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一般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现代散文
(1)现代散文的分类:
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2)现代散文的特点:
①较强的纪实性。②取材的广泛性。③形式的灵活性。④诗意浓郁性。⑤语言优美性。⑥(篇幅)短小精悍性。
总之,现代散文最后必须要达到形散神聚的特点。
字音字形
shāi
mì
确 凿
菜 畦
攒
缠 络
觅 食
渊 博
竹 筛
蟋 蟀
宿 儒
cuán
sù
záo
qí
shuài
chán
yuān
kuī
suǐ
鼎 沸
珊 瑚
敛
倜 傥
脑 髓
蝉 蜕
盔 甲
锡 箔
东 方 朔
liǎn
dǐng
shān
bó
tì tǎng
tuì
shuò
多音字
( )攒动
( )积攒
攒
cuán
zǎn
意为“使弯曲,折断”。
【串句记忆法】 执拗(niù)的她一下拗(ǎo)断了手中的树枝,决定无论如何都要背下这段拗(ào)口的文字。
意为“不顺,不顺从”。
意为“固执,不随和,不驯顺”。
形近字
鉴( )鉴赏
签( )签字
jiàn
qiān
倘( )倘若
徜( )徜徉
tǎnɡ
chánɡ
博( )渊博
搏( )脉搏
bó
bó
蔼( )鉴赏
霭( )雾霭
ǎi
ǎi
啄( )啄食
琢( )琢磨
zhuó
zhuó
【串句记忆法】 今天是元宵(xiāo)节,渴望看灯会的她虽然人坐在教室里,心却早已飞到九霄(xiāo)云外去了。
理解词语
【确凿】确实。
1
【轻捷】轻快敏捷。
2
【缠络】缠绕。
3
【攒】凑在一块儿。
4
【敛】收拢。
5
【倜傥】洒脱;不拘束。
6
【淋漓】形容湿淋淋地往下滴。
7
【拗】弯曲,弯转。
8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9
1.垫高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2.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罕,稀少。
3.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 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4.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 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高枕而卧】
【人迹罕至】
【人声鼎沸】
【绅士】
词语辨析
鉴赏——欣赏
相同点
不同点
辨 析
都是动词,都有“以喜悦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意。
“鉴赏”侧重于理性,指对艺术品、文物等进行鉴定和欣赏,不能用于人。
“欣赏”侧重于感性,另有“认为好,喜欢”之意。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
因为( )他的演讲才华,我们全班同学都支持他参加此次全国青少年演讲比赛。
( )古诗词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功底和文学修养。
欣赏
鉴赏
听范读
听课文朗读,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并完成以下任务:
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你从中得到哪些信息?
整体感知
(1)“百草园”“三味书屋”点明全文记叙的两个地方。
(2)“从……到……”表明文章是按“百草园”在前,“三味书屋”在后的时间和空间顺序来写的,很明显就是把文章分为两大部分内容。
(3)表明了作者由童年的游戏、玩乐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
1.从题目《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能得到哪些信息
2.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各是哪里?哪一个自然段是中间的过渡段?
9: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过渡
承上启下
以空间变化为顺序安排材料
1—8段:回忆
百草园的有趣生活
10—结束:回忆
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
3.作者为什么选择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两个地方写?
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只是童年、少年时两个玩乐的场所,更是鲁迅童年、少年两个时间段的跨越,鲁迅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
拓展延伸
三味书屋:“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zhuàn),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的古语。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读经典史籍味如吃喝佳肴美酒;而读诸子百家学说之类的书,则味如酱醋罢了,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
私 塾:私塾是私人办学的一种,大约开始于唐宋时期。青少年真正读书受教育的场所,除义学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办的私塾里。清代私塾发达,遍布城乡,以经费来源区分,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由官宦、地主、商人设立的家塾,一般聘师在家教读子弟;第二种是由祠堂、庙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举办的义塾,聘师设塾以教贫寒子弟;第三种是塾师私人设馆收费教授生徒。塾师多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学生入学年龄不限。从五六岁到二十岁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岁以下的居多。
视频片段
谢谢观看
谢谢观看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兼职招聘:
https://www.21cnjy.com/recruitment/home/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