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历史 九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
第13课 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学任务】
课程标准 从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初步理解近代早期西欧社会经济的重要变化。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 走向近代的第十三课,正处于世界古代史到近代史的转折时期,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西欧走向近代的经济基础,起到承上启下作用。不同于以往的教材叙事逻辑,统编教材突出强调近代西欧的社会转型是在中世纪后期的社会内部孕育而成。11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西欧农奴制与庄园制日益解体,13-14世纪,出现了租地农场与手工工场,逐渐打破了西欧中世纪的自然经济。西欧农村与城市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生产关系的变动,引发社会结构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在农村出现富裕农民,在城市出现市民阶层,推动了西欧从封建的农业社会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型。本课主要学习两块内容: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前者的代表是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表示生产关系的变动,后者意味着社会结构的改变。在西欧中世纪后期,生产力的发展影响生产关系的变动,从封建的自然经济开始走向近代的资本主义经济,进而推动社会结构的改变,社会阶层从等级森严演变为上下流动,推动了社会转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本课与第三单元的第8课、第9课之间的联系。中世纪后期,伴随着西欧庄园的瓦解与衰落,租地农场在农村出现,进而出现租地农场主阶层;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逐渐形成,租地农场主、市民阶层等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他们是推动西欧社会转型的重要政治、经济力量。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九年级的学生,经过了两年的历史学习,学生初步感知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内涵,初步意识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互动关系,但尚未上升到理论层面,需要教师进行整体性的示范,再引导学生模仿习得这一理论思维。本课的内容属于经济史,理论性很强,需要老师补充具体史实,上课时可创设历史情境,将部分史料化为故事叙事,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适当运用示意图,理解西欧中世纪与近代早期社会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区别,体会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呈现出破旧立新的过程,认识西欧中世纪后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走向近代的前提。
核心素养 1.通过对关于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史料故事化解读,分析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的产生与影响。(史料实证、历史解释)2.通过对西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学习,体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感悟西欧近代社会转型的长期性与重要性。(时空观念)
教学重点 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的产生。
教学难点 理解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走向近代的前提。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设计
情境引入 14世纪的一天,有几位来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旅行者在客店住宿,客店老板在餐后提议说:“我想和你们同行,由我自己负担旅费,做你们的向导。但是你们每位要在路上要讲个故事,作为长程中的消遣。 ”大家同意了他的决定,次日,他们一同出发.....途中,农民、手工业者、商人……他们伴随着昏暗的灯光讲了自己的故事……大家同意了他的决定,次日,他们一同出发.....途中,农民、手工业者、富裕农民、商人等讲了自己的故事。设计意图: 教师借用《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叙事结构,创设情境,将枯燥的经济史转化为当时不同身份的人遇到的经济现象,将史料故事化,增强学生的探究兴趣。
讲授新课 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农村篇教师介绍第一个讲故事的人物,他是英国的农民。先讲述欧洲大片森林的消失,引出变化一:垦殖运动,再结合教材,说明欧洲农村出现了仿效农村的自治地区。之后,阅读材料,分析垦殖运动出现的原因。人口增多、经济发展、人民对于自由土地的向往。引出农民如何获得自由土地。以讲故事的形式讲述变化二:劳役地租被货币地租取代。其中垦殖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再讲述14世纪的黑死病给农村面貌带来的改变,引出变化三:土地集中,封建主不再亲自管理庄园。在这里通过旧贵族和纺织工对话,引出庄园衰落后领主地位的变化。富裕农民地位上升,进而结合课本,梳理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的过程,讲述他的致富秘籍。旧贵族说这仍然是农民种地,和以前没有不同,引起学生兴趣,探究租地农场和封建庄园到底有什么不同?解决重难点。材料一:中世纪一个很有趣的环境变化就是数百万英亩森林的消失......1140年,圣丹尼斯修道院院长苏格需要35英尺(注:1英尺=0.3048米)长的树木,来建个新教堂,结果找不到这么长的树木。——斯皮瓦格尔《西方文明简史》材料二:在历史上有记载的瘟疫中,黑死病无疑是最可怕的一种。据估计,从1347年到1350年,欧洲约有1/3的人口死于这场瘟疫。——汤普逊《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设计意图:教材从农民的角度阐释了从劳役地租向货币地租过渡的原因,但不足以说明为何在14世纪以后发生这一重大变化。教师讲述欧洲农村垦殖运动的史实,说明大量农民成为这些新开发地区的主人,具有较强的独立性。材料三:西欧人与土地之间的紧张关系在黑死病之后得到得以缓解,这是因为人口减少了,土地变得相对充足。一方面,领主相互间为争夺劳动力展开竞争,使劳动力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粮食价格因需求而下跌,威胁着领主的收入。——武寅主编,郭小凌、侯建新、刘北成、于沛等《简明世界历史读本》设计意图:补充黑死病及其对领主收支影响的史实,此后,劳动力成本上升,领主收入降低,越来越多的领主出租土地,一些富裕农民建立租地农场,借此说明,领主自营地缩减、劳动者减少与产品市场化说明庄园的生产、管理与销售方式的变化,这导致了庄园制度的衰落。简言之,庄园制度的衰落是农奴与领主共同作用的结果。【问题思考3】【重难点】租地农场是怎么经营的?分析课本相关史事,拆分成两段话解答。第一段:英国的租地农场出现的最早,也最典型。在租地农场,土地所有者出租土地,有的提供一部分经营资本;经济实力较强的实际经营者承租土地,提供种子、牲畜、农具和其余资本,使用少量雇佣工人来耕种土地。用示意图解释,此时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相分离。得出结论:分析(1)出现了大批有人身自由但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他们必须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第二段:到16世纪末,英国已出现一个“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阶层,土地所有者、租地农场主、雇工之间彼此签订契约,按规定的比例分配产品。据统计,16世纪,英国贵族从他的土地所得租金与同一块土地承租者用农场经营所得收入的比是1:10这里补充“价格革命”和“圈地运动”,明确富裕农民致富的秘诀:分析(2)通过损害封建主和雇工的利益以及市场贸易,货币资本迅速集中到富裕农民手中。梳理总结分析(1)(2)很容易看出,这个时候租地农场的经营方式和封建庄园是不同的!借助马克思之口讲述这样的生产方式,就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租地农场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经营方式。而且通过暴力手段抢夺农民土地,因此资本原始积累是血腥残酷的!【材料研读】通过示意图讲解,明确他们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和货币关系,这具有资本主义的生产特征。 【表格整理】对比庄园和租地农村的不同设计意图:回顾前面所学的西欧庄园这一重要史实,使学生初步体会西欧近代资本主义经济与中世纪封建经济的不同,通过教师示范,为学生模仿学习提供指导作用。新的生产和经营方式——手工工场通过教材归纳,此时农产品的富裕和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影响,进而让更多人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工商业活动提供了前提。通过银行家的讲述,带领学生回忆之前所学内容。市民可以通过商业贸易积累大量的财富。引入15世纪法国商人的例子。通过地图展示这个时期欧洲商业贸易的繁荣。这一时期手工业发展也有了新的变化。请大家结合课本归纳发展的轨迹。出示纺织工的自述,讲述手工工场从家庭分散到集中生产的变化。其实也暗含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逐渐分离的变化过程。请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参考之前总结的租地农场的特点,提取信息,归纳集中的手工工场的特点。通过阅读课本得出结论,手工工场的生产资料由商人提供,集中生产,分工合作,面向市场。把手工工场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画成示意图。表明此时手工工场的生产资料和生产者也分离。再次引入马克思的视角,手工工场和租地农场一样,出现了资本与劳动分离的情况。从而迁移之前所学知识。得出结论,手工工厂的性质是一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解决本课的重难点知识。之后出示材料说明手工工场的出现对西欧工商业发展的影响,进而比较手工作坊和集中的手工工场。设计意图:继续锻炼学生提取信息与归纳概括的能力,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呈现出从小型手工作坊、分散的手工工场到集中的手工工场转变的趋势,进而比较手工作坊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在生产目的、生产方式与经营方式上的不同。合作探究,你能不能找出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的共同点? 出示之前使用过的庄园制度与租地农场、手工作坊与集中的手工工场的比较表,从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总结西欧中世纪后期在农业、手工业生产组织发生变化的共同点,通过对生产目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性质的总结。使学生明白,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就是租地农场和手工工场。问题思考5,新的生产经营方式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在这里通过示意图展示,生产力的进步推动了生产关系的变化。也就是土地关系变化出现了租地农场。和手工业发展的变化出现了手工工场。这二者共同改变了欧洲社会的面貌。 设计意图:通过表格的横向比较,找到西欧中世纪后期在生产目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共同点,帮助学生初步理解资本主义这个重要概念,对近代的概念有初步感知,初步体会到本课作为第五单元“走向近代”的第一课背后的内涵,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二、新的社会结构——富裕农民和市民阶层。出示富裕农民的自述,结合教材,分析以富裕农民为代表的农村新的阶级力量在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之后,出示贵族在13世纪以后逐渐减少的材料,分析旧的社会阶层为何衰落。他(富裕农民)的面包和酒都是最上等的;谁也没有他藏酒丰富……他的饮食跟着时节变换。他的笼子里喂着许多肥鹌鹑,鱼塘里养了许多鲷鲈……他主持陪审团的审案会议, 多次代表他的郡当选议员,还曾当过郡长和辩护律师。——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贵族们总是愿意置身于符合他社会地位的奢侈生活或者至少是舒适的环境中。比如,与11世纪相比,12世纪的骑士在衣、食、住方面的花费增加了。既不能抗拒自己新的需要,也没有足够的资力来满足需要,因此,很多贵族先欠债,再破产。13世纪中叶,桑坦普雷曾说,在他的家乡教区里,骑士的人数就从上世纪末的60个降到只剩下一两个。——据汤普逊《中世纪欧洲经济社会史》整理设计意图:补充相关史实,帮助学生理解贵族没落、富裕农民力量壮大的原因,理解中世纪晚期农村社会结构的变革。出示英国的市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材料,说明市民阶层是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早期资产阶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后,展示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在直辖领地的变化,请学生结合教材,分析市民阶层在经济、政治上的作用。材料八:在英格兰,市民出席了1265年的国会和1295年的所谓“模范国会”。资产阶级进入英国的最高法院和税务法庭。市民担任了除财政、司法大臣以外的顾问官和国家各部大臣。而在16世纪以前,财政、司法大臣总是由教会人士担任的。——据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整理设计意图:通过具体的史实,结合上一单元有关中世纪城市的兴起与早期资产阶级的出现,帮助学生体会中世纪晚期西欧经济发展对政治格局变动的影响,渗透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唯物史观的重要思想方法。小结2——西欧的社会发展:社会结构的改变与影响总结西欧中世纪后期农村与城市在社会结构上的变化,进而总结这种现象造成的社会影响。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引出富裕农民与市民阶层等构成早期资产阶级这一重要概念,初步理解他们要求打破等级制度的成因,为以后讲解资产阶级革命打下基础。最后归纳西欧的经济环境与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革?归纳中世纪晚期在生产方式与社会结构方面的变化,这些史实反映了西欧经济的资本主义化,推动了社会转型,新的社会阶层开始出现,早期资产阶级逐渐形成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为西欧社会走向近代提供了前提。结语:有一些历史学家认为,12、13 世纪的经济社会变革比以后任何一场革命都更为重要,甚至比文艺复兴或宗教改革运动更为重要,因为它比这两场运动更深刻地改变了欧洲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结构。——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设计意图:本课小结,结合第二单元有关西欧中世纪史的核心内容,理解西欧中世纪后期的经济、社会变动的表现,帮助学生理解西欧走向近代是在中世纪晚期社会内部开始出现的,这是西欧从中世纪的封建社会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前提,为本单元之后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PAGE
2